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重回蜀地

静姝没有作成鬼,大概没有吧。

她伸出白皙到近乎透明的柔嫩小手,对着它吹了口气,先温后凉的风拂过手心的触感,真实到不能再真实。

“小姐,您怎么又坐到了这阁楼上吹风,着凉了可如何是好?”一个温婉的声音带了些关心嗔怪道。

静姝回头,便见到了她曾经的大丫鬟碧萱正拿了件薄绸披风已行到她的身后,一边说着一边正要帮她披上。

此时的碧萱还未嫁人,还梳着她熟悉的双鬟,穿着俏生生的碧绿衫子,在她身边服侍着。

那日佛堂之后,她的意识似乎浑浑噩噩的挣扎了很多年,却没有如凌老夫人所说的那种“往生”,而竟然让她到现在都难以置信的回到了她十四岁的这一年。

此时的她还在她生活了十几年的蜀地,约摸一年后她才会跟着父亲母亲回京城的白府。

她先前一直翻来覆去想着那“死前”之事,竟是完全忽略了碧萱过来的脚步声。

碧萱帮着自家小姐披上了披风,有些担心的看着她,自前几日病好后,自家小姐就有些怪怪的,甚至有些神叨叨的,整日行些奇怪举止,问些古怪问题,性情也不似以往那般娴静淑婉的模样。

静姝看碧萱不赞同的模样,就笑着道:“这里高,若是母亲回来,在这里便先能看到了。”

静姝的母亲是她父亲白二老爷的继室,是蜀地本地人,娘家是蜀地有名的商家陈家。白家自前朝开始就是世代书香官宦之家,虽然改朝后,白家家道相对有些中落,祖父一直只是在翰林院做个编修,伯父只有举人功名,在京郊的一家书院任教,可她父亲却是正经的二甲进士出身,白家也是实实在在的书香门第。所以她母亲算是高嫁了的。

不过她父亲娶她母亲却并非是因她母亲娘家陈家豪富,而听说是因为她母亲年轻时生得十分貌美,就被她当时外放蜀地为县令的父亲看上了,拗了家里的意执意娶了她为妻。

而前些日子正是静姝外祖家陈家的表哥娶亲,她母亲因她病着,便只能自己独自回了娘家。

碧萱一听这话就有些心疼自家小姐,宽慰道:“小姐,算着日子,夫人也该回来了,小姐也不必一直在这里等着,若再着凉生病了夫人岂不是心疼?”

静姝笑笑,这回却是没有答她。

她已经很久没看到过自己母亲,久到就这样站在阁楼有希望的翘首以盼都觉得是件多么激动心喜的事情。

还有这里够高,她在阁楼上视线能穿过后园,看到外面熟悉又陌生的街景,看到再远些的河流,还有更远处的隐隐的山峦,这些都让她亲切的想落泪。

“小姐,你忘了吗?前几日温家小姐递了帖子过来,说是今日过来看你,看着时辰,大概都快要到了。”

