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灸治病是在壮医基础理论和壮医临床思维方法指导下,运用针刺或药线点灸等刺激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某些穴位或部位,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促使三道两路畅通,功能恢复正常,使天、地、人三气复归同步运行,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壮医针灸能畅通道路,调畅气血,防病治病,具有止痒、消肿、止痛、除晕、祛瘀、退热、发汗、调气、开胃、止泻、止血、安神、保健等多种独特功效。
壮医针灸具有较好的止痒效果,可祛风毒,除湿毒,对顽癣、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蚊虫叮咬性皮炎、稻田皮炎等多种皮肤瘙痒性疾病有显著的止痒效果,病情轻浅者可以迅速缓解和治愈。
壮医针灸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体表的某些穴位或部位,调整和疏通三道两路,使风邪、湿邪消散或随两路透出三道,再由三道排出体外,调整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起到止痒的作用。例如荨麻疹,壮医针灸重在调气、化湿毒、祛瘀毒,以疏通两路,治疗时必取长子穴,针灸用泻法。若皮疹面积较大,还需配合梅花穴、莲花穴或葵花穴,以调气化湿祛瘀,道路通畅则风毒自消,往往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壮医针灸消肿作用显著,能散瘀结,消肿块,对皮肤疮疖、丹毒、疣肿硬结、颜面痤疮、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扁桃腺肿大、扭伤肿胀、关节肿大畸形、痔疮肿痛等结节性疾病有较好的消肿散结作用,对乳腺增生、脂肪瘤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壮医认为,肿结乃毒邪聚积而致,引起肿结的毒邪甚多,有有形之毒,有无形之毒;有的毒性猛烈,有的则毒性缓慢。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溃烂、肿瘤、疮疖等急性炎症和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壮医针灸的消肿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某些穴位或部位,调整和疏通三道两路之气血,促进毒邪的化解及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来实现的。对于急性起病的肿块结节,经壮医针灸治疗能迅速消退,如对皮肤红肿疮疖,治宜解毒祛瘀,取梅花穴,针灸用泻法。治疗乳腺增生、脂肪瘤等慢性肿块性疾病,重在调气祛瘀,配以补虚,常取梅花穴、结顶穴,针灸采用补泻结合,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增生的肿块可逐步缩小甚至消退。
壮医针灸止痛效果甚好,甚能立竿见影,对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牙痛、痛经、胃脘痛、肌肉扭伤疼痛、腹痛等急性疼痛有显著的止痛效果,对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肿痛、肢节风湿痹痛等慢性痛证亦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壮医认为,人体三道两路以通为用,以畅为调,不通则痛,任何一条通道阻塞不通或通行不畅,即可出现疼痛症状。壮医针灸的止痛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疏通三道两路阻滞,使毒邪在体内化解,或通过三道两路清除毒邪而实现的。例如头痛,壮医针灸必以调气、祛瘀为法则,常取月亮穴、发旋穴、旋环穴、眉弓穴等,针灸用泻法,疏通头部的龙路、火路分支,以迅速缓解疼痛。又如对风湿病筋骨肌肉关节疼痛,壮医认为是由于风、寒、湿、热等毒邪乘虚侵入人体,阻滞筋骨肌肉及关节的龙路、火路网络,使道路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或阻滞所致。壮医针灸每以梅花穴为主穴,既可止痛,又能消肿。
壮医针灸有较好的止眩除晕、醒脑开窍作用,甚能立竿见影,对神经官能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贫血、耳源性眩晕等引起的眩晕,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头晕脑胀,均有较好的对治作用。
壮医针灸的除晕作用,主要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畅通三道两路瘀滞,调整三气同步运行,恢复气血平衡畅达而实现的。如对神经官能症引起的眩晕,壮医针灸多取发旋穴、旋环穴、背廊穴等,以通路调气为要,每获良效。
壮医针灸祛瘀作用显著,能活血祛瘀,消肿散结,对伤科瘀肿疼痛,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气血瘀滞、道路瘀阻均具有较好的祛瘀通滞作用。
壮医针灸的祛瘀作用,主要通过针刺、拔罐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畅通三道两路瘀滞,或直接将瘀滞之气血吸拔出来,而达到祛除瘀血、祛瘀生新而实现的。如治疗皮肤外伤瘀肿,若无创口,则多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先用莲花针叩刺,再配以拔罐器,将瘀血一一吸出,瘀祛则肿消痛止,皮色恢复正常。壮医针灸祛瘀还常常应用具有活血作用的穴位,如血海、膈俞,刺灸这些穴位可以祛除瘀血。
壮医针灸退热作用显著,甚能立竿见影,对感冒发热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均有较好的退热降温作用。
壮医针灸的退热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畅通三道两路,促使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以及人体之气与自然界天、地之气同步运行,恢复气血平衡而实现的。如对感冒发热,壮医针灸讲究穴位的配伍和针灸手法的选择,治宜调气解毒,每次必取背八穴或背廊穴,针灸用泻法。壮医针灸有“寒手热背”的经验,即体温升高的热性疾病,宜取背部穴位。
