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

(一)建立在世界划分基础上的科学分类

本书的理念是,书中所有论述的落脚点都是科学,而不是哲学。科学是建立在有可能被事实证伪和简洁美的命题(假设)基础上的,所有命题(假设)都必须有可以验证的事实来支持,也“有可能”被新的事实所证伪,是一种立足于事实的思维方式;但哲学则主要是一种启发性学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并不拘泥于命题是否可被事实所证伪。

哲学在不断追问世界本源这样的根本问题,但这些命题大多找不到证伪的事实。更常见的是,很多哲学命题本身就不具有可证伪性,即不可能被证伪,这与哲学的学科定位有关。不断地追问一些根本问题以及进行逻辑思辨会启发我们的思维、扩大我们的眼界,也能从更新颖的角度来建立思维的方法论,但解决本源问题的重要事实却需要科学的高度发展才能获得,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哲学自上而下的追问与事实不能相互呼应,也不可能被证伪。

哲学定位于追寻世界的本源,但这个本源的回答仅靠思辨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事实实证来完成,但这种证明需要科学的不断发展才能达到。如果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高度发达,以至于能找到解决哲学本源问题的事实,哲学也许就消亡了。当然,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到来,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但随着可证伪的科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用事实来回答的问题范围会不断扩大,而无法用事实证伪的哲学研究范围会越来越被挤占,这将会是一个趋势。比如,原来属于哲学学科范围的心理学、美学,现在都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重新用以事实为依据的方式来定义这些学科。

千万不要误解,我这里没有任何轻视哲学的意味。哲学对世界本源的追问对我们的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哲学在思辨和方法论方面的贡献也意义重大。但本书的思维方式定位于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思维,书中所有使用的哲学命题、借用的哲学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都是一种过渡,目的是为了适应读者的思维习惯,重在启发思维。本书最终的目标,还是要用科学的方式来思维并提出科学的命题。

要到达科学的目标,中间性的、非科学(不可证伪)但具有启发性的命题是必要的桥梁,很少有人可以完全不经过这些桥梁而直接到达科学的彼岸。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启发性学科或启发性命题并不限于哲学学科和哲学命题,任何非科学但有启发的学科和命题,我这里都统一称之为启发性学科和启发性命题。

有了实人世界和实在世界的划分,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就好定义了。

凡是以实人世界的事物或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称为实人科学,其相应的众多学科也都属于实人学科;凡是以实在世界的事物或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称为实在科学,相应的学科属于实在学科。传统分类中的自然科学就属于实在科学。比如,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间的星星和物质,即天体及其运动;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生命事实等。这些研究对象都是客观事物和客观事实,都属于实在科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社会科学基本上都属于实人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都不能独立于人的知觉,其规律都是基于人的知觉且具有可证伪性。

本书论述的商学理论属于实人科学。其研究对象是顾客、企业主和员工的行为,都属于实人世界的事实。

也可以说,实人科学是研究实人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实在科学是研究实在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实人科学基础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行为是以人感知的事实为依据的,所以现实中人的行为规律都属于实人学科。不仅是生活中个人的行为规律研究,而且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的群体行为规律研究都属于实人科学。

当下的经济学虽然是研究人的行为——经济行为,但由于其研究的人是严格的“规范人”而不是真正生活中的人的行为,就不能称其为实人学科。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经济人——一个追求自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规范人。经济人的行为并不是以人所感知的事物作为行为依据的,而是把人当作物,或当作机械人来研究,所以属于实在科学范围。实际上,经济学界也在反思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就是这方面的尝试。行为经济学正尝试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实际上以实人世界的现实人为研究对象,所以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应该分别归类于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

实人世界和实在世界划分的理论可以解决困惑我们多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适用范围和学科基础问题。

在没有进行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划分的时候,我们无法解释“太阳在傍晚和中午一样大”还是“太阳在傍晚和中午不一样大”这样的问题。根据可证伪原理,这两个结论都是对的,且都可证伪。按照传统思维,这是不能接受的,但如果说这两个结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世界,或者说它们根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事实,即一个是实人世界的事实和规律,另一个是实在世界的事实和规律,就可以解决这个悖论了。

(二)理论属于实人科学的研究对象

无论是实人科学还是实在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往往是相应世界的事物或事实。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都以理论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我的问题是,这些理论是否能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呢?如果是,这些理论属于实人世界的研究对象还是属于实在世界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这些称为科学的科学,究竟属于实人科学还是属于实在科学呢?

