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门 |
|
《丹溪心法》
疟疾有风、暑、食、痰、老疟、疟母。大法风暑当发汗。夏月多在风凉处歇,遂闭其汗而不泄故也。恶饮食者,必自饮食上得之。无汗者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者要无汗,正气为主,带散。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二日连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疟病感虚者,须以人参、白术一二贴,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使他药。内伤挟外邪同发,内必主痰,外以汗解散,二陈汤加柴胡、黄芩、常山、草果煎服。久疟不得汗者,二陈汤加槟榔,倍苍术、白术 。一方加柴胡、葛根、川芎,一补一发,不可直截。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入方宜
川芎 抚芎 红花 当归 炒柏 白术 苍术 甘草 白芷
上锉,水煎,露一宿,次早服。
治疟一日、间一日发者,补药带表药,后以截疟丹截之,若在阴分者,用药掣起阳分,方可截,即前药之属。
充 按:疟在阴分,须彻起阳分者,即《格致论》中云,脏传出至腑,乱而失期也。又当因其汗之多寡而为补养升发之术。下陷,谓阳气下陷入阴血中,无汗要有汗,多用川芎、苍术、干葛、升麻、柴胡之属,此丹溪治疟之微旨,学者所当知也。
截疟常山饮
穿山甲炮,五分 草果八分 知母一钱 槟榔七分 乌梅八分炙甘草三分 常山八分
上 咀,水酒一大碗,煎半碗,露一宿,临发日早服,得吐为顺。一云:加半夏、柴胡,去穿山甲;如吐,加厚朴,又或加青皮、陈皮。
又方
柴胡 草果 常山 知母 贝母 槟榔各等分
上用酒水同煎,露一宿,临发前二时服。
又治疟母,此药消导。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 麦芽 鳖甲醋炙 三棱 莪术 海粉 香附并用醋煮
上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又治疟,寒热,头痛如破,渴饮冰水,外多汗出。
人参 白术 黄芪 黄芩 黄连 山栀炒 川芎 苍术 半夏天花粉
上 咀,水二 钟,姜三片,煎服。
又治疟疾发渴。
生芐 麦门冬 天花粉 牛膝 知母 葛根 炒柏 生甘草
上 咀,水煎。
截疟青蒿丸
青蒿半斤 冬瓜叶 官桂 马鞭草各三两
上焙干为末,水丸胡椒大,每一两分四服,于当发之前一时服尽。又云:青蒿一两,冬青叶二两,马鞭草二两,桂二两。未知孰是,姑两存之,以俟知者。
截疟
槟榔 陈皮 白术 常山各三钱 茯苓 乌梅 厚朴各一钱半
上 咀,作二服,水酒各一钟,煎至一钟,当发前一日一服,临发日早一服,服后少睡片时。
又疟疾后
白术 半夏一两 黄连半两 白芍三钱 陈皮半两
上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姜汤下。
【附诸贤论】
《心法·附录》曰:世用砒霜等毒,不可轻用,俗谓之脾寒,此因名而迷其实也。苟因饮食所伤而得,亦未必全是寒,况其他乎?在其阳分者易治,阴分者难治。疟母必用毒药消之,行气消坚为主。东垣谓:寒疟属太阳,热疟属阳明,风疟属少阳,在三阴经则不分,总曰温疟。此言是。但三阴经说不明,凡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
【附脉理】
《脉诀举要》曰: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
《心法·附录》曰:疟脉多弦,但热则弦而带数,寒则弦而带迟。亦有病久而脉极虚微而无力,似乎不弦,然而必于虚数之中见弦,但不搏手耳,细察可见也。
【附诸方】
黄连香薷饮 治伏暑发疟烦渴者。见中暑
桂枝羌活汤 《拔粹方》 治疟疾,处暑前发,头痛项强,脉浮,恶寒有汗者。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麻黄羌活汤 《拔粹方》 治疟疾,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
麻黄去节 羌活 防风 甘草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服。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麻黄桂枝汤 《拔粹方》 治疟疾如前,病而夜发者,或恶风,或恶寒。
麻黄一两,去节 炙甘草三钱 黄芩五钱 桂二钱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上为末,水煎服。桃仁散血缓肝,夜发乃阴经而有邪,用此汤散血中风寒也。
桂枝黄芩汤 《拔粹方》 治疟,服药寒热转大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
甘草 人参 黄芩各四两半 半夏四钱 柴胡一两二 钱 石膏知母各五钱 桂枝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桂枝石膏汤 《拔粹方》 治疟疾先寒后热,热多寒少。
桂枝五钱 石膏 知母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末,分三服 ,每水二盏,煎服。间日者,邪气所合故也。
以上数方发散之剂。
人参养胃汤 治疟疾寒多热少者,必须先用此药发散,然后用四兽饮之类截之。因食,倍加草果。见胃寒类
万安散 《济生方》 治一切疟疾得病之初,以其气壮,进此药以取效。气虚胃弱及妊娠不宜服之。
苍术泔浸,去皮炒 厚朴姜制,炒 陈皮去白 槟榔 常山酒浸甘草炙。各一钱半
上 咀,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露一宿,当发日作二服。忌热性物片时。
定斋草果饮子 《简易方》 快脾治疟。
草果 苍术泔浸 厚朴 陈皮 半夏曲 甘草炙 乌梅去核。各等分
上 咀,每服半两,水盏半,姜五片,枣二个,同煎七分,不拘时服。寒多者,加干姜、附子;热多者,只加柴胡;瘴疟,加槟榔。
柴胡桂蒌汤 《活人方》 治疟疾,寒多微热,或但寒而不热者,并治劳疟。
柴胡四两 桂枝去皮,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瓜蒌根一两 牡蛎炮,碎,炒 甘草炙 干姜各一两。炮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温服。
柴胡加桂汤 《活人方》 治疟,先寒后热,兼治支结。
柴胡八两,去苗 人参去芦 甘草炙 半夏炮七次 黄芩 肉桂去皮。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服。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同煎服之。
以上数方治疟寒多热少,发散之剂。无汗可用。
小柴胡汤 治疟疾,热多寒少,但或单热,头疼口干,胸满者。方见温热类
柴胡栝蒌根汤 治疟疾,往来寒热,烦渴引饮。
柴胡去苗,一两七钱半 天花粉一两 黄芩去黑心 人参 甘草炙,七钱半
上服一两,姜五片,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去渣,通口服。
白虎加桂枝汤 《活人方》 治疟疾,但热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六两 甘草炙,三两 桂枝三两 粳米三两 石膏一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清脾饮 《济生方》 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热,小便赤涩。
