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讲
物质为何能保持稳定

我们平常见到的很多物体都是稳定的。比如我们屁股下面坐的椅子,手中拿的手机,打开电脑看到的屏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突然变形、走样或爆炸。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定会让你觉得莫名其妙。这有什么好问的?本来就应该如此啊!比如说,我们平常用的不锈钢汤勺和刀叉,拿在手里感觉很结实、很坚硬。我们觉得这理所当然,它们本来就应该坚硬。还有很多其他材料也很结实,例如比不锈钢更坚硬的材料——钻石。然而,我们很快会看到,这真的是一个烧脑的问题。

当然,很多材料没有不锈钢餐具和钻石这么坚硬,例如石头。石头也很坚硬,不论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子,它们都不会突然变软,不会突然变小,更不会突然爆炸。还有比不锈钢和石头更不结实的东西,例如木头。但木头也不会突然变小,不会突然向内塌陷,也不会突然向外爆炸。

我们日常见到的不锈钢、钻石、石头、木头,它们都是固体。固体不会在一般压力之下变形,这是固体的性质。此外还有液体,比如我们日常生活里最需要的东西——水。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不能几天不喝水,几天不喝水人就会死掉。水这种东西也不会突然爆炸,不会从一杯水突然缩小到一滴水。水的大小,或者说体积,不会改变,这种性质跟固体是一样的。

还有比水更柔软的东西,就是空气。我们可以看到天上的云彩以及蓝色的东西,这蓝色的东西就是空气。空气之所以变成蓝色,是太阳光照到空气上面产生漫散射造成的,具体细节我们在这里就不讲了。蓝色空气是比水更加柔软的东西,物理学中把它叫作气体。气体同样不会突然变大,也不会突然变小。这种不会突然变大或变小的性质,叫作稳定性。

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物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这些物质实际上是由更小的原子组成的。我们用显微镜看这些物体,特别是前面提到的不锈钢,就会看到不锈钢里面有很多原子,排成一列一行、非常规则的形状。但你会发现,在不锈钢原子之间存在很多空隙,也就是空白的区域。不锈钢原子和空白区域的尺寸差距有多大,待会儿我们会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你会看到不锈钢原子与空白区域相比小得可怜。也就是说,两个原子之间的空隙非常大,大到不可思议。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把水杯放在桌子上,为什么水杯不会穿过桌子掉下去?我们已经知道,水杯和桌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桌子里的原子和原子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水杯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空隙。那么,为什么组成水杯的原子不会从组成桌子的原子之间的空隙中掉下去?这是一般人平时完全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换句话说,尽管世上有很多物体,表面看好像很密实,中间没有任何空隙,但如果拿显微镜一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物体内部绝大部分区域都是空的,而原子就悬空排在那里。但奇怪的是,这些物体依然能保持稳定,不会突然变大或变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想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在我们这本书介绍的量子力学中。

第一个发现物体内部很空的人叫卢瑟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家,19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一位物理学家,最后居然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卢瑟福本人对此也是相当不满,觉得自己明明应该得物理学奖。可能你会问,物理学奖也好,化学奖也好,都是诺贝尔奖,得哪个都一样,干吗还要斤斤计较呢?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两个奖确实差不多。但在卢瑟福看来,这两个奖的区别可大了,化学奖完全不能和物理学奖相提并论。因为他曾说过一句名言:“科学研究,除了物理,其他的都是集邮。”

卢瑟福

不但卢瑟福本人很牛,他培养的学生也是超级厉害。他的学生和助手,先后共有12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要知道,除了欧美、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他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这么多诺奖得主。换句话说,卢瑟福一个人培养的诺奖得主,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以举国之力培养出的诺奖得主还要多!在卢瑟福所在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深夜,卢瑟福去实验室检查,意外地发现有个学生在做实验。他走到学生的身后,轻声问道:“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头一看是卢瑟福,立刻站起来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又问:“那下午呢?”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再问:“晚上呢?”学生以为老师会表扬他勤奋,所以得意地回答:“也在做实验。”没想到卢瑟福一脸严肃地问:“你整天都在做实验,还有时间去思考吗?”学生当时就哑口无言。临走时,卢瑟福告诫他:“别忘了思考!”从此,这句话就成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名言。