碧萱看自家小姐完全没有下阁楼的意思,身上的衣服也只是平日在家穿的简单布裙,头上也是半点见客的首饰也没带,忍不住提醒到。

温家小姐?这事静姝还真差不多忘了。

那时她刚醒过来没多久,她还在巨大的困惑不安又惴惴的惊喜中,碧萱送来温家小姐的帖子,她也只是接过来看了看,然后没有太在意就扔到了桌子一角,并未十分放在心上。

这位温家小姐,就是前世那位考中了进士后便和自己退了婚的少年进士温习元的妹妹温玉菡,记忆中在她还在蜀中,未和温习元退亲的时候,她和温玉菡还是十分交好的。

温家兄妹父亲早逝,两人都是其寡母温夫人拉扯大的,温老爷去世时,温家家中也只略有薄产,供温习元读书耗钱不少,直至温习元入京赴考,他们家里的祖产都给卖的七七八八了。

温习元也是颇有骨气,即使和她定亲,也拒绝了他们白家的资助,因此她父亲十分欣赏温习元,觉得他有文人的傲骨气节,将来必大有作为。

虽然据静姝所知,她母亲暗地里帮衬温夫人的可也不少。

此时还是夏末初秋的时候,温习元应该还未赴京赶考,记忆中他好像是过了重阳才去京城参加明年的春闱的,而且还是举家前去了。

不过温家的事当真更是遥远的可以,静姝略理了理那些回忆便“哦”了声,准备下去去见见这位温家小姐了。

不管这位温家小姐是谁,这还是自她重回十四岁后,第一次见外客。

而且前世莫名其妙的被退婚,其实到最后她也没能弄明白到底是因为个啥,若说是因为温习元高中后想再攀高门,但后来她也偶然见过两次温习元,他看自己的目光却像是很带了些不满和厌弃似的,仿佛背弃婚约的那个人是她而不是他般。

虽然他后来入了翰林院,也的确结了门很有助力的亲事。

前世很多事情,她只知道结果,却不知道缘由和起始,这一次,她想睁大眼睛,清楚明白的活着。

静姝下了阁楼,回了自己房间,见另一个大丫鬟碧蔓已经帮自己准备好了衣裳配饰,是一件月白色蓝边绣着简单梅纹的素淡襦裙,头饰则是两支小小的镶珠插梳。她还未及笄,平日里的装扮不过就是在双髻上簪些配饰。

前世时,她是安静温顺的性子,打扮上向来中规中矩偏素雅大方,更何况温家拮据,为免温玉菡不自在,她见温玉菡时向来只穿些简朴的衣裙,更不会戴什么华丽的首饰。

不过现在她瞅着这衣裳,这发饰,心里却有些发堵。

她经了那一年多的软禁生活,独自从沧州逃回京城,再到后面发现自己过往的生活竟是一场弥天骗局,然后还被人带着一脸悲悯却又理所当然大义凛然的给杀了,还道“她的死也是功德一件”,这一次,她再不愿中规中矩娴雅温顺只一味地观他人面色感他人感受而生活了。

因此她瞅着这衣裳这发饰便摇了摇头,只让碧萱和碧蔓挑些颜色明丽的来,又亲自去了梳妆匣重新挑了首饰装扮。

……

待温玉菡到来,看着院厅中起身冲自己微笑颔首的白静姝时,几乎以为自己认错了人。

先前白静姝竟没像以往一般亲去门口接她,她还只当是静姝大病未痊愈,还不能出房门什么的,可此时看她虽然面色仍有些苍白,但却肌肤剔透,眸光潋滟。

只见她一身浅粉紫色绣花锦裙,两边发髻上簪着莹润的珍珠梳,胸前则是带着隐隐流光的紫玉璎珞,这一身打扮下更是显得肌肤莹白,明眸皓齿,艳光逼人。

温玉菡还从没见过如此的白静姝,不知为何心里就闪过那么一丝不悦和不是滋味,她抿了抿唇,才撇开了这抹情绪,展了个略带关心的笑容,对着静姝道:“姝妹妹,你身子可大好了?”

静姝一笑,略一点头道:“多谢温姑娘关心,已经大好了。”

温玉菡又是一顿,往日白静姝都是唤她温姐姐的,今日说话怎么怪怪的?而且举止虽也挑不出毛病,却总觉得客气过了,很是疏离。

两人寒暄了一阵,竟是有些冷场,完全没了往日的融洽。

温玉菡有些不适,她眼角瞥见了房间一边角落放置的绣架,上面该是一个绣了一半的屏风,总算找了个由头笑道:“姝妹妹,我记得我上次来时,这屏风还只绣了一角,现在竟是已经绣了大半,你身子不好竟然还记挂着我母亲的寿辰赶着绣这屏风,我母亲将来知道,定会十分欢喜,就是我兄长,也会觉得妹妹贤淑孝顺呢。”

静姝一愣,她瞅了瞅那绣屏,一时之间竟是有些忆不起这话的原委,但听温玉菡这话的意思,想来这绣屏该是自己绣了准备送给温夫人的寿礼的。

她便只笑了笑,没有接这话,反是就着她的话问道:“温夫人这些日子可好?温公子过些时日就要去京中赶考,想来夫人必定是十分不舍的。”

