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针灸学以壮医理论为指导,是历代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体系。这一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壮族先民和各代民间壮医师只能对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进行宏观的观察和认识。然而,壮医针灸学对人体自身脏腑器官及其功能的朴素理解,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防治方法的规律性认识,与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基础医学研究成果所揭示的并不矛盾。
气血均衡学说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从现代医学基础理论视角看,气是动力,是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所谓的血是指营养,包括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成分。现代医学基础理论还指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新陈代谢。生物体内各种物质都按一定规律进行代谢。通过物质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各种组织和化学成分得到不断更新,这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物质代谢是机体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体内代谢途径既要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又要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这需要各条代谢途径之间的互相协调,亦即物质代谢必须在相对均衡的内外环境中才能正常进行。这样复杂的体系是在多种调节机制下完成的。物质代谢一旦发生紊乱,即可发生疾病。
毒虚致病学说是研究毒与虚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发病规律,用以阐释人体发病病因的理论。毒和虚是疾病发病必备的两个方面。毒是疾病发生的外部原因,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因。从现代基础医学理论的观点来理解,毒既包括各种外界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伤害,比如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物质、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各种致病病原体等;也包括机体内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失衡。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相对于机体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而言的。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稳态是在多种功能系统相互配合下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细胞外液中各种成分的比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等方面相对稳定。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会不断地改变,但通过肺的呼吸、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肾脏的排泄等功能,以及内分泌的调节,机体处于稳态。稳态的破坏或失衡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而出现疾病。
虚是指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应答能力减退。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适应包括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两个方面,其目的在于避免细胞和组织受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调整应答能力。适应实质上是介于正常和损伤之间的一种状态,壮医学上的虚对应于这一状态,主要表现为免疫力低下、神经内分泌失调、遗传变异、先天性缺陷,以及年龄增长引起的组织和器官退行性变化。
三道指谷道、水道、气道,两路指龙路和火路。从西医学的观点分析,三道是以人体基本物质的代谢过程为依据,综合了形态学和功能学而进行的分类。谷道主要对应于解剖学上的消化系统,水道对应于消化管的一部分和泌尿系统的全部,气道对应于呼吸系统;两路中,龙路对应于循环系统,火路对应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两个部分。