言归正传。卢瑟福想要研究原子内部有什么结构。他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一种叫α粒子的东西来往物体内部打。他发现α粒子很容易穿过物体,说明物体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但随着实验的进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一次,α粒子打进物体内部后,竟然从原路反弹回来!卢瑟福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门口径约40厘米的大炮去轰击一张纸,却被反弹回来的炮弹击中一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原子内部,一定存在着一种特别小、又特别坚硬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原子核。就这样,卢瑟福弄清楚了原子的结构:内部有一个特别小、带正电,还特别坚硬的原子核,原子核外有一些质量更小、带负电的电子。

在继续往下讲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由很多原子构成、中间存在很大空隙的物质能保持稳定?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难回答呢?

我们现在想象有两队士兵,他们排成两排,每排相邻两个士兵之间的距离为十米,然后他们互相朝对方走过去。你会发现由于每排士兵之间都相距十米,他们撞上对方士兵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多数情况下,他们会相互穿过,没有任何碰撞地走过去。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问的问题。把一个水杯放在桌子上,水杯原子间存在很大的空隙,桌子原子间也存在很大的空隙。但问题是,水杯原子总能撞上桌子原子,因此才不会穿过桌子掉下去。

士兵的例子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类比。事实上,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惊人得多。物质的原子之间,已经空荡到极其夸张的程度。到底有多夸张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打个比方,让我们把一个原子核放大一千万亿倍。一千万亿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地球上目前有70亿人。有人估算过,如果把所有曾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都加起来,大概会有一千亿人。用这一千亿再乘以一万,就是一千万亿。这么大的数字,一般只有在天文学中才会用到,所以人们就把这类数字叫作天文数字。把一个原子核放大一千万亿倍,这个原子核的直径就会达到1米,和一个士兵的身高差不多。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原子的结构,就是电子在绕着原子核转,有点像地球在绕着太阳转。我们把电子所在轨道的大小看作是一个原子的大小。类似的,我们把原子也放大一千万亿倍。你猜现在的原子会变成多大?有100公里,大致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换句话说,如果把原子核放大到一个人的大小,那么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最少也会有从北京到天津那么远。让我们回到士兵的比喻。有两排士兵,每排相邻的两个士兵之间都隔了100公里。现在让这两排士兵互相朝对方士兵走去。那他们会彼此相撞吗?肯定不会!

可能聪明的小朋友会问了,虽然原子核之间隔了很远,但如果让每个原子核或电子都运动起来,就像让每个士兵都在自己的队伍里来回跑动,这两队士兵是不是就会相撞了呢?答案是相撞的可能性的确会增大,但依然非常小。因为相邻士兵之间毕竟隔了100公里,那可是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不相撞,就可以互相穿越。那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看见水杯穿越桌子掉下来呢?

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就是玻尔,他是丹麦的一位大物理学家,也是卢瑟福的学生。他最早提出了氢原子的模型,也就是一个电子绕着一个原子核转的模型。在谈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之前,我们先来讲几个关于玻尔的有趣故事。

先说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一天,卢瑟福的一个同事突然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有一个学生考得很糟,他要给零分,这个学生偏说自己该得满分,请卢瑟福来评判一下到底谁对谁错。原来,卢瑟福的同事出了这样一道题:“给你一个气压计,你怎么用它来测量一栋楼的高度?”答案其实很简单。地面的气压比较高,高处的气压比较低。如果我们去云贵高原,或者去更高的青藏高原,就会感受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气压是比较低的。利用地面和楼顶测到的气压值,就可以推断出大楼的高度。

玻尔

但玻尔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他说可以把气压计拿到楼顶,另外带一根很长的绳子,把气压计系在绳子的一头,再把气压计垂向地面,等气压计碰到地就收回来,收回来的绳子的长度就是大楼的高度。这个回答当然是正确的,但并不是一个物理学的答案。所以卢瑟福的同事就想给他零分。

