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伤门

内伤八

《丹溪心法》

内伤,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如挟痰者,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竹沥,仍少入姜汁传送。凡内伤发斑,因胃气虚甚,是火游行于外,亦痰热所致。火则补而降之,痰热则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证。内伤病退后,燥渴不解者,有余热在肺家,可用参、苓、甘草少许,姜汁冷服,或茶匙挑姜汁与之,虚者可用人参。

广按:外感内伤病之关键,于此昧焉何足云医。夫外感张长沙已言之矣,内伤李东垣已言之矣,至于内伤挟外感,未有言之者也。况外感风寒则身热鼻塞,声重,左手脉洪盛,乃有余之症,当发不当补;内伤喜怒、饥饱、劳役,则身热口苦,声微,右手脉洪盛,乃不足之证,当补不当发;至于内伤挟外感之症,又当补发兼施,辨之不可不详,施之不可不当也。予怀是论久矣,及观《丹溪心法》内伤条云: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有挟外邪者,有挟热郁于内而发者,有挟痰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此得吾心之同然者也。但先生之言引而未发,今予补之,如内伤挟外感者,则于补中益气汤内,春加川芎、防风、柴胡、荆芥、紫苏、薄荷之类;夏加葛根、石膏、甘草、薄荷、升麻、柴胡之类;秋加羌活、防风、苍术、荆芥之类;冬加麻黄、桂枝、干姜、附子之类。两手脉俱洪盛而身热、鼻塞、口苦兼见也。如内伤挟热郁于内而发者,则于补中益气汤内加火郁汤之类,其人平素心胸瞀闷,手足心发热,小便赤,脉沉数,今脉洪数,身热是也。如内伤挟痰者,则于补中益气汤内加半夏、竹沥、姜汁之类,其人肥白,平素喘满吐痰,脉沉滑,今脉洪滑,身热是也。噫嘻!外感内伤不同,发表补中有异,如冰炭之相反,天壤之悬隔,学者苟无定见于中,临证投剂鲜不眩惑也矣!

火郁汤 见发热类

【附诸贤论】

东垣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生发耳,后有脾胃已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夫外感有余之证,寒热甚而齐作,鼻塞声重,头常痛,手背热;内伤不足之证,寒热微而间作,口渴声轻,头间痛,手心热,于此可以稽验矣!始受饮食劳倦所伤之病,必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及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惰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皆为热伤元气,以甘温之剂以补元气,即是泻火之药。凡所受病,扪摸之肌肤间,必大热,必燥热闷乱,心烦不安,或渴久病必不渴,或表虚恶风寒,慎不可以寒凉药与之。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惟以补中益气汤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内经》云:温能除大热。正此谓也。

王节斋曰:东垣论饮食劳倦为内伤不足之证,治用补中益气汤。《溯洄集》中又论不足之中又当分别,饮食伤为有余,劳倦伤为不足。予谓伤饮食而留积不化,以致宿食郁热,热发于外,此为有余之证,法当消导,东垣自有枳术丸等方,治法具于饮食门矣。其补中益气方论,却谓人因伤饥失饱致损脾胃,非有积滞者也,故只用补药。盖脾胃全赖饮食之养,今因饥饱不时,失其所养,则脾胃虚矣。又脾主四肢,若劳力辛苦伤其四肢,则根本竭矣。或专因饮食不调,或专因劳力过度,或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或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故皆谓之内伤元气不足之证,而宜用补药也,但须于此四者之间审察明白,略为加减,则无不效矣。

【附脉理】

东垣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阳行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或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倍;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暑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

【附诸方】

补中益气汤 治形神劳役,或饮食失节,劳倦虚损,身热而烦,脉洪大而虚,头痛,或恶寒而渴,自汗无力,气高而喘。

黄芪一钱半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术 当归身 柴胡 升麻 陈皮各半钱

渴加葛根五分,嗽加麦门冬一钱,五味子十五粒。一方有白芍药半钱秋冬不用,黄柏三分以滋肾水泻伏火,红花三分入心养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按:立方本旨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营气不荣,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若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顶疼脑痛者,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药四味。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疼,加半夏半钱或一钱,生姜三片。若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者,加羌活一钱,防风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三分,消其肿。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干嗌干,或渴者,加葛根五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一钱。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者,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反恶热者,加黄芩五分,芍药一钱,甘草五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四花青皮 一分或二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重疼,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一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一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花一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必不增添。若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长夏湿土,客邪太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三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若胃脘当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疲甚之人,参、芪、白术有用至一两二两者。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气乱而热,似懊 状。