谷道、水道、气道、龙路和火路这五个部分,在人体内它们各自的生理活动并不是独立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和足够的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组织和供给能量,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谷道吸收的营养成分、水道吸收的水分子、气道吸收的氧分子,所有这些都经过龙路(循环系统)的运输,进而供给机体各组织的细胞进行同化作用,合成自身的新物质,并储存能量,同时又不断地将机体原有的物质经异化作用分解为代谢产物,释放出能量,供给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代谢产物又经过龙路(循环系统)运输,最后经谷道的肛门、水道的尿路和毛孔、气道的鼻和咽排出体外。
火路是体内复杂的调节机构。在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时,或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内一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使机体能适应不同的生理情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使被扰乱的内环境重新得到恢复。在完成这一活动过程中,机体主要的调节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分的功能调节;另一种是体液调节,体内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引起机体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活动。
壮医针灸学以这些朴素的哲学理论认识和阐释人体,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理论相对照,这两个学说是壮医学和壮医针灸学的独特之处。阴阳学说和三气同步学说都强调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平衡和协调的含义与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中稳态的概念和内涵是一致的,所以说,阴阳学说和三气同步学说都是符合科学的理论。
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刺激。刺激是生理学概念,有严格的定义,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有化学、机械、温度,以及声、光、电等。科学实验发现,刺激有阈刺激和阈下刺激之分。阈刺激是指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即在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下刺激是指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它不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但可以引起局部反应。
现代医学对刺激机制的发现与壮医针灸学相关内容的论述是吻合的。壮医针灸学包括壮医针刺学和壮医药线点灸学两部分。从现代生理学视角来看,针刺属于机械刺激,药线点灸属于温度刺激,同属于物理性刺激。壮医针刺的操作方法,讲究提插或轻刮针柄、留针候气,目的是为了使针刺对人体相关穴位的机械刺激达到阈刺激水平,能引起相关组织细胞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气至”是针刺达到阈刺激水平的客观标志。同样,在药线点灸的施灸过程中,根据具体病况的不同而采用轻重不同的手法,即“轻病用轻手法,重病用重手法,一般疾病用中手法”,这就是所谓的“以轻应轻,以重应重”的点灸手法。施灸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减少或增加壮数。这些施灸手段的目的也是为了使点灸对人体相关穴位的温度刺激达到阈刺激的程度,从而实现治疗目标。
壮医针灸学有数十个特定穴,近百个配穴。这些穴位及穴位组合各有其特点,如何更好地取穴、配穴,如何更有效地针刺、施灸,如何找到针刺和点灸穴位起治疗作用的机制,这是摆在壮医针灸学研究人员和壮医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壮医针灸疗法有待于通过现代医学科学的实验手段进行更深入地研究,现代医学研究也定会从壮医针灸疗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脐,壮医称作“塞能”,壮文为Saejndw,又称肚脐、脐中、气舍、维会,是人体体表的一个特殊结构,是胎儿出生后脐带脱落而逐渐形成的瘢痕组织,是人体唯一自然存在的瘢痕。壮医对脐极为重视,认为脐位居腹部中央,是人体人部与地部的联络站,是体内道路系统的一个特殊网结,与全身各脏腑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壮医学把脐部分为天、人、地三部,脐水平线以上为上部,上部为天;脐水平线为中部,中部为人;脐水平线以下为下部,下部为地;认为天、人、地三部分别与不同的脏腑器官组织相通应。
壮医脐环穴是壮医针灸中独具特色的特定穴,分为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两大类穴位群,均位于脐周(图3-1)。在定位时,根据脐的形状,以脐窝的外侧缘旁开0.5寸做一圆环,称脐内环,环线上均是穴位,统称脐内环穴,临床习惯取八个穴位。若以钟表位,把脐内环当作一钟表,以脐中央(神阙穴)为钟表表盘的中心,分别在12小时、1.5小时、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9小时、10.5小时八个点上取穴,壮医习惯称脐内环八穴。脐外环穴以脐窝的外侧缘旁开1.5寸做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统称脐外环穴,一般取上、下、左、右即12小时、3小时、6小时、9小时共四个穴位,壮医习惯称脐周四穴。
