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三气同步理论

三气同步理论是研究自然界天、地、人三部之气与人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是壮医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种说理工具,是古代壮医朴素的天人自然观,属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三气同步理论认为,天、地、人三部之气是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和制约化生的,只有达到三气同步,人体气血才会调畅平衡,机能才会正常,人才能处于健康状态。

壮医关于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是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名老壮医覃保霖先生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科研人员在对南宁、柳州、河池、百色四个地区(均为壮族聚居地区)的民间壮医的实地调研中证实了这一理论。壮医的三气同步理论是根据壮语“人不得逆天地”和“人必须顺天地”的意译和衍化而来的。

一、三气和三气同步的概念

(一)三气的概念

三气,是指天气、地气、人气三种气及其运动变化。天气,壮文为Heiqmbwn,位居上部,又称为上部之气,上部属天,故称天气;地气,壮文为Heiqnamh,位居下部,又称为下部之气,下部属地,故称地气;人气,壮文为Heiqvunz,位居中部,又称为中部之气,中部属人,故称人气。

三气有两层含义:①大自然的三气。三气指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及其运动变化。②人体内的三气。因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所以三气亦指人体内部的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及其运动变化。

(二)三气同步的概念

三气同步,是指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之间处于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的状态。大体上,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在大自然则万物化生,生生不息;在人体则气血调和,脏腑自安。

三气同步有三层含义:①大自然的三气同步。指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之间处于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的状态。②人体内的三气同步。指人体内部的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之间处于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的状态。③人体之气与大自然天、地二气的同步。指人体之气与大自然的天气、地气之间处于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的状态。这实际上是指大自然的三气同步,但这里是强调人体之气对大自然天地之气的适应性,即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而不能逆天地。

二、三气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天气、地气、人气三气的形成有一定规律,三气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密切相关,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三气既互相资生又互相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和自然界的一定常度。

(一)自然界三气的形成及其关系

壮医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的一切事物皆由气所化生。正如《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界生成后,气一分为二:一为天气,一为地气。轻清者上升,形成自然界的天气,为无形之气;重浊者下降,聚而形成有形之气,如大地万物,形成自然界的地气,为有形之气。自然界之天气和地气形成后,天、地二气并非独立运动,互不联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化生。大体上,地气主升,天气主降,天气、地气的升降运动永不停息。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互交合感应,其精华部分则化生为人气。正常情况下,人气与自然界的天气、地气相通应,息息相通,互相化生。天、地之气不断资生充养人气,使人体不断生长、壮大;人死后,则人气又化生为地气,回归大自然。人气又受天、地二气的制约。

(二)人体内三气的形成及其关系

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交合感应化生人气后,人气又化生脏腑、气血、骨肉,形成人体,并一分为二。重浊者构成有形之人体,如脏腑、血液、骨肉等实质性器官组织;轻清者为一身之气,通过谷道、水道、气道与自然界相沟通联系,时刻保持与大自然的天气和地气同步,及时得到大自然天地之气的资生和充养,以推动和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身之气在体内布散全身,充斥内外上下左右,无处不到,无处不在,充养着三道两路、脏腑、骨肉、官窍。按照人体内的分布特点,壮医把整个人体一身之气,即大自然的人气,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上部居上,与大自然的天相类,故上部属天,称为天部,壮语称为“巧”,上部之气则称为天气,指在膈以上各部位之气,包括头面、头发、“巧坞”(大脑、颅内容物壮语称为“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意思)、颈部、上肢、“咪心头”(心脏)、“咪钵”(肺)等;下部居下,与大自然的地相类,且下肢与地气直接相通,故下部属地,称为地部,壮语称为“胴”,下部之气则称为地气,指脐以下各部位之气,包括“咪腰”(肾)、“咪小肚”(膀胱)、“咪花肠”(子宫)、“隆娃”(卵巢)、前列腺、二阴、下肢等;中部居中,与大自然的人相类,故中部属人,称为人部,壮语称为“廊”,中部之气则称为人气,即介于膈和脐之间各部位之气,均属中部之气,包括“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咪隆”(脾)、“咪胴”(胃)、“咪虽”(肠)等脏腑之气。人体内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通过三道两路互相沟通联系,共同构成人体一身之气。