黄连一钱半 生地黄 当归身 甘草炙。各钱半 朱砂一钱,另

研,为衣

上为末,蒸饼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二十丸,唾津下。

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无味,遇夏虽热犹寒,饥常如饱,不喜食冷。

升麻 柴胡各一钱 黄芪一两 半夏三钱 甘草炙,半钱 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 神曲一钱,炒 归身一钱 黄柏半钱 草豆蔻仁二钱

咀,每服三钱或半两,水煎,入生姜三片。

按:论云: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也。

参术调中汤 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黄芪四分 桑白皮五分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各三 分 五味子二十个 白术三分 地骨皮 麦门冬 陈皮各二 分 青皮一分

咀,作一服,水煎,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言语,劳役。

按:论云:《内经》曰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芪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陈皮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也。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以升阳益胃治 之。

柴胡 白术 茯苓渴者勿用 泽泻各三钱 羌活 独活 防风各半两。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黄芪二两 人参 半夏 甘草各一两,炙黄连一钱 陈皮四钱 白芍五钱

何故秋旺用参、术、芍药之类反补?盖脾胃虚则肺俱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上每服三钱,水煎,入姜、枣,早饭后温服。或加至半两。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并升发也,须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外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气复之,若脾胃得安静为佳,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此类诸方俱是补益之剂。

伤 食九

《丹溪心法》

伤食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用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服之。

忧抑伤脾,不思饮食,炒黄连、酒芍药、香附,同清六丸末,用姜汁浸,蒸饼丸服。

入方

治气抑痰,倦不思饮食。

白苍二术 半夏制 陈皮 黄连 黄柏各二两 香附 白芍各一两半 扁柏七钱半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每服五十丸,滚白水下,姜汤下更效。

治心腹膨胀,内多食积所致。

南星一两半,姜制 半夏制 瓜蒌仁研和润,一两半 香附一两,童便浸 黄连三两,姜制炒 礞石硝煅 萝卜子 连翘半两 麝香少许

又方加陈皮半两。

上为末,曲 糊丸。

一人因吃面内伤,吐热头痛。

白术一钱半 白芍 陈皮 苍术各一钱 茯苓 黄连 人参甘草各半钱

上作一服,姜二片,煎服。如口渴,加干葛二钱,再调理。

补脾丸

白术半斤 苍术 茯苓 陈皮各三两

粥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滚水下。

二陈汤 见痰类

清六丸 见泄泻类

【附脉理】

《脉诀举要》曰: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心法·附录》曰:伤食之证,右手气口必紧盛,胸膈痞塞,噫气如败卵臭,亦有头痛发热,但身不痛为异耳。

【附诸方】

豆蔻橘红散 《杨氏家藏方》 温脾养胃,升降阴阳,和三焦,化宿食。

丁香 木香各一两 白豆蔻仁 人参 厚朴姜制 神曲炒 干姜炮 半夏曲 橘红去白 甘草炙 藿香叶去土 白术各半两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

红丸子 《和剂方》 壮脾胃,消宿食,并治冷疟。

京三棱水浸软 莪术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五斤 干姜炮胡椒各二斤

上为末,醋煮糊丸,如梧子大,以矾红为衣,每服二十丸,食后姜汤下。

丁香烂饭丸 《拔粹方》 治食伤,又治卒心痛。

丁香皮 甘草炙。各二钱 砂仁三钱 益智仁二钱 香附子半两甘松三钱 丁香 京三棱炮 木香 广术炮。各一钱半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三十丸,白汤下,或细嚼亦可,不拘时候。

木香当归散 实脾顺气消食。

川芎 当归 人参 官桂 三棱炮 莪术炮 青皮炒 厚朴麦糵 干姜炮 小茴香炒 木香 陈皮 甘草 神曲炒 枳壳各等分

咀,每服八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子一枚,葱白三茎,煎至一盏,温服。大便闭,倍加枳壳,加槟榔一两炒,去干姜,食前服。

以上辛温消导宿食之剂。

曲蘖枳术丸 治为人所勉强食之,故心腹满闷不快。

白术二两 枳实 神曲炒 麦糵面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消食化气香壳散 醒脾去积,顺气化痰。

青皮炒 陈皮炒。各四两 萝卜子炒 木香 三棱炒 蓬术炒神曲炒 麦糵炒。各一两 枳壳炒,二两 半夏二两半 枳实炒,一两香附子一两半,醋浸 槟榔 山楂 草果各一两 陈仓米一升,用巴豆二十粒炒黄色,去巴豆不用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渐加至七八十丸,食后米汤或白汤下。

