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体三道两路即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五条重要道路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道路理论是壮医理论体系的内核,也是壮医针灸的重要理论基础。壮医借助道路理论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道路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五条重要通道,它们相互沟通联系,把人体的天部(上部)、地部(下部)、人部(中部)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天、地、人三部之气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制约化生,从而达到健康状态。
道路,即三道两路,其概念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仔细观察而逐渐形成和提出的,是人体内五条极为重要的通道。三道指谷道、水道、气道,是三条直接与大自然相通的通道;两路指龙路、火路,是两条内封闭通道。
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壮文为Saihoz,是指五谷进入人体并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谷道上连口腔、咽喉,中有食道和胃肠,下接阴窍,贯通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且与大自然直接相通,是化生气血的主要场所。
壮族是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壮族地区位居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每年种植两季。壮族人民在长期的水稻生产实践中,知道五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认为水稻吸天地之气最多,藏天地之气最厚,故最能滋养人体,是壮族人民的主食。五谷通过口进入人体,在“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的调节作用下,通过谷道得以消化吸收,成为气血化生之源。
谷道的功能是消化吸收水谷,化生成为人体所需的气血,同时排出体内浊物。谷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三部之气就能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并能与大自然的天、地二气保持同步,使气血化源充足,达到健康状态。
水道,壮文为Conghhoz,是指水液进出人体的通道。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咪腰”(肾)和“咪小肚”(膀胱)。水道主要包括口腔、咽喉、“咪腰”(肾)、“咪小肚”(膀胱)、尿道、毛孔,贯通人体的天、地、人三部。
水为大自然天地之气所化生,富含养分,为生命之源,对人体有滋养作用。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水液与五谷一样,通过口进入人体,在胃肠消化吸收。但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水液和五谷进入谷道后,先在胃肠道被消化吸收,化生为人体所需的气血。随后,谷道把食物残渣形成粪便,通过肠道排出体外;水道则在“咪腰”(肾)和“咪小肚”(膀胱)的作用下,把体内水液代谢产物一方面形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形成汗液,通过体表皮肤无数的毛孔排出体外。水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三部之气就能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并能与大自然的天、地二气保持同步,即健康状态。
气道,壮文为Hozgyongx,是指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互联系交换的场所和进出的通道。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咪钵”(肺)。气道位于人体的天部,主要包括口鼻、咽喉、气管和“咪钵”(肺)。
壮医把气称为“嘘”,对气极为重视,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必须吸入大自然的天气,从中吸取营养物质,又必须把体内的部分代谢废物化生成气,并排出体外。人体气道就是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天气相互交换和进出的通道,大自然的天气从口鼻进入气道,到达“咪钵”(肺),在“咪钵”(肺)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从中吸取营养物质,又把体内的部分代谢废物化生为气,从气道通过口鼻排出体外,完成气体交换。
