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些是专门讲述性爱的。由于观点不同,每一国家、每一地区对待这一主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现代出版业,大家都极力主张将梵语文学中由婆蹉衍那著述的经典性爱作品《爱经》(Kama Sutra)(亦称《伽摩经》、《情爱格言》)完整地翻译出来。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与《爱经》的写作日期相关的事项及后人对《爱经》的评价,之后的章节才是对原作的翻译。同时,婆蹉衍那辞世之后由其他作家所著的同类作品,也将在这里进行介绍。这些作家大多将婆蹉衍那奉为权威,视其为印度情色文学的引路人,并在作品中经常引用他的文字。
除婆蹉衍那的作品之外,在印度,还有以下几部相同主题的作品:
《爱之诀》
《五支箭》
《爱之光》
《爱之花》
《爱之芽》
《爱之驿》,亦称《欲海情舟》
《爱之诀》的作者是一个诗人,名叫古柯迦(Kukkoka)。他之所以编写此书,是因为想取悦于一个名叫韦奴都他的人,后者极有可能是一个国王。有趣的是,作者在该书的每一章结尾处,均署上“Siddha patiya pandita”,意思是“学者中的聪明者”。
多年前,这部作品被译成北印度语,译文中作者的名字变成了柯迦(Kokka)。后来,这一名字悄然出现在印度的其他语言中,此书也就家喻户晓了。此书所描绘的主题往往被人们称为《柯迦经》,或柯迦学说。就主题而言,此书与《爱经》(Kama Sutra)或《伽摩经》如出一辙,因而,从词义上看,kokka Sutra和Kama Sutra几乎可以等同。
这部作品包括近八百个诗节,共分为十个章次。作品中涉及一些婆蹉衍那的作品中所没有的内容,比如将妇女分为四个品级,分别是莲花女、艺术女、海螺女和大象女,并将她们各自将在什么日子、什么时刻遭遇爱情的情况一一列出。
作者进一步写道,他是根据圣贤格尼卡普特拉(Gonikaputra)和南迪卡什瓦拉(Nandikeshwara)的观点写出这些内容的。婆蹉衍那曾提到过这两个人,只是他们的作品全部失传了。
我们已难以确切说出《爱之诀》的具体编著年代,只能推测它问世于婆蹉衍那之后,但早于现存的其他同类作品。这是因为,婆蹉衍那曾将其参考过的十部作品(现均已失传)的作者一一列出,但只字未提这个作者。
这个事实说明,古柯迦的作品应该出现于婆蹉衍那之后,否则,婆蹉衍那是不可能将这样一部重要作品的作者漏掉的。
《五支箭》的作者是乔蒂里沙(Jyotirisha)。人们赞誉他是诗圣,说他不但通晓64艺,而且是当时最好的乐师。他说他并不相信婆蹉衍那的《爱经》,因而在学习格尼卡普特拉、穆拉迪瓦、薄婆毗耶、兰蒂迪瓦、南迪卡什瓦拉和克什曼德拉的观点之后,开始编写此书。
我们已无法考证他是真的细读过所有这些作者的作品,还是只听说过他们的名字而已。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所提到的这些作家,现在没有一部作品传世。
《五支箭》包括近六百个诗节,被分为五大章,每章称做一支箭。
《爱之光》的作者是维查帕蒂(Vechapati)的儿子,当时有名的诗人古纳卡拉(Gunakara)。这部作品共有四百个诗节,但涉及性爱的只是一小部分。
《爱之花》是著名诗人贾亚德瓦(Jayadeva)的作品。他说他所编写的作品涉及所有的题材。这部作品较短,只有一百二十五个诗节。
《爱之芽》的作者是诗人巴奴达陀(Bhanudatta)。从手稿的最后一个诗节来看,他居住在蒂胡特省(Tirhoot),父亲是一个名叫甘纳什沃(Ganeshwar)的婆罗门,也是一个诗人。
这部梵语作品描写的是根据年龄、种族、举止行为等标准划分的不同等级的男男女女,共有三个章节,具体写作日期不详,且无法考证。