一方 治食过饱满闷。

青橘皮二两,汤浸去穰,炒黄 葛根一两 缩砂半两

上为细末,浓煎茶调一二钱服,干舔吃亦可。常服消食化气醒酒。

宽中丸 丹溪秘方 治胸膈痞闷,停滞饮食。

山楂不以多少,蒸熟晒干

上为末,作丸服。

大安丸 丹溪秘方 脾经消导之药。

山楂二两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两 陈皮 萝卜子 连翘各半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粥糊丸服,滚白水或米汤送下。

以上辛平消导宿食之剂。

除湿益气丸 治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

枳实麸炒 白术 黄芩各一两 萝卜子炒熟去壳,半两 神曲炒,一两 红花三钱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绿豆大,每五六十丸,白汤下,或姜汤下。

二黄丸 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酒浸,一两 升麻 柴胡各三钱 甘草二钱 枳实半两,炒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五七十丸,白汤下,或姜汤下。

白术丸 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 半夏汤洗 神曲炒 枳实炒。各一两 橘皮七钱 黄芩半两 白矾枯,一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每五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加减服。

以上辛凉消导宿食之剂。

木香见 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

巴豆霜半钱 荆三棱一两,煨 神曲炒,一两 木香二钱 香附半两,炒 石三棱 半两,煨 升麻三钱 柴胡二钱 草豆蔻面裹煨,半两

上为末,汤浸 [8] 丸,如绿豆大一倍,每二十丸,白汤下,量所伤服之。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丁皮 益智各三钱 陈皮 青皮各五钱 茴香炒,半两 炒曲广术炮 京三棱炮。各七钱 巴豆和米炒,去米,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丸,温姜汤下,食前,看虚实加减。如更衣,止后服。

如意丸 《济生方》 治气虚积冷,停食不消,心下坚痞,噫宿腐气,及霍乱吐泻,水谷不消,一切食积之疾并皆治之。

半夏汤洗七次 三棱 枳壳去穰 槟榔 陈皮 干姜 黄连蓬术各二两 巴豆三十七粒,连壳,用同前药,醋煮

上除巴豆外,余药锉如豆大,用好酒煮干,用巴豆同药焙为末,薄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用茶清姜汤任下,食后温服,孕妇不宜服之。

阿魏丸 《济生方》 治脾胃怯弱,过食肉面生果之物,停滞中焦,不能克化,以致腹胀刺痛,呕恶不食,或利或秘,并皆治之。

百草霜三钱 巴豆去皮心膜油,七个 阿魏酒浸化 官桂不见火蓬术炒 麦糵炒 神曲炒 青皮去白 萝卜子炒 白术 干姜炮。各半两

上为末和匀,用薄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面伤用面汤下,生果伤用麝香汤下。

混元邓山房神效感应丸 常服消食除积滞,不动脏腑。

丁香 木香 檀香 陈皮 角沉香不见火 青皮 黄连 砂仁香附去毛 三棱煨 半夏汤泡七次,去衣 莪术十分,大者用面裹煨

以上药各一两,净研为细末,外用肥乌梅有肉者一百枚,去核,巴豆三百粒肥白者,去皮膜心。上用瓷器一只,盛巴豆以乌梅肉盖之,却用陈米醋浸,与乌梅肉平,于甑上蒸,以巴豆红色为度,却捣二件令极烂,次用糯米粽和前件诸药搜匀,捣千百下,以黑为度,众手丸如萝卜子大,每服十丸。饮食不消,陈皮汤下;气滞,茴香汤下;酒后呕吐痰涎,生姜汤下。

秘方化滞丸 理一切气,化一切积,夺造化有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痼,磨之自消;暴积乍留,导之立去。

南木香坚实者,不见火 丁香去苞,不见火 青皮四花者,去穰红橘皮水湿,去白 黄连大者。各二钱半 京三棱慢火煨 莪术慢火煨。各四钱八分 半夏曲拣白净半夏研末,捣,生姜自然汁和为饼,晒干,二钱五分

前八味晒干,和研为细末

巴豆去壳,滚汤泡,逐一研开去心膜,以瓦器盛,用好醋浸过一指,慢火熬至醋干,秤六钱重,碾细,将前药末和,再碾令匀,入后乌梅肉膏、马豆若干,止用四钱五分 乌梅用肉厚者,打碎去核,细锉,火焙干为细末,秤五钱重,用米醋调,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入前药

