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气血均衡理论

壮医气血均衡理论,是研究人体气和血的内涵、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病机、治则、治法及其临床应用的理论,是壮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医针灸学理论基础的核心组成部分。壮医气血均衡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血由气所生,气血一阴一阳,是构成人体、涵养生命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平衡调畅,则道路(三道两路,即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通畅,人体内部的天、地、人三部之气就能同步协调运行,并能与大自然的天气、地气保持同步运行,化生不息,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气血失衡则道路阻滞,天、地、人三部之气就不能同步协调运行,从而疾病丛生。气血均衡是壮医对人体生理状态的重要认识,气血失衡则是壮医重要的病机理论。

一、壮医气血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

(一)气的概念与内涵

壮医把气称为“嘘”,壮文为Heiq。壮医对气极为重视。壮医认为,整个自然界均由气组成,根据部位可分为上(天)、中(人)、下(地)三部,上部之气称天气(壮文为Heiqmbwn),即大自然的天;下部之气称地气(壮文为Heiqnamh),即大自然的地;中部之气称人气(壮文为Heiqvunz),即人体。因此,气是构成人体本原的原始物质,人体内脏、骨肉、道路等组织器官均由气构成和化生。壮医把整个人体称为人气,而人气又有轻清和重浊之分,重浊者构成血液、脏腑、骨肉等有形之人体,轻清者构成人体一身之气。壮医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故人体一身之气根据分布部位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上部称为天气,壮语称“巧”;中部称为人气,壮语称“廊”;下部称为地气,壮语称“胴”。人体之气乃无形之物,是构成人体和维系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动力,是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气血理论的气主要指人体之气。

人体之气的循行路径是谷道、水道、气道、龙路和火路,人体三部之气通过三道两路沟通连接,把整个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斥着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布满全身,无处不到,无处不在,涵养着人体,推动着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协调运行,并通过谷道、水道、气道与自然界保持沟通联系,与自然界天地之气同步运行,不断吸取营养物质精华,又排泄人体的代谢产物。因此,人体与大自然相沟通交换的是人气中的轻清部分,即一身之气,而重浊部分比较稳定,故壮医常把大自然的人气称为一身之气,又称人体之气、正气。这里的“气”与壮医气道的“气”有概念上的区别,气道的“气”主要指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交换的呼吸之气。这里的“气”主要是指人体一身之气,乃无形之物,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又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从阴阳来说,气为阳,是动力,是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表现。壮医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主要有三个依据:一是“巧坞”(大脑)是否清醒。人死了自然会气绝,“巧坞”(大脑)就停止活动,再不会清醒和思考了。二是“咪心头”(心脏)是否跳动。人死了没气了,“咪心头”(心脏)就会停止跳动。三是“气道”(鼻孔)是否有呼吸。人死了呼吸就会停止,就不会有气进出鼻孔了。可见有气与无气,是生与死的界线和标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壮医认为人体生命以气为原,以气为要,以气为用,有了疾病则以气为治。

(二)血的概念与内涵

壮医把血液称为“勒”,壮文为Lwed。血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从阴阳来分,血属阴,血液通过龙路、火路的运送输布全身,充养着全身器官组织。因此,血是滋养全身脏腑骨肉、四肢百骸极为重要的物质,赖气以化生、资养和运行。血液的颜色、质量和数量有一定的常度,血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两者密切相关。就气血形成的先后而言,先有气而后才有血。气生血,血乃气所化生,血得天地之气而化生和涵养,赖天地之气以运行。因此,气盛则血盛,气充则血旺,气虚则血亏。就气血的循行而言,气血相伴循行于龙路、火路网络内,充斥机体内外上下左右,遍及全身,充养机体,推动生理功能协调运行。以气血的功能而言,气是推动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以通为要,气通则血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虽为气所化,又与气互相补充,相依为用,平衡协调,共同构成和维持人体的形体与功能。

二、气血均衡理论的内容

(一)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壮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本原的原始物质,脏腑、骨肉、组织、器官、皮毛等均由气构成和化生,并形成人体。血由气所化生,血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赖血以滋养。

根据壮医三气理论,自然界始有天、地二气,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二气交合,阴阳感应,遂产生人气。人气虽由天、地二气所交合而化生,形成人体后仍始终与天、地二气相沟通联系,赖自然界天地之气以不断化生充养,并受天、地二气的制约。人体之气与自然界天地二气的沟通联系主要通过人体的三道(谷道、水道、气道)进行,人体之气与自然界的天气、地气必须通过三道进行转化,自然界的天气和地气精华才能形成人体所需的气血。因此,三道是气血化生的场所,即气血化生于谷道、水道、气道,运行于龙路、火路,滋养着全身组织器官,最后又通过谷道、水道、气道排出人体代谢产物,化归自然界,完成气血的循环周期。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使人体各脏腑、组织、官窍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二)气血宜动

