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千禧版序言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个人投资者的信心,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投资知识。谁能想到本书后来竟然会重印30次而且销量超过100万册呢?尽管最新的2000年千禧版与第1版相距已有11年之久,但我仍然坚信,那些帮助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取得成功的投资理念仍然适用于如今的股票投资。

从1989年《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出版上市到如今的2000年,这11年的岁月实在让我感慨万千。1990年5月,我离开了麦哲伦基金,当时的评论人士认为我此时离开股市真是聪明之举,当时他们都认为大牛市崩溃已经危在旦夕,因此他们祝贺我选择正确的时机安然脱身。当时看起来这些悲观人士看空后市是理所当然的,那时美国的大银行都迅速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有几家银行不得不最终破产倒闭。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伊拉克的上空时,股市开始下跌。随着战争爆发,股市经历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跌,但是当战争取得胜利后,银行系统转危为安,股市开始迅速反弹。

超级大反弹!从1990年10月以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400点一路攀升到11000点,涨幅高达4倍以上,这是20世纪股市最牛的10年。1989年只有32%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或者共同基金,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0%。整个股市已经创造了25万亿美元的新财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幕幕股市发财致富的奇迹正在上演。如果长此以往,就会有人借鉴过去的那本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来写一本《邻家的亿万富翁》。

在这些新财富中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有4万亿美元之巨,而在1989年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金仅有0.275万亿美元。由于我本人管理着一家基金,所以潮水般涌来的资金对我们这些基金管理人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这一现象肯定也同时说明许多业余投资者在选股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如果在这个行情最好的大牛市中,业余投资者自己选股的投资业绩非常出色的话,他们怎么会把资金从股票投资转移到基金投资上来呢?也许本书所阐述的投资理念可以将那些在选股上陷入迷途的投资者引上一条正确的投资成功之路。

从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辞职后,我从一位机构投资者转变成一位个人投资者。在慈善事业方面,我提供奖学金资助所有信仰宗教的贫民区孩子进入波士顿天主教学校读书。此外,我还在富达基金公司兼职,担任基金托管人以及年轻的研究分析人员的顾问和培训老师。最近我的空闲时间至少增加了30倍,这使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或者一起去国外旅游。

对我个人的事情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我最感兴趣的话题——股票上来。从1982年8月的大牛市行情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15倍,我们目睹了美国有史以来股市最大的上涨幅度,用林奇的话来说,整个股市成了一只上涨了15倍的“15倍股”(fifteenbagger)。各种成功的公司股票上涨15倍对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股市整体上涨15倍实在让我目瞪口呆。想想看:1929~1982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不过上涨了4倍,也就是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才从248点上升到1046点!此后股价上涨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500点到5000点上涨了1倍用了8.33年的时间,而从5000点到10000点上涨1倍只用了3年时间。1995~1999年,我们见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行情:连续5年股票投资收益率都在20%以上,而在以前市场从未有过连续两年以上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20%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掌舵麦哲伦基金时,正值股市低迷时期,当时无论哪一方都难以想象,华尔街有史以来最牛的大牛市行情会让其信奉者盈利如此之巨,同时也让其怀疑者损失如此之巨。那时在股市的低点,那些严重受挫的投资者不得不一再提醒自己熊市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些投资者必须耐心持有股票和共同基金长达15年之久,才能等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其他指数重新回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牛市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熊市和牛市这两种市场走势中投资者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本书中我谈到,1984年AT&T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也许是那个时代股市最重要的发展动力,现在则是互联网。迄今为止,可以说我已经完全错过了互联网的投资机遇,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恐惧者(technophobic)。我个人的经验表明,一个投资者要想获得成功并不需要赶潮流。事实上,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伟大的投资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沃伦·巴菲特)都是技术恐惧者。他们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其业务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我了解Dunkin’Donuts甜甜圈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情况,这就是这两只股票出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的原因。我了解银行、储蓄贷款协会(banks,savings-and-loans)以及与其关系紧密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NMA),但是我不会上网。我从不在网上冲浪或者在网上聊天,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专家的帮助(有时这种帮助来自我的妻子或孩子),我在电脑上连网页都找不到。

1997年感恩节假期里,我和一位非常喜欢上网的朋友在纽约一起喝蛋奶酒(eggnog)。当我跟他说卡罗琳非常喜欢悬疑小说家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Sayers)时,这位朋友在旁边的电脑上敲了几下键盘,马上就把塞耶斯的全部书目列了出来,并附有读者的评论以及1~5星的评级(在文学作品网站上作者也和基金管理人一样被评级)。我为卡罗琳买了4本塞耶斯的小说,精心挑选了包装的彩纸,这样就完成了我的一项圣诞礼物采购,这使我第一次认识了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com)。

