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大家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是:婆蹉衍那的作品是怎样被发现并被译成英语的?

事情是这样的:一些梵文学者在翻译《爱之驿》(Ananga Ranga)时,在书中经常读到“参考婆蹉”等文字,同时也读到作者所引用的圣人婆蹉的种种观点,或他所说过的某某格言。于是,一个极其自然的问题随之而出:圣人婆蹉是谁?

梵文学者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婆蹉原是梵语文学中一部性爱经典之作的作者;如果没有他的作品,任何梵语图书馆都称不上完整;人们几乎无法找到这部作品的全部。

由于在孟买找到的副本残缺不全,这些梵语学者只好写信给贝拿勒斯、加尔各答及斋浦尔等地的梵语图书馆,希望能够得到手稿的复印件。

他们如愿以偿。于是,这些梵语学者将不同地方送来的复印件进行相互比较,同时参照一本名叫《贾亚孟格拉》(Jayamangla)的注释文本,最终完成整部手稿的修订。之后,他们将这部得之不易的修订稿译成英语。以下是参与此事的一位梵语学者的证明:

“附随的手稿是我对四个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之后校订的。在校订前五部分时,我参考了一本名叫《贾亚孟格拉》(Jayamangla)的注释文本。然而,在校订余下的部分时,我遇到了困难,因为不同的版本太过离谱,只有一个版本还算入眼。我别无他法,只好将这个版本作为蓝本,并尽量使其与整部书稿前后呼应。”

婆蹉衍那的《爱经》包括大约一千两百五十个诗节。它们被划分成不同的卷本,每一卷再被分割成不同的章节,每一章节又被分割成不同的段落。整部作品由七卷、三十六章、64段组成。

关于作者,我们所知甚少。他的名字可能叫马里纳迦(Mallinaga)或穆里拉那(Mrillana),婆蹉衍那只是其家族的姓氏。在作品的结尾,他对自己如是描述道:

“我在贝拿勒斯攻读神学时,阅读了薄婆毗耶和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并仔细地研究了他们所订法典中包含的深刻意义。为造福世人,我,婆蹉衍那,根据这些神圣作品的规则,编写出这部作品。我们不能将其仅仅视作满足欲望的工具。如果有谁掌握了这一科学的真实原理,如果有谁拥有道德、财富与爱欲,如果有谁能够关注人们的生活习性,我敢肯定,他一定能够掌握自己的判断力。简而言之,如果您是一个智慧、聪颖的人,一个专心于道德、财富与爱欲的人,一个没有受制于欲望的人,那么,您肯定能够心想事成。”

我们无法确定婆蹉衍那的生活时代或作品的成书日期,只能根据相关的事实推测他大概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六世纪之间的基督教形成时代。他在作品中曾经提到一个名叫娑陀卡拉尼·娑陀婆哈那的昆塔拉国国王,在性交的激情中使用一种叫做卡塔利(Kartari)的工具将其妻子玛拉叶瓦蒂(Malayevati)活活打死。

婆蹉衍那引用这一事例旨在警示人们,在旧的习俗中,人们往往受性交激情的影响,在高潮到来时虐待妻子。经考证,这个国王生活并统治的时代是公元一世纪,而婆蹉衍那肯定生活在他之后。

同时我们得知,韦拉哈尼希拉(Virahanihira)在其作品《布里哈赞尼塔》(Brihatsanhita)的第十八章中阐述性爱学,其中大篇幅地引用婆蹉衍那的观点。经考证,韦拉哈尼希拉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婆蹉衍那所生活的时代肯定在此之前。

以上事实使我们得出,婆蹉衍那应该生活在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之间。

关于婆蹉衍那《爱经》文本的注释,我们只找到两部。一部叫做《贾亚孟格拉》或《巴士亚经》,另一部叫做《韦蒂经》。贾亚孟格拉的成书日期大概在十至十三世纪之间,因为作者在提到64艺时,曾引用一则出版于公元十世纪的书中的例证。此外,这本注释的副本明显源自于《爱经》原稿的其中一个手抄本,而这一手抄本曾被收藏于一个名叫韦沙拉德瓦(Vishaladeva)的乔鲁基亚国国王的图书馆,这一事实可由所引抄本的结尾句子证明:

“对婆蹉衍那《爱经》的注释,关于性爱艺术的部分至此结束。这部《爱经》源自于王中之王、强大的英雄韦沙拉德瓦的图书馆。它是第二部《阿朱那》(即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译者注),是乔鲁基亚王国的第一珍宝。”

现在人们知道,这个国王大约在1244-1262年间统治古佐拉王国(Guzerat),并修建一座名叫韦沙纳古尔(Visalnagur)的城邦。因此,这部注释的成书日期应不早于十世纪,不晚于十三世纪。注释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名叫亚韶达拉(Yashodhara)的人,他的名字是他的校长印德拉帕达取的。在做这部注释时,他似乎正处于与一个聪敏、精明的女人两地分离的痛苦之中,至少他在每一章的结尾时是这样说的。人们猜测,这部作品是以不在他身边的情妇的名字命名的,或至少说这部作品的名字与她的名字有某种关联。

这部注释在解释婆蹉衍那的真实思想时特别有用,因为注释者似乎对原作者的时代颇有研究,对某些地方甚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

问世于1789年的另一部注释则相去甚远。这部名叫《韦蒂经》的注释出自纳辛·沙特利(Narsing Shastri)之手。他是沙维什沃·沙特利(Sarveshwar Shastri)的学生,而后者据说是巴斯库尔(Bhaskur)的后裔。巴斯库尔也是我们的作者,因为在每一章节的结尾,他都自称为巴斯库尔·纳辛·沙特利。

在贝拿勒斯闲居时,纳辛·沙特利可能受博学的王子韦嘉拉拉(Vrijalala)之托,着手编写这部注释。关于这部注释的价值,我们不值得花费过多的笔墨,因为在许多方面,作者似乎根本没有理解原著者的意思,而且,为了自圆其说,他甚至更改了原文中的许多内容。

下面是对原稿的完整翻译。译文与原稿完全一致,我们未加任何评论。 64RMbDRIHJM8fjKOBsI6UYlTAO7VjlWVwEXbPd4jq5brN/H1eK7rXOHjPQSSMO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