青皮去白 厚朴姜制 白术 半夏汤洗七次 黄芩 草果仁 柴胡去苗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参苏饮 治发疟,热多寒少,兼咳嗽者。见伤风类
驱疟饮 治发疟,热多寒少者。
前胡 柴胡各四两 桂心 桔梗 厚朴 半夏各三两 黄芪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上锉,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四个,煎至一钟,温服 。
以上数方治疟热多寒少,发散之剂。有汗可用。
大柴胡汤 治疟热多寒少,目痛多汗,脉大,以此汤微利为度。余邪未尽,以白芷石膏三物汤以尽其邪。方见温热
白芷石膏三物汤
白芷一两 知母一两七钱 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每半两,水一盏,煎服 。
以上二方治疟热多寒少,推逐调和之剂。
四兽饮 《简易方》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
人参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 橘红 草果仁 半夏汤炮 枣子生姜 乌梅去核。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 咀,以盐少许淹,食顷用厚皮纸裹了,以水湿之,慢火炮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二盏,煎六分,未发前并进数服。
七宝饮 《简易方》 治一切疟疾,无问寒热多少,及山岚瘴气,寒热如疟。
厚朴姜制 陈皮 甘草炙 草果仁 常山鸡骨者 槟榔 青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酒半盏,煎取一盏,露一宿,空心向东温服,睡少顷时。须忌热性物。寒多加酒服。
清肺饮 《三因方》 治饮食伤脾,停滞痰饮,发为寒热。
厚朴四两,姜炒 乌梅去核 半夏汤去滑 青皮 良姜各二两草果去皮,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未发前并三服。忌生冷、油腻之物。
以上三方治疟寒多热少,止截之剂。
常山饮 《和剂方》 治疟疾,发散不愈,渐成劳瘵。
知母 川常山 草果各三两二钱 良姜二两 甘草 乌梅去核。各一两六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六和汤
人参 知母 草果 贝母 乌梅 白芷 槟榔 柴胡各一钱,用酒拌 常山二钱
上锉,姜三片,枣一枚,酒水同煎,露一宿,临发前二时服。
以上二方治疟热多寒少,止截之剂。
鬼哭丹 治疟,三二日一发者。
常山一斤,醋浸,春五夏三 日,秋七冬十日 槟榔各四两 半夏贝母各二两
上为末,用鸡子清、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隔夜临睡,冷酒吞服,次日早再进一服。
秘方清脾丸 治疟三日一发,或十日一发。
姜黄三钱 白术一两半 人参 槟榔 草果 莪术醋炒 厚朴各半两 黄芩 半夏 青皮各一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饭丸如梧子大,每六十丸,食远白汤下,日二服。
红丸子 《济生方》 专治食疟。
青皮炒,三两 阿魏醋化,二钱五分 蓬术醋煮 京三棱醋煮。各二两 胡椒一两
上为末,别用陈仓米同阿魏醋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淡姜汤下,或因食生果成疟,用麝香汤吞下。
老疟饮 《三因方》 治久疟结成癥瘕痃癖在胸胁,诸药不愈者。
苍术泔浸 草果去皮 桔梗 青皮 陈皮 良姜各半两 白芷茯苓 半夏汤洗,去滑 甘草炙 枳壳麸炒 桂心 干姜炮。各三钱紫苏叶 川芎各一 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服。
山甲汤 久疟、疟母不治者,宜服四兽饮,间服此汤。
川山甲 木鳖子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鳖甲饮子 《济生方》 治疟疾久不愈,胁下痞满,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草果仁 鳖甲醋炙 黄芪去芦 白术 白芍药 厚朴姜制,炒槟榔 橘红 川芎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姜七片,枣一枚,乌梅少许煎,温服。
十将军丸 久疟不瘥,腹痛,有疟母。
三棱一 两,去毛土,炮 莪术生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一两草果去壳,二两 川常山二 两 砂仁 槟榔 乌梅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两
上先将常山、草果二味锉,用好酒、醋各一碗,入瓦器内先浸一宿,后入八味药同浸,至晚用瓦铫内炭火煮干,取出晒,如无日色,用火焙干为末,半酒半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吞下,日进三服。忌生冷、鱼腥、咸酸、油腻、面、诸死毒物,服四两至八两,即除根。凡有积聚,及行瘴湿地,方宜服之。
以上诸方消导之剂。
四将军饮 《良方》 治寒热疟疾,作而仆厥,手足俱冷,昏不知人,此虽一时急救之方,用之有验。
附子一个,炮,去皮 诃子四个,去核 陈皮四个,全洗净 甘草炙,四钱
上 咀,为四服,每服水一钟半,生姜七片,枣七枚,煎取一半,令热灌,病者立可甦省。
广按:疟疾发作而僵仆不省人事者,盖由顽痰、老痰胶固于中,荣卫不行故也。所以中风、中暑而卒倒不省人事者,亦由痰之所致也。附子性大热,走而不守,本是治寒湿之药,今疟疾发作僵仆而用之,以其性大热,能开散顽痰,使荣卫得行故耳!乃是劫剂,非正治之药也。
露姜饮 《澹寮方》
用生姜四两,和皮捣汁一碗,夜露至晓,空心冷服,大治脾胃聚痰,发为寒热。
广按:生姜自然汁,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干霍乱,一应卒暴之证,与童便同用,立可解散。盖生姜能开痰、童便能降火故也。
分利顺元散 《澹寮方》 治体虚之人患疟疾,寒多,不可用截药者。
川芎 附子各一两 南星二两 木香五钱。另锉,临时入
上除木香不见火外,三味各将一半去皮生用,一半炮熟合和, 咀,每服四钱,枣七枚,生姜十片,水一钟,煎七分,当发前一日及当发日早晨连进二三服,半生半熟,能分解阴阳也。
一方 治久疟。
用青蒿、桂枝各为末,若寒多用桂多蒿少,热多用蒿多桂少,三七分互用,各以生姜二两,连皮捣汁,和热酒调服,以衣被盖卧,即愈。
雄黄散 《保命集》 治久疟不能食,胸中兀兀,欲吐而不吐,此药吐之,必愈。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为度。
辰砂丸 《宣明方》 治一切脾胃虚疟热毒者。
信砒 甘草各一钱 朱砂二钱 大豆四十九粒
上为末,滴水和丸,匀分作四十丸服,发日日欲出,煎桃心汤下一丸。忌热性物。