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我是如何在吃饭或购物时发现了一些表现最成功的大牛股的,有时这种发现要远远早于那些专业选股者。由于亚马逊书店开在网上而不是市郊购物中心,以至于我这个不会上网的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亚马逊书店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超出我的理解范围,网上书店的业务和干洗店一样容易理解。1997年,亚马逊书店股价相对于其发展前景而言还比较合理,并且财务状况良好,但当时我的头脑不够灵活,没能透过这种新生的网上购物方式看到新的投资机遇。如果当时我不嫌麻烦地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可能就会发现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亚马逊书店抓住这一机遇拓展市场的能力。哎,可惜我没这样做。仅仅1998年一年间,亚马逊的股价就上涨了10倍(用林奇的话说这是一只10倍股)。

亚马逊书店只是其中之一,至少有500只网络公司(dot.com)股票创造了神话般的惊人涨幅。现在,在高科技和网络股领域内,一家公司新上市的股票上涨10倍所用的时间比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写出一本新的恐怖小说的时间还要短,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了。投资这类股票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耐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家公司只有盈利不断增长才能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规模,而如今即使一家网络公司没有任何盈利,有时甚至连收入都没有,公司也可以达到10亿美元的市值。现在“市场先生”(Mr.Market,一个虚构的股票市场整体的代表人)不会花费时间等待一家新生网络公司在现实生活中证明自身的实力后才高价买入,而在过去那个时代里,沃尔玛公司或家得宝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后其市值才会有很大的增长。

对于现在热得发烫的网络股来说,基本面已经成为老掉牙的陈词滥调(old hat,“老掉牙”这个词本身就是老掉牙的,我用这个词表明我本人就是一个老掉牙的老古董)。只要在公司的名称中出现了仅仅一个“dot”和一个“com”,而且其后面隐藏着令人兴奋的概念,就足以使如今十分乐观的投资者为公司未来10年的增长和繁荣提前支付更高的股价。这些未来主义者的“基本面分析”随着每一次成交价格的上升而更加乐观,后来的投资者报出的买价也节节攀升。

根据玛莎拉蒂(Maserati)牌豪华汽车在硅谷的销售情况可以判断,网络公司给领导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企业家和及时高价脱手的早期股票买入者带来了巨额回报。但是,我想对那些在股票价格高涨后才买入的人敲响警钟:这些网络公司过高的股价已经反映了未来数年盈利迅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那么投资者以如此之高的价格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是否值得呢?从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方式,你可能已经知道我的答案是“不值得”。很多新发行的网络股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就上涨了2倍、3倍甚至是4倍。除非你的经纪人能够在为你申购新股时以最初的发行价分配到足够的新股份额(由于网络股甚至比美国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Super Bowl)大赛的门票还要抢手,所以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你将会错失这些新股未来整个涨幅中的大部分涨幅,可能你还会错失全部涨幅,这是因为一些网络股在最初几个交易日中的成交价格会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这一高价位也就从此一去不返。

如果你为错失像天主教大赦年这样50年一遇的网络股投资良机而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这时不妨提醒自己,只有极少投资者的盈利水平接近于这些网络股价的整个涨幅。由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用发行价买入股票,因此以发行价为基准来衡量股价的涨幅会误导投资者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些在发行抽签时能够幸运中签买到股票的人只是极少数。

尽管我周围有许多投资网络股迅速获利的机会,但我仍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投资。我的选股基于古老的基本原则:一家成功的公司开拓新的市场时,其盈利增长,其股价也相应随之上涨;或者一家身陷困境的公司经营好转时,股价也会上涨。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一个典型的大牛股(我也会与大家分享那些让我赔钱的股票)一般要经过3~1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其英雄本色。

由于几乎没有盈利,大多数网络公司的股票不能用常用的市盈率(Price/Earning,P/E,市价比每股盈利)来估值,也就是说市盈率计算公式P/E中至关重要的每股收益“E”的数据根本不存在。在无法计算市盈率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随处可见的数据——股价上!我个人认为“股价”是投资者所能追踪到的最没有价值的信息,却又是投资者最普遍追踪的信息。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只有有线电视金融新闻网(Financial News Network)电视频道的屏幕下方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而现在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电视频道屏幕下方都有一条滚动带显示股票行情,其他频道上还会有显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等的小方框,即使那些把电视频道不停换来换去的电视迷也无法避免会一再看到股市收盘价。在流行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上,你只要点击一下自己设定的自选股投资组合,就可以得到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的最新行情。你也可以通过拨打800电话、寻呼机或语音邮件获得股价信息。