《爱之驿》由诗人库连穆尔(Kullianmull)编写,用以讨好阿赫姆德·洛迪(Ahmed Lodi)的儿子拉克罕(Ladkhan)。同一个拉克罕在某些地区被称为拉达纳·穆尔(Ladana Mull),而在另一些地区又被称为拉达纳巴拉(Ladanaballa)。人们认为他是在公元1450-1526年间统治印度的洛迪家族的成员或亲戚,因此,《爱之驿》或《欲海情舟》应该成书于十五世纪或十六世纪。
此书共有十个章节,曾被译成英语,但只出版六册供私人赏读。人们认为,这部作品是关于此类主题的最新梵语作品,因为其中的观点明显来自于前期同类作品。
就内容而言,所有这些作品都是文学珍品。在梵语诗词和梵语戏剧中,我们时常发现一些如诗一般美好的情感与浪漫。
这些情感与浪漫,在每个国家、每种语言中,都能给性爱这一主题罩上不朽的光环。但在本书中,作者采用一种清楚、简单、白描的方法对其进行阐述。男人和女人,就像布丰(Buffon)和其他自然历史作家划分动物世界的等级与种类一样,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在希腊人的眼里,维纳斯是漂亮女人的代表,但在印度人的眼里,真正完美的女人是莲花女。他们这样描述道:
拥有以下特征的女人被称为莲花女:她的脸像满月一般使人赏心悦目;她的肌肉像芥菜花一般鲜嫩;她的皮肤美丽如黄色的莲花,纤细、柔嫩、白皙,没有任何黑斑;她的眼睛像小鹿的一样明亮,形状恰到好处,眼角微微泛红;她的乳房坚挺、饱满且高耸;她的脖颈颀长;她的鼻子高挺而可爱;她的下腹部有三条褶皱横越肚脐处;她的外阴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她的爱液芬芳如新开的百合;她的步伐轻盈得就像天鹅一样;她说话时轻声细语,宛如小鸟在吟唱美妙的音符;她喜欢穿着白色的衣服,佩戴精美的宝石;她拥有华丽的衣裳;她吃得很少,睡觉时呼吸轻柔;她恭敬、严谨、聪明、礼貌;她敬拜神灵,喜欢与婆罗门交谈。
接着,他们还对艺术女、海螺女和大象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内容包括她们纵情声色的具体日子、充满激情的不同臀部、在性交中男人应分别对其采用何种招式及印度各地男女的特性等。由于细节繁多,且作者使用相当长的篇幅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一主题,因此,无论就时间而论,还是就空间而言,我们都不宜在此将其一一列出。
在英语作品中,一部叫做《女性美的法则》(Laws of the Female Beauty)的书与这些印度作品有某些相似之处。此书阐述的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内附二十四张彩图,作者是医学博士T·贝尔,于1821年出版于英国伦敦。
此书深刻探讨了美人、爱情、性交及如何调节性生活的法则,同时也涉及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卖淫、失贞等话题。全书以女性美的缺点作结。
其他英语作品中也有详细讨论家庭私隐生活的,如伦敦一个医学博士于188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或物欲、性及自然信仰的基础》、沃特斯博士于1826年出版的《女性手册》等。有志于研究性爱主题的人将发现,这些作品里都含有相似的细节,因而也应该得到慈善家和捐助者的完全理解。
对上述印度作品与英语作品进行阅读之后,读者将能从唯物主义、现实主义及实用主义等角度对性爱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那么,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的某些事实也必将有益无害。
唉!对此类事实的非理性漠视已使无数的男人和女人陷于人生的不幸之中。如果大家能对这一主题稍稍有所理解,我们相信,将会有许多人对他们此前大惑不解或认为不值得考虑的事实另眼相看。