三、三气同步理论的内容

三气同步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三气相通、三气相生、三气相制六大方面,主要用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一)天气主降

天部居上,其质虽轻清向上,其气宜降。在自然界,天气下降,则地气蒸化,万物生焉。在人体,生理情况下,天气也必须下降至人部和地部,把从自然界天气中吸取的清气与水谷精气汇合,化生为气血,充养人体各部,使功能正常,道路畅通,气血畅达,人体健康。

(二)地气主升

地部居下,其质虽重浊沉降,其气宜升。在自然界,地气蒸腾,与下降之天气相互交合感应,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人体,地气也必须上升至人部和天部,与下降之天气交合,化生气血。如此气血充养有源,形体与功能得以维系。

(三)人气主和

人部居中,是天气下降和地气上升的必经之路,实为气之枢纽,主调和,其气宜有升有降,升降适宜。在自然界,人气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则天地交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人体,人气调和则三气升降有常,气机调畅,道路畅通,气血调和,机体得到正常充养。

(四)三气相通

三气相通,是指天气、地气、人气三气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在自然界,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天、地、人三气相互交合,则化生万物。因而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人气是相互通应、同步运行、协调发展的。在人体内部,上部的天气、中部的人气、下部的地气三气之间也是息息相通、同步运行的。壮医认为,人体内有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五条通道,其中谷道、水道、气道贯通天、地、人三部,龙路、火路有主干和网络分支,其网络遍布全身各部。因此,三道两路把天、地、人三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三气息息相通,协调运行。人体内三部之气的运动,也是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调和。

人体内部的天、地、人三气与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也是息息相通、同步运行的。人体内三部之气与自然界天、地二气的沟通联系是通过谷道、水道、气道来完成的。谷道和水道通过口腔直接与大自然相通,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化生为人气,同时,又通过二便化归地气。因此,谷道和水道主要与自然界的地气相联系和交换;气道通过鼻腔亦与自然界直接相通,直接与大自然的天气相联系,进行气的交换。因此,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之气与自然界的天、地之气是相互沟通联系的。

(五)三气相生

三气相生是指天气、地气、人气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天气可以资生地气,也可以资生人气;地气可以资生天气,也可以资生人气;人气可以资生天气,也可以资生地气。

在自然界,天气在地气的收敛凝聚作用下,降为雨、露等地气,以资生地气;天气下降与地气交合感应,则产生人气,天气通过气道直接与人体之气相交换,以资养人气;地气在天气的温煦下蒸腾而上,形成云、雾等无形之气,以资助天气;地气上升,与下降之天气相互交合感应,化生人气,地气通过谷道、水道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以资生助长人气;人气通过气道或社会活动,可资生天气;人气通过谷道、水道或社会活动,可资生地气,人死后,尸体腐化,亦可化生地气。因此,自然界天、地、人三部之气之间互相化生,协调同步运行,从而天地万物欣欣向荣。

人气与自然界之天气、地气的交换必须由人体的谷道、水道、气道进行转化,方能形成人体所需之气,因而三道是气血化生的场所。人秉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因而最具灵性和主观能动性。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上善于吸天之灵气,通过气道化生人气;下长于秉地之厚气,通过谷道、水道的消化吸收化生人气。因此,人气通过三道保持与大自然天地的协调发展,受天、地二气的涵养而生生不息。

