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361个经穴,有数十个经外奇穴,还有众多的壮医特定穴。这些穴位各有其功能和作用,选准选好穴位是正确配穴处方的前提,是确保疗效的关键。壮医针灸选穴时,既可直接使用中医针灸的穴位(经穴、奇穴等),又可使用壮医的特定穴位,其用穴原则和规律与中医针灸既有相同点,又有所区别。壮医针灸选取穴位时常按以下原则进行,既可单独应用,又可相互配合应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黄瑾明在继承壮医前辈龙玉乾针灸经验的基础上,对壮医针灸的用穴规律和取穴原则一贯倡导龙氏提出的“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治不离乡”。此原则既是药线点灸疗法的主要取穴原则,也是壮医针刺疗法的主要取穴原则。
“寒手”是指以畏寒发冷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宜选取手部穴位为主穴进行治疗;“热背”是指以发热、体温升高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应选取背部穴位为主穴进行治疗;“肿在梅”是指以肿块或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应沿肿块或皮损边缘及中央选取一组穴位,常由五穴组成,呈梅花形分布;“痿肌”指凡以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宜在该萎缩肌肉上选取主要穴位;“痛沿”是指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宜沿其疼痛部位的边沿选取主要穴位;“麻络央”指以麻木不仁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宜选取该部位一段经络或道路的中央点为主要穴位;“抓长子”指凡因皮疹类疾病引起皮肤瘙痒病证,宜选取首先出现疹子或最大疹子处为主要穴位进行治疗。
上述原则指明了壮医针灸取穴的大方向,是壮医针灸临床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用穴规律原则的形成,是民间壮医千百年来经过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壮医针灸是运用针刺或药线点灸龙路、火路在人体体表的某些气血聚集部位或反应点(穴位),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调整气血平衡及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临床取穴时,除了遵循黄氏倡导的取穴原则外,还要结合循道路取穴,才能取得满意的预期效果。如湿疹患者,除了根据“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的原则取梅花穴、长子穴等穴位外,还要结合循道路取穴,因湿疹属龙路、火路疾病,故可取通龙路、火路的内关穴和血海穴,以增强疗效。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患病部位或病灶近端部位的穴位。对于所有疾病,尤其是症状较为局限的体表部位的疾病,壮医针灸常常采用近部取穴的原则取穴。如一些外科及皮肤科的疾病,根据患者局部出现的肿块或皮损的形状,选取患部梅花穴、长子穴等穴位。腰肌疼痛,则取疼痛之腰肌上缘两穴、下缘两穴。肚腹疼痛取脐环穴、头痛取旋环穴、耳痛取耳环穴均属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远离病灶部位的穴位。人体四肢远端(肘、膝以下)的穴位,以及脐环穴(脐内环穴、脐外环穴)其功能主治往往十分广泛,既可治疗局部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部位的疾病,尤其是脐环穴(脐内环穴、脐外环穴),全身疾病皆可应用。远部取穴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牙痛除取面部疼痛局部穴位外,还可取手十甲穴;头痛可取手掌背部的食魁穴、中魁穴和无魁穴;皮肤病可取脐内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