果然不出静姝所料,温玉菡听了这话不仅没有黯然,反倒是露出了难得的喜色和神采,她笑道:“说起这个,我也正准备跟你说呢,京城路途遥远,春闱又辛苦,母亲担心哥哥孤身一人去京城没有照应,已经在准备着,我们会一起陪着哥哥去京城应考呢。”

这个是静姝一早就知道的,前世的时候,因着温家举家去京城的事,她还私下给了温玉菡不少的私房钱让她在路上和京城有需要时用。

虽然她没喜欢过那个温习元,私下更是没有接触过,甚至都不太记得他长什么样,但因着定了亲,她那时便只当自己定会嫁给他,见到他的妹妹或者母亲有什么需求,也总会尽一些心力的。 Uv2tcGR/m7At2aAIfDVYBGO8YALYY5oqppfKGz2sF31xPtV/5Th7u5H6xKpa3Wlu



第3章温家之事

说起赴京赶考,静姝为着探明前世温家退亲的真相,就有心打探温家人到了京城之后发生了些什么,便和温玉菡聊起了她们到京城后的打算。

前世时,她父亲好像还曾去信给她大伯,也就是他父亲的兄长白大老爷,关照温习元。

静姝大伯是在京城近郊的杨林书院任职,她父亲便是想安排温习元住进书院,如此基本起居能得到些照顾,又有学习氛围,不耽误了准备考试。

温习元初时的确在杨林书院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却是不知为何搬走了。

温玉菡只当静姝是关心他们,便也不怎么保留的统统说了。

在静姝面前,以前温玉菡或还会顾忌着些少女的骄傲和矜持不说自家难堪困难的地方,但自静姝和她大哥定亲后,她渐渐发现跟静姝说些苦处,便能得到不少或明或暗的好处后,便不再完全遮掩,而是下意识就细细盘算衡量过后,挑拣着些特意说出来了。

一开始心底或还会觉得有些不自在,但因着静姝向来知人意,平常都是她只略略提了提,静姝便会顺着她的话说些什么及做些什么提供些很实质性的资助了,并且态度再自然简单不过,完全似是静姝自己提出来愿意给的,不会让人半点难堪或受了恩惠的感觉。

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温玉菡便也觉得理所当然了。

温玉菡觉着,也或者那些对白静姝来说只不过是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者举手之劳,但对她或温家来说,却可能是十分渴望又重要的东西。

温玉菡略蹙了眉,慢慢道:“京都那边我们也不认识什么人,只是听说京里物价很是昂贵,母亲打算着除了祖宅和剩下十几亩的祭田,将家中可以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也好多筹些盘缠,好过在京中拮据,到时候反让哥哥为了这些庶务杂事分了心。”

说到这里,转而问静姝道:“姝妹妹,听说你祖父和大伯父都在京中为官,你对京中物价什么的可有些了解?我母亲还想了解一下在京中租个二进的小院子大概需要多少银子?母亲想着,如此好过到时候一直住客栈。客栈嘈杂,也实在不太方便哥哥温书。”

静姝先前一直静静听着,并未有插言,此时听得温玉菡问自己,便略思了思,带了些歉意摇头道:“温姐姐,你知道我是在蜀地出生长大的,对京里知道的也不一定比你多,对这些庶务更是一抹黑了。”

因着先时温玉菡打趣,静姝也不便同以往表现差异太过明显,好似拒人于千里之外,便听之又唤了温玉菡为温姐姐。

温玉菡听了静姝的话叹了口气,面上现出一些难过忧愁之色。

静姝看她的样子不知为何心中就有些好笑,她又想到自己前世好像还特地叫了自己乳嬷嬷蓝嬷嬷去了温家,跟温夫人介绍了些京中之事。

便又道:“说来虽则家中有旧仆是京中来的,但她们也是离京十几年了,以前的事不说记得真不真切不知,就算记得的,怕现在也早不同了,若让她们误导了你们,岂不反坏了事?”

