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早在中国古代就已形成并用以认识世界和阐释世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理论是壮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医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壮文为Yaemyiengz,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易传》云“一阴一阳谓之道”,说明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确立了阴阳理论,认为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带,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四季分明,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及受其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明代《广西通志·卷十七》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自然,阴阳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

二、阴阳理论的内容

阴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相统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平衡六个方面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和变化的根源。《道德经》所说的“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以阴阳交感为基础。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总是处在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而且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并非一成不变。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属性的转化,即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或一定的限度内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阴阳平衡状态。

三、阴阳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理论是壮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壮医对阴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与中医学对阴阳理论的认识与应用既有相同点,又有着独到之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壮医应用阴阳学说,根据所在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把人体部分脏腑、组织、官窍、道路等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天部为阳,地部为阴;天气属阳,地气属阴;气道、火路为阳,谷道、水道、龙路为阴;气属阳,血、脏腑、骨、肉属阴。

(二)说明疾病病证属性

壮医主要将阴阳理论用于对疾病病证属性的认识和辨别上,如壮医把临床病证归结为两大类,即阴证和阳证。壮医认为,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情况的综合反映。每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身上都可以表现为阴证或阳证,经治疗后则可由阴证转化为阳证,或由阳证转化为阴证。因此,壮医在临床中只辨阴证和阳证两类证型。阳证多为热证、实证,多表现为面色红赤、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呼吸气粗息高,甚者神昏谵妄、打人骂人、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目诊见“勒答”(眼睛)脉络粗大、色深红或红紫、曲张明显,甲象见红紫或青紫等。一般来说,正盛毒重者或疾病的初期,多表现为阳证。阴证多为寒证、虚证,多表现为神疲、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面色㿠白或苍白、安静少动、息短气微、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脉虚弱,指甲可见白色甲、瘪螺甲、软薄甲或脆裂甲,目诊“勒答”(眼睛)脉络色淡,或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功能减退等。一般来说,正虚毒轻者,或疾病的后期,多表现为阴证。壮医还认为,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多表示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由阳转阴多表示疾病趋重或恶化,甚至预后不良。

壮医所辨的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具体又可细分为阴盛阳衰证、阳盛阴衰证和阴盛阳盛证三种类型,且强调以辨证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凡热多寒少、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易伤津劫液、使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而致的病证称为阳盛阴衰证;凡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临床以恶寒怕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称为阴盛阳衰证;临床凡以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头不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称阳盛阴盛证。阴盛阳盛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证型,其形成与壮族地区既气温偏高阳热盛又雨量充沛多雨潮湿的自然现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某些痧证的特殊症状表现有关。著名壮医罗家安在其所著《痧证针方图解》一书中就明确以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三证型对各种痧证进行分类,并作为辨证的总纲,在壮医临床中指导痧证的诊治。

(三)指导疾病的防治

壮医还将阴阳理论用于临床治疗,指导临床实践。壮医治疗疾病强调一个“衡”字,即平衡、均衡。壮医认为,阴和阳是两个对立面,阴阳平衡时,人体才会处于健康状态,一旦人体内阴阳失去这种衡态,出现阳偏胜或阴偏胜,临床上就会出现阴盛阳衰、阳盛阴衰或阴盛阳盛证候。

因此,壮医临证诊断时,除了辨病,辨阴证、阳证是不可忽略的步骤之一。在治疗上壮医强调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来调整人体阴阳,而阴阳的平衡又赖于人体三道两路是否通畅,天、地、人三部之气是否协调同步运行,气血是否均衡。只有三道两路通畅了,天、地、人三气才能同步运行,气血才会均衡,阴阳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壮医针灸疗法就是通过针刺或药线点灸作用于人体体表的龙路、火路的某些“网结”(穴位),一方面通调道路,直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整体调节和畅通人体气血,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使天、地、人三气恢复同步运行,人体气血阴阳复归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BtaXXMz7/ApGvYfSQBlLOZqyiXqy6NaQPks7HhUTpvwiQUwXZJMd6Nc0ez99AQ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