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枪林弹雨似的无处不在的股价行情显示传递的反而是错误的信息。如果我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30美元,而你喜爱的网络公司的股价是每股10美元,那么那些只关注股价的投资者就会认为我所喜爱的那一家公司更好,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投资错觉。今天或者下一周“市场先生”对一只网络公司股票的报价并不能告诉你这家网络公司未来两三年内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拥有最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你只追随一个数据进行投资,那么就追随盈利——当然前提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家公司有盈利。正如你将在下面所看到的,我支持这样一种投资理念:公司盈利迟早决定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关注今天、明天或者未来一周的股价表现如何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互联网还远远谈不上第一个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新。铁路、电话、汽车、飞机和电视都可以说对全人类或者说至少对世界1/4的富裕人口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新行业孵育了许多新公司,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生存下来并主导了整个行业,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网络行业上。一两家知名企业将会独霸网络行业的版图,就像过去麦当劳称霸汉堡快餐业和斯伦贝谢横扫石油服务业一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些胜利公司的股东会大赚一笔,而那些落伍者、过气明星、本来应该成功却未能成功的公司股东则会大亏一笔。如果你精明过人地选择了一个大赢家网络公司,那么这就相当于你从此加入了一家每年盈利10亿美元的公司股东富翁俱乐部。

尽管一家典型的网络公司至今仍然没有任何收益,但是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大致的判断:公司未来需要取得多高的盈利才能证明今天的股价是合理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个假设的网络公司案例——DotCom.com公司。首先,你计算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market capitalization,缩写为market cap,简称“市值”),即用当前的股价(假定为每股100美元)乘以流通股总数(假定为1亿股),1亿股乘以100美元等于100亿美元,这就是DotCom.com公司的总市值。

无论何时购买股票,你都会盼望着公司市值不断增长。只有当买方支付的买入价格不断提高时,公司的市值才会增加,也才会让你的股票投资升值。同样的道理,DotCom.com公司的股票要成为一只10倍股,首先其市值必须上涨10倍,即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一旦你确定了目标市值,你就得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DotCom.com公司需要盈利多少才能支撑1000亿美元的市值?为了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你可以运用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进行计算——在目前这个热得发烫的股市中,我们假定这类公司的市盈率是每股收益的40倍。

在此,我要插点题外话。在本书中,我会以麦当劳公司的股票为例,说明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会变成高风险的投资。1972年,麦当劳的股价被哄抬到高得离谱的50倍市盈率,由于公司盈利无法“达到如此高的预期”,导致股价从每股75美元狂跌到每股25美元,市盈率变成“更符合实际情况的13倍”,此时正是买入麦当劳股票的一次绝好机会。

在本书后面我还会谈到,投资者狂热地买入罗斯·佩罗(Ross Perot)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EDS)股票使其市盈率狂涨到500倍。我对此的解释是,500倍的市盈率意味着“即使EDS公司的每股收益持续保持不变,投资者也需要等上50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最初的投资”。由于有了互联网,一只股票拥有高达500倍的市盈率已经不再让人们那么震惊,更别提50倍的市盈率,或者我们假设案例中DotCom.com公司40倍的市盈率了。

不管怎样,按照40倍的市盈率,我们可以推测,DotCom.com公司必须每年盈利25亿美元,才能使公司总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而在1999年美国只有33家公司盈利超过25亿美元。因此,如果DotCom.com公司想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成为类似于微软的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果真如此的话,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商业神话。

我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结束对这次关于互联网的简短讨论。在互联网热潮中,要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虚无缥缈的公司股票而亏得很惨的结局,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投资策略。

第一种投资策略是“铁镐和铁锨”(picks and shovels)投资策略。 过去在淘金热潮中,大多数想要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锨、帐篷和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靠李维斯牛仔裤成为大富翁)。现在你还可以应用这一策略,投资于那些从网络交易中间接受益的非网络公司(non-Internet companies)(包裹快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或者投资于网络交换机和相关设备装置的制造企业。

第二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free Internet play)的公司。 这是指投资者买入一家有着真实营业收入和合理股价的非网络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将网络业务渠道嵌入传统业务渠道之中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使投资者支付的股价只相当于非网络业务的价值,而与此同时不花一分钱就拥有了相关的网络业务。我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公司的名称,你可以自行寻找,但是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拥有其网络业务的公司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目前市场上一家非网络公司整体价值为8亿美元,那么这家公司羽翼未丰的网络业务在其实力得到证实之前市值就高达10亿美元。如果这家公司网络业务的发展能够达到预期水平,那么投资回报将会非常丰厚——这家公司会将其网络业务“分拆上市”(spin off)从而使网络业务的股票单独上市进行流通交易。或者如果公司在网络业务上的冒险并不成功,但是由于网络业务只是公司日常业务的一个补充而已,因此其股价也不会怎么下跌,仍然可以保护投资者不会损失太大。

第三种投资策略是投资于因互联网发展而“附带受益”(tangential benefit)的公司,指传统的“砖瓦+水泥”(brick and mortar)的实业公司通过使用互联网而削减了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了盈利能力的大幅增长。 早在上一代,超市就已经安装了扫描仪,这不仅减少了超市中的偷窃行为,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存货,让超市连锁店受惠巨大。

