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刺针具有很多,如青铜针、陶针、银针、金针或合金针等,用得最多的是毫针和莲花针。毫针根据针身的长短和粗细,可分为多种规格,其中壮医临床用得最多的有两种规格;莲花针根据不锈钢针束的形状或钢针数量,可分为五种规格。临床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的针刺部位和穴位,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胖瘦等因素选择适宜规格的针刺针具。
一般情况下,男性、体壮、形胖,属壮医阳证范畴的疾病,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择较粗、较长的针刺针;女性、体弱、形瘦,属壮医阴证范畴的疾病,且病变部位较浅表者,应选择较细、较短的针刺针。皮薄肉少之处宜选用较细、较短的针刺针,皮厚肉丰之处宜选择较粗、较长的针刺针。
选针常以针刺入穴位应至的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少许为宜。
选针须剔除针柄松动、针尖弯曲、带钩、生锈的针具。
消毒材料常规采用75%酒精或茂康碘消毒液等。
术者术前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做出诊断,选择针刺部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了解施术部位的特点。对初次针灸的患者,需要耐心解释。
患者常取卧位,一般不取坐位,以防晕针;不宜取站位及强迫体位。
提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或穴位。
常规消毒针具及针刺的穴位或部位。目前多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不提倡重复使用针灸针。用完即置于利器盒中集中销毁处理。
针刺穴位或部位的消毒:常用75%酒精或茂康碘消毒液消毒腧穴部位的皮肤。
壮医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两种最基本物质。两者保持均衡,则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如果两者关系失去协调平衡,就会产生疾病。壮医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就在于通过补虚泻实,祛邪扶正,畅通道路,调整人体气血复归于平衡。壮医所称的气,分为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气两种。无形之气是指人的生命活力,或是人的总体功能;有形之气是指人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可以感觉到的大自然之气。活人有鼻息。人一呼一吸,一吐一纳,一进一出,全都是气。壮医诊断一个人是否存活,其中重要的一条依据就是人鼻孔是否还有气进出。人死了,天地之气就再也进不了人体了,而人体内的废气就再也排不出体外了,其生命也就自然终止了。现代医学也认为,呼吸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排出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多的二氧化碳,补充其需要的氧气,使细胞新陈代谢和其他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由此可见,气对于人体是不可或缺的物质。而气与呼吸吐纳息息相关,特别是呼吸吐纳能控制气血升降,促进气血正常运化,所以壮医对呼吸吐纳历来极其重视。壮医针灸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是借助呼吸运动来实现的。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壅盛。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即补正气,泻即祛邪气。壮医针灸操作手法,主要有补法和泻法两种,通过补泻手法达到补虚泻实、祛邪扶正,调整人体气血复归于平衡。
(1)进针首先根据患者患病情况选好体位和穴位,并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医者用左手拇指指甲重切穴位,并趁患者吐气时将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可采用针管进针法,亦可徒手进针(图9-1);静候片刻,待患者再吐气时将针再深刺1/3;再停片刻,待再吐气时将针刺至所需深度,进针完毕。
(2)留针候气进针后,略做提插或轻刮针柄1~2分钟,然后留针20~40分钟(图9-2),待“气至”之后再进行运针吐纳补法手法治疗。判定“气至”的指标有三项:①针体自行摆动。②针感沉紧下坠。③针口处周围皮肤高起或低落。三项当中只要出现其中一项,即可判定已经“气至”。如果留针20~40分钟气仍未至者,可进行吐纳补泻手法各1次后再留针10分钟。在“气至”的前提下进行吐纳补泻治疗手法,疗效比较好。若气未至就行上述治疗手法,效果欠佳。
图9-1 针管无痛进针
图9-2 留针
(3)运针吐纳施补将针提起2~3分(1寸=10分,下同),迅速插下,再继续快速提插9次(奇数),一提一插为1次。然后嘱患者做缓慢而细长的腹式吐纳运动,连续3次(奇数),一吐一纳为1次。提插9次和吐纳3次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穴位的一次吐纳补法。患者需要在哪些穴位施行补法治疗手法,每个穴位施补几次,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9次。
(4)出针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越慢越好。医者趁患者纳气时将针慢慢退出,在3次纳气过程中将针出完。出针后急用手指按其穴,并轻轻揉按几次,防止气往外泄。
(1)进针首先根据病情选好体位和穴位,并常规消毒。然后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医者用左拇指指甲重切穴位,并趁患者纳气时将针尖迅速刺入穴位;静候片刻,待其再纳气时将针再深刺1/3;再停片刻,待再纳气时将针刺入所需深度,进针完毕。
(2)留针候气进针后,略做提插或轻刮针柄1~2分钟,然后留针20~40分钟以候气。“气至”指标同补法。待“气至”后行运针吐纳泻法治疗。
(3)运针吐纳施泻将针提起2~3分,约30秒钟后插下,接着快速提插6次(偶数)。然后嘱患者做腹式呼吸吐纳运动,连续吐纳4次(偶数),此为施行泻法手法治疗1次(一个穴位)。如果需要再行施泻手法者,重复上述操作即可。患者需要在哪些穴位施行泻法治疗,每个穴位需泻几次,均视病情而定。
(4)出针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医者趁患者吐气时慢慢出针,在3次吐气过程中将针出完。
(1)进针首先根据病情选好体位和穴位,并常规消毒。然后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医者用左拇指指甲重切穴位,并趁患者纳气时将针尖迅速刺入穴位;静候片刻,待患者再纳气时将针再深刺1/3;再停片刻,待再纳气时将针刺入所需深度,进针完毕。
(2)留针候气进针后,略做提插或轻刮针柄1~2分钟,然后直接留针20~40分钟。无须进行运针吐纳补泻手法。
(3)出针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医者趁患者吐气时慢慢出针,在3次吐气过程中将针出完。
(1)选针根据穴位所在部位肌肉情况,分别选用0.25mm×25mm(俗称1寸针)或0.30mm×40mm(俗称1.5寸针)的一次性无菌毫针(管针)。
(2)进针快速无痛进针,进针后不提插,不捻转,不强求酸、麻、胀针感。
(3)留针一般留针30~60分钟后出针。
(4)出针将针轻柔地慢慢拔出。如果针孔出血,立即用消毒棉签按压止血。
脐内环穴针法。
(1)选针使用0.25mm×25mm的一次性无菌毫针(1寸管针)。
(2)取穴以脐窝的外侧缘旁开0.2寸做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将脐内环看成一个钟表,以脐中央(神阙穴)为钟表的中心,根据脏腑归属分别在12点时位、1点30分时位、3点时位、4点30分时位、6点时位、7点30分时位、9点时位、10点30分时位八个点上取穴。
(3)进针进针前,嘱患者先做腹式吐纳运动,调整好呼吸,平稳情绪,消除紧张感,然后采用管针无痛进针。以脐为中心,向外呈10°角放射状平刺,进针深度约为0.8寸。
(4)调气方法进针后嘱患者继续做腹式吐纳运动3~5分钟,直至感觉脐部出现温暖感。期间,如果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疼痛或其他不适,提示该处三道两路受阻,需在痛点加刺一针。
(5)留针一般留针30~60分钟。
(6)出针将针轻柔地慢慢拔出。如果针孔出血,立即用消毒棉签按压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