上通和匀了,用白面八钱重,水调得所,慢火调,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者十丸,五更空心用橘皮汤下。常服磨滞,不欲通泄,津液咽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但有所积物,取本汁冷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咽下即止;食泻不休,及霍乱呕吐,俱用冷水下;赤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痛,石菖蒲汤下;赤白痢,冷甘草干姜汤下;诸气痛,生姜橘皮汤下;小肠气痛,茴香酒下;妇人血气,当归汤下;若欲宣积,滚姜汤下,仍加丸数,未利再服,利多饮冷水一口补住。小儿量岁数加减丸服,疳积常服,米饮下,不拘时服。孕妇勿服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

海藏神应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腹痛肠鸣,水谷不化。

巴豆 杏仁 干姜 百草霜各半两 丁香 木香各二钱 黄蜡一两

上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渣,将巴豆、杏仁同炒黑烟尽,研如泥,将蜡再上火,入麻 油半两溶开,入在杏仁等泥子内,同搅旋下丁香等药末,研匀,搓作挺子,油纸裹了,旋丸,每用三五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

以上辛温推逐宿食之剂。

大柴胡汤 治内伤饮食,郁结在里,身热烦躁,日晡发热如疟,脉实而滑数者,用此微利。方见冒寒类

三黄枳术丸 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闷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 大黄煨 神曲炒 白术 橘皮各一两 枳实炒,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一倍,每五十丸,白汤下,量所伤服之。

枳实导滞丸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闷不安。

茯苓 黄芩 白术 黄连各三钱 泽泻二钱 大黄一两 枳实炒神曲各五钱

上为细末,如上法丸,服至七十丸。

大枳壳丸 《御药院方》 治一切酒食伤,胸膈闭闷,疼痛,饮食不消,两胁刺痛,呕逆恶心,并皆治之。

蓬莪术煨香熟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 人参去芦 青皮 黑牵牛炒 枳壳麸炒,去穰 茯苓去皮 木香 陈皮去白 白术各一两 槟榔 大黄绵纹者。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 麦糵微炒 神曲炒黄 三棱各一两

一方有干生姜五钱。

上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常服美食。

木香槟榔丸 治一切滞气,心腹痞满,胁肋胀闷 ,大小便结滞不利者,并亦服之。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广荗煨,切 黄连各一两 黄柏去粗皮,一两 香附 大黄炒。各三两 黑牵牛生取头末。各三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加至以利为度。

木香和中丸 和脾胃,消宿食,利胸膈,化痰涎,除隔热,进饮食。

木香 黄芩 青蒙石 枳壳 槟榔 青皮 橘红各半两 滑石二两 沉香二钱 大黄一两一钱 黑牵牛头末,二两三钱

上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或茶清下。

以上辛凉推逐宿食之剂。

广按:以上方中用巴豆、大黄者,盖取其推逐积滞,积滞去而正气自复矣。如用石灰于田中杀稂莠 ,稂莠死而禾苗自茂也。夫巴豆性大热,号为斩关夺门之将,若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用之推逐可也,若施之于伤湿热之物,则是以火济火而反助病邪矣!大黄性寒,号为将军,若伤湿热之物不能转运,用之推逐可也,若施之于伤生冷之物,则是以寒治寒而扞格不入矣!又常论之,人有虚实,病有新久,若夫少壮新病者,固当用药推逐,急去为美;若夫衰老久病者,又当用药消导,渐去为佳。东垣所谓轻则损其谷,重则逐其滞是也。虽然病之新久要分,而用药寒温不可不察,丹溪所谓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即蒸热,热久必生火,若欲行温散温利之药,宁无助火添病耶?惟当用辛凉以发表,辛寒以理中,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矣。

葛花解酲汤 《拔粹方》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半两 木香半钱 青皮三钱 陈皮 白茯苓 猪苓 人参各一钱半 白术 神曲炒 泽泻 干生姜各二钱

上为细末,和匀,每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论云:此盖不得已用之,岂可恃赖 日日饮酒耶?是方气味辛温,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也。

广按:药乃气之偏,可用于暂而不可用于久,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正气当之,所以不可久也。

除湿散 治伤马乳并牛骆水,一切冷病。

车前子炒 泽泻各半两 神曲炒,一两 半夏汤炮七次 干生姜各三钱 红花 甘草炙。各二钱 茯苓七钱

上为细末,每三钱匕,白汤调,食前服。

五苓散 见中暑类