展望未来,互联网以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行业将会创造一些伟大的商业成功传奇,但对此我们往往期望过高而导致定价高得离谱。那些目前市值5亿美元的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会让你大赚一笔,而那些目前市值已经高达10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却可能会跌到一文不值。当期望变成现实的时候,那些大赢家才会比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明白这一道理的投资者在能够确认一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微软公司的情况,这是一家被我错过的股价上涨了100倍的超级大牛股。微软、思科及英特尔这三家所向披靡的高科技霸主几乎从公司成立一开始收益就爆发性地增长。微软公司的股票在1986年以每股15美分的价格上市,上市3年之后你仍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购买微软股票,但从此以后微软股价上涨了80倍。(在此期间该公司进行了几次股票分割,实际原始股从未曾以15美分的价格出售过,这只是复权价格。)如果你坚持密苏里州人“眼见为实”(Missouri“show me”)的原则,直到亲眼看到微软的业绩才肯相信,那么你可以在微软的Windows 95大获成功后再去购买它的股票,即使如此你的投资仍然能够增长7倍。你不必是一名程序员就会注意到你看到的所有电脑使用的全部都是微软的软件,除了苹果电脑之外,所有的新电脑都安装了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苹果电脑公司的上诉也以失败而告终。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电脑越多,为微软视窗系统而不是为苹果操作系统编写程序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越多。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占据一个小小的市场角落,其市场占有率仅为7%~10%。

同时,使用微软系统的电脑厂商(戴尔、惠普、康柏、IBM等)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无休无止的竞争使电脑厂商的盈利下降,而微软却丝毫不受影响,因为比尔·盖茨的公司并不生产电脑硬件,它只出售使电脑运行的软件。

思科公司是另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超级大牛股,自从1990年思科股票上市以来,其股价上涨了480倍。同样由于我不会上网的原因,我也错过了这样一家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网络公司,但是肯定有很多投资者注意到了思科。大多数公司花钱让思科公司帮它们进行电脑联网,大学也花钱让思科公司为学生宿舍安装网络系统,学生、老师以及来学校参观的家长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思科的快速发展情况,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家后对思科进行了仔细研究,然后买入了思科的股票。

以上我讨论微软和思科是为了举出一些现代的案例来说明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只要在工作场所、购物中心、汽车展览厅、饭店,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发现一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公司时留心观察公司最新的发展情况,业余投资者就能寻找到一只未来能赚大钱的大牛股。在我阐述这个观点时,有一点需要特别予以澄清。

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是一位由于口无遮拦而出名的篮球明星,他曾经公开声明在他本人写的自传中他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我并非在此公开声明在我本人写的这本书中我本人说的话被错误地引用了,而是在关键的一点上我的话被大家误解了。下面是我对这些误解所做出的声明:

彼得·林奇从来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喜欢在某家商店买东西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也没有建议过仅仅因为某家厂商生产你最喜欢的产品或者因为你喜欢某家饭店的饭菜就应该购买它们的股票。喜欢一家商店、一件产品或者一家饭店是对一家公司产生兴趣并将其股票列入你的研究名单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充分理由!在你还没有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

如果你拥有一家零售业公司的股票,分析这家公司的一个关键点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阶段是否即将结束——我将其比喻为棒球比赛的“最后一局”(late innings)。当Radio Shack公司或玩具反斗城公司(Toys“R”Us)只在全美1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与它们已经在全美90%的地方设立分店时相比,其发展前景当然大不相同。你必须留意什么才是公司未来的增长之源,并且预测公司的增长速度何时可能会放慢下来。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我始终坚信一般业余投资者比专业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上拥有更大的优势。1989年时专业投资者比业余投资者能够更快地得到更好的信息,但是如今这种差异已经不存在了。10年前业余投资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上市公司的信息:上市公司、《价值线》(Value Line)或者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报告、业余投资者开户的证券公司内部分析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由公司总部寄出,业余投资者往往要比专业投资者晚好几天才能得到这些报告。

现在,一系列的分析师研究报告在网上随处可得,任何一个上网的投资者都可以随意上网浏览这些报告。有关你喜爱的公司的预警信息可以自动发到你的电子信箱中。你可以发现公司职员是否在买卖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证券公司是否已经将某一只股票的推荐评级进行了调高或调低。你可以使用定制的筛选功能搜索具有某些特征的股票。你可以追踪各种类型的共同基金,比较它们的历史业绩,找出基金十大重仓股。你只要点击“简报小册”(briefing book)上的标题就可以链接到《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巴伦周刊》(Barron’s)的网站,马上就能看到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简要快评,你还可以从这里进入Zack’s投资研究公司的网站,并可以看到跟踪某一只特定股票的所有分析师的评级情况汇总。

再一次感谢互联网的出现,它使得中小投资者买卖股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就像1975年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样。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迫使传统的证券公司进一步降低佣金和交易费用,从而使在20年前随着折扣经纪人(discount broker) 的出现而出现的交易费用降低趋势进一步延续。