这却不完全是静姝的托词,十几年前现今这个大周朝不过刚立没几年,经了几十年的战乱,物业萧条,处处荒凉。

而这十几年新帝勤政爱民,广施兴业措施,现如今的京城的确是和当年大不同了。

这显然不是温玉菡预期中的答案,她暗自皱了皱眉,收了忧愁之色转而道:“姝妹妹说的也是,不过听说伯母在京中还有些产业,每年都会有管事过来跟伯母报告那边的出息,想必伯母应该对京中物价有些了解,妹妹若是方便的话,不若闲谈时跟伯母打听打听?”

静姝一笑,爽快应承道:“温姐姐放心,这个自然。”

两人又说了会话,温玉菡就发现了静姝的不同,此次静姝虽然亦是十分客气有礼,但还真的就是客气有礼了,半点不似以往那般体贴人意,会说些做些实质有用的,反是让人觉得十分推诿。

温玉菡心中慢慢就升起了些许不满,静姝经了前世的事,本就多了些揣摩人的表情心意的能力,温玉菡又是个十几岁未经过什么事的闺中少女,她自以为掩饰了自己的情绪,或者是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其实却是被静姝看了个清清楚楚。

静姝自然不在乎,只一味寒暄着,试着她的情绪性情,又旁敲侧击的了解些温家之事,至温玉菡终失了耐心起身告辞,静姝才笑着让碧萱送了她出门。

温玉菡离开,静姝转头便看到碧蔓欲言又止似有什么话想说,静姝便笑着问她道:“碧蔓,是有什么事吗?”

她的两个大丫鬟,碧萱稳重温柔敦厚,碧蔓俏丽灵巧心思活,两人各有所长,都是一起陪她长大的,前世时,她很信重她们两个。

可惜后来她离开蜀地去京城,碧萱却因为嫁人而留在了蜀地,而碧蔓则是跟着她一起去了京城,成了她第一“得力”的大丫鬟。

不过后来,她清晰的记得,那日梨花树下,她看到凌修安和那女子卿卿我我,碧蔓分明就是站在了那女子身后的不远处,仍是一副眉目清婉恭顺的模样。整个画面,怎不令她如同时间和记忆都错乱般?

采荇说过,不止是她的身份,还有她的丫鬟,她的嫁妆,以及她的家人,那女子都接收了,成了那人的丫鬟,那人的嫁妆,那人的家人。

反是她,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般。

碧蔓听了自家小姐的问话,就笑了出来,两个梨涡若隐若现。

她笑着提醒道:“小姐,您忘了,蓝嬷嬷的家人都在京中,京里时常给她来信的,去岁的时候她家里人生病,得夫人小姐恩典,她还回过京城几个月,对京里的这些个事说不定清楚着呢。”

静姝听言扫了她一眼,“哦”了一声,却是不置可否,她还不需要跟她解释自己的言行。

她没理会那些话,反是淡淡问道:“对了,那绣屏是怎么回事?我记得我病前可并未绣了这许多。”

其实她哪里记得自己病前绣了多少,不过是看那绣屏绣技,分明是好过自己许多,大抵应该不是自己的手艺。

碧蔓原对自家小姐对自己的提醒竟是十分冷淡而有些不知所以,听静姝问起那绣屏,忙抛开了那个,带了些许惶恐解释道:“小姐,您不记得了?您病中还一直记挂着那绣屏,怕耽误了进度。夫人担心小姐病中忧心,就让奴婢帮着绣了。小姐,您,您不会怪奴婢越俎代庖吧?”