克效饼子 《和剂方》 治一切疟疾,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股振,头颔中外皆寒,腰脊俱痛,寒战既已,或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饮冷水,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吐,或先寒后热,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一日,或隔日,或发后六七日再发,皆治之。
龙脑 麝香 定粉研。各五钱 荷叶 绿豆 甘草 [15] 。各五两朱砂一两二钱半,研 信醋煮,二两半 金箔二十五个 ,为衣
上为末,炼蜜搜和匀,每两作二十丸,捏扁,金箔为衣,每服一饼子,以新汲水磨化。日发者,未发前服之;间日发者,头夜服;隔数日发者,前一日夜服;连日发,凌晨服。
不二散
人言一两,为末 飞面四两,与人言、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用白扁豆末,二两 细茶末,二两
上同和匀,每服小半钱,已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茶荡净。忌食酒、面、鱼等物。
雄朱丹
用雄黑豆四十九粒,五月五日以冷水浸,从早至巳时,去皮晒 干,研为末,入信末一钱,再研匀细为丸,雄黄为衣,晒干收贮,少壮人如梧桐子大,衰老人如小黄豆大,小儿如绿豆大,临发时五更,面东,井水下一丸,不止,并 服黑豆圆者是。
一方 治久疟。
天南星二枚 好信三 钱
上先将南星开孔,用信三 钱,研为末,装入孔内,两星相对,用泥固济,炭火煅存性,取出研为细末,用绿豆粉打糊为丸,如豆大,每服一二丸,临发日五更,温茶清下,白汤亦可。
一方
人言二钱 雄黄 绿豆各五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筋头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用桃柳条各七寸煎汤,露一宿,临发日空心服,面向东。忌食热物、鱼腥、油腻十日。
疟疾良方 《百一选方》 今人治疟疾多用常山、砒霜之类,发吐取涎,纵使得安,脾胃不能不损,不若此药最为稳当。
辰砂光明者 阿魏真者。各一两
上研匀和,稀糊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人参汤下。
以上数方劫夺之剂。
灸法 《济生方》 治疟疾久不愈。
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亦可。
对金饮子 《和剂方》 治寒热疟疾愈后,理调脾胃。
厚朴去皮,姜汁炒 苍术泔浸,去粗皮 甘草炙。各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姜三片,枣一个,煎服。一方加草果,倍用苍术,名草果平胃散。
正气散 徐同知方 退寒疟,止胃寒,进食。
藿香四两 草果四两 半夏 陈皮 厚朴 砂仁 甘草各一两
上锉为散,生姜枣子煎,温服。如疟未至,俟发日早服。
草果饮 《和剂方》 治寒热疟疾,初愈,服此进食理脾。
紫苏 草果仁 良姜炒 川芎 青皮 甘草炙 陈皮去白 白芷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煎七分,热服。
以上数方治疟初愈,理脾进食之剂。
广按:疟疾之源,盖由暑月中、表气虚而致。中气虚,则水谷停聚而为痰饮于胸胁矣;表气虚,则风暑入内而使血液稽留于经络矣。久则痰饮、血液拂郁,稠黏胶固,痞塞不通。人之荣卫,昼行阳分二十五度,脊与背也;夜行阴分二十五度,胸与腹也。荣卫行到病所不通,乃作寒战股振,头颔中外皆寒,腰脊俱痛,此正气入于内也。寒战俱已,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烦满欲吐,自汗,此邪火发于外也。或独寒而无热,或寒多而热少,或无汗者,宜开郁豁痰为主,用人参养胃汤、草果饮子之类以发散之;或热多而寒少,或独热而无寒,或有汗者,宜清热补虚为主,用白虎加桂枝汤、小柴胡汤之类以发散之。用发散之药三五服后,则用四兽饮、六和汤之类以截之。或疟久在阴分,亦须用血药彻起阳分,然后截之可也。
王节斋曰:疟是风暑之邪,有一日一发,有二日一发,有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有汗,有无汗,有上半日发,有下半日发,有发于夜者。治法邪从外入,宜发散之,然以扶持胃气为本,又须分别阳分阴分而用药。邪疟及新发热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延绵不休。
主方
柴胡去苗 白术各一钱 苍术泔浸,一钱。以上三味疟疾必用之陈皮七分 甘草炙,五分 干葛一钱二分
若一日一发及午前发者,邪在阳分,加枯黄芩、茯苓、半夏各一钱;热甚头痛,再加川芎、软石膏各一钱;口渴,加石膏、知母、麦门冬各一钱。若间日或三日发、午后或夜发者,邪在阴分,加川芎、当归、酒炒芍药、熟地黄、酒炒知母各一钱,酒洗红花、酒炒黄檗各四分,提起阳分,可截之。若间一日连发二日,或日夜各发者,气血俱病,加人参、黄芪、白茯苓各一钱以补气,川芎、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各一钱以补血。若阳疟多汗,用黄芪、人参、白术以敛之;无汗,柴胡、苍术、白术、黄芩、干葛以发之。若阴疟多汗,用当归、白芍药、熟地黄、黄芪、黄檗以敛之;无汗,柴胡、苍术、大川芎、红花、升麻以发之。故曰:有汗者要无汗,扶 正气为主;无汗者要有汗,散邪为主。若病人胃气弱,饮食少,或服截药伤脾胃而少食者,加人参一钱半,酒炒芍药、大麦芽各一钱。若伤食痞闷,或有食积者,加神曲、麦芽、枳实炒,各二钱,炒黄连五分;若痰盛,加姜制半夏、南星、枳实炒,各一钱,黄芩、黄连各六分。若欲截之,加槟榔、黄芩、青皮、常山各一钱,乌梅净肉三个,肥者。若日久虚疟,寒热不多,或无寒而但微热者,邪气已无,只用四君子合四物汤,加柴胡、黄芩、黄芪、陈皮以滋补气血。
《丹溪心法》
痢,赤属血,白属气,有身热,后重,腹痛,下血。身热挟外感,小柴胡汤去人参。后重,积与气坠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槟榔丸之类。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黄连、枳壳。若大肠风盛,可作丸服。保和丸亦治因积作后重者,五日后不可下,盖脾胃虚故也。后重窘迫者,当和气,木香、槟榔。腹痛者,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如实者,以刘氏之法下之,虚则以苦梗开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有热用黄芩、芍药之类,无热腹痛,或用温药,姜、桂之属。下血,四物为主。下血,多主食积与热,或用朴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痢疾初得一二日间,以利为法,切不可便用止涩之剂。若实者,调胃承气、大小承气、三一承气下之;有热先退热,然后看其气病血病,加减用药,不可便用参、术,然气虚者可用,胃虚者亦用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汤为主,凉血和血,当归、桃仁之属。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下痢大孔痛者,因热流于下也,以槟榔、木香、黄连、黄芩、炒干姜。噤口痢者,胃口热甚故也。大虚大热,用香连及 莲肉各一半,共为末,米汤调下。又方,人参二分,姜炒黄连一分,为末,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人不知此,多用温热药甘味,此以火济火,以滞益滞。封脐引热下行,用田螺肉捣碎,入麝香少许,盦 脐内。