你可能很想知道,离开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后我的投资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就是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跟踪数千家公司,而是只跟踪大约50家公司。(我继续在各种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投资委员会中任职,但是在所有这些机构中我们都是雇用投资组合经理人来负责选股工作。)那些总是追赶潮流的投资者(trendy investor)也许会认为林奇的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应该属于新英格兰古代文物协会(New England Society of Antiquities)的成员。我的投资组合中包括一些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那是在它们一度变得不再受人青睐时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入的。储蓄贷款协会的经营非常出色,直到现在我手中还继续持有其中一些协会的股票。(卖掉那些长期的大牛股时,你要将收益的20%向美国国家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纳税,这相当于遭受了一次下跌20%的熊市打击。)我手中还有几只从20世纪80年代起持股至今的高成长公司的股票,另外还有几只从70年代持股至今的股票,这些公司的业务仍然兴旺发达,其股票价位看起来也相当合理。此外,我的投资组合中还有投资业绩很差的严重套牢股票,目前其卖出价格远低于我当初的买入价格,我继续持有这些表现令人失望的股票并不是因为固执或者怀旧,而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当不错,我认为这意味着其股价上涨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那些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严重套牢股票让我想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你没有必要在所选择的每一只股票上都赚钱。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个投资组合中10只股票中有6只股票能够赚钱的话就会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投资业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的损失底线不可能超过你在每一只个股上投资的总和(其股价不可能低于零),而你可能获得的收益上限却没有任何限制,可能是无穷大。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目前卖价低于过去买价的老爷车股票,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失1000美元,而将1000美元投资于一只高回报的股票,几年之后你也许会赚到10000美元、15000美元、20000美元甚至更多。投资者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大牛股就能够获得一生的投资成功,因为你从这几只大牛股上获得的盈利会远远超过在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股票上所遭受的损失。

让我来给大家看看有关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和通用电气公司的最新资料,我并没有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但在本书中我讨论了这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投资经验和教训。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是一只年老体衰的蓝筹股,从1960年以来股价一直在下跌,看起来这家一度非常辉煌的老牌公司跟一家刚刚起步的经营十分不稳定的新公司一样,再也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了。曾是美国全球影响力象征之一的伯利恒钢铁公司股票的表现让投资者非常失望,1958年它的股价为每股60美元,到了1989年跌到了每股17美元,股价的大幅下跌使得它的忠实股东和那些自以为拣到了便宜货想要借机大赚一笔的投机者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1989年开始,它的股价又开始大跌,从每股17美元一直跌到每股只有几美元,这再次证明一只低价位股票的股价总是能够跌到更低的价位。也许有那么一天,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会再涨回来,但这样的假设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并非一种正确的投资态度。

在一个全美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我曾向投资者推荐过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其股价曾经上涨了10倍),但是在本书中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规模(股票市值为390亿美元,年度盈利30亿美元)使其盈利很难快速增长。事实上,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提供优质产品的通用电气公司给其股东创造的股价上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是因为在公司成败转折的关键时刻,远见卓识且精明能干的杰克·韦尔奇领导这家规模非常庞大的企业进入了利润快速增长的发展快车道。韦尔奇最近刚刚宣布退休,这位管理大师在担任CEO期间激励通用电气下属的各个部门达到巅峰表现,利用经营中产生的大量自由现金收购了新的业务以及回购股票。通用电气在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成功表明,持续关注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对于投资来说至关重要。

提到公司回购股票,我们就需要谈一谈股票市场中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股息正在像濒危物种一样面临灭绝。在本书中,我会讨论派发股息的重要性,这种历史悠久的回报股东的方式已经像黑脚雪貂的数量一样越来越稀少了。公司不再派发股息会导致两个不利的结果:一是投资者无法通过定期派发股息的支票得到定期的收入;二是在股价下跌没有投资收益时,投资者找不到理由再继续持有该公司的股票。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0家上市公司的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创下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纪录:只有1%左右。

的确,如今的市场利率水平已经比1989年降得更低了,因此投资者会认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股息收益率也会降低。随着股价上涨,股息收益率自然而然将会下降(如果一只价值50美元的股票支付5美元的股息,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是10%;如果该股票的价格涨到100美元,那么它的股息收益率就变成了5%)。同时,上市公司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想方设法不断提高股息了。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99年10月7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尽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公司却越来越不愿意增加股息分红,这种情况十分反常。”在并非很久之前,一家成熟且健康的公司定期提高股息是公司经营兴旺发达的一个信号,公司削减股息或者不能提高股息则是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信号。最近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都吝于派发股息,而是像通用电气公司那样用现金回购自家公司的股票。股票数量减少导致每股收益增加,这将最终使股东获得巨大的回报,尽管在出售股票之前股东并不能获得这种回报。