气道的气进出于口鼻,实为呼吸之气,与人体一身之气有别。若气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三部之气就能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并能与大自然的天、地二气保持同步,即健康状态;若气道不畅,或功能失调,可影响三气同步而引起气道病变;若气道闭阻不通,则呼吸停止,人体失去大自然天气的直接充养,“巧坞”(大脑)会因失养而停止活动,“咪心头”(心脏)会停止跳动,人就会气绝而亡。
龙路,壮文为Sailwed,是指人体内血液的通道。壮医又称之为“血脉”“血路”。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咪心头”(心脏)。龙路虽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龙路有中枢、干线及网络分支,遍布全身,贯通人体的谷道、水道、气道、火路,以及天、地、人三部。龙路的中枢“咪心头”(心脏)又称为“血海”。龙路内有气血循环往来,如环无端,到达机体各部,充养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因此,龙路的功能主要是为机体输送营养。
壮医把血液称为“勒”,认为血液是营养全身骨肉脏腑、四肢百骸极为重要的物质,得天地之气而化生,赖天地之气以运行。人体之气生成后,气又化生为血,血通过龙路和火路到达全身各部,充养着全身脏腑组织;又通过谷道、水道、气道不断从大自然天地之气中吸取营养物质,使气血得到及时补充。因此,龙路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三部之气就能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并能与大自然的天、地二气保持同步,使气血调畅,保持健康状态。
火路,亦称“信息通道”,壮文为Meg,是指人体内的传感通道。类似于西医学的神经系统。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巧坞”(大脑,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意思)。火路的功能主要是感受和传导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经中枢“巧坞”(大脑)的指挥和处理,迅速做出反应。火路具有迅速的特性,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并经中枢“巧坞”(大脑)的处理和指挥,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天、人、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火路和龙路一样,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巧坞”(大脑)既是火路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也是火路的中枢,是生命的象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壮医把火路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认为火路是三道两路的核心,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极为重要的通道。
火路有中枢,有主干,有分支,有网络,贯通人体的谷道、水道、气道、龙路,以及天部(上部)、人部(中部)、地部(下部)三部。主干分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部分。“巧坞”(大脑)为龙头,位居人体上部属天,位高而权重,是火路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又是火路的中枢所在,还是人体各部的总指挥部;颈部为龙颈;腰背部为龙身,民间壮医习称“龙脊”;骶尾部为龙尾。火路还有分支和网络,其分支和网络遍布全身,龙头的网络分支分布在头部,龙颈的网络分支分布在颈部及上肢,龙身的网络分支分布在腰背部和相应的胸腹部,龙尾的网络分支分布在骶尾部及下肢。著名壮医专家覃保霖认为,从颈椎沿脊柱两侧直抵尾骨的状如巴掌大的狭长区域,即火路的主干,有“神经走廊”之意,壮语原称“排廊”,恰为火路主干分布的区域,也是壮医针灸背廊穴的取穴部位。从解剖学角度看,这一狭长部位最接近植物神经中枢;从临床疗效看,针灸这一区域的背廊穴,不但可以调整整个中枢神经功能,而且还能统摄五脏六腑病证,进而调治全身疾病。火路类似于西医学的神经系统。