下痢不治之证,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赤白带 浊同法。下痢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木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清热。《内经》所谓“身热则死,寒则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证详之方可,今岂无身热而生寒而死者?脉沉小留连或微者易治,洪大数者难治也。脉宜滑大,不宜弦急。仲景治痢疾,温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还分易治、难治、不治之证,至为详密,但与泻同,立论不分,学者当辨之。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脉沉小者,宜温宜补;暴病身热,脉浮洪者,宜清。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下。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之。先水泻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传脾,微邪易愈。下痢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五色之相杂,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如虚者,亦宜审之。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如伤冷物者,或可用,宜谨。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却宜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戴云:痢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分,通作湿热治,但分新久,更量元气,用药与赤白带同。
入方
黄连 滑石 甘草 白芍 苍术 白术 当归 青皮 条芩
上锉,水煎。里急后重,炒黄连、滑石,加桃仁、槟榔,甚者大黄。呕者,用姜汁、半夏。
又方
干姜一钱 当归二钱半 乌梅三个 柏一钱半 黄连一钱
上锉,作一服,水煎,食前。若水泻,可等分用,或加枳壳。
又方 治热与血。
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枳壳 当归 芍药 滑石 桃仁甘草 白术等分
上为末,或汤调,或作丸,用面糊,或神曲糊丸服。一本云:误服热药、涩药,毒犯胃者,当明审,以祛其毒。
治白痢。
苍术 白术 神曲 茯苓 地榆 甘草等分
上锉,水煎。
治赤痢。
地黄 芍药 柏 地榆 白术等分
上锉,水煎。腹痛,加枳壳、厚朴;后重,加滑石、木香、槟榔;有热,加黄芩、山栀。
又治痢方。
滑石一两 苍术半两 川芎三钱 桃仁 芍药半两,炒 甘草一钱
上为末,姜一片,擂细,煎滚服。
又方 孙郎中因饮水过多,腹胀,泻痢带白。
苍术 白术 厚朴 茯苓 滑石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又方
苍术 龟板 白芍各二两半 酒柏炒,半两
上为末,粥丸,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水煎汤下。
又方 痢后腰痛,两脚无力。
陈皮 半夏 白芍各一钱 茯苓 苍术 当归 酒芩各半钱白术 甘草各二钱
上 咀,作一服,姜煎,食前服。
又方 治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
苍术 白术 黄芩 滑石 白芍 茯苓 甘草 陈皮 神曲炒。各等分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
一老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脓水,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参、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证俱减,独小便不利,以益元散与之安。
治痢十法
其或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用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三片煎。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证,宜和中疏气,用炒枳壳、制厚朴、芍药、陈皮、滑石、甘草,煎。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证,法当用擂末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夹热,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烫,是名挟寒,加干姜。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气滞证,宜于前药加槟榔一枚。其或在下则缠住,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证,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参、术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夹虚证,宜加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条加陈皮补之,虚回而利自止。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芍药、生芐、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其或缠坠退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当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三十粒。然固肠丸性燥,恐尚有滞气未尽行者,但当单饮此汤,固肠丸未宜遽用,盖固肠丸有去湿实肠之功。其或利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惊恐,当以陈皮、白术各半煎汤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以药涩之,可用诃子皮、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涩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枢、气海。上前方用厚朴,专泻滞凝之气,然厚朴性大温而散气,久服大能虚人,滞气稍行即去之。余滞未尽,则用炒枳壳、陈皮,然枳壳亦能耗气,比之厚朴稍缓,比陈皮稍重,滞气稍退当去之,只用陈皮以和众药。然陈皮去白,有补泻之兼,若为参、术之佐,亦纯作补药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痛者加桂,恶热痛者加黄柏。达者更能参以岁气时令用药,则万举万全,岂在乎执方而已哉!