如果说应该由谁为派发股息日渐稀少来负责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美国政府,因为美国政府先是对公司利润征税,接着又对公司派发的股息全额征税,因为这是所谓的非劳动所得(unearned income)。公司为帮助自己的股东避开这种双重税收,抛弃了原来的派息政策,开始青睐于回购股票的策略,虽然这种策略使股东们出售股票时缴纳的资本利得税增加了,但是长期资本利得税率只有一般个人所得税率的一半,股东的总体纳税负担相应减少了。

谈到长期投资收益率,在11年的午餐与晚餐宴会演说中,我每年都会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大家举手回答:“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长期投资者?”如今大家的回答可以说是异口同声,每个人都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即使听众中那些只不过持有一两个小时就会抛出的短线当天交易者(day trader) 也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现在长期投资如此流行,以至于人们宁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短线投机者。

股票市场交易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难以获得,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容易获得,再后来则又发展为如今的无处不在以至于难以摆脱。如今的人们几乎像追踪自然界真实的天气变化情况一样紧紧地追踪金融市场的天气变化情况:上升、下降、低潮、震荡,无休无止地预测未来市场行情会如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虽然投资者被忠告要从长远考虑,但是每一次在市场震荡时投资者耳边持续不断听到的股市评论使得他们的神经高度紧张而更加关注股市的短期波动。不受股市短期波动的影响而进行操作的投资者面临很大的心理挑战。如果投资者能够远离那些针对最近股市涨跌进行评论的陈词滥调,像查看汽车里的机油那样每六个月左右才查看一次股票价格,他们的投资过程可能就会轻松得多。

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坚定地信奉长期投资,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的“你想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该如何待人”的黄金法则(golden rule) 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如此,这一代的投资者在上面所提及的所有市场行情调整的过程中始终信念坚定地坚持长期投资而从未中途放弃,他们坚信市场未来的走势看好。根据我过去管理过的麦哲伦基金的赎回情况判断,基金的客户十分聪明地追求长期投资回报而坚持长期持有这只基金,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在1990年由于萨达姆·侯赛因引发战争而造成的熊市中将手中的基金抛出变现。

由于短线当天交易者和一些专业对冲基金经理的频繁交易,现在的股票换手变得异常迅速。198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交易时段(trade session)的成交量达3亿股就称得上是令人兴奋不已的天量了,而如今3亿股的成交量只不过是小菜一碟,8亿股的成交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均数而已。这些当天交易者有没有导致市场行情出现较大的波动呢?关于股票指数的交投非常活跃是否与此有一定关系呢?不管原因到底为何(我认为当天交易者是一个主要因素),频繁的交易的确已经造成市场的波动性越来越大。10年前,在一个交易时段中股价的涨跌幅度超过1%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而如今这种情况在一个月中就会出现好几次。

顺便说一句,指望依靠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来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和玩21点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看作在家里玩的卡西诺(casino)纸牌游戏 ,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000多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并制成报表,然后向美国国家税务局申报纳税,因此当天交易这种短线投资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那些想知道在任何一个交易日股票走势如何的人都会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是多少点?而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上涨股票数目与下跌股票数目之比是多少?这种上涨/下跌比率(advance/decline numbers)更加真实地描绘了当天股市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只有少数股票上涨而大多数股票都在下跌的市场行情中,这一指标最为真实地反映了股市的真实情况。那些购买了“被市场低估”的小盘股或中盘股的投资者由于他们的自作聪明而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他们为此迷惑不解:为什么当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20%时我买的股票却下跌了呢?答案是:推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一些大盘股大幅上涨,而不是小盘股和中盘股。

举例说,199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共上涨了28%,但是如果再仔细查看一下,你就会发现该指数中的50家市值规模最大的大盘股上涨了40%,而其余450家公司的股价却几乎一动不动。在由网络公司与为网络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司为主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交易市场中,也只有12家左右的大盘股成为大赢家,而其他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体而言都是输家。1999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这些少数大赢家股票偏离大盘单独上涨,其上涨幅度超过了其余大多数公司的下跌幅度,从而带动了整个市场指数的上涨。199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中超过1500多只股票让股民赔了钱。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顺便说一句,我们一般认为标准普尔500指数由大公司所主导,而纳斯达克市场则是中小企业的天堂,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纳斯达克市场中的巨人公司(英特尔、思科和其他一些公司)主导纳斯达克指数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大公司的影响力。

生物技术行业是一个小公司林立的典型行业。我对高科技行业的厌恶情绪使得我过去经常如此嘲笑那些典型的生物技术企业:1亿美元的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博士研究人员多达100位,显微镜多达99台,营业收入却为0。但最近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不得不为生物技术行业说几句好话,但我并不是要说业余投资者应该选择生物技术类企业的股票,而只是想说在新世纪里生物技术总体而言将会像20世纪的电子技术那样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大约36家公司已经产生了盈利,同时另外50家企业也将会实现盈利。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Amgen公司已经成为生物技术板块中一只真正的蓝筹股。在众多的生物技术共同基金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只值得你用一部分资金进行长期投资。

