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灸是具有壮医特色的实用治病技法,其历史悠久,理论古朴,种类繁多,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具有浓厚的壮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壮医针灸一词,首见于黄瑾明等编著的《中国壮医针灸学》。在壮医针灸诸疗法中,尤以壮医普通针刺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最具壮民族特色,也最常用、最实用。壮医针刺疗法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尤常用于内科诸疾及疑难杂症;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以泻为主,功擅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凡气血瘀阻诸疾及其引起的痛证最宜应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具有消炎退热等十大功效,尤对痛、痒等疾患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这三种特色疗法各有所长,临床中常互相配合应用,疗效甚好,被媒体誉为壮医针灸“三剑客”。
壮医针刺研究的文献报道共有15篇。其中2010年1篇,2011年3篇,2012年4篇,2013年4篇,2014年3篇;临床研究11篇,综述2篇,其他2篇。壮医针刺治病常以壮医特定穴为主穴,尤喜针脐环穴。秦祖杰等应用壮医针刺(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夹承浆、阳白、太阳,双侧风池、合谷)配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总有效率(97.14%)、H-B得分及面神经功能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罗本华等根据壮医“以痛为腧”原则,取面部诸酸、痛、痒、肿、麻、瘫或疱疹等反应点,以及脐内环穴(心、肝、脾、肺)为主针刺之,治疗周围性面瘫51例,总有效率达98%,与中医针刺组疗效相似。黄正干以壮医特定穴为主,采用壮医针刺配合壮药辨证熏蒸颈肩部治疗颈椎病82例,取穴:扁担、肩胛环、项棱、大椎、风池、肩井、风门、身柱、后溪穴,总有效率达97.56%,其中风寒痹阻型、劳伤血瘀型总有效率达100%,肝肾亏虚型总有效率达93.10%。彭锦绣等应用壮医针刺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主穴取脐边四穴,上肢配神门、内关,下肢配侠溪、三阴交,总有效率达95%,优于普通针刺组。林华胜等观察壮医针刺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取脐环(肾、肝、心、脾)、膝关(患侧)、膝弯(患侧)、百会、足三里(双侧)、水泉(双侧)等穴,总有效率为94.57%,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在VAS疼痛评分和Lequesne指数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研究得最早,也最系统。经检索共有463篇研究论文。最早见于1986年,当年就有3篇研究报道。1986~1989年共有13篇,1990~1999年猛增到111篇,2000~2009年166篇,2010~2014年仅5年就有173篇研究报道。表明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正在成为壮医研究的热点。壮医药线点灸用壮药炮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通过温热及药效对穴位的刺激,迅速疏通“三道两路”气血,促使邪毒排出,恢复气血平衡协调,可治疗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秦祖杰等应用壮医药线点灸(取梅花穴)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95.56%,优于西药对照组。宋宁等应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刺及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结果镇痛起效时间、1小时症状消失率及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韦羡萍等应用壮医药线点灸(取患侧肩髃、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风市、血海、委中、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联合独活寄生汤内服治疗脑卒中伴偏身感觉障碍,总有效率93.3%,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古联等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结合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结果提示,该法能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江小荣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总有效率96%,优于常规针刺组。韦茂渊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香砂六君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有效率94.74%,优于对照组。韦锐斌等采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美洛昔康及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总有效率96.9%,优于对照组。柯玲玲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泄泻,总有效率91.67%,优于对照组。
宋宁等应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结节性痤疮,总有效率达93.75%,优于西药组。周翔等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玫瑰糠疹,总有效率86.6%,优于西药组。罗继红等应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龙胆泻肝汤内服治疗带状疱疹,总有效率达96.67%,优于西药组。龚辉珍应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眼睑黄色瘤50例,结果治疗1次痊愈2例,治疗3次痊愈21例,治疗5次痊愈20例,治疗5次好转5例。陈红路等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实证和虚证斑秃的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达到92.9%和90.9%,但痊愈率实证组高于虚证组。
范郁山等采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率达95.83%,优于常规针刺组。陈少卿等应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总有效率达98.6%。韦金香等开展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验证,共治疗1682例,总有效率达98.93%。
蔡晓静应用壮医药线点灸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87%,优于转移因子口服组。曾春祥等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发热,总有效率为94.74%,优于西药组。农秀明等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结合护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治疗小儿遗尿症,总有效率达94.3%。