【附脉理】
《脉诀举要》曰: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痢逆冷。又曰:无积不痢,脉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细无害。
【附诸方】
五苓散 治伏热下痢,分利阴阳。见温热
黄连香薷饮 治感暑,下痢鲜血。
清暑益气汤 治暑病,内伤下痢,不思饮食,发热。
六合汤 治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俱见中暑
以上数方治因暑下痢之剂。
败毒散加石莲肉 治下痢热毒,不进饮食。
仓廪方 仁存方 治下痢赤白,或因先是寒邪中脏腑,致发热者,败毒散加陈米、姜、枣同煎。俱见伤风
防风芍药汤 《拔粹方》 治滞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痛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前通口服。
以上数方治痢疾身热者之剂。
香连丸 《和剂方》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去芦,二十四两,用吴茱萸十两同浸,炒令赤色,去茱萸不用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
导气汤 《拔粹方》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一两 当归半两 大黄二钱半 黄连一钱 黄芩二钱半 木香 槟榔各一钱
上 咀,每一 两,水二钟,煎至七分,温服,食前。
木香枳壳丸 《圣惠方》 治痢疾,里急后重,兼开胸膈,进饮食,破滞气,散内热。
木香 槟榔 陈皮去白 黄连去须 蓬术煨 当归去芦 枳壳去穰,炒 青皮各五钱 香附子去毛 黄柏各一两半 黑牵牛头末,二两
上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姜汤下。如肿毒,加服至二百丸,利五七行立消。
戴人木香槟榔丸 治证同前。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广术 枳壳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 丑末 香附各二两
上为末,水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煎水下,量虚实与之。《绀珠》多三棱、黄芩、当归,分两不同。见鼓胀
保和丸 治脾虚因积作后重者,不可下,用此消导。方见积聚
和中丸 同前。方见调补脾胃
以上数方治痢疾后重者之剂。
黄连阿胶丸 《和剂方》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阿胶炒,二两 黄连去须,三两 茯苓去皮,三两
上黄连、茯苓为末,水熬阿胶膏,搜和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饮下。
当归丸 《济生方》 治冷留肠胃,下痢纯白,腹痛不止。
当归 芍药 附子 白术 干姜 厚朴 阿胶蛤粉炒。各一两乌梅肉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苍术芍药汤 《拔粹方》 治痢疾痛甚者。
苍术二两 芍药一两 黄芩 官桂各五钱
上 咀,每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温服。
四味阿胶丸 仁存方 治挟热下痢色黄,烦躁多渴,脐腹疼痛,小便不利。
黄连净,四两 茯苓去皮,二两 赤芍药三两 阿胶蛤粉炒,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当归导气汤 《拔粹方》 治脓血痢无度,腹中痛。
当归 芍药各一钱 甘草一钱半 青皮七钱 槐花七分 生地黄酒洗,阴干,二钱
上 咀,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食前。如后重,加木香、槟榔末各三分,泽泻半钱;如小便利,去泽泻。
以上数方治痢疾腹痛者之剂。
乌梅丸 治热留肠胃,脐腹 痛,下痢纯血,或服热药过多,毒蕴于内,渗成血痢。《济生方》
乌梅肉二两 黄连三两 当归 枳壳去穰,麸炒。各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茜根丸 《济生方》 治一切毒痢及蛊注,下血如鸡肝,心烦腹痛。
茜根洗 川升麻 犀角镑 地榆洗 当归去芦,洗 黄连去须枳壳去穰,麸炒 白芍药各等分
上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槐花散 《拔粹方》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里急后重。
青皮 槐花 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空心热服。
地榆散 《百一选方》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并治血痢、暑痢。
地榆 赤芍药 黄连 青皮去白
上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浆水调,如无,只以新水亦得。若血痢,水煎。
地榆散 治下血,远年不瘥及血痢。
地榆 卷柏等分
上 咀,用水沙瓶煮数十沸,通口服。
檗皮汤 《经验方》 治伤寒下痢,亦治久血热痢。
檗皮二 两 黄芩二两 黄连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通口服。腹痛加山栀子,小便不利加赤茯苓、阿胶煎服。
椿皮丸 《经验方》 治下痢清血,腹中刺痛。
用椿根白皮不拘多少,为末,米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
四物汤 《保命集》 治下痢纯血。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芐 槐花 黄连 御米壳等分
上锉,水煎服。
苦参丸 治血痢。
用苦参不以多少,炒焦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治痢血方
昔曹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无能疗者,陈应之取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一啜而瘥。大丞相庄肃梁公亦痢血,应之曰:此挟水谷,当用三物散。亦数服而愈。三物散用胡黄连、乌梅肉、灶心土等分为末,腊茶清调下,食前服。
治下痢纯血 《经验方》
黄柏蜜炙令香黄色,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浆水调下。
一方 治血痢。
用地锦草不以多少,晒干,碾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一方 治肠风血痢。
用鲫鱼一个,破开,去肠胆,酿白矾二钱,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
以上数方治痢疾下血者之剂。