那些市场评论人士在电台和杂志上铺天盖地地散布把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早期市场进行比较的言论,例如,“现在的市场情况与1962年十分相似”,或者“这使我想起了1981年的市场”,或者当他们非常悲观时会说:“我们即将再次面临1929年那样的大股灾。”最近流行的这种比较是说股市走势就像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情况,那时小盘股踯躅不前,而大盘股(特别是被极力吹捧的“漂亮50”(Nifty Fifty))却持续上涨。在之后1973~1974年的熊市中,曾经一度牛气冲天的“漂亮50”股价竟然狂跌了50%~80%!这次震动整个股市的暴跌驳斥了所谓大公司可以在熊市中抗跌的理论。

但是如果你一直持有这50家公司的股票长达25年之久(一个比较合理的情况是你被困在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根本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或者杂志,没有任何人告诉你应该卖掉这些股票),你的投资业绩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令人沮丧。经历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这50只股票才最终收回失地,重新上涨到暴跌前的价位,而且后来又上涨了一些。这50只股票组合从1974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总体涨幅追上并超过了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即使你是以1972年的最高价位买入这50只股票的,你也会大赚一笔。

现在我们又一次看到50只市值规模最大的股票股价上涨得如此之高,以至于那些怀疑者认为“股价高得离谱根本不值得买入”。每个人都在猜测,如今这批最新版的“漂亮50”是否也会步其前辈的后尘像1973~1974年那样被疯狂抛售而狂跌呢?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修正(correction,下跌10%或者更多)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熊市(bear market,下跌20%或者更多)每隔6年会出现一次。从1929~1932年股市大崩盘之后,大熊市(severe bear market,下跌30%或者更多)又发生了5次,因此跟别人打赌说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次熊市行情无疑是非常愚蠢之举,这也正是为什么你一定要牢记在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绝不要用你明年的大学学费、结婚费用或者其他开支的资金来购买股票或者共同基金。这样你就不必在一个大跌的市场中被迫卖掉股票以换成现金来支付不得不支付的必要开支。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你这一边。

长期大牛市行情之中的奔牛偶尔也会有几次跌入泥坑。1989年我写作本书时,股市刚刚从1987年的大崩盘中恢复过来,这场美国股市50年来最严重的大跌发生之时,我正好在爱尔兰度假打高尔夫球。这种巧合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结果后来一直持续到去爱尔兰旅行了十多次之后(经常去爱尔兰是因为我们在当地买了一幢房子),我才确信自己站在爱尔兰高尔夫球场的草地上不会引发另一次股市崩溃的恐慌。游览以色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这些英文名字都是以I开头的国家时会让我心里十分紧张,但我分别去以色列和印度旅行过两次,去印度尼西亚旅行过一次,在我这几次旅行期间美国股市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迄今为止,像1987年那样的股市大崩盘行情还没有再次出现,但在1990年,熊市又一次来临,就是在这一年我辞去了富达麦哲伦基金管理公司经理一职。1987年的股市大崩溃让很多人惊恐(两天时间股市就大跌35%,当然会如此),但对我而言,1990年的熊市更让我惊恐,为什么?这是因为1987年时,宏观经济正在持续增长,银行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可以说基本面总体良好,因此我并不恐慌。而在1990年,国家正值经济衰退,规模最大的那些银行处于破产边缘,美国正准备与伊拉克开战,这当然让我十分恐慌,但是战争很快胜利了,经济衰退也结束了,银行恢复了元气,股市则开始了现代历史上最好的一轮上涨行情。最近我们已经经历了四次主要股指下跌10%的情况:1996年春天、1997年夏天、1998年夏天以及1999年秋天。1998年8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14.5%,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跌幅排名第二位的月份。9个月之后股价又一次止跌反弹,后来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超过了50%。

我详细叙述这些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股市由涨转跌之前及时脱身从而避免损失那就简直太棒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市场何时会由涨转跌。不仅如此,即使你卖出了股票避开了股市下跌,你如何能够确定你能赶在下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之前及时再次入市呢?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如果1994年7月1日你投资了100000美元购买股票,并且5年间你一直持股,那么经过5年你的100000美元就会升值到341722美元,但是如果在这5年期间你只持股30天然后就卖出了,而且这30天是这5年间股价涨幅最大的30天,那么你的100000美元只能升值到153792美元。可见,在股市中耐心等待更长的时间会让你的投资回报增加一倍还要多。

正如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大师所言:“行情看跌的观点总是听起来似乎更加明智。”你总是能够从每天早上的报纸和晚上的新闻报道中找到很好的理由匆匆卖出你的股票。当《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成为畅销书时,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所著的《1990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一书也成了畅销书。自从1982年本轮牛市行情启动时开始,已经有无数文章宣告这次牛市行情将要终结,其中谈到的可能原因包括:日本的经济不景气、我们同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1994年债券市场的崩溃、1997年新兴市场的崩溃、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到了破坏、通货紧缩、海湾战争、消费贷款欠债以及最近的千年虫问题。新年过后的第二天我们发现,千年虫问题成了继最新的怪物哥斯拉电影之后最为严重夸大的一个恐慌事件。