静姝又是“哦”一声,看碧蔓似有些怕自己责怪,便摇头笑道:“绣便绣了,又是夫人命你的,我如何会怪你?只是这次病得久了,我有些记不清楚这寿礼的原委。说起来,我怎么会想起来给温夫人绣个绣屏呢?我的绣功又不怎么样,这东西若要真绣起来,可是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碧蔓见静姝没有责怪,松了口气,她就觉着自家小姐这几日对自己似乎有些冷淡,有时候看自己的眼神总有点令人毛毛的感觉,明显不及对碧萱的亲切。

此时见静姝这般同往日一样笑着问自己事,自然十分心喜,忙道:“小姐怎么把这个给忘了?这屏风样子是温家小姐提供的,道是温家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可惜前些年卖了出去。夫人也曾帮着暗暗查过,说是流到了蜀王府上……后来小姐就和温家小姐商议着自己绣一个,想给温夫人一个惊喜。”

静姝一哂,绣个仿制品送给温夫人做寿礼,提醒她他们家把祖传之物给卖了,最后发现这东西还是出自自己的丫鬟之手?这事听起来可不是什么聪明主意,不知背后这几人是个什么心思。

不过这也不急于一时弄明白,便随意道:“嗯,我绣技一般,又大病初愈,你既已经修开,那就继续绣吧。”

碧蔓大喜,忙感激又恭敬的应了。

……

静姝身子日渐好转,又千真万确的确认了自己当真是回到了十四岁的时候,而不只是一场美梦,便开始细细梳理前世今生发生的种种事情,心情也越来越舒朗,渐渐走出了前世痛苦悲愤的阴影。

这一日傍晚,静姝终于又见到了自己最为牵挂的母亲。

京城白府最重规矩,祖父母严厉,且孙辈众多,对她这个不在身边长大出于商家女的孙女挑剔多于疼爱。父亲虽也疼她,但却是典型的仕子,重仕途,顺父母,心中最重的也是原配嫡出的长子长女。

唯有母亲,心里眼里只有自己一个。母亲本不是委曲求全的性子,为了自己,却在京城忍气吞声。想到母亲到了京中日子的艰难,自己死后又不知她后来如何,静姝真是心如刀绞。 KBfd638IxeBlqSXlGl4eyKxk2NcYAd+rHdWtZquhnUn5F8uL86DyFyDpT+p/hMKf



第4章母亲思虑

陈家并不在昌州城,而是在蜀地的王城益州城,坐马车从益州城到昌州城,最快也要两天的时间。

白二夫人陈氏只生有静姝一个女儿,自然就跟命根子似的,丢下病中的女儿回娘家参加侄子的婚礼是迫不得已,毕竟那是自己二哥的嫡长子的婚礼,她这个有诰命的官家夫人能参加婚礼对陈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但她到底心挂着女儿,婚礼后第三日就坐了马车,急急的赶了两天的马车回了昌州城的家中。

静姝还真是在阁楼上远远看见了母亲回来的马车。

那熟悉又陌生的青帷马车,还有前面赶车的瘦黑瘦黑的文叔,远远瞧着,再由远及近,静姝的心就扑通扑通跳起来,然后眼睛就逐渐模糊起来,那泪水竟是抹不尽似的,越抹越多。

她猛地站起身,也顾不上这许多,只胡乱抹了抹脸,就急急忙忙下了阁楼,也没唤碧萱等人服侍,只匆匆就奔去了前院,从角门出去,巴巴的就站在门口等着。

等陈氏的马车到了门口,看见女儿小小的身影穿着半旧不新灰扑扑的衣衫孤零零的站在门口,那心真是像被揉碎了又掰开了的又酸又痛。

陈氏赶紧下了马车先一把搂了女儿都来不及问话,只上下仔仔细细的好生查看了一番,确认了她真的好端端的,已经病愈,鲜嫩嫩的女儿,才问她如何这般自己在门口等着,也没人服侍,也没披件披风,被风吹着着凉了可如何是好。

陈氏有很多的话问,静姝却只是看着自己的母亲,连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强忍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水雾迷蒙又遮挡了视线,又忙急急抹去。

陈氏问她什么话,她哪里听得清楚,只胡乱的点头“嗯嗯”着应一下而已。

陈氏见她如此,只当她是因着生病便格外脆弱些,自己偏偏又没能守在她身边照顾所以心里觉得委屈,便怜惜的拿了帕子帮她细细抹了抹脸,担心总站在门口吹风又让女儿着了凉,也不再说什么便拉了她直接穿过了院子回了自己房中。