壮医认为,脐是人整体的缩影,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脐部均有相应的投影,犹如一个正立位的胎儿。脐既是人体的“微诊系统”,又是治疗全身疾病的“窗口”,分为天、人、地三部,分别与不同的脏腑器官相通应,临床常取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可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平衡,具有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等作用,可治疗全身多种疾病。
图3-1 脐环穴
自古以来,中医常把脐作为敷贴和灸灼疗法的特殊治疗部位,但肚脐都是只灸不针,针灸经典《针灸甲乙经》就指出“脐中禁不可刺”。壮医对脐有独到的认识,认为脐不但可以灸灼,而且可以针刺,甚至还把脐作为常规的针灸穴位。壮族民间历来广泛流传着用肚脐治病的方法,不仅目前民间壮医还在应用,而且还有文献记载。例如,1934年任广西省公立南宁医药研究所教师的刘惠宁(字六桥,号潛初)先生(前国医馆理事、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的老师)在其《六桥医话》(图3-2)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尝见一童子患风搐,一妇人教捉竹丝鸡置尾敷于童子脐上,鸡则自用力坐实,放手逐之不去,似甚畅美,不能相舍之状,又似电之相吸者然,少顷童子抽搐不作,而鸡去矣。”现存第一部以壮医命名的著作《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图3-3)也有“脐周四穴”的描述。
图3-2 《六桥医话》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壮医临床奠基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黄瑾明带领团队深入壮族民间,挖掘整理肚脐疗法并进行临床观察验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壮医脐环穴理论体系,并在其编著的第一部壮医针灸专著《中国壮医针灸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脐环穴穴名。黄瑾明还将针灸脐环穴作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首选手段,治愈了大量患者。
图3-3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古壮医对脐的解剖认识主要是基于古代壮族人民对尸体解剖的认识。北宋庆历年间,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宜州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统治阶级用曼陀罗花酒诱捕欧希范等起义首领56人,并全部杀害。随后命宜州推官吴简、绘工宋景及医生等人对全部尸体进行解剖,然后绘图成册,命名《欧希范五脏图》(图3-4),所绘内容主要为人体内脏图谱,对肝、肾、心、胞宫、大网膜等解剖位置和形态做了详细记载,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人体解剖图,对壮医在人体解剖,以及生理方面的认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就脐的生理机能而言,壮医学的道路理论认为,脐周密布龙路、火路的网络分支,位置较浅而显露于外,脐部则是龙路、火路的一个特殊网结,先天时连通花肠,连接母胎(儿),后天时连通谷道,连接咪隆(脾)、咪胴(胃),谷道又是水谷消化吸收、化生为人体所需气血的场所,故脐与人体气血密切相关,三道两路之精气皆注于脐。
图3-4 欧希范五脏图
从壮医学的三气同步理论看,脐处于连接人体人部和地部的枢纽位置,是天部之精气下降及地部之津液上升的径路。脐气正常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气调和,进而气血均衡,人体安康。脐关系到天气的下降、地气的上升及人气的调和,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
因此,脐在壮医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体精气之盛衰、入侵毒邪之浅重、全身的病理变化,皆可通过脐部及脐周察而得之,而脐部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功能。同样,刺激脐部一定位置,可通过龙路、火路等道路系统的传导,调节相应的脏腑器官组织。
壮医学对脐环穴的形态和机能的认识是壮族先民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肉眼观察和长期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限于当时观测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先人的发现和认识是粗略的、概括性的。因此,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现代医学理论成果用于阐述脐环穴相关的解剖结构和生理,以现代医学理论来阐释脐环穴治疗作用的机理尤为必要。
从解剖学来看,脐位于腹白线中点的稍下方,是脐带脱落后形成的内陷的瘢痕,是一个被皮肤、皮下组织所围绕的窝状组织。在脐底部有由皮肤和瘢痕组成的脐板,脐板下是白线,再下有腹肌肌膜,最内层为腹膜壁层。在脐板部有脐旁动静脉。由于个体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要充分认识脐在人体解剖结构上和生理机能方面的重要意义,还须回顾生命的早期发育阶段——胚胎期。
图3-5 胎儿循环模式图