这几年那些认为市场将要转熊的人一起在高喊“股价过高”。对于一些人来说,1989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到2600点时股价看起来太高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1992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3000点以上时股价更是高得有些离谱,1995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升到4000点以上时,唱反调的人简直成了大合唱。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又一次大熊市的到来,但是即使股价猛跌40%之后,股价水平也要远远高于那些批评家让投资者清仓卖出所有股票时的股价水平。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这并不是说根本不存在市场被高估的情况,而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担心。”

人们常说,牛市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的担心,但是这种担心永远不会消失。最近我们一起在担心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大灾难对股市的影响: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末日生物大决战(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圣经》中描述的世界末日善恶决战的战场)、核武器攻击、两极冰山融化、彗星撞击地球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发生了一些对我们有益的“想象不到”的好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现预算盈余;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1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足以弥补公众所广泛关注的大公司“瘦身”造成的工作岗位减少的数量,而且还绰绰有余。公司规模的缩小一方面让那些被辞退的员工惊慌失措和烦恼头痛,另一方面也使大量的工人得以解放,从而能够进入那些迅速发展的小公司里从事更让人激动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作。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数量令人震惊的就业机会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拥有全球最低的失业率,而欧洲却继续深受失业的困扰。尽管欧洲的大公司也已经进行瘦身,但是欧洲缺少中小企业来接纳从这些大公司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员。尽管欧洲的储蓄率比美国更高,而且公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欧洲的失业率比美国高出两倍还要多。如今欧洲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发展情况是:1999年的就业率竟然比10年前还要低。

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并且永恒不变。股票并非彩票。与每一只股票紧密相关的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公司经营有时会更好,有时会更差。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差,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如果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前更好,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涨。如果你持有一家盈利不断增长的公司的股票,那么你的股票投资回报将会十分丰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公司整体盈利已经增长了55倍,与此同时整个股市也上涨了60倍。尽管在此期间发生过4次战争、9次经济衰退、换了8位总统,并且有1位总统遭到弹劾,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股价随着公司盈利增长而不断上涨的势头。

在表1中,你将会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回报最高的100只大牛股中其中20家上市公司名单,左边一栏的数字表示每家公司投资回报的排名。这100个股市大赢家中的许多高科技企业(例如Helix、Photronics、Siliconix、Theragenics)都没有被列入表1,这是因为我只想展示那些即使是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发现、研究并利用的投资机会。戴尔电脑是这100只大牛股中表现最牛的一只股票,有谁没有听说过戴尔电脑呢?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戴尔电脑的强劲销售增长以及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早期购买戴尔股票的投资者获得了令人震惊的889倍的回报:一开始投资1万美元购买戴尔股票,最终会得到890万美元的回报。投资者即使不懂电脑也可以看到戴尔、微软或者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前景(每一台新电脑上都贴有“Intel Inside”字样的标签);投资者不必成为基因工程师也可以注意到Amgen已经从一家实验室转变成为一家拥有两种最畅销药品的制药公司。

普通投资者能发现嘉信理财(Schwab)这只大牛股吗?这家公司的业务如此成功让人几乎无法忽视。家得宝呢?这家公司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使其连续两个10年跻身100只大牛股之列。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呢?那些平日衣冠楚楚的律师、医生和牙医一到周末都成了骑着哈雷摩托车兜风的风流骑士(easy rider),对于这家公司来说这当然是重大利好消息。Lowe’s公司的发展则完全是家得宝的翻版,谁能预测到这两只回报丰厚的大牛股竟然会出现在同一个十分平凡的行业中呢?Paychex呢?全美各地的中小企业都用Paychex公司的软件来处理工资报表,从而解决了一个一度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我的妻子卡罗琳就是用Paychex的软件管理我们的家庭基金,而我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十分重要的投资启示从而错过了这只大牛股。

表1 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20只大牛股

资料来源:内德·戴维斯研究(Ned Davis Research)。

这10年中投资回报最丰厚的股票中有一些来自历史悠久的零售业(与上一个10年的情况类似),盖璞、百思买、史泰博、Dollar General这些大牛股都是管理优秀的公司,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这些公司都有过购物的亲身体验。同样名列100只大牛股中的还有两家小型银行,这再次表明任何行业都会出现大牛股,即使像银行这样一个沉闷且增长缓慢的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未来10年我的投资建议是:继续寻找未来的大牛股。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业余投资者都有可能找到一只大牛股。 hujTw14UBk3y4q7/sm50cTSqGkI+gxBPyl+b7QoIWGyXi8Bdow6Pr4PzqnqDqU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