此书是对道德、财富与性爱的诠注。
混沌之初,神灵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以戒律的形式,用十万个章节定下法则,规约他们的道德、财富与爱欲。其中,关于道德的戒律由思瓦衍布·摩奴(Swayambhu Manu)撰写,关于财富的戒律由布里哈斯帕蒂(Brihaspati)编写,涉及性爱的部分则由马哈迪瓦(Mahadeva)的学生南迪(Nandi)利用一千个章节进行解说。
后来,这些由南迪用一千个章节所描写的“爱欲法典”(爱的格言)经乌德瓦拉卡(Uddvalaka)的儿子什维塔克图(Shvetaketu)之手浓缩至五百章,又经潘查拉国(德里以南)的继承人薄婆毗耶(Babhravya)之手被删减至一百五十章。
最后的一百五十章共分为七大部分:
1.总论
2.爱术
3.求偶
4.妻妾
5.他人之妻
6.情妇或高级妓女
7.诱惑与药补
在这部共一百五十个章节的作品中,第六部分由达陀伽(Dattaka)应巴特那国巴塔利普特拉的妓女的要求阐述。出于同样原因,查拉衍那(Charayana)解释的是第一部分。余下的部分,也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部分,分别由以下人物阐述:
苏婆那纳薄伽(第二部分)
瞿塔卡马迦(第三部分)
格那迪耶(第四部分)
格尼卡普特拉(第五部分)
库丘马拉(第七部分)
正因为如此,这部由不同作者撰写不同部分的作品很难得到公认。由于达陀伽等人的解释只讨论与本主题的部分枝节相关的内容,而薄婆毗耶的著述也由于过于冗长而很难把握,婆蹉衍那遂将上述作品进行摘要,最后编出自己的作品。
大家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是:婆蹉衍那的作品是怎样被发现并被译成英语的?
事情是这样的:一些梵文学者在翻译《爱之驿》(Ananga Ranga)时,在书中经常读到“参考婆蹉”等文字,同时也读到作者所引用的圣人婆蹉的种种观点,或他所说过的某某格言。于是,一个极其自然的问题随之而出:圣人婆蹉是谁?
梵文学者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婆蹉原是梵语文学中一部性爱经典之作的作者;如果没有他的作品,任何梵语图书馆都称不上完整;人们几乎无法找到这部作品的全部。
由于在孟买找到的副本残缺不全,这些梵语学者只好写信给贝拿勒斯、加尔各答及斋浦尔等地的梵语图书馆,希望能够得到手稿的复印件。
他们如愿以偿。于是,这些梵语学者将不同地方送来的复印件进行相互比较,同时参照一本名叫《贾亚孟格拉》(Jayamangla)的注释文本,最终完成整部手稿的修订。之后,他们将这部得之不易的修订稿译成英语。以下是参与此事的一位梵语学者的证明:
“附随的手稿是我对四个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之后校订的。在校订前五部分时,我参考了一本名叫《贾亚孟格拉》(Jayamangla)的注释文本。然而,在校订余下的部分时,我遇到了困难,因为不同的版本太过离谱,只有一个版本还算入眼。我别无他法,只好将这个版本作为蓝本,并尽量使其与整部书稿前后呼应。”
婆蹉衍那的《爱经》包括大约一千两百五十个诗节。它们被划分成不同的卷本,每一卷再被分割成不同的章节,每一章节又被分割成不同的段落。整部作品由七卷、三十六章、64段组成。
关于作者,我们所知甚少。他的名字可能叫马里纳迦(Mallinaga)或穆里拉那(Mrillana),婆蹉衍那只是其家族的姓氏。在作品的结尾,他对自己如是描述道:
“我在贝拿勒斯攻读神学时,阅读了薄婆毗耶和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并仔细地研究了他们所订法典中包含的深刻意义。为造福世人,我,婆蹉衍那,根据这些神圣作品的规则,编写出这部作品。我们不能将其仅仅视作满足欲望的工具。如果有谁掌握了这一科学的真实原理,如果有谁拥有道德、财富与爱欲,如果有谁能够关注人们的生活习性,我敢肯定,他一定能够掌握自己的判断力。简而言之,如果您是一个智慧、聪颖的人,一个专心于道德、财富与爱欲的人,一个没有受制于欲望的人,那么,您肯定能够心想事成。”
