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壮医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火的使用为壮医灸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们在烤火取暖时,有时发现某些病痛会减轻甚至消失,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壮族先民便逐渐认识到火灸的治疗作用,故壮医灸法是伴随着壮族先民对火的认识和使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壮医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灸疗技法,如壮医药线点灸、四方木热叩疗法、壮医无药棉纱灸疗法、壮医药棉烧灼灸疗法、麻黄花穗灸疗法、水火吹灸疗法、壮医灯花灸疗法、壮医竹筒灸疗法等,达数十种之多,大大地丰富了壮医的内容。许多技法沿用至今,其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具特色,临床疗效也最好。

壮医药线点灸,是流传于我国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壮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疗法最初只在壮族民间世代口耳相传。早在19世纪末,广西壮族聚居地柳江就有流传。其由龙玉乾的祖母传给她的儿子龙见浤,再由龙见浤传给他的儿子龙玉乾。该疗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起源年代尚待考查,据其在龙氏家族已流传三代以上的事实推算,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实用壮医治疗方法。

自1983年以来,任职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研究所和壮医门诊部的黄瑾明等科研人员,在民间壮医龙玉乾祖传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及推广应用等工作。从1983年10月至1991年10月,利用整整八年的时间,深入壮乡挖掘整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并在临床中验证了应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可治疗临床各科130多种病。黄瑾明于1991年主持完成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全部科研工作。此项科研成果,于1992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以来,黄瑾明先后整理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两部著作,并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电视教学录像片(中、英文版)。在此基础上,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门诊部先后举办了三十多期面授及函授学习班,先后培训国内外5000多名学员。同时,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医疗、针灸、美容等本科专业开设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课程,更是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另外,澳大利亚自然医学院也开设了本门课程。黄瑾明主持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获1997年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黄汉儒主编出版了《壮族医学史》,2001年又主编出版了《中国壮医学》,标志着壮医理论和临床应用有了质的飞跃。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近年开展的耳穴药线点灸临床应用,扩大了点灸的穴位范围,显著提高了疗效。在理论研究方面,1995~199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广西中医药大学黄瑾明和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吕琳等科研人员,开展了“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的研究”,首次运用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索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疗效作用原理,以揭示其治病的科学根据,为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广西中医药大学黄瑾明、钟以林等进行了“壮医药线点灸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王坤等进行了“壮医药线点灸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均对本疗法的治疗机理进行了有益探讨。2009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黄瑾明,并在中央一套《科技博览》栏目专题播出“线到病除”,之后引起轰动,各地患者纷纷前往广西寻求壮医药线点灸治疗。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瑾明为传承人。

随着壮医药线点灸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必将放射出更灿烂的光彩。 XTX9x5AXWUZ3SkThJNeQvj6ayuN3jfgasDoOjimrd2N83qkr2q2Nf7I1xCcoj9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