气血同为人体的基本营养物质,赖自然界天地之气不断化生和充养,又通过龙路、火路的网络而循环流行,上达天部,下抵地部,中行人部,布散全身,滋养机体,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其中天部气血主降,地部气血主升,人部气血主和,三部气血同步协调运行,气血又把体内各种代谢产物通过龙路、火路的输送,回传到谷道、水道、气道,再由三道排出体外,化归为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从而气血的循环周而复始,机体得以涵养,生命活动得以维系。因此,气血强调一个“动”字,动则通,静则瘀,以动为用,以动为顺,以动促衡,以动为治。

(三)气血宜衡

气血从化生、运行输布,到滋养、排泄的循环周期,每一环节均须平衡调畅,气血的质量和数量亦需保持一定的常度,方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其强调一个“衡”字,气血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先决条件,任何一个过程出现异常,均可引起气血失衡而导致疾病,即“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三、气血均衡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一)阐释发病机理

壮医认为,毒和虚是起病两大因素,二者相因而为病。毒是外因,虚是内因,毒即邪毒盛,有外侵邪毒和内生邪毒之分;虚即正气虚,机体抗病力不足。然毒虚能否致病,要看邪毒与正气两者抗争是否引起气血关系失衡。所谓气血失衡是指气血平衡关系失调,超出了机体的自我协调和恢复的能力,不能正常化生、输布和排泄,不能充养机体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气血失衡是壮医重要的病机理论,是民间壮医对病机的朴素认识,气血失衡则疾病丛生。无论何种疾病,均存在气血失衡。气血失衡可出现在气血生成的过程,也可以出现在气血输布、滋养、排泄的过程中,甚至可出现在气血周期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在机体正气虚损、抗病力不足的情况上,痧、瘴、蛊、毒、风、湿等邪毒会乘虚侵入人体,或内生邪毒,阻滞三道两路,使道路不通畅或功能失调,进而使天、地、人三部之气不能协调通应,终致气血失去协调平衡,出现偏衰,或偏亢,或瘀滞,从而产生疾病。气血偏衰可使气血充养不足,机体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气血偏亢可使气血充养过盛,导致气血逆乱、功能亢进,甚则引起出血;气血瘀滞则道路不畅,可产生胀、痛等病理改变。气血失衡的病机主要有三种情况。

1.气血偏衰

气血偏衰即气血充养乏源,包括生成不足、耗损或排泄过多。气血生成不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界的天气、地气对人气的充养不足,多因天气、地气的数量不够或质量降低,如天地之气受各种毒气污染,影响气血的化生而终致气血偏衰。如果没有自然界天、地二气的充养,气血则可因化生乏源而枯竭,生命就会终止。另一方面,气血化生的场所异常或功能失调,亦可影响气血化生的数量和质量,引起气血偏衰。人气与自然界的天气、地气是互相沟通联系的,相互联系通应的组织器官是三道(谷道、水道、气道),因此,三道通畅与否、功能正常与否、其枢纽脏腑调节正常与否,是气血能否充养有源的重要因素。若三道中任何一条通道不畅或阻滞不通,或功能失调,或枢纽脏腑调节失常,均可导致气血化生乏源而致气血偏衰。

气血耗损和排泄过多是指气血在运行、充养机体或排泄的过程中耗失过多。如气血在火路、龙路内运行流动过程中,因火路、龙路的破损而溢出路外,导致气血耗失过多。在气血充养机体过程中,如“巧坞”(大脑)因用脑过度,暗耗气血,使天部气血不足,终致气血偏衰。气血的排泄异常如热病大汗淋漓,气血在阳热的蒸化下化为汗液大量排出体外,从而使气血受损而偏衰。

2.气血偏亢

气血偏亢是指气血充养过盛,主要表现为气血过于亢奋,常见于邪毒过盛而体内气血不虚的情况,包括生成过多、机体功能过盛和排泄不足三种情况。气血生成过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自然界的天气、地气对人气的充养过盛,即人气对自然界的天气、地气吸取过多,如人体对肥厚之水谷吸收过多,久之可致气血亢盛,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另一方面,气血化生的场所(三道)异常或功能失调,亦可影响气血化生的数量和质量,引起气血偏亢。如谷道功能亢进,则人体消化吸收水谷的能力大增,若超过了机体的需要而又不能及时排泄,则可导致气血过多而偏亢。