卢瑟福见到玻尔的时候,玻尔说其实他有五六个物理学的答案。卢瑟福就好奇了,说你能说出几个你的答案吗,玻尔说好。有一个物理学答案是这样的:把气压计拿到楼顶上,然后一松手让它自由落地,通过测量它落地的时间,就可以根据自由落体定律算出大楼的高度。玻尔还有好几个物理学的回答,都是这种虽然正确、但令人抓狂的答案。最后,玻尔说他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可以去找大楼的看门人,跟他说如果他能告知大楼的高度,就把气压计送给他。卢瑟福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气,于是就给了他满分。

不过真实情况是,玻尔第一次见到卢瑟福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哥本哈根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玻尔后来又回到了哥本哈根大学,创建了著名的玻尔研究所。顺便说一下,我的博士学位就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玻尔研究所拿到的,那是1990年的事了。所以,上面讲的故事其实是玻尔的粉丝编出来的,来说明玻尔多有才气。下面我再讲一个真实的玻尔的故事。

一提起科学家,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副陈景润似的身单力薄、病歪歪的形象。但事实上,科学家中也有不少肌肉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玻尔。玻尔年轻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足球运动员。他还有一个后来当了数学家的弟弟,比他更厉害,曾经代表丹麦国家足球队参加过奥运会,并且获得了奥运会的银牌。兄弟俩都曾效力于哥本哈根大学足球队。这是一支很强的球队,多次获得丹麦全国比赛的冠军。玻尔是这支球队的替补守门员。为什么是替补呢?我们刚才说过,玻尔所在的球队很强,一般都是他们去围攻别的球队的大门,很少会让别的球队威胁自己的球门。作为这支强队的守门员,玻尔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很闲的。为了打发时间,他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在空闲的时候会找几道物理题来算。有一次,他们和一支德国球队比赛,玻尔又习惯性地算上物理题了。结果德国球员发动反击,看到对方守门员不知道在发什么呆,就直接远射吊门。玻尔还沉浸在物理的世界里,根本没注意到发生了什么就被德国人攻破了球门。玻尔球队的教练勃然大怒,从此以后就把玻尔贬为替补守门员了。

基于卢瑟福的实验结果,玻尔提出了著名的氢原子模型。下面就是这个模型的示意图。氢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外还有一个电子。最关键的是,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这就像学校运动会的100米赛跑,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的跑道里完成比赛,而不能横穿操场直接跑向终点。电子也是如此,它只能待在特定的轨道里,无法在其他地方稳定存在。这样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如果士兵都可以在自己队伍里来回跑动,那么这两队士兵相互走过去的时候就有可能碰到一起了。

尽管这两队士兵都可以在自己队伍里跑,他们相互走过去碰到一起的可能性还是很小,毕竟相邻两个士兵之间隔了100公里。所以玻尔的氢原子模型只是解决物质稳定性问题的第一步。

第二个推动问题解决的人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海森堡在大牌物理学家中是一个异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少有大牌物理学家像他这样数学不好。海森堡读博士时研究的是湍流,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江河水很混乱地流动的现象。研究湍流需要解一个很复杂的方程。但是海森堡数学不好,解不出来,弄得差点都毕不了业了。不过海森堡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的物理直觉特别好。也就是说,他虽然搞不懂中间过程,却善于跳过过程直接得到最终的结果。海森堡猜出了一个此方程的近似解,拿到了博士学位。结果这个为了毕业乱猜出来的解,最后居然被一些数学家证明是正确的。

海森堡

回到我们的主线。海森堡是怎么解释物质稳定性问题的呢?他说原子中的电子,其实并不在一个个独立的轨道上运动,而是像我们上节课讲的,像鬼影一样到处移动。换句话说,电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任何时刻都会同时出现在很多地方。只有当我们去看的时候,才能知道电子具体出现在哪里;如果不去看,电子就会同时待在很多地方。听起来很奇妙,对吧?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神奇之处。

