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糊涂与清醒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欣赏郑板桥“难得糊涂”这句话,有的还将其手迹拓本精致裱糊挂在客厅里,殊不知,郑板桥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心态下说这番话的,于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郑板桥的有生之年,1693年至1765年,是康、雍、乾三朝封建思想统治十分强化的时期。他的家庭出身,从小所受教养,以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和世界观呈现比较复杂的矛盾状况。他在诗词中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吊古伤今,表达了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然而当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专制国官吏之淫威,文风之严密,文人苟非韬晦自全,鲜有不遭杀之祸者”。板桥虽被人视为“狂放不羁”,鉴于金圣叹等文人的前车之覆,还是不问国事装糊涂为好。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与当年屈原在与渔父的问答中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及苏东坡写诗调侃“惟愿子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欲言不能、聪明误身、清醒遭殃的社会愤世嫉俗之情。

说到“糊涂”,自然会想到另一位历史人物吕端。此人心有大略,赵普对他的评价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当时吕蒙为相,宋太宗想用吕端代替他。有人反对,说吕端糊涂,并略举事例。太宗坚持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心擢用。实践表明宋太宗是知人善任的。吕端拜相之后,“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在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定幸福的事情面前,他心明眼亮,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非分明。

如今有人津津乐道于“难得糊涂”,更有不少年轻人嘴里爱哼“留一半清醒一半醉”,其实真正难得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个人来说,凡是不清醒的人,或早或迟要摔大跟斗。

人是清醒好还是糊涂好?聪明好还是愚鲁好?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一个人大小事都不糊涂当然最好。不过人的精力总是有限,为人处事不妨集中精力于大事,在小事上大度些糊涂些,这样既有利于团结,又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方面的“糊涂”只有涵养深厚的人才能做到,堪称“难得”。 F/koObLHtAVE5Gssaq+jRB/zBNmGGhh4dkLombOe4ZK7pTvzVMFWBRy+i1gy3F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