壮医针灸可调节毛孔开合,促使机体发汗,对感冒无汗、发热无汗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当汗而不出汗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毛孔是水道的重要出口,可排出体内代谢产物及病理产物。如当出汗而无汗,则可因体内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积蓄而导致疾病。
壮医针灸的发汗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畅通三道两路,调整天、地、人三部之气复归同步运行而实现的。
壮医针灸可激发、畅通人体三部之气,具有较好的调气通路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滞、气郁、气逆、气陷。
壮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气调则路通”“路通则三气同步”。壮医针灸的调气作用,主要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激发、畅通人体三部之气,使道路畅通、气血恢复平衡而实现的。如对气滞,壮医针灸喜针刺脐环穴。针灸脐环穴调气是壮医针灸调气最惯用的穴位,调气效果尤为突出,可有效疏通三道两路,促进三气同步,调节气血均衡。
壮医针灸有调补谷道、开胃消食的作用,对小儿厌食症、成人消化不良症等食欲不佳诸症效果显著,可以快速提高食欲,开胃消食。
纳呆不欲食属壮医谷道病范畴。谷道在人体体表有一定的反应点(穴位),针刺或药线点灸这些谷道反应点,以及相应的龙路、火路体表穴位,可以调节谷道,畅通胃肠的龙路、火路网络分支,促进其气血循环流通,从而开胃消食,促进消化吸收。例如,脾虚湿盛(阴证)引起的消化不良、纳呆等症,壮医针灸提出以补虚为主,配以调气,常取下关元、食背穴、脐环穴等,针灸用补法,可促进胃肠蠕动,提高食欲。
壮医针灸可调谷道,止泄泻,具有一定的调谷止泻作用,对儿童和成人因伤食引起的泄泻有显著疗效,而且止泻见效快;对急性肠胃炎、痢疾等引起的泄泻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壮医针灸的止泻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疏通三道两路、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来实现的。实验表明,壮医药线点灸能提高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量,提高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并能增加脾脏脏器指数,改善肝、脾、胃、肠等病理组织结构。因伤食引起的泄泻,壮医针灸以调气、补虚为法,常取食背穴、趾背穴、脐外环穴,配合四缝穴进行治疗,针灸用补法,可起到较好的止泻效果。
壮医针灸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鼻出血、口腔出血、便血、尿血等各种血证有一定的止血功效。
壮医针灸的止血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畅通龙路、火路网络,调整道路功能,而促使出血停止的。壮医针灸治疗各种血证,多取梅花穴及具有止血功效的穴位。针灸具有止血作用的穴位能够控制出血,针灸具有活血和止血双重作用的穴位则既可活血又能止血。因祛瘀和止血两者互相关联,若因瘀血存在而导致的出血,只有先祛瘀而后才能止血,故活血和止血穴位在某种情况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关键在于辨病的同时应仔细辨证,明确病因,精心选好穴位。例如,对痔疮出血,壮医针灸常以调气、祛瘀为法,选用肛周四穴进行治疗,可达到一定的活血止血效果。
壮医针灸可疏通通路,调理“巧坞”(大脑),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对一些心神不宁及神志异常的疾病,如失眠、紧张、焦虑、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郁证等均有一定的效果。
与中医不同,壮医认为,神志及精神活动由“巧坞”(大脑)主宰。“巧坞”(大脑)位居人体上部,上部属天,即天部,因此位高而权重,为人体各部的总指挥部。人的精神情志等方面的活动,均属“巧坞”(大脑)的功能,依赖“嘘”(气)、“勒”(血)等物质给养,故壮医针灸在治疗心神不宁诸疾时,常取“巧坞”(大脑)上龙路、火路的穴位。
壮医针灸的安神作用,主要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疏通、调整三道两路,促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使气血畅达,“巧坞”(大脑)得养,从而实现心神安宁,神志清醒。例如,对紧张引起的失眠,症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心神不安等,治宜调气理坞,取安眠三穴、发旋穴、脐内环穴,配合内关穴、三阴交穴进行治疗。
壮医针灸可调补谷道,补益气血,温养阳气,具有强壮补益作用,对各种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人群,体质虚弱人群,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均有较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壮医认为,谷道是气血生化之源,调补谷道就能旺盛气血,增进健康。壮医针灸的保健作用,主要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激发气血生化,疏通道路瘀滞,调整道路功能,促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使气血畅达,从而达到扶助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目的。壮医针灸对各种虚弱患者,选择有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定期施治,可以起到增强体质、防病保健的作用。例如,对体弱多病人群,治宜补虚温养,取下关元穴、脐环穴,配合气海穴、足三里穴进行定期针灸,可逐渐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体质,防病健身。
此外,壮医针灸还可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例如,针灸通利小便的穴位可以治疗癃闭、针灸固涩小便的穴位可以治疗遗尿等。因为壮医针灸通过针刺、药线、拔罐及温热等对穴位进行刺激,故其功效是多方面的,适应证范围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