火路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三部之气就能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并能与大自然的天、地二气保持同步,即健康状态。
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共同沟通人体上下左右内外,连接人体天部(上部)、人部(中部)、地部(下部)三部,把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调节人体气血的化生、运行、输布和排泄。人体“嘘”(气)、“勒”(血)、精、津等营养物质在谷道、水道、气道内化生,进而进入龙路、火路,循环流通于全身,使脏腑骨肉、组织官窍等得到滋润和濡养,使人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协调发展。
壮医认为,气血畅达是健康的前提。气血畅达有赖于天、地、人三部之气的通应同步,而三气同步主要是通过道路的沟通调节来实现。三道两路是体内存在的五条重要通道,谷道和水道贯通天部(上部)、人部(中部)、地部(下部)三部,气道居于天部(上部),龙路和火路则遍布全身。三道两路互相沟通联系,内而脏腑骨肉,外而皮肤毛窍,上而“巧坞”(大脑),下而下肢,把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内的天(上部)、人(中部)、地(下部)三部之气息息相通,协调化生,从而使气血畅达。因此,壮医道路理论十分强调一个“通”字,即道路要通畅。三道两路必须保持畅通,要以通为用,以通为要,以通为顺,有了疾病则以通为治。生理上,只有道路通畅,调节有度,人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才能相互通应,保持畅通同步;人体之气与大自然天、地之气才能保持同步运行,气血化生和充养有源,运行、输布有常,排泄有度,则气血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状态。谷道、水道畅通,则能正常吸纳水谷精华,化生气血,及时排出糟粕;气道畅通,人体之气就能与大自然之天气相交换,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养气血。因此,三道偏于与大自然的天、地之气相通应。龙路畅通,则气血运行有常,不至血溢出脉外,全身组织得到气血的及时充养。火路畅通,则气血循行有度,人体能对外界的信息和刺激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因此,两路偏于与体内各脏腑组织相通应。只有两路通畅,人体气血的运行、输布和排泄才能正常进行。人体“嘘”(气)、“勒”(血)、精、津等营养物质在谷道、水道、气道内化生后,进入龙路、火路,依靠两路的网络循环流通于全身,以滋润和濡养全身脏腑、骨肉、组织、官窍。人体各脏腑组织在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糟粕废物,也通过两路传回三道,并排出体外,回归大自然。病理上,若三道两路任何一条道路瘀滞或阻塞不通或调节失度,均可影响三气同步,导致气血失衡而引起相应的病理状态。
三道两路的通畅又以气血均衡为条件,只有气血保持充盛平衡,三道两路才会畅通无阻。若气血失衡,或气血偏亢,或气血偏衰,或气血瘀滞,均可导致三道两路瘀滞不畅或闭塞不通,三道两路瘀阻又可加重气血失衡。
三道是人体气血化生的场所,主气血的化生。大自然的人气生成后,气又化生为血,化生脏腑骨肉,而气血又必须得到大自然天、地二气的不断充养,否则油竭灯枯,人体会因气血乏源而亡。谷道、水道、气道均是人体与大自然直接相通的部位。谷道、水道与大自然的地气相通应,水谷通过口进入谷道,在谷道的化生和调节枢纽脏腑“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的作用下,化生为人体气血,又通过二便、汗窍把糟粕排出体外。需要注意的是,壮医认为,参与水谷化生的是“咪曼”(胰),而不是“咪隆”(脾)。壮医对脾脏的生理功能认识较晚,因长期弄不清楚其功能作用,故认为是多余的器官,甚至经常忽略。壮语称之为“咪隆”,意即“容易遗忘的器官”;或称“咪蒙隆”,意为“不知其作用的器官”。后来在屠宰禽畜及人体解剖中,一再发现脾脏内藏血较多,加之人生气时叫“发脾气”,壮医慢慢领悟到,脾脏可能是一个人体气血的贮藏调节库,与水谷在谷道的消化吸收过程没有直接关系。
气道与大自然的天气相通应,大自然之清气通过口鼻进入气道,在气道的化生和调节枢纽脏腑“咪钵”(肺)的作用下,化为气血,又吐出体内的污浊之气。
谷道、水道吸入的水谷精微和气道吸入的大自然清气共同构成气血化生之源。因此,谷道、水道、气道任一通道不通畅或功能失调都可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进而影响气血平衡协调,从而疾患丛生。
气血在三道内化生后,进入龙路、火路,依靠两路的网络而循环流注全身,滋润和濡养全身脏腑骨肉、组织官窍,使生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龙路是专门运载气血的通道,龙路有主干、有分支、有网络,其分支遍布全身,因而可把气血供给全身组织官窍。火路虽然不是专门运载气血的通道,但其内也有气血在流动,并能协调龙路内气血的运行和输布,故临床凡涉及气血运行输布的疾病,壮医常龙路与火路同治。同时,龙路和火路还把人体脏腑组织所产生的糟粕,回传至三道,以排出体外,完成与大自然天、地二气的交换。