气血生成后,运行流通于火路、龙路内,因此,任何影响火路、龙路的因素或影响气血运行的因素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出现气血偏亢。如高血压患者,因龙路狭窄,气血流通不畅,为了满足相关脏器的充养需要,机体会加快气血的运行,从而出现气血偏亢的病理改变。又如人体感受瘴毒而产生的瘴气病,若瘴毒量大而气血虚损不甚明显,则瘴毒可通过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传至两路(龙路、火路),并瘀阻两路,出现明显的寒战高热、脉数,目诊可见龙路分支(脉络)粗大、明显曲张、颜色红紫,甲诊可见甲床红紫、月痕范围扩大等。这些均为气血偏亢的表现。

气血的排泄不足也是导致气血偏亢的原因。气血在体内消化、吸收后,其代谢产物必须通过两路(龙路、火路)传至三道(谷道、水道、气道),再由三道排出体外。若两路、三道任一通道出现异常,或堵塞不畅,或闭塞不通,均可影响气血的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堆积在体内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气血偏亢。如谷道排泄不畅而出现便秘,可因排泄物不能及时排出而致气血偏亢,出现腹痛腹胀,甚至神昏,脉象可见滑、数,舌象可见舌质红,苔黄,目诊可见龙路小分支曲张明显、管径变粗大、色红紫等。

3.气血瘀滞

气血瘀滞是指气血运行流通受阻不畅而瘀滞于内。气血瘀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现象,多见于情志抑郁寡欢,或毒邪外侵机体,阻滞三道两路,使气血运行不畅;或火路、龙路受损,使气血溢出并瘀积路外;或气血虚少,使气血运行无力。如暑痧侵犯人体,常先累及谷道,进而影响水道、气道,并可迅速内传火路、龙路,阻滞气血的正常运行,出现全身胀累酸痛、头昏脑胀、倦怠无力、胸背部透发痧点,甚则昏迷、唇甲青紫,目诊可见“勒答”(眼睛)脉络青紫、曲张,甲诊可见甲红紫,舌诊可见舌边有瘀点瘀斑等。

总之,气血失衡主要有三种情况,即气血偏衰、气血偏亢、气血瘀滞。每种情况均可导致人体内三部之气即天气、地气、人气不相协调通应而产生疾病。“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是壮医的疾病病机理论。即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气血平衡失调所致。毒和虚是疾病产生的两大因素,在机体抗病力不足的情况下,邪毒外侵或内生,滞留于三道两路,使三道两路不通畅或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人体天部、地部、人部三部之气不能同步协调运行,致使气血偏衰、气血偏亢或气血瘀滞而发病。

人体气血与三道两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道两路乃气血所化生,又赖于气血的不断充养,以维持道路的正常功能。气血均衡的维系又有赖于三道两路的通畅与协调,三道两路以通为用,以畅为调,在相关脏腑的作用下互相沟通联系,互相协调,使天、地、人三部之气息息相通。谷道、水道、气道是人体气血化生的场所,谷道、水道、气道任一通道阻滞不畅或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进而影响气血平衡协调,从而疾患丛生。龙路和火路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内属脏腑骨肉,外络支节皮毛,贯通上下左右,联系人体天(上部)、地(下部)、人(中部)三部,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组织及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得到气血的充养濡润而焕发生机。再加上谷道、水道、气道的沟通,使人体各部的气血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使天、地、人三部之气息息相通、同步运行,保证机体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因此,三道两路畅通协调是气血均衡的前提,气血均衡是三道两路功能正常的保证。

疾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痧、瘴、蛊、毒、风、湿等邪毒乘虚侵入人体,或内生邪毒,阻滞三道两路,引起道路阻滞或功能失调,导致天、地、人三部之气不能同步运行,最终导致人体气血关系失衡而发病。因此,气血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关键,一旦这种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超出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基于气血失衡的病机理论,壮医针灸提出具体病机七条。

