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此变态与彼变态
——何以定义变态

套用村上春树的句式,当我们讨论变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变态”作为表达强烈情绪的词语使用。当“变态”被用到生活中各个方面,用到滥时,只要与自己既定观念不符合的事情,就会被冠以“变态”之名。酒蒙子在大街上撒泼,网友一阵评论说他“喝酒喝到变态”,古代男子嗜臭成癖,喜欢把玩、欣赏女子的“三寸金莲”,在现代人的眼光下,这种病态审美无疑是心理大大的变态。当“变态”一词充斥生活,它成了发泄程度弱于粗口的粗口,更成为一切“异常”的代名词。

说到“异常”,还真的和心理学上提到的“变态”有了一点关系。心理学所讲此变态与日常生活中的彼变态并不一致,从范围上说,它没有日常口语中“变态”一词涵盖的范围广阔。英语中“变态”即“Abnormal”,与“Normal”相对,其实就是“正常”与“不正常”,如果把“变态心理”翻译为“不正常心理”,今日也不会有如此之多变态与非变态歧义,不过论骂人的话,“你不正常呀”远远没有“你个死变态”有节奏感和快感。

日常生活中变态之人到处有,变态之事随处可见,举个例子,2017年2月26日,河北大学的学生曝光了在河大校园里游走的变态。爆料人是一个女孩子,下午时分,她在教学楼里上自习,当她去卫生间方便时,看到一位黑衣男子在厕所附近徘徊,等这位女孩子从厕所里出来,看见那名黑衣男子裤子拉链没拉,生殖器暴露在外,见到女孩之后,还一直叫她过来。女孩没见过此等场面,一下子被吓到,匆匆跑回自习室。她叮嘱其他同学不要走到“危险区域”去,之后,她便把这一经历曝光在网上,提醒学校里的其他同学。

如何定义变态?简单来说,极大地偏离了“正常”就可以说成是变态。全面地看,判别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变态,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包括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少见的和非传统性、观察者不适和违背标准。在心理学上,那位黑衣男子的行为即变态行为、异常行为,属于性心理障碍中的“暴露癖”。

所谓暴露癖就是指在公众场合故意裸露自己隐私部位以达到性快感的行为,比如暴露内衣、乳房,尤其指露出性器官。暴露癖中,男性居多,也有女性。暴露癖往往不具备攻击性,在看到观望者的惊慌失措后,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性满足,这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暴露是其一,被人看到才是关键,而且,仅仅止于被看到就可以,暴露癖通常没有实质性的伤害行为,比如强奸。

针对这类变态行为,“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网友们各有对待举措,有人说,既然他喜欢被人看,不妨走到近处瞧一瞧,成全他的心理期待,或者拿出手机拍下他的脸再好不过;当然,也有彪悍的女汉子建议,应该凑到他跟前讽刺几句。这些对策里有多少意淫的成分不可知,听起来痛快,有多少实用价值呢?毕竟现实中,许多被辣到眼睛的女孩子都是“小白兔”,普遍反应是吓得要死,之后便脚下加速,溜得比兔子还快。其实可以有更理智的解决方法,比如见到暴露癖,对着人群喊“你神经啊,这么恶心”,或者直接威胁:“我打110,让警察来抓你。”暴露狂做贼心虚,通常都会马上逃走。

换个角度说,心理变态者给人带来麻烦、不快或身心不适,他们自身也是痛苦的承受者,毕竟变态行为本身就是不合理、非传统性和违背标准的。2013年,山东胶州出了一个专门对女士内衣下手的小偷。他把偷回家里的女士内衣内裤当作“战利品”,自己穿,还抚摸、嗅闻,穿着女士内衣内裤,站在镜子前自我欣赏,好不陶醉。在他的衣柜里,藏着近千件女人红色的胸罩和内裤,足以办一场“维密秀”了。

在偷女士内衣的“同行”里,还有比这位胶州小伙更甚的。江苏高邮一位已婚男子因为喜欢穿女士内衣内裤,常常潜入别人家里,偷走性感的内衣,他还会顺手牵羊,拿走别人家里比较值钱的化妆品、金器,化妆品他回家送给老婆,女士内衣裤则留给自己,他躲在车库里自己穿,并拍照片发到网上跟人炫耀。为了顺利入室盗窃,他还自学了开锁技术,随着手艺成熟,他开始在高邮市内的辖区流窜作案,直到落入法网。

在变态心理中,这两位男士的行为是恋物癖,属于性心理障碍的一种。恋物癖中男性居多,患者通过接触异性穿戴和使用的服装、饰品来唤起性的兴奋,获得性的满足。由于恋物癖会引发患者不惜用偷窃、抢劫等方法去获取异性的物品,比如内衣、丝袜、手帕等,对社会治安有一定影响。

以上说过,定义变态通常有七个方面的因素,那些因素出现越多,表现得越清晰,越能确定一个人是否变态,或者说距离变态有多远。当然,所有因素中,没有哪一个是必需的,因为现实中的患者可能只是在某一个因素上表现突出,并不一定存在能够包含所有元素的案例。

一个心理变态的人,或者说存在心理障碍的人,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的损害,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行为表现上出现不被社会文化期待的行为,比如造成他人恐惧不适的器官暴露。心理上的异常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生物学原因也可以作为辅助条件,当然,在正常与不正常、变态与非变态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多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变态者有其内在的行为逻辑,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的目的之一便是找到那个看似不合理的行为逻辑。

曾几何时,网络上流传过一套“变态心理学最经典的问题”,号称“如果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超过五题一致,那么请直接前往医院就诊,事态紧急,不能耽搁”,都是些什么奇怪的问题呢?举一两个例子说明。

其一,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得了雪盲症,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其二,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其三,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而这个人手里紧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答案分别是,第一,他吃的是朋友的肉;第二,妹妹想要再见一次那位帅哥;第三,这个人是由于和朋友乘坐热气球旅行经过沙漠,由于燃料不够要求必须减重,扔了行李箱之类的还不够,还要减重,于是就拿火柴抽签,有整根的和半根的,谁抽到半根的就跳下去,主人公十分不幸中标了。

问题与答案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足以说明定义变态心理的重要元素:不合理、少见的和非传统性。 ahkrVcxbY1nb++lbx6tdqiC1OPBwGTx1eTUasQVuK7wE9jTVmvz9bzJebfd3gf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