海森堡是怎么产生这种奇妙的想法的呢?24岁那年,海森堡得了很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没法工作了。所以他跑到一个叫黑尔戈兰的小岛上去度假疗养。这个岛光秃秃的,岛上没有树,没有花,没有草。海森堡住在这个光秃秃的小岛上,过敏性鼻炎好了,因此他脑子也清醒了。他思考玻尔的模型,觉得如果抛弃轨道的概念,让电子可以到处乱转,并同时出现在很多地方,那原子结构就会变得稳定。你想啊,虽然两个士兵相距1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但这些士兵个个有超能力,在任何时刻都能出现在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任意地方。那你说,这两排士兵是不是就很容易撞上了呢?

这是正常的答案。但我想真实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海森堡在光秃秃的小岛上觉得无聊,四处散步,然后黄昏时看到了低垂于海面上的云彩。他突然来了灵感,觉得电子要是没有确定的位置,而是像云彩一样飘散在各处,两个原子就有可能会撞到一起。

但我们知道,云彩是软绵绵的。两朵云相撞的时候会融为一体,而不是像水杯和桌子那样泾渭分明。换句话说,虽然海森堡的理论让相距甚远的原子可以撞到一起,但无法保证它们相撞后能互相弹开。所以,物质稳定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泡利

第三个解决问题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海森堡的师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

泡利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才。天才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而爱因斯坦最著名的理论是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特别艰深,以至于在它被提出后的十年间,全世界都没有几个人能搞懂它。但在广义相对论被提出后的第五年,年仅21岁的泡利就写了一本书来系统地介绍它。你想想看,一个21岁的年轻人,仅凭一己之力就弄懂了全世界没几个人懂的理论,还把它深入浅出地写成了一本书,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就连爱因斯坦本人都发出惊呼:“任何该领域的专家都不会相信,此书竟出自一个年仅21岁的青年之手。”

现在我们来讲讲泡利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泡利这个人很喜欢跳舞。一个有名的故事说,他曾为了参加一个大型舞会而拒绝出席某届索尔维会议。索尔维会议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物理学会议,每次都会邀请几十位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能参加这个会议,对物理学家而言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但泡利放着这个最著名的物理学会议不参加,反而去参加了一个舞会。

泡利在舞会上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跳舞,通常都是一对一对跳的;而如果一个女生跟一个男生跳舞,她会很讨厌另外一个女生也加进来跟这个男生跳舞。

可能会有小朋友说了,这算哪门子发现啊?这不是谁都知道的事吗?但恰恰是受这个平淡无奇的现象启发,泡利发现了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在一个氢原子核周围只能有一个电子,另外一个电子根本就进不去。正如一个男生只能和一个女生跳舞,不能同时跟两个女生跳一样,“一朵云彩”里面也只能有一个电子,不允许第二个电子的存在。你看,泡利不相容原理一引进来,原来软绵绵的云彩立刻就变得很坚硬了吧?换句话说,原子是由一对对“舞伴”组成的,他们不喜欢其他的“舞伴”随便靠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两个原子势必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会碰撞到一起。这就解释了我们上面说过的由一排排原子组成的物体不会突然缩小,以及水杯放在桌子上不会突然掉下去的问题。

对泡利不相容原理做出进一步贡献的人叫费米,是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费米逃到了美国,去帮美国人造原子弹。原子弹造好以后,大家都想知道这种新武器到底有多大威力,可又不敢真的跑过去测量,因为离得太近就没命了。这时费米想了个办法,在很远的地方就把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给测出来了。你猜费米是怎么做到的?他随手抓了一把纸屑,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往空中一抛。爆炸掀起的大风让这些纸屑往后飘了一定的距离。费米就用这段往后飘的距离,估算出了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费米认为在原子的世界里,所有女生其实都是一模一样的。换句话说,所有的电子都长得一模一样。两个一模一样的女生可以在两朵不同的云彩里和两个男生跳舞,但是不允许这两个女生在同一朵云彩里和一个男生跳舞。