地榆散 《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脾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或下鲜血,里急后重,小便不利。
地榆炒 干葛各半斤 干姜炮,二两 当归去苗,三两 茯苓去皮赤芍药各六两 甘草炙,四两 罂粟壳蜜炒,十二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温热水调下,不拘时服。若下痢纯白及紫黑血,并肠滑不禁者,不可服之。
地榆芍药汤 《拔粹方》 治泄痢脓血,乃至脱肛。
苍术八两 地榆二两 卷柏 芍药各三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通口服。
阿胶汤 《拔粹方》 治伤寒热毒入胃,下痢脓血。
黄连炒,二两 栀子五钱 阿胶蛤粉炒 黄檗去皮,炙。各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温服食前。
大黄汤 《拔粹方》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黏,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用此微利。
大黄一两
上用好酒二钟浸半日,煎至一钟,去大黄,将酒分二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复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芍药黄芩汤,以彻其毒也。
芍药汤 《拔粹方》 下血调气,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肉桂二钱半 槟榔 大黄各三钱 甘草炙 木香各二钱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如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
芍药黄芩汤 《拔粹方》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黏。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通口服,食前。
芍药檗皮丸 《拔粹方》 治便脓血。
芍药 黄檗皮等分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米饮送下五十丸 。
专治赤痢。《秘方》
黄连二两 木香 甘草各二钱
上 咀,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食前。先一日服五苓散三贴,次日早服此药,即止如神。
又方
用连白青韭一大握,多要取汁,和煮酒 一盏温饮之,极验。又治妇人心痛有效,散气行血故也。
解毒金花散 《经验方》 治下痢脓血,热毒。
黄芩 白术 赤茯苓 赤芍药各半两 黄连 黄檗各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食前。如腹痛,加栀子仁二枚同煎。
一方 治热痢不止。
用车前叶捣烂,取汁一钟,入蜜一合,煎服。
黄连乌梅丸 《圣惠方》 治湿热痢不瘥。
乌梅炒 黄连各四两,净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食前。
芍药檗皮丸 子和方 治一切湿热恶痢,频并窘痛,无问脓血。
芍药 黄檗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水丸小豆大,温水下三四十丸等服。忌油腻、生冷、一切热物。
以上数方治湿热伤血赤痢之剂。
戊己丸 《和剂方》 治脾经受湿,泄痢不止,米谷不化,脐腹刺痛。
黄连去须 吴茱萸去梗 白芍药各二 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空心下,日三服。
升阳除湿防风汤 《拔粹方》 如大便闭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升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
苍术四两,米泔水制 防风三钱 白术二 钱 茯苓一钱 白芍药一钱
上 咀,每服一两,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盏,纳诸药同煎至一盏,去滓,稍热,空心,食前服。
升阳益胃汤 治脾虚湿胜,阳气下陷作痢。见内伤类
胃风汤 治风入肠胃作痢,或白或赤,或豆汁。见冒风类
钱氏白术散 治气血俱虚,神弱之人或泻或痢或吐。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两 干姜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钟,煎七分,食前温服。
一方 治白痢。
酸石榴皮半个 草果一个 陈皮三片 乌梅一个 甘草一寸 干姜一块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食前温服。
一方 山药锉如豆大,一半瓦器内炒熟,一半生用,为细末,米饮调下。
以上数方治湿热伤气白痢之剂。
噤口痢
石莲肉日干
上为末,每服二钱,陈仓米调下,便觉思食,仍以日照东方壁土炒真橘皮为末,姜、枣略煎,佐之。
一方 治噤口痢。
用黄连半斤, 咀,生姜四两,切作片,与黄连同炒,待姜焦黄色,去姜,只取黄连为细末,同陈米饭一处捣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赤者陈米饮下,白者陈皮汤下,赤白相参者陈米橘皮汤下。
一方 用独子肥皂一枚去核,用盐实其内,火烧存性为细末,先煮白米粥用少许,入在粥内,食之立效。
一方 梨一枚,去心,入好蜜一匙,煨过食之。
以上数方治噤口痢之剂。
曲丸 治食积作痢。
川芎 神曲 白术 附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下。此药亦治飧泄。
广按:此治冷饮食作痢,热则开散之理。
木香丸 治痢疾。
木香三钱 豆豉一两,洗净 巴豆四十九粒,去壳,针穿,灯上烧存性,另研
上为末,豆豉为丸,绿豆大,每服三丸,红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
木香不二丸 治痢疾或赤或白,或赤白交杂。
木香不见火 肉豆蔻面裹煨 柯子煨过取肉。各一钱 巴豆一两,去壳油,另研 淡豆豉末一 钱半,一半入药,一半打糊
上为末,淡豆豉末同面打糊为丸,如黄豆大,小儿如绿豆大,量大小虚实,每服只许一丸,切忌服二丸,食前或临卧冷汤下。赤痢地榆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交杂甘草汤下。服此药后多行二三次即住。
广按:此二方用巴豆,即通因通用之理。然于伤冷饮食暴痢用之庶乎可也,殊不知痢本因水谷停积,湿而生热,湿热为病,但有伤气伤血、为白为赤之分,终无寒冷之义。经曰:苦寒除湿热。用大黄以推荡,乃是正治也。
圣饼子 治积滞作痢。