在人体内部,天、地、人三部之气也是互相化生,互相资生、助长的。人气居中,包括了谷道的大部和水道的一部分,以及“咪胴”(胃)、“咪虽”(肠)、“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等脏器。尤其是谷道,“咪胴”(胃)、“咪虽”(肠)是人体化生气血的主要场所,“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则是谷道化生人体气血的枢纽脏腑,人体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地气中吸取各种饮食物,进入到谷道“咪胴”(胃)、“咪虽”(肠),在“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的协调下把饮食物消化吸收为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人气,即人一身之气,上达天部以资生天气,下抵地部以助长地气,上下沟通联系,不断资生助长,则三部之气生生不息。

地气居下,乃重浊之气,包括了水道的大部和谷道的一部分,以及“咪腰”(肾)、“咪小肚”(膀胱)、前后二阴等脏器。尤其是水道,与大自然发生直接、密切的联系,人体有水道以进水出水,水液进入人体后,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咪胴”(胃)、“咪虽”(肠)吸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水液在水道的调节枢纽脏腑“咪腰”(肾)、“咪小肚”(膀胱)的作用和协调下,一方面形成尿液,通过尿道排出;另一方面通过汗腺形成汗液从皮肤排出体外。因此,水道的两端均与大自然直接相通,水为生命之源,人体吸入水液后,通过人气的作用消化吸收,化生为人体一身之气,地气上升,通过龙路和火路的沟通连接,上达人部和天部以资生、助长天、人二部之气。

天气居上,乃人体气中之轻清部分上升而成,包括了气道的全部,以及“咪心头”(心脏)、“咪钵”(肺)等脏器,气道也是人体与自然界联系较为密切的通道之一。自然界的轻清之天气通过口鼻进入气道,在“咪钵”(肺)的呼吸作用下,自然界之清气到达“咪钵”(肺)部,与人体之气相互作用,化生为人体一身之气,同时排出人体代谢之浊气。天气主下,沿着龙路、火路下降,到达人部和地部,与人部、地部化生的水谷精气相互作用,不断资生、助长人气和地气。

因此,不管是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人气,还是人体内部的天气、地气、人气,均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相互促进的关系。

(六)三气相制

天气、地气、人气虽然相通、相生,但同时也相互制约,以维持三气在一定的常度下运动变化。

在自然界,天气在地气的收敛凝聚作用下,在一定条件、一定程度的范围内下降,形成雨、露等有形之物,以资生、助长地气,天气下降,同时也受到地气上升作用的抑制,使天气下降不至于太过。如果天气下降不及或太过,超出了地气的正常制约协调范围,则会产生异常的运动变化,产生自然灾害。若天气下降不及,则可产生旱灾,是为灾变,使大地干涸,无以化生,使人气气血乏源;若天气下降太过,亦可产生灾变,如出现台风、陨石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反之,地气在天气的气化作用下,蒸腾而上,形成无形之云、雾,以资生、助长天气。地气的升腾受天气下降作用的制约,如果地气上升不及,即不受天气的蒸腾制约,则也可引起地气泛滥成灾,如某物种泛滥、水湿泛滥,久之,还可导致天气化生乏源,进而下降不足,引起旱灾等自然灾害;如果地气不受天气下降运动的制约,而上升太过,则天气可因化生旺盛而常年多雨,同时,地气上升太过还可以引起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变。