陈氏回到房中,见桌上还插着新鲜的莲枝,淡粉的荷苞还挂着盈盈的水滴,煞是新鲜怡人,她见女儿歪着头含笑欣喜的看着自己,便知是她的手笔,心中又是一番熨帖。

她的女儿,自小就是这般细微处替人着想,让人又怜又爱的性子。

不一会儿,丫鬟仆妇送了热水过来,陈氏亲自帮女儿净了面,自己再梳洗一番,又拉着女儿一起用了些清淡小粥,蔬果小菜,才又拉了女儿细细的问话。

静姝想着母亲坐了两日马车,定是十分劳累,虽心中很是不舍,仍是劝她歇息,道是改日才过来请安。

陈氏看女儿那恋恋不舍的样子,湿漉漉软糯的大眼睛,又是心酸又有点好笑,只按了她在自己身边坐着,又一一召了静姝屋里的管事嬷嬷朱嬷嬷,几个大丫鬟碧萱碧蔓等人,细细的问了这几日静姝的起居,大夫每日的诊断说辞开的药方等等,知女儿身体真是无大碍了,这才放下了心。

静姝一直坐在母亲身边看她问话,听她平缓有致的声音,心中只觉酸软一片,想到后来母亲回到京城后在白府难过的日子,静姝想着,今世自己不会嫁给凌修安,但也定会想法子让母亲好过些。

……

且说陈氏回到家中见静姝病情大好,便想起之前女儿病得高烧昏迷不醒之时,她曾去了昌州城郊外慈山寺从寺里的主持慧源大师那里求了镇魂符。

说来也是奇怪,当时大夫都说女儿定是无救了,就是醒来因着烧得太厉害怕也会神志尽失,谁知求了那镇魂符放在女儿的枕下后,女儿的烧便慢慢退了,病情也稳了下来,偶尔醒来,也不似痴傻的模样,大夫看了都说应是已无大碍,她这才稍定了心去了益州城参加侄子的婚礼。

今见女儿已然大好,便就想着改日趁白二老爷休沐之日,阖家去慈山寺还愿,亲自谢过慧源大师。

陈氏计划着这事,自然会跟女儿说起,静姝一听,心中倒是起了一个主意。

她便笑道:“母亲,女儿忘了跟您说,前几日温家姐姐曾经来访过,说起温公子去京中参加会试的事。温伯母觉着让温公子独自去京中赴考很是不放心,正准备也带着温姐姐一起举家搬去京中呢。所以她们也正打算中秋之前去慈山寺上一上香,求个平安符什么的。既然母亲有意去寺中,不如就约了她们一起好了。”

陈氏听了一愣,一是因为女儿说起温家自然随意的态度,二是因为女儿话中的消息,那就是温家竟然要举家一起陪着温习元去京中赴考。

京中物价昂贵,一家人都跟着去京中过上一年半载,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且温家对京中人生地不熟,寡母带着幼女去陪儿子参加春闱,弄得不好,就不是照顾而是拖累了。

她心中疑惑,事关女儿未来的夫家,自然是十分之慎重的。说来初时不觉,现以未来亲家的身份相处日久,陈氏对这门婚事的顾虑也越来越深。

三年前温习元在乡试中一举夺得蜀地秋闱的第三名,因着前两名都是年纪颇大,他这个少年举子便格外的显眼。

白二老爷出身前朝有名的书香世家白家,本身二甲进士出身,学问又好,自到了昌州城便常被请去州学中讲学,早便认得在州学中读书的温习元。

白二老爷一直就很喜欢温学元,觉得他才学品性俱优,又勤奋肯下苦功。及至温习元中了乡试第三,便由州学温习元的老师做媒,和温家交换了信物,定了亲事。

而陈氏之前对温家人可以说是半点不熟悉,及至议亲的时候,陈氏才认识的温家人。不过那时候初初相识,温夫人勤朴知礼又能干,独自培养儿子成才,是周边称道的厚德之人,而温姑娘小小年纪,也礼貌懂事,进退有度。所以那时陈氏也觉着这是门好亲事。