费米

聪明的小朋友可能会问,我们能不能把原子核放在一堆,把电子放在另一堆,然后让一大堆原子核和一大堆电子互相绕转?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物质还会不会塌陷或爆炸?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戴森。

戴森是英国人,却长期住在美国。他发现英国人总是很悲观,而美国人总是很乐观;英国人总是勇于承认失败,而美国人总是要当胜利者。戴森觉得这两种性格都太极端,不好。最好还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受此启发,戴森用泡利不相容原理证明了原子核一定会与电子配成一对,从而形成原子。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在舞会上,不可能是男生挤成一堆,女生也挤成一堆,然后一堆男生和一堆女生围在一起跳舞。舞会总是由很多对舞伴组成,每对舞伴都包括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男生和女生会自动在舞会上结成舞伴,这就彻底解决了物质为什么不会塌陷的问题。

戴森

估计有同学要问了,你只说了为什么物质不会向内塌陷,并没有说为什么物质不会向外爆炸啊?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已经说过,原子核会与电子配对,从而形成原子。这就像男生和女生会结成舞伴,然后在舞会上跳舞一样。常常会有这种情况:一对舞伴中的男生也想跟其他女生跳舞,而一对舞伴中的女生也想和其他男生跳舞。因此,不同的舞伴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成员。类似的,不同的原子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电子和原子核。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原子间会产生一种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化学键。

给大家看一张图。这就是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的示意图。氢原子是由一个氢原子核和一个电子所组成的一对舞伴。当两个氢原子足够接近的时候,两个氢原子中的电子就可以越界跑到对方的区域。这就像两对舞伴,其中的两个女生都可以去跟另外的男生跳舞。这样,两个氢原子由于化学键的吸引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氢分子。正是由于化学键的吸引力,物质才不会四处飞散,更不会突然爆炸了。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在舞会上,一群男生和一群女生会自动结成一对对舞伴。每对舞伴中的女生都不希望别的女生来抢自己的男伴,从而产生了一种向外的排斥力。这就是物质不会突然向内塌陷的原因。与此同时,每对舞伴中的女生其实还想跟其他男生跳舞,而每对舞伴中的男生其实也想跟其他女生跳舞,这又会产生一种向内的吸引力。这就是物质不会突然向外爆炸的原因。既不会塌陷,也不会爆炸,所以物质就能一直保持稳定了。

最后给大家一个彩蛋,讲讲著名的戴森球。这是由刚才说到的物理学家戴森最早提出来的。什么是戴森球呢?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大到足以把整个太阳都包起来。这样太阳发出的所有能量,都可以被转化成电能。当然,这东西太先进了,我们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造不出来的。假如有外星智慧生命,它们的文明就有可能发达到足以造出戴森球。一旦它们造出了这个东西,被戴森球包住的那颗恒星的亮度就会显著降低。这样,我们人类就可以通过观测恒星亮度的变化,来寻找这些外星文明了。

延伸阅读

1 原子中的电子是一个基本粒子,它是点状的,没有大小,所以不会爆炸;所有基本粒子在物理学中都是数学上纯粹的点,没有大小也没有长宽,因此不会爆炸。

2 火药为什么会爆炸?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点燃火药,它不会爆炸。火药爆炸的原因是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就是火药里的不同成分发生了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有时会产生斥力,这时候就会发生爆炸。

3 经典物理当然有用,当很多原子和分子组合在一起,这团物质被看成一整个对象的时候,它就满足经典物理学,但是经典物理学没法解释物质为什么会保持稳定。

4 泥土会塌陷是因为当泥土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泥土中原子的斥力不足以抵抗压力,所以会塌陷。当泥土密度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就是当你将泥土夯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分子和原子之间的斥力可以排斥压力,就不会塌陷了。

5 所有物理学规律都是用实验来验证的。当一个原子掠过另一个原子时,它有可能把那个原子里的电子带走,这个带走的可能性是可以计算的,就像两对舞伴互相路过的时候有可能交换舞伴,交换的可能性也可以计算——假如我们知道这些跳舞人的心思。