(1)诸病瘀滞,皆属于气,即凡瘀滞性疾病,一般皆因气机不畅或气虚不运所致。

(2)诸病肿瘤,皆属于瘀,即凡肿瘤性疾病,一般皆因气血瘀滞所致。

(3)诸病瘫痪,皆属于瘀,即凡瘫痪性疾病,一般皆因气血瘀滞所致。

(4)诸病瘙痒,皆属于瘀,即凡瘙痒性疾病,一般皆因气血瘀滞所致。

(5)诸病疼痛,皆属于瘀,即凡疼痛性疾病,一般皆因气血瘀滞所致。

(6)诸病疮疖,皆属于瘀,即凡疮疖性疾病,一般皆因气血瘀滞所致。

(7)诸病痿痹,皆属于瘀,即凡痿软痹阻性疾病,一般皆因气血瘀滞所致。

(二)指导疾病诊断

壮医常根据气血的状态来判断健康状况。如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形体消瘦、声低息微、自汗、活动时诸症加重、容易伤风感冒,诊断为“正气虚”;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诊断为“气血虚”;若人体气绝,出现“三不”——“巧坞”(头脑)不清醒、“咪心头”(心脏)不跳动、“气道”(鼻孔)不呼吸,则可确诊死亡。根据血量、色、质的变化,也可以推断健康状况。如取患者血一滴置于掌中,观其色泽,血色深红偏紫为内热,淡红为血虚;扪其黏稠,黏稠明显为内有瘀阻,扪之稀薄如水为气血虚甚,提示预后不良。

(三)指导疾病防治
1.确定治则和治法

气血均衡协调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针对“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的壮医病机,根据气血均衡理论,壮医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可归纳为调气、解毒、祛瘀、补虚八个字,简称“八字”治则。无论气血瘀滞,气血偏衰还是偏亢,治疗时务求平衡气血,通过“八字”治则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协调,以使阴平阳秘,道路通畅,三气同步,恢复健康。

调气治则针对气血失衡总病机而设,只要一身之气调畅,则血行亦畅,三道两路通畅,天、地、人三气恢复同步运行,则疾病可愈,故有“气调则道路自通”“路通则气血自畅”之说。根据调气原则确立的常用治法有调天气法、调地气法、调人气法三种。如脾胃位居人部,小儿疳积治宜调人气,用独脚金钱汤(独脚疳、金钱草)消积化滞。

解毒治则针对气血偏亢病机而设。壮医认为,毒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不管何种疾病,均可应用解毒治则,根据不同的病因确定相应的解毒排毒方法,乃治本之法。如湿毒为患,治宜祛湿毒,用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使毒邪通过道路排出体外。

祛瘀治则针对气血瘀滞病机而设。祛瘀有三要义:一是祛除和畅通气血之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正常充养机体;二是疏通道路,恢复道路功能,使气血运行畅达;三是祛瘀生新,祛除瘀滞之气血,使气血畅通均衡,从而使人体之气与大自然天地之气保持同步通应,气血化生泉源不竭,则机体脏腑组织充养有源。根据祛瘀原则确立的常用治法有畅龙通火法(畅通龙路、火路气血)。如瘀阻头痛,治宜畅龙通火,应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祛瘀止痛。

补虚治则针对气血偏衰病机而设。其义有二:一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二是增强道路功能,促进解毒排毒。气血生成不足治宜调补三道,气血耗损或排泄过多应视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补虚方法。根据补虚原则确立的治法有补谷道法、补气道法、补水道法、补龙济火法等多种。壮医补虚尤强调药物内服,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推崇食疗。应用时根据虚损部位的道路归属选择相应的调补方法。如脾胃虚弱,宜调补谷道,投以健脾汤(党参、茯苓、白术、当归、蜜枣各10g,陈皮6g,猪瘦肉1斤,煮熟饮汤)。

2.指导选方用药

根据“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壮医将壮药分为调气药、解毒药、祛瘀药和补虚药,将壮药方剂分为调气方、解毒方、祛瘀方和补虚方。如黄皮属调气药,可行气止痛;鸭血属解毒药,可清热解百毒;丢了棒属祛瘀药,可活血散瘀止痛;蛤蚧属补虚药,可温阳益精血;黄皮公根冰糖汤属调气方,可疏风祛邪,治伤风;重楼七叶不换汤属解毒方,可解毒止痛治胃炎;骨折消肿汤属祛瘀方,可祛瘀止痛,治骨折后肿胀疼痛;归参水莲汤属补虚方,可调补气血,治血气不足。

总之,在疾病发病方面,壮医十分强调“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指出气血失衡是疾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气血平衡调畅,则道路通畅,天、地、人三部之气就能同步运行,人体就能处于健康状态。因此,壮医气血平衡理论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FAIV00qCbEfYfcEFQKhNWN/w8yLI2nMg0rn2nkeMupgph8hv18KhF5U33D/5ZA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