黄丹二钱 定粉三钱 蜜佗僧二钱 舶上硫黄二钱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入白面四钱,滴水和为丸,指尖大,捻作饼子,阴干,食前浆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为妙。
苏感丸 治冷积作痢。
以苏合香丸与感应丸二药合匀,如粟大,每五丸,淡姜汤空心下。
苏合香丸 见中风
感应丸 见伤食
以上数方治积滞作痢之剂。
治赤白痢。
吴茱萸拣净 黄连去须。各等分
上为一处,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拣焙,或晒干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赤痢用黄连丸三十粒,甘草汤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粒,干姜汤下;赤白痢各用十五粒相合,并甘草干姜汤下。
驻车丸 《和剂方》 治一切下痢,无问冷热。
阿胶捣碎,蛤粉炒如珠子,为末,以醋四合,熬成膏,一两半 黄连去须,二两 当归去芦,一两半 干姜炮,一两
上为末,以阿胶膏丸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
阿胶梅连丸 《宣明方》 治下痢,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金井阿胶净,草灰炒透明白,别研细 赤茯苓 乌梅肉去核,炒赤芍药 黄柏锉,炒 黄连去须 干姜炮 当归焙。各等分
上为细末,入阿胶研匀,水丸梧子大,温米饮下十丸,食前连夜五六服,小儿丸如绿豆大。忌油腻脂肥诸物。
三味黄丸子 《经验方》 止诸痢。
黄连八两 枳壳四两 黄柏四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梧子大,空心,饭 汤下二三十丸。如里急后重,加枳壳汤下。
香连丸 治一切痢。
黄连五两,锉 粉草一两,研碎 木香二两,不见火
上先将草 连用蜜水略拌湿,安在铫中,重汤熏 之,良久取出,晒干,再依上法蒸之,得九蒸九曝九炒,再晒十分干,与木香一处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酒下或米饮下。
又方 治一切痢。
黄连一两 枳壳 甘草炙 乌梅各半两
上 咀,每半两,水煎,空心服。忌鱼猪肉油、生冷果子。
遇仙立效散 治诸恶痢,或赤或白,或脓血 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结痛,或下五色,或如鱼脑,日夜无度,或口噤不食,不问大人小儿、虚弱老人、产妇,并宜服之。
罂粟壳去蒂盖,炒黄 当归洗。各二两 甘草 赤芍药 酸石榴皮 地榆各一两
上 咀,每服水一钟半,煎,空心温服。忌生冷、油腻之物。
神效参香散 《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脏气虚怯,冷热不调,积而成痢,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杂,里急后重,日夜频,无问新久,并能治之。
白扁豆炒 人参去芦 木香各一两 茯苓去皮 肉豆蔻煨。各四两 陈皮去白 罂粟壳去蒂。各十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大钱,用温米饮下,不拘时服。
水煮木香丸 《和剂方》 治一切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罂粟壳去穰,二 两八钱 青皮去白,二两四钱 甘草炙,三两当归去芦 诃子炮,去核 木香不见火。各六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钟,煎化至六分,空心或食前服。
真人养脏汤 《和剂方》 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髓,里急后重,脐腹 痛,如脱肛坠下,酒毒便血,并治之。
罂粟壳去蒂盖,蜜炙,三两六钱 人参去芦 当归去芦,酒洗。各六钱 肉桂去皮,八钱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 木香二两四钱,不见火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 白术焙,六钱 白芍药一两六钱 甘草一两八钱,不见火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煎服。脏寒者,加附子。
一方 治一切痢。
罂粟壳蜜制 黄檗炙 干姜 当归 枳壳去白 甘草炙。各等分
上用韭菜十数根,水二钟煎,不拘时服。
固肠汤 《三因方》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
罂粟壳去蒂盖,三两,醋炙 白芍药各一两 当归 甘草各一两陈皮 诃子 白姜炮。各半两 人参 木香各三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煎七分,空心温服。
豆蔻固肠丸 《御药方》 治脾胃虚弱,脏腑频滑,下痢赤白。
木香 赤石脂 干姜 缩砂 厚朴姜制 肉豆蔻面裹煨。各三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胜金丹 《秘方》
干姜 黄蜡等分
上银石器化蜡,入姜末匀,丸如芥子大,每服七丸,或二七丸,白痢酒下,赤井花水下。
又方
乌梅 白梅陈久者。各七两
上件去梅核,捣梅肉烂,同乳香末少许,丸梧子大,以茶末为衣,每服二十丸,茶汤下,食前。
石榴皮散 《经验方》 治暴泻不止,及痢赤白。
用酸石榴皮烧存性,不以多少,空心,米饮调下二钱。
一方 治白脓痢。
用白石脂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饮送下,日三服。
秘方痢疾方。
粟壳去穰,蜜炒,五钱 陈皮去白,五钱 甘草炙,五钱 乳香没药各二钱
上 咀,水二钟,煎至一种,去滓,入乳、没,食前服。如白痢热服,红痢冷服,如痢不止,加青皮四钱煎。
白术安胃散 《拔粹方》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窘痛,日夜无度。又治男子小肠气痛,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块痛,亦治产后虚弱,寒热不止。
茯苓去皮 白术 车前子各一两 五味子 乌梅各半两 罂粟壳蜜制,二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通口服,食前。
朴连汤 《经验方》 治下痢久不瘥。
厚朴姜制 黄连等分
上 咀,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前温服。
神效丸 一名当归丸 治休息痢,脓血不止,疼痛困弱。
当归 乌梅肉 黄连等分
上为细末,以生蒜汁和众手丸如梧子大,焙干,每服三十丸,空心,煎厚朴汤下,加至五十丸。一方加阿胶,一方炼蜜丸,甚者镕蜡丸。
一方 止休息痢。
缩砂为末,空心,米饮下一钱。
木香散 《本事方》 治隔年痢不止,并治血痢尤佳。
木香 黄连各半两,二味同炒 甘草炙,一两 罂粟壳 生姜各半两。同炒
上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饮下
固肠丸 见妇人带下类。即椿皮丸。
