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异常者一路走来
——变态心理学发展

追溯人类对于心理异常的关注,可以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说起。希波克拉底出生于小亚细亚科斯岛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母亲是接生婆。他从小跟随父亲学医,父母去世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四处游历,了解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医学方法。

那个年代,医学带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医学和巫术的区别不大,治疗的方法多是念咒文、施魔法、祈祷,这种“医学”哪里能救人命,根本是要人命,病人损失钱财,还会送上性命。希波克拉底看到了心理异常的另外原因——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衡。他把人体内的液体分为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因此才有人性情急躁、动作迅猛,有人思维活跃、动作灵敏,有人沉默安静、动作迟缓,有人小心谨慎、优柔寡断。现在看来,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并不正确,但他把对待疾病的态度从巫术提到医学层面,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及划分一直沿用至今。

中世纪时期人们对待心理异常者、精神病人的态度和手段,上一节已经说清楚,教廷及各地教会迫害“女巫”,与她们是否心理异常或妖言惑众无关,教会的目的是铲除异己,为了基督教的权威可以永远存立;因此,受害者中除了无法辨别的病人,就是无辜的女性,在民智不开的年代,无辜的女人们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成了时代牺牲品。那些名副其实的女巫则是异教徒,不信奉上帝,也不信奉撒旦的女性们,她们懂得占星术、医学和魔法,因为她们神秘,拥有知识而且不会轻易被蒙骗,遂成了宗教势力大力迫害的对象。

为了让“一线”负责行动的教徒有理论依据,天主教修士兼宗教裁判官的克拉马与司布伦格在1486年写了一本有关女巫的书——《女巫之锤》,这本书教导人们如何识别巫术,如何对女巫施行酷刑。这本书出版之前,教会毫无章法,漫不经心地清理异教徒;有了这本书,肆无忌惮的清除开始,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教会一直在使用它。历史上,《女巫之锤》成为一本臭名昭著的作品,是那个遥远的野蛮年代存在的证据。

人们对心理异常者态度发生改变的象征性事件是法国精神病医生菲利普·皮内尔释放了关在疯人院里的病人。他认为病人的异常并非来自魔鬼附体,而是情绪障碍所致,遗传和个体敏感都可能让人发病。个人的努力毕竟有限,他在法国提倡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直到他去世,这一做法还没有在法国全境推行。后来,他的学生埃斯基洛继承了他的事业,在整个法国的许多地方继续这样的改革。

更为系统的研究则从科学心理学诞生开始。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尝试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精确测量和控制来研究人类的心理与行为。这是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关键一步。冯特之后,他的学生克雷丕林将心理学实验方法运用于异常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实验室。如果说,皮内尔的变革解放了病人,克雷丕林的变革在于将变态心理的研究进入了严格科学的途径。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克雷丕林成为德国精神病学教授,近代精神医学的奠基人,他对精神医学的贡献,一百多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克雷丕林强调神经系统失调是心理异常的关键性问题,他把慢性精神疾病汇总进行了分类,分类里出现了“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的旧称)”“躁狂—抑郁性精神错乱”等专业术语。

经过观察,克雷丕林发现,一些病人有时候会有癫痫发作,癫痫一发作,精神病症状即消失,他认为,那是因为大脑异常放电导致的,大脑的放电通过脑神经传递到躯体,精神病症状便消失了。后来,人们不惜用人为制造癫痫等方式治疗精神病症,于是有了电休克疗法。在发明之初,电休克被看作是时代创举,大受欢迎,电休克疗法沿用多年后,因为它的剑走偏锋,并不能彻底解决精神问题和电休克手术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而被逐渐放弃。

当心理学进入精神分析时代,弗洛伊德则把异常心理的外在因素放置一旁,重视患者的内心冲突和动机,深入到前人从未涉及的领域中——人的潜意识里。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无意识领域的心理冲突才是心理变态的重要起因,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紊乱使得精神疾病发生。作为处在心理深层、包含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的潜意识,因为人类风俗、习惯、法律、道德的约束,受到排斥和压抑,但是它没有被消灭,而是以心理冲突和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把性作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期,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性诉求,比如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如果性需要没有获得满足,人格发展阶段迟滞,则会出现不同的人格问题。神经症与精神病无不与人格发展固定在某一个性欲水平有关。中国家庭最难解的问题就是婆媳关系问题,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这是俄狄浦斯情结与反相俄狄浦斯情结在作祟,对婆婆和媳妇来说,因为无法摆脱“恨母亲,爱恋父亲”这一压抑的情结,原生家庭中的角色被代入新生家庭,钩心斗角,鸡犬不宁——这是后话。

与精神分析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对异常心理的解释,当然,也伴随一定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对象上,精神分析理论主要针对神经症,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和歇斯底里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如自由联想、解释梦境、解决阻抗和移情等,每个星期进行固定时间的会谈治疗,治疗周期长达两三年;行为主义则惯用放松训练疗法、代币制疗法、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等。

时间走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社区精神卫生运动,即精神病人走出精神病院,在社区中维持正常生活。这一运动导致许多硬件设施较差、服务素质不高的精神病院被关闭,大量精神病人从医院回到社区,不再被当作社会特殊群体对待。

这个运动的初衷是好的,但随着法案的施行,不少问题暴露出来,如并非所有社区都有能力接收从精神病院回到普通人当中的病人,社会上对“精神病”的恐惧、憎恶态度也不能像通过一项法案那样短时间内解决,在社区之外,精神病人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触犯法律的案例增多。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整个心理学学科快速发展,变态心理学作为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跟上了时代的潮流,针对异常心理,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病医生渐渐从医学模式转入心理学模式、社会文化模式、生物心理模式等,用以人为本的治疗态度处置各类异常心理。 rcmsS9w1Ox30EPE//t+9D0gAxp4IRO8lMp1pAjLLg3skZQbqXLag1xj4rXtMF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