人胚早期,胚体腔和胚外体腔是广为相通的,胚体能从腔内液中吸收胚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随着胚胎进一步的发育、增大,其两腹侧壁逐渐合拢,使胚胎和胎盘之间借脐带相连,脐带连于胎儿腹壁的脐环(图3-5)。此时,脐带内容物包含有一条脐静脉和一对脐动脉。脐静脉起于胎盘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由胎儿的脐部进入胎儿体内,沿腹前壁上行,进入肝,借静脉导管与下腔静脉连接,注入右心房。脐静脉将来自胎盘含氧及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胎儿体内。左、右脐动脉各自从左、右髂总动脉发出,经胎儿脐部进入脐带,其末梢分支在胎盘绒毛中形成毛细血管,它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胎儿血运送到胎盘绒毛,最后经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自此以后,胎儿的生长与发育所必需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都是由母体通过胎盘提供的。在母体内,胎儿的肺不能呼吸,呼吸和排泄功能全靠胎盘来执行。胎盘是母体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其功能相当于小肠、肺和肾的功能,亦即胎儿的消化、呼吸和泌尿功能。与壮医学的三道两路理论相对应,换用壮医的理论体系来描述,胎盘的功能就相当于谷道(消化)、水道(泌尿)和气道(呼吸)的功能。在胎儿期,胎盘既是血液循环物质交换的场所(龙路),也兼具胎儿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内分泌功能(火路)。总而言之,胎盘成为胎儿三道两路的汇聚区。
脐带是胎儿与胎盘间物质输送的管道。因此,在胎儿期,脐带成为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唯一通道。它维系着胎儿在母体里的生长和发育,而脐环则成为胎儿体解剖结构上的枢纽。由此可证,脐与人体气血密切相关,三道两路之精气皆注于脐。
出生后,脐带所包含的血管不再有血液流通,遗留的脐带残端结成一小脐痂,它迅速愈合并很快为上皮所覆盖,即形成脐。由于胎盘血液循环中断和肺开始呼吸,脐静脉和静脉导管分别闭锁成为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脐动脉大部分闭锁成为脐侧韧带,这些因素使血液循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然而,发生变化后的人体循环管道也是以脐为中心在脐周相互交汇。循环管道分为静脉、动脉和淋巴管三种,以下分别描述这三种管道在脐周的分布概况。
脐周的静脉分浅和深两组,与脐背面的附脐静脉相吻合而形成脐周静脉网(图3-6)。脐以上浅静脉汇入胸腹壁静脉,经胸外侧静脉注入腋静脉;脐以下浅静脉汇入腹壁静脉和旋髂浅静脉,注入大隐。深部的静脉有腹壁上静脉和腹壁下静脉,前者注入胸廓内静脉,后者注入髂外静脉。脐背面的附脐静脉伴随肝圆韧带走行,注入门静脉。所以,脐周的静脉流注途径存在以脐为中心的向上、向下和向后三个方向,向上是经上腔静脉系汇入右心房,向下和向后途径则是经下腔静脉系汇入右心房。
图3-6 脐周静脉流注示意图
脐周的动脉也分为浅动脉和深动脉。浅动脉的血液供应有来自腹壁上动脉、髂外动脉的分支腹壁下动脉、旋髂浅动脉、最下六条肋间动脉和四条腰动脉的分支,这些动脉都有走向脐部或有走向脐部的分支,形成了以脐周为中心的来自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动脉吻合(图3-7)。
脐周的深动脉源起三种动脉主干,分别从上方、下方和外侧行抵脐周。它们是:自锁骨下动脉分支胸廓内动脉终末所成的腹壁上动脉;自主动脉发出的下位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及四对腰动脉;以及自髂外动脉发起的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
腹前壁脐周的淋巴同样分浅层和深层。脐以上浅淋巴管往上行,汇入腋淋巴结;脐以下浅淋巴管往下行,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图3-8)。在深层,深组淋巴管随深组血管走行。以脐为中心,向上,随腹壁上血管至胸骨旁淋巴结和后纵隔;向下,伴腹壁下血管及旋髂深血管至髂外淋巴结;向侧方,则沿肋间血管和腰血管走向腰淋巴结。概括来说,淋巴存在以脐为中心的放射状流动方向,即向上、向下、向两侧共四个方向。
从以上静脉、动脉和淋巴三种脉管以脐为中心的流注特点,从人体胚胎学和大体解剖学的视角来审视,脐环处于人体循环系统的枢纽部位,是循环管道末梢的交汇区和吻合区。壮医学对脐区的三部划分法具有充分的人体形态学依据,即脐水平线以上为上部,上部为天;脐水平线为中部,中部为人;脐水平线以下为下部,下部为地。从生理学视角来看说,循环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质运输(龙路的功能),即运输营养物质至全身各组织细胞,将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从而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二是运输内分泌的激素或其他体液因素,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火路功能);三是实现血液防御功能,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气血均衡)。与脐周解剖结构特点(尤其是循环管道特点)相对应,脐环穴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图3-7 腹前壁动脉示意图
图3-8 腹前壁的淋巴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