一般情况下,大家容易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科学研究的理论,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理论,也一定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实在世界。但是,我认为当科学理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即科学的科学)的时候,它就属于实人科学。就是说,理论是适合人脑特点的表达,是适合大脑记忆和理解的表达,这样你也许会容易理解一些。

理论往往以概念、命题等方式展现给我们。理论的表达一般包括语言、文字、概念、命题、理论结构和体系等。语言和文字来源于人们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交流需要,遵从人类的思维习惯;概念、命题、理论结构和体系更是人们记录和理解事物的产物,是便于人们进行讨论、便于传承的事物,是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解而建立的对事实的分类、陈述和解释。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人造的东西,是适合人的记忆、习惯、便利和思维规律的东西,自然它们都属于实人世界。

由概念、命题组成的理论,属于实人世界的研究对象,所以属于实人科学。把理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实人科学,即科学的科学,在传统上称为科学哲学或方法论。在当代,比较典型的科学哲学有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和库恩(T.S.Kuhn)的“科学革命”理论。这些理论针对什么是科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轨迹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科学理论本身。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归结为科学方法论,是以“知识的增长”为中心问题的认识论。库恩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范式,并认为范式的改变会导致科学革命的发生。

理论是我们人脑对事实的解释和表达,这种解释和表达必须首先经过知觉解释这一过程。作为无法摆脱知觉解释这一环节的理论,自然是遵循人类先天具有的知觉原则。说到底,研究人员如何用概念和命题来表达规律,其一定要符合人类大脑固有的知觉规律及习惯。比如,我们人类发现科学规律表达必须是相对简洁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著名科学家和方法论研究者极力提倡理论必须具备简洁性,但这种提倡仅仅是一种经验感受,并没有在科学上找到解释。

实人科学和实在科学的划分理论结合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就可以从根源上找到“为什么理论一定最简洁”的科学依据。

在有关知觉的理论解释中,有两个理论最有影响力:格式塔理论和基于学习的推理理论。前者强调先天的大脑加工过程,后者则强调后天的学习,两者的差别依然是先天天性和后天学习的问题。格式塔理论强调我们大脑的先天结构会影响我们将刺激信息解释为有意义的知觉;基于学习的推理理论则强调后天习得的影响,包括预期、背景和文化对知觉的作用。

格式塔理论强调先天因素,而基于学习的推理理论则强调后天因素。实际上,我们需要这两种视角来共同理解知觉过程的复杂性。

由于理论属于实人世界,理论会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最一般性的原则:完形律(law of Pragnanz)原则。完形律原则是格式塔理论中关于知觉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表示:我们会尽可能地知觉最简单的模式,即需要耗费最少认知努力的知觉物。这条最一般的格式塔知觉原则也被称作知觉最小化原则。由于格式塔理论是从人先天的心理过程出发来研究知觉的理论,因此完形律也被视为人类的先天心理过程或者人类大脑中先天固有的模式。这些先天的心理过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决定了知觉的各部分如何被组织在一起,就像山脉沟壑等地形决定了水流的走向一样。

完形律原则结合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理论一定最简洁”。知觉最小化原则决定了我们不管是记忆还是创立一套理论体系,只有最简洁、容易记忆才符合我们人类大脑的知觉原则。所以说,人类喜欢最简洁的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这个科学理论就是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

理论上讲,一个事物的运动规律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最简洁的表达方式不仅更适合人的记忆和知觉规律,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非凡意义。比如,在物理学的电磁学理论中,描述静止点电荷相互作用力的规律由库仑定律(Coulomb’s law)来表达。如果系统中有多个电荷,则每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能用库仑定律来计算。同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还可以运用另一种理论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就是“电场”方式,电场只是描写电荷系统的另一种方法,与库仑力的叠加描述等价。

但是,电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比叠加每个电荷之间的力的思维方式更加简洁和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场”的思维和理念一旦建立,电磁场等各种场的概念也都相应地顺利建立了。电磁场的“场”理论的建立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比如,它证明了光波就是电磁波,实现了光学和电磁学的统一,这在叠加力的思维方式下是不可想象的。另外,电磁场理论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是为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表达方式中,最简洁和美感的方式不仅仅是让人喜欢并接受它,常常也能为更伟大的发现打下基础。

也许,世界本来的面目就和我们大脑喜欢的一样,根本就是简洁的。

理论属于实人科学的研究范畴,理论的科学性最终是靠理论之间的竞争和认同来决定的。理论本身有一些是否符合科学的标准,比如是否能被证伪等,但可能几个相似理论都能满足这些标准,比如描述电荷之间关系的叠加力理论和电场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科学标准并不能起最终的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是科学家同行(科学共同体)在各种理论充分竞争的前提下的最大认同度,而这种认同度与人脑的知觉规律密切相关。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群体的产物,如不考虑创造这种知识群体的特殊性,那就既无法理解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

在某些时候,一些理论并不理想,但由于没有新的竞争理论出现,其就是当时认同度最高的理论。只有出现了在认同度上优于原来理论的新理论,才能说原来的理论不是最科学的理论。竞争中有部分替代的理论,也有完全替代的理论,这取决于新理论获得替代认同的范围有多大。所以,学术市场的公平竞争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根本。 b6PzXpY6yWmDhMA+PjWF/exarP1l062N+sz4o7JrQDlCQBcas5tQOpV2PJ3bt53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