人气居于中,受天、地二气的制约。天、地之气皆时刻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日夜小变化,四季大变化,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而人和万物皆由天、地所化生,故人气又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因此,无论常变还是灾变,天、地之气均影响人气,制约着人体的健康。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人的生、长、壮、老、死这一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并在一定常度下运动变化。当然,人作为万物之灵,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常度下最大限度地从天、地索取营养物质,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此外,人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能力,如天黑了会引火照明,天热了会出汗乘凉,天冷了会添衣加被,洪水来临会登高躲避等,对于天、地之气的这些变化,人如能主动适应,就可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但是人又不得逆于天、地,不能破坏大自然,而必须顺应天、地,尊重天、地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气与天、地二气的协调发展。一旦天、地二气遭受破坏,不能制约协调人气,则人体的协调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并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人体内部,天、地、人三部之气也是相互制约协调的。大体上,天气制约地气、地气制约人气、人气制约天气、天气制约人气、人气制约地气、地气制约天气。即每部之气均可制约其他二部之气,又受到其他二部之气的制约。天部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宜降,与人气、地气交互感应,并受地气上升运动的制约和中部人气的调和,使天气下降运动不至太过,如地气和人气对天气制约不及,可使天气下降过快,出现相关部分的病变。一方面可使天部之气不足,如“巧坞”(大脑)之气下降太过,可致大脑气血不足,出现头晕、神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咪心头”(心脏)之气下降太过,则气血运行紊乱;“咪钵”(肺)之气下降太过,可使呼吸换气过度以致损伤“咪钵”(肺)及气道,还可引起“咪钵”(肺)之气不足,产生咳嗽、咳痰等症。另一方面,天气下降太过还可引起人部和地部之气过盛。因天气可资生、助长人气和地气,若天气资生之力量太强,人气异常增强则“咪曼”(胰)、“咪胴”(胃)等脏气功能亢盛,出现消谷善肌等症状,还可使人气的化生气血功能增强,使人体气血过于亢盛,出现相关症状;地气异常增强则可致水湿泛滥,出现水肿等症状。如天气下降不及或反升不降,则“咪钵”(肺)呼吸换气不够,不能吸清泌浊,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甚则出现咳逆上气、气喘;“咪心头”(心脏)可见血流加速,甚则出现出血、瘀血;久之,还可因气道失去与自然界之天气的协调化生而使天气乏源。

地部位于下部,地气宜升,地气受到天气下降运动和人气调和作用的制约。若制约地气不及,则可致地气升发太过,“咪腰”(肾)气升发太过则出现大汗淋漓等水道病症状;“咪小肚”(膀胱)之气升发太过则可出现尿少,甚则无尿。若地气受制太过,不升反降,则可致地气泛滥成灾,出现水肿、气血瘀滞等症。无论地气受制太过还是受制不及,日久均可损伤水道功能,使水道与自然界地气的沟通联系受阻,最终引起人体气血乏源,使气血失衡而疾病丛生。

人部位于中部,其气宜有升有降,主调和。但人气同样受到天气和地气的制约。若制约太过,则人气的正常运动不足,见于“咪叠”(肝)则出现肝气郁滞不畅,胆汁分泌不足,甚则谷道对自然界地气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出现胃纳不佳、腹胀不适等症状;见于“咪背”(胆)则“咪背”(胆)中汁液向下输布不畅,甚则减弱谷道对自然界地气的消化吸收功能;见于“咪曼”(胰)则可出现谷道对自然界地气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见于“咪胴”(胃)、“咪虽”(肠),则可致“咪胴”(胃)、“咪虽”(肠)失其通降,使谷道阻滞不畅或不通,出现腹痛、便秘等症状。久之,则谷道消化吸收自然界地气的功能减弱,人体气血化源不足,终致气血偏衰而发病。若制约不及,一方面人气可异常上升或下降,另一方面,谷道功能可异常强大,则气血充盛,终致气血偏亢而疾病丛生。

四、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一)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三气同步理论是壮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壮医的病因病机。壮医把整个人体分为天、地、人三部,认为在生理上,人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之间同步运行,相互制约化生,生生不息。总的说来,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三气同步。人体内三部之气(自然界的人气)又与自然界的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同步运行,制约化生,则气血均衡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并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人体则达到健康境界。在病理上,若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则百病丛生。

壮医的三气同步理论实际上是壮医天人自然观的具体体现,属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畴,但壮医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界及人体各部位间的协调动态平衡关系,而且把“天、地、人三气不同步论”作为病机的重要方面。

(二)指导临床治疗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壮医三气同步理论在治疗上强调一个“通”字、一个“动”字和一个“衡”。

1.以通为用

“通”即畅通,要求临床防治时要着眼于畅通人体各部之气。天、地、人三气互相通应交合,协调同步,则道路畅通,气血交融,阴阳相济,人体健康。三气的畅通有赖于道路的畅通,通过内服和外治等方法刺激机体,可使道路通畅,从而使三气自通,此即壮医所说的“路通则气血自畅”“气畅则三气同步”。壮医畅通三气最常用的治疗大法是调气。壮医十分重视调气,认为只要一身之气调畅,则血行亦畅;三道两路通畅,天、地、人三气恢复同步运行,则疾病可愈。壮医常通过药物和针灸调气。

2.以衡为治

“衡”则调,即均衡协调,意即天气、地气、人气虽然相生相通,但同时也相互制约。人体与自然界之天、地之间,以及人体天、地、人各部之间在动态中、在互相协调中获得和保持三气的均衡同步状态,使其在一定的常度下运动变化。气候异变,外毒入侵,邪毒内生,均可阻塞道路,影响气血运行,使三部之气失衡,从而产生疾病。因此,临证时要着力于调整人体天、地、人三气的平衡协调,三气虚损宜补,三气盛实宜泻。同时还要维持人体三气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平衡协调。壮医常常通过调理谷道、水道、气道来达到人体与自然界的通应协调。

3.以动促衡

“动”即运动,通过适度的运动,促进和保持三气的动态平衡。自然界的天气在动、地气在动、人气亦在动,而人体内部的天、地、人三部之气也在不断地消长变化。这就要求治疗时要维持天、地、人三气的自然流动,并调整其在一定的常度下运行,即天气要下降、地气要上升、人气要有升有降,而且要在一定的常度下升降。只有在动态中、在互相协调中获得平衡同步,人体达到健康状态。三气不运动人就会死亡,运动过慢可导致气血瘀滞,运动过快可致气血亢盛,均可引起疾病。人体内三气的运动协调主要靠三道两路的畅通及其相关枢纽脏腑的制约协调来共同完成。三道两路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三部之气就能协调运动,达到平衡同步,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运行而疾病丛生。如咳嗽咳痰属天部疾病,邪毒闭阻天部气道,使天气不能正常通降,治宜通气道、降天气。用龙脷叶、枇杷叶化痰止咳通气道,配以杏仁降气,可恢复三气同步运行。

人体三气的运动还体现在脏腑器官的运动变化上。壮医认为,位于颅内、胸腔和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脏器都称之为脏腑,脏腑、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各有其功能,均在一定常度中协调运动,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状态。大体上,天部脏腑其性宜降,地部脏腑其性宜升,人部脏腑有升有降,其性宜和,如此升降有常,脏腑气血处于均衡调和状态。如果内脏实体受损伤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功能失调,即可使人体三道两路发生阻滞或闭塞不通,导致气血关系失衡,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之气就不能保持在一定的常度范围内协调运动,人体就会适应不了自然界天地的变化,进而升降失常,疾病丛生。因此,治疗时要着眼于恢复脏腑的升降常态,进而恢复天、地、人三气同步协调。如“咪心头”(心脏)君火独炽导致的失眠,因“咪心头”(心脏)处于天部,天气宜降,故治宜降火毒,清热毒。

人体内三气同步的实现靠三道两路的畅通及其相关枢纽脏腑的制约协调来共同完成。三道两路畅通,调节有度,人体内三部之气就能三同步,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而人体三部之气的动态协调平衡又是在气血均衡和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取得的。壮医针灸疗法就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使三道两路通畅,使天、地、人三气在动态中复归协调同步,从而调整气血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壮医的三气同步理论实为壮医的天人自然观,其精神实质是探讨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体内部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动态平衡及和谐统一的状态,属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畴,而壮医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三气同步、平衡、和谐则健康无病,不同步、失衡则变生诸病,临床治疗强调三气的“通”“动”“衡”。因此,三气同步理论对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OlLudoh7+hah/sTRe6jjgVRll98qYhysRBlP7BtTX0r+7lC8Nez6g9Qo5Fmurx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