只是时间愈长,和温家人接触愈久,陈氏作为亲家再看女儿未来的夫君,婆婆和小姑,这其中的隐忧便也慢慢浮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一件曾让陈氏困惑不解的便是温家姑娘温玉菡的亲事。

温玉菡今年十六,明年就要十七,在蜀地这么大的姑娘不说定亲,就是成亲都是应该的了,可是温夫人却迟迟不给温姑娘定亲。

若说没有合适的人家,可自温习元中得乡试第三,跟温姑娘求亲的也不知凡几,有温习元的同窗年纪轻轻就有举人功名的,有小官宦之家的子弟,也有大大小小的富商或本地的世家,就是陈氏的娘家陈家也曾给自家子弟求娶过温玉菡。

这些人家看中的都是温习元的潜力,或者看中的是温夫人教养孩子的能力,里面大部分人家论家世可并没有辱没了温玉菡,可是温夫人硬是一个也不满意,一个也没应。

现如今还要带着女儿去京里,这京里温家可不识得什么人家,温家对温玉菡亲事是个什么心思打算,就算不能猜着十成,陈氏现在也能猜出个七八分来了。

这样的心气,可温家又没什么底蕴,这让陈氏对温家人越发的难以安心。

且说静姝说完话后,一直在暗暗观察母亲的反应,此时见母亲神色疑虑,眼中浮过些阴影,心中便是一喜。

前世她是到京中才被考中了二甲进士的温习元莫名其妙的退亲,虽然是低调退亲,但暗地里还是流出什么“本就是口头婚约,白家原就没有诚意,白二夫人仗着商家女财大气粗,一直对其母妹怠慢轻视”之类的流言,让自己,让母亲都沦为笑柄,让母亲在京中白府更是受气。

那些托词静姝自然一个字也不信,母亲因着自己对温夫人一直客气有礼,暗中也是对温家多方资助!

今世她打探温家之事,可不是为了要哄着温家,保住这婚事,避免自己被温家退婚的,而是为了能在蜀地就早早把亲事给退了,免得将来让母亲受辱!就是让自己名声差点也决不让母亲受辱!

只是她知道父亲十分欣赏温习元,好端端的,必不会轻易同意退亲,如果能得到母亲支持,她做什么也就会容易许多。现在离温家上京不过月余,她的时间并不多了。

见母亲沉吟不语,静姝又接着道:“母亲,温姐姐还跟我打听京中物价和宅子之事,我想着这事我不好乱语,以免出错,她还让我跟母亲打听来着,我看,不若正好在寺中见了,也好详细的问问她们的打算。”

听到这话,陈氏的面色更是不好了。

陈氏出身商家,对庶务最是敏感,陈家豪富,陈氏嫁妆丰厚,私房产业更是不少,对钱财本不甚在意,但几年下来,温家母女行事却也让她越来越看不上眼。

她知道温习元侍母至孝,这本是好的品性,现在却只担心他会愚孝将来女儿嫁去过受苦。

但亲事已定,陈氏现如今也只能想着可有什么法子让女儿将来顺心些。

她掩了自己的情绪,伸手抚了抚女儿的脑袋,温和道:“说的也是,那回头我便派人邀请她们,看时间上能不能凑到一块。”

静姝“嗯”了声,把脑袋靠到母亲身上,有一搭没一搭的扯着,状似无心,陈氏起先还当只是小女儿之语,谁知却是越听越心惊。

却正是静姝挑拣着些从温玉菡以及朱嬷嬷碧萱碧蔓等人口中套出来的些温家日常之事,以及温玉菡和静姝过往相处之事,虽一件件听来不见得有什么,串在一起,却不能不让陈氏更加忧虑重重。

静姝最后道:“母亲,听温姐姐说,温公子最是孝顺温伯母,疼爱温姐姐,如此我想着,那日他必会亲自送温伯母和温姐姐到寺中。虽说是定了婚约,但是女儿却当真没怎么见过她,都是听父亲和温姐姐口中之言,不若女儿届时试一试他,可好?” KBfd638IxeBlqSXlGl4eyKxk2NcYAd+rHdWtZquhnUn5F8uL86DyFyDpT+p/hM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