6火是一个概念,当我们看到火的时候,其实是一团物质在发光。加热物质之后,它里面原子中的电子会被激发出来,电子从原子中掉出来就会辐射光。所以火本身不是物质,火只是物质发光的一种现象。

我们通常把火向上烧的那个发光的部分看成火,其实它大部分是气体。铁也发光,我们会说铁烧红了而不说那是火,这是习惯说法。铁发光的时候跟空气发光是一模一样的。

7 每个质子和电子都有确定的重量。如果能称重量,每两个电子的重量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费米发现的事实:所有电子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办法区分。每两个质子的重量也是完全相同的,当然,不同元素的重量不同。氧元素与碳元素的重量是不同的,金原子与银原子的重量也不同,总之,每个不同元素的原子都有不同的重量。

8 我们可以造出一些不稳定的重原子核,特别重的元素通常是人造出来的。有时候一个很重的元素刚造出来就被毁掉了。

9 电子永远不会碰到原子核,因为电子就是围绕着原子核的一团雾。当两个原子靠近的时候,它们的电子会互相干扰对方,但不会碰到原子核。

10 电子能量高的时候可以叫成高能粒子,中微子高能的时候也是高能粒子。不同的粒子之间会发生不同的反应。电子最小(最轻),电子是基本粒子。原子核不是基本的,原子核里面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也不是基本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11 现在可以确定中微子不是暗物质,暗物质一定是我们不知道的一种粒子,或者某几种粒子。

物理学家一般认为夸克本身是基本粒子,没有大小,像电子一样。原子没有办法被切成若干份,是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你只能把电子从原子中拿掉,然后剩下一个原子核,你没有办法把原子核切成若干份。夸克是基本粒子,像电子一样不可再分。

12 我们现在通常用的加速器都是用来加速电子或质子的,因为它们都带电,不带电的粒子是没有办法被加速的。

13 中微子之间几乎没有吸引力,因此不可以用中微子组成任何物质,原子之间是有吸引力的,所以原子可以用来组成物质。

14 夸克是基本粒子,电子也是基本粒子,中微子和光子也都是基本粒子,当我们说大小的时候,指的是它们的质量,而不是尺寸,因为基本粒子都没有尺寸。

15 电子不能组成物质,因为电子都带同样的电荷,它们之间是互相排斥的,必须要将原子核和电子放在一起才能组成物质。

16 目前在加速器上可以通过碰撞的办法制造出反物质,但不能大批地生产。

17 物质积聚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塌缩成黑洞。黑洞形成之后,我们不能说出它由什么物质组成,因为只要黑洞的质量一样大,它们就长得一模一样。

18 亚原子是一个概念,我们通常将比原子小的东西叫作亚原子。原子核是亚原子,电子、中微子、基本粒子都是亚原子。

19 如果不经过剧烈的过程,通常自然界中只有比太阳大很多的物质才会塌缩成黑洞,比如,天体里面的黑洞质量都超过了10个太阳的质量。前段时间引力波发现了两个黑洞,一个是36个太阳质量,一个是29个太阳质量。

20 虫洞是一个假想的东西,也许它并不存在,只是一个物理学家想象的东西,虫洞只是一种时空形态,而不是任何物质。

21 基本粒子没有大小,这一点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它有质量,所以也就是说,它的密度是无限大的。的确,物理学家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来解释基本粒子,就得假设它没有大小,在逻辑上是这样的。

22 不确定性原理是海森堡发现的,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当你试图确定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时,往往这个电子已经被你打出原子,不在原子里面了。

23 普通电流,比如电线里面的电流,由运动的电子构成。这些运动的电子是怎么来的?当电子变成自由状态时,在电压的作用下,会从一个原子核跳到另外一个原子核,它们就成为运动的电子了。但半导体里面也可以由其他方式产生电流,就是少了一个电子的原子运动起来产生了电流。 W+1TMcfFjH1Wk/rtUCeB98DL/VIZ/bVpWIKu7KVR6ynMOOB+VO/zGG5gqcNy7e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