白术黄芩汤 《拔粹方》 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调和。
白术一两 黄芩七钱 甘草三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一钟,去滓,通口服,食前。
白术黄芪汤 《拔粹方》 服前药痢疾虽除,宜服此补养。
白术一两 黄芪七钱半 甘草三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一钟,去滓,通口服,食前。
《机要》 白术芍药汤 服药痢疾虽除,宜用此补脾胃。又治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时或泻痢。
白术 白芍药各一两。其芍药补脾炒用,治后重生用,腹痛炒用,酒浸炒尤妙 甘草炙,半两
上锉,每一两,水煎服。
以上数方治赤白诸痢、虚痢久痢之剂。
牛黄神金丸 《宣明方》 治大人小儿呕吐泻痢,无问久新,赤白诸色,或渴否,或小便涩否,并小儿惊疳,积热痃癖,坚积腹满硬痛,作发往来,亦能宽隔消食。
轻粉 粉霜 硇砂以上另研 雄黄研 朱砂 信砒 巴豆去皮。各一钱 黄丹 黄蜡三钱
上先研粉霜,次旋入硇砂研细,下雄黄、朱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匀,别研巴豆烂,去 油,与前药研匀,近火上炙,控热,别研蜡软,入药匀搓作剂,旋丸小豆大,新水下一丸。小儿黍米、麻子大。或止吐泻痢疾,调桂苓甘露散,或益元散亦得。俱见中暑类
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俱见伤寒
三一承气汤 见温热
玄青丸 《宣明方》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 愈,诸药不能止,须可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此逐之。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肿腹胀,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泄泻勿服。
黄连 黄檗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钱 牵牛四两,取末二两 青黛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以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二十丸,数日后得食,以病未全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除为度,随证止之。小儿丸如黍米大。
以上数方通因通用之剂。
广按:痢疾所因有二,或因暑月烦渴,纵食瓜果生冷,内伤肠胃,或因夜卧失被,早起入水,寒湿外袭肚腹,二者皆令水谷不化,郁而生热,则为湿热。湿热伤气,则成白痢;湿热伤血,则成赤痢;气血俱伤,则成赤白痢。其证脐腹 痛,或下鲜血,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下白脓,或赤白相杂,或如豆汁,或如鱼脑,或如屋溜水,里急后重,频欲登厕,日夜无度,不可遽用罂粟壳、龙骨、肉豆蔻、诃子、赤石脂辈,收涩病邪,则淹缠而不已也。其法痢疾初得一二日间,元气未虚,以推逐为美,失之于初五日以后,脾胃已虚,以消导升散为佳,所用之药不过辛苦寒凉之剂,以开除湿热郁积,行气和血,使气血宣行而已。病久挟虚,又当以滋补气血,收涩滑脱,甘温辛热之药兼之,则万举万全而无一失也矣。又尝论之,湿热伤气成白痢者,宜调气理湿为主,而兼清热;湿热伤血成赤痢者,宜凉血清热为主,而兼理湿。至于气血俱伤成赤白痢者,则相兼而治,观丹溪、节斋之用药可见矣。
王节斋曰:痢是湿、热、食积三者,别赤、白、青、黄、黑五色以属五脏,白者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治法泻肠胃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积滞,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之,下后未愈随证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
主方
黄芩炒,二钱半 黄连炒,一钱半 白芍药炒,二钱。以上三味痢疾必用之药 木香 枳壳炒。各一钱半 槟榔 炙甘草三分
若腹痛,加当归一钱半,缩砂一钱,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若后重,加滑石炒,一钱半,再加枳壳、槟榔各五分,芍药生用,再加五分,黄芩条实者亦加五分。若白痢加白术、白茯苓、炒滑石、陈皮各一钱,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兼食积加山楂子、枳实各一钱。若红痢,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半,初欲下之,再加大黄五钱。若红白相杂,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半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术各一钱半以理气,有食积亦加山楂子、枳实。若白痢久,胃弱气虚,或下后未愈,减芩、连、芍药各七分,加白术一钱半,黄芪、茯苓、陈皮各一钱,缩砂五分,去槟榔、枳壳,再加炙干姜五分。若红痢久,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减芩、连各五分,加当归、川芎、熟地黄、阿胶珠、陈皮各一钱,白术一钱半。若色赤黑相杂,此湿胜也,小便赤涩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山栀子炒,五分以分利之。若血痢加当归、川芎、生地黄、桃仁炒、槐花各一钱,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再加阿胶珠炒、侧柏叶各一钱半,炒黑干姜一钱,白术一钱半,陈皮一钱。若痢已久而后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用条实黄芩,加升麻一钱以升提之。若呕吐食不得下,加软石膏一钱半,陈皮一钱,山栀子炒,五分,入生姜汁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有一样气血虚而痢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陈皮、黄连、黄芩、阿胶之类以补之,而痢自止;有一样寒痢,用黄连、木香、酒炒芍药、当归、炒干姜、缩砂、厚朴、肉桂之类。若得痢而误服温热止涩之药,则虽稍久 ,亦宜用前法以下之,下后方调之。若得痢便用前正法下之而未愈,又用前调理法治之而久不愈,此属虚寒而滑脱,可于前虚补寒温二条择用,更加龙骨、赤石脂、罂粟壳、乌梅肉等收涩之药。
[15] lǎn览):烤炙。万历本无此字,崇祯本作“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