火路是人体内的传感之道,相当于“信息通道”,其主要功能是传感和处理信息。其性迅速,能使人体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经火路干线到达火路的化生调节中枢“巧坞”(大脑),再经“巧坞”(大脑)的处理后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实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若火路瘀滞或闭塞不通,则人体不能感应体外的各种反应,终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而产生疾病。
人体体表密布龙路、火路的网络分支,这些分支在体表一定部位交叉成结,壮医称之网结,又称穴位。人体体表有很多网结,是气血交汇结聚之处。三道在体表虽然没有网络分支,但在体表一定部位常存在反应点,壮医把这些反应点也称为穴位,又称压痛点或敏感点。这些反应点虽然没有直接与三道相连,但却通过两路的网络与三道相通应。因此,三道两路在体表均有相应的穴位分布,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作用于相应的道路及脏腑,而三道两路及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又可通过道路反应在体表相应的穴位上。壮医针灸等外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三道两路在体表的某些穴位,达到畅通三道两路、调节五脏六腑和平衡气血的目的,加速邪毒化解或从道路排出体外,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复归同步平衡。
壮医的三道两路理论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道路常常是毒作用的部位及传变的路径。三道与大自然直接相通,外毒入侵,常先扰三道,引起三道疾病,故三道病变病位在表,多较轻浅;两路与内部相连,若正不敌毒,则毒进,传至两路,引起两路甚或内脏病变,故两路及内脏病变病位在里,其病变相对较重。
壮医认为,人体的一切疾病皆因毒而起。毒既可外侵,亦可内生,但不管外侵还是内生,必赖三道两路为其传导路径。外侵之毒一般通过三道乘虚侵入体内,阻滞于三道,或者通过三道入里传至两路,阻滞或破坏两路,产生相应病变。内生之毒则直接阻滞三道两路。
气血失衡是疾病产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三道两路瘀滞不畅或功能失调常是气血失衡的主要原因,气血失衡反过来又可加重道路的不畅和失调。三道瘀滞不畅可导致气血偏衰或气血偏亢;两路瘀滞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
壮医认为,在生理上,天、地、人三部之气是同步运行、生生不息的,而三气同步主要是通过三道两路的沟通调节来实现的。道路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三道偏重于与外界相通应,调节人体与大自然天地之间的平衡;两路偏重于调节人体天、地、人三部及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平衡。
三道两路及其网络分支遍布全身,把人体连成一个整体,调节全身气血平衡。
三道主化生,吸纳天地之精华,化为气血;两路主运载,运行气血滋养全身。
人体脏腑组织在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糟粕废物,以及外侵、内生之毒,也通过三道两路排出体外。
若道路通畅、调节有度,则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就能同步运行,并能与大自然之天、地二气保持同步,使气血调畅,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气血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而气血的化生、运行、输布和排泄都离不开三道两路,故三道两路任何一个环节阻滞不畅,均可引起气血的化生、运行、输布和排泄障碍,导致气血失衡,引起相关的病理改变甚或死亡。
谷道阻滞不畅或失调可引起谷道病变,一是不能正常化生营养精微,二是糟粕不能按时排出体外,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便秘、呃逆、嗳气、厌食、腹胀、腹痛等消化、吸收及排泄方面的症状。长期谷道消化吸收不良可见葱管甲、蒜头甲、羹匙甲等病理甲象。
水道阻滞不畅或失调可引起水道病变,进水、出水调节无度。主要表现为水肿、尿急、尿频、尿痛、尿闭、遗尿、小便失禁等。若水道完全不用或闭阻不通,滴尿全无,可危及生命。
气道阻滞不畅或失调可引起气道病变,气道不畅,则“咪钵”(肺)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气喘、咳痰咯血、胸痛胸闷等。气道壅塞,甲诊可见蒜头甲、发绀甲、口唇青紫等;若气道完全闭阻不通,则可引起死亡。因邪毒入侵,气道常首当其冲,故气道病最为常见。
龙路阻滞不畅或失调可引起龙路病变。龙路主要是运行气血,滋养组织官窍,故龙路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内脏骨肉等组织器官的缺血失养,以及气血运行不循常道而出现的孔窍出血方面的症状。血液运行不畅,致内脏、骨肉失养,则可出现肌肉萎缩,偏枯不用,口唇、指甲青紫,目诊“勒答”(眼睛)上可见有黑斑黑点等;若龙路功能失约,血液运行不循常道,则可见孔窍出血,如衄血、咯血、便血等,还可见皮下瘀斑、瘀点;若龙路中枢——“咪心头”(心脏)萎废不用,则人体内脏骨肉将无所以养,生命也将终止。
火路阻滞不畅或失调可引起火路病变。火路在人体内主要为传感之道,即“信息通道”,火路有病或其他疾病影响到火路的功能,会削弱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反应和适应能力,使“巧坞”(大脑)指挥不灵,从而出现感觉异常或缺失。故火路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及适应能力减弱,“巧坞”(大脑)指挥不灵,则出现不知冷热痛痒等感觉异常或缺失。若火路完全阻断,或火路的中枢“巧坞”(大脑)不用,则会导致死亡。
道路还是诸毒入侵的主要通道。如风毒、痧毒常循气道而入;蛊毒、食物中毒常首犯谷道;湿毒、结石常常堵塞水道;某些邪毒往往循皮肤侵犯两路。在病理上,诸毒不仅假道路入侵,而且往往循道路传变。入侵三道之邪不仅可以内犯两路,内犯两路之毒亦可传至三道。无论何种毒邪入侵或传变,最终均可引起三道两路一个或多个环节不通,使人体气血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
道路理论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观察道路的排泄物,以及道路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形态、结构、色泽等变化,以诊断疾病,并辨别疾病的病位、病性等变化。
根据体表局部的变化可测知相应道路及内脏的病变。如见气喘如牛、壮热、鼻翼扇动,为气道“咪钵”(肺)热毒内盛;口、舌生疮,溃烂疼痛,多属龙路“咪心头”(心脏)气血偏亢;后阴脱肛,多为气血偏衰,升提无力;尿道口红赤,伴尿频、涩痛,多为水道湿热诸毒内蕴或结石内阻;白睛脉络红紫曲张,且有黑斑黑点,多为龙路瘀滞;体表出现条状红线,属龙路火毒壅盛;皮肤青紫、肿痛,为龙路瘀阻;皮肤感觉异常,或肢体萎废不用,为火路不通。
两路在体表有很多网结(穴位)或反应点(又称压痛点和敏感点,壮医均称穴位),三道在体表虽然没有网结,但常存在反应点。观察这些网结或反应点,常可察知三道两路及相应内脏的变化,如脐周四穴有压痛,可反映谷道病变;某些痧病,常可在背部出现反应点。
痰涎为气道排泄物,可反映气道病变。痰涎清稀为气道有寒毒;痰黄黏稠为气道有热,或风热之毒内犯于“咪钵”(肺);痰中带血,多为“咪钵”(肺)龙路分支受损破裂,常见于痨病之“老咳嗽”。呕吐物、大便为谷道排泄物,可反映谷道病变。呕吐物酸腐,腥臭不可闻,常为“咪胴”(胃)有热或食伤“咪胴”(胃);呕吐物见红,常为谷道受损,“咪胴”(胃)溃烂。大便清稀,甚或如水,多为谷道“咪曼”(胰)、“咪胴”(胃)虚损,寒毒内侵;大便黄褐,臭不可闻,多为湿毒热毒顺谷道下注;大便带红带白,常为屙痢,白多红少为白痢,红多白少为红痢;便中见血、色鲜而红者,多为痔疮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者,多为溃烂出血,顺谷道下渗所致;大便硬结或干结,硬如羊屎,多为谷道有热,或热毒伤阴,谷道失润。小便为水道排泄物,可反映水道病变。小便清长,为水道有寒毒;小便短赤,为水道有湿毒热毒;小便黄如浓茶,伴目黄、面黄、身黄者,多为黄疸;小便见红,尿中带血,多为水道有砂石。排尿疼痛,多为血淋,或水道内有结石;排尿不痛者为尿血。
邪毒常循道路入侵或传变,因此,防治疾病时应防重于治,阻断其传变路径。壮乡山村的早晨,往往瘴气雾露迷蒙,若外出赶路,必口含生姜,以散寒辟秽,防止瘴毒从口鼻入侵三道引发瘴病。被暴雨淋湿,壮民常以姜葱煎汤沐浴,并以姜糖煎汤热服,以驱散风寒湿邪,防止风毒侵入气道引起伤风感冒。在治疗痞证时,壮医临床常用温刮缚扎刺法,方法是先用纱布自局部环绕缚扎至指(趾)端2~3cm处,再在指端针刺放血,其目的一是阻断痞毒循两路传变,二是将痞毒逐至指尖,通过刺路放血排出体外。
邪毒致病,多因其阻滞或损伤三道两路。因此,壮医在临证时强调道路要畅通,通过三道两路把邪毒排出体外。如壮医喜用药线点灸治疗各种痛证,以温热和药线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道路的传导,一方面疏通三道两路,另一方面调节机体功能,使毒邪化解或从道路排出体外。
例如,用调气理气药、解表药治疗气道疾病;用健胃消食药、润下泻下药治疗谷道疾病;用利尿通淋药治疗水道疾病;用消肿止痛、止血生肌药治疗两路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