我们无法确定婆蹉衍那的生活时代或作品的成书日期,只能根据相关的事实推测他大概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六世纪之间的基督教形成时代。他在作品中曾经提到一个名叫娑陀卡拉尼·娑陀婆哈那的昆塔拉国国王,在性交的激情中使用一种叫做卡塔利(Kartari)的工具将其妻子玛拉叶瓦蒂(Malayevati)活活打死。
婆蹉衍那引用这一事例旨在警示人们,在旧的习俗中,人们往往受性交激情的影响,在高潮到来时虐待妻子。经考证,这个国王生活并统治的时代是公元一世纪,而婆蹉衍那肯定生活在他之后。
同时我们得知,韦拉哈尼希拉(Virahanihira)在其作品《布里哈赞尼塔》(Brihatsanhita)的第十八章中阐述性爱学,其中大篇幅地引用婆蹉衍那的观点。经考证,韦拉哈尼希拉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婆蹉衍那所生活的时代肯定在此之前。
以上事实使我们得出,婆蹉衍那应该生活在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之间。
关于婆蹉衍那《爱经》文本的注释,我们只找到两部。一部叫做《贾亚孟格拉》或《巴士亚经》,另一部叫做《韦蒂经》。贾亚孟格拉的成书日期大概在十至十三世纪之间,因为作者在提到64艺时,曾引用一则出版于公元十世纪的书中的例证。此外,这本注释的副本明显源自于《爱经》原稿的其中一个手抄本,而这一手抄本曾被收藏于一个名叫韦沙拉德瓦(Vishaladeva)的乔鲁基亚国国王的图书馆,这一事实可由所引抄本的结尾句子证明:
“对婆蹉衍那《爱经》的注释,关于性爱艺术的部分至此结束。这部《爱经》源自于王中之王、强大的英雄韦沙拉德瓦的图书馆。它是第二部《阿朱那》(即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译者注),是乔鲁基亚王国的第一珍宝。”
现在人们知道,这个国王大约在1244-1262年间统治古佐拉王国(Guzerat),并修建一座名叫韦沙纳古尔(Visalnagur)的城邦。因此,这部注释的成书日期应不早于十世纪,不晚于十三世纪。注释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名叫亚韶达拉(Yashodhara)的人,他的名字是他的校长印德拉帕达取的。在做这部注释时,他似乎正处于与一个聪敏、精明的女人两地分离的痛苦之中,至少他在每一章的结尾时是这样说的。人们猜测,这部作品是以不在他身边的情妇的名字命名的,或至少说这部作品的名字与她的名字有某种关联。
这部注释在解释婆蹉衍那的真实思想时特别有用,因为注释者似乎对原作者的时代颇有研究,对某些地方甚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
问世于1789年的另一部注释则相去甚远。这部名叫《韦蒂经》的注释出自纳辛·沙特利(Narsing Shastri)之手。他是沙维什沃·沙特利(Sarveshwar Shastri)的学生,而后者据说是巴斯库尔(Bhaskur)的后裔。巴斯库尔也是我们的作者,因为在每一章节的结尾,他都自称为巴斯库尔·纳辛·沙特利。
在贝拿勒斯闲居时,纳辛·沙特利可能受博学的王子韦嘉拉拉(Vrijalala)之托,着手编写这部注释。关于这部注释的价值,我们不值得花费过多的笔墨,因为在许多方面,作者似乎根本没有理解原著者的意思,而且,为了自圆其说,他甚至更改了原文中的许多内容。
下面是对原稿的完整翻译。译文与原稿完全一致,我们未加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