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灸运用吐纳补泻治疗疾病时,选准穴位和正确操作,是确保疗效的两大关键。总的来说,壮医药线点灸操作比较简便,取穴可以多一些。针刺吐纳补泻手法操作比较费时,一般选取穴位较少,通常按照四个原则进行取穴补泻。
近补远泻法是指病灶近端穴位用补法,远端穴位用泻法。如治疗肩凝症,一般选取扁担二穴、曲池穴、外关穴四个穴位治之。扁担二穴靠近病灶,采用补法,曲池穴、外关穴距病灶较远,采用泻法,让病邪从远处排出。
临床上有些疾病可以分为健侧和患侧,如中风偏瘫后遗症、牙痛、颜面神经麻痹、左半身出汗右半身无汗等。对于此类疾病,必须采用补健侧泻患侧的方法治之。以中风偏瘫为例,一般选取复溜穴、关元穴、气海穴、风池穴、风府穴、人中穴、丰隆穴、飞扬穴、曲池穴、合谷穴、大椎穴、阳陵泉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鉴于运针吐纳补泻需要较多时间,每次治疗选其中两个穴位即可,其他穴位使用药线点灸。左侧肢体偏瘫者,泻左复溜穴和居中的关元穴,补右侧的复溜穴和居中的气海穴。
祛邪扶正是一切疾病的治疗法则。壮医针灸手法分为补法和泻法两种,补法用于扶正,泻法用于祛邪。在同一个穴位上,使用补法者则能扶正,提高机体抗病力;使用泻法者则能祛邪,使邪去而正安。两者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对于体质健壮的患者,可先泻后补;对体质虚弱的患者,宜先补后泻。例如,对于癫痫患者,一般可选取风府穴、尺泽穴、间使穴、阳陵泉穴等进行针灸治疗。这类患者一般体质较为虚弱,可以选取两侧尺泽穴、间使穴四个穴位,先补2次,后泻2次。其余穴位使用药线点灸,均用补法。
对于一些体质十分虚弱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只能使用补法,不宜使用泻法,否则恐伤正气,使病情加重。例如,对于长期严重失眠,体质极差,动则大汗淋漓,日夜汗出不止,极度疲乏无力的患者,可取两侧神门穴、复溜穴四个穴位,大补4次,不必再泻。另外取百会穴、四神聪穴、攒竹穴、失眠穴、关元穴、膻中穴、四缝穴等行药线点灸治疗,每穴点灸三壮,均用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