黄贵华等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效率达98.3%,优于西药组。周翔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率达95%,优于西药组。林柳燕等应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眼睑黄色瘤、针眼、眉棱骨痛和风赤疮痍获满意疗效。范郁山等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刺治疗风火牙痛,总有效率达94.7%,优于西药组。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研究的文献报道共有9篇。其中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2年4篇,2013年2篇,2014年1篇。最早正式提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名称的文献是黄瑾明等于2010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壮医针灸学》。有关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文献较少,但近年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以独特的壮医莲花针叩刺体表网结,再拔罐吸除瘀血、余毒,最后还可予壮医通路酒涂擦刺拔部位,以助活血通路,阻止外邪侵袭,融会叩刺、拔罐、放血、药物作用等多重效应于一体,是壮医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宋宁等应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梅花穴、项棱穴等)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总有效率(95.56%)、偏头痛积分改善率(0.77±0.29)、起效时间(0.48±0.64小时)、疗后VAS评分(1.29±1.75),均优于西药组。黄瑾明等应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壮医龙脊穴、夹脊穴(双侧)、阿是穴、肩井(双侧),总有效率达95.9%,优于普通针刺组。苏淑丹等应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关节红肿疼痛处为穴)结合四妙汤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总有效率91.1%,优于西药组,且具有降低尿酸作用。梁振兴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关节红肿疼痛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总有效率(91.1%)及尿酸改善率均优于西药组。窦锡彬等应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壮医龙脊、项棱、夹脊穴)结合自血疗法(取曲池、足三里、肺俞、血海穴)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89%。卢波在患侧臀部阿是穴点或手触查灶筋结点采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结合患侧股骨头电针围刺,治疗髋关节滑囊炎,总有效率达97%。程先明应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肾俞、阿是、大肠、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总有效率达96.4%,优于布洛芬组。
有关壮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报道约有20篇。近3年来就有7篇。最早在1995年,广西中医药大学黄瑾明等研究人员开创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实验研究先河。由黄瑾明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壮医药钱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的研究”,首次运用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索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疗效原理,用实验室的客观数据揭示其治病的科学根据。之后有关研究人员还深入开展了壮医药线点灸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壮医药线点灸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的影响”等实验研究。但见诸报道的实验研究类文献均是围绕壮医药线点灸而开展的,主要集中在壮医药线点灸对疾病的作用机理探讨。而有关壮医针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实验研究目前仍为空白。李晶晶等发现,壮医药线点灸可显著提高PHN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陈攀等发现,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阿昔洛韦可提高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 3 、CD 4 、CD 4 /CD 8 水平,认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西药对免疫系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窦锡彬等发现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刺可降低失眠患者血浆Orexin、CRH、ACTH水平,认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刺治疗失眠的起效环节在于抑制Orexin、CRH、ACTH的合成和分泌,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正常功能。杨美春等研究发现,壮医药线点灸可缓解围绝经期脾脏的萎缩性变化,降低脾细胞凋亡率,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家兔雌激素E 2 水平,降低FSH、LH水平。方刚等发现,壮医药线点灸可提高去卵巢家兔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汤红丽等发现壮医药线点灸可显著升高痛经大鼠脑垂体β-内啡肽含量,提示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升高脑垂体β-内啡肽有关。
壮医针灸具有简、便、廉、验、捷等优势,对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有良好疗效,对部分疾病如偏头痛甚能立竿见影,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和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经检索相关文献达443篇。临床常针对不同的病证合理选用壮医针刺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刺多取壮医特定穴,其中以壮医脐环穴用得最多,旨在调节和激发人体正气。壮医药线点灸对痛痒诸疾疗效甚好,可单用或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应用甚为广泛。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以泻为主,对气血瘀阻诸疾及其引起的痛证最宜。
但是现有研究在治疗方案、研究设计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①多为临床疗效观察报道,且样本量小,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②动物实验、基础研究及疗效机制的报道甚少,研究层次较低。③实验研究仅限于壮医药线点灸,而对壮医针刺及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仍未见有报道。因此,应多开展系统规范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深入开展动物实验,并从生化、分子水平等更高层次阐明治疗机制,为壮医针灸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为壮瑶医药的振兴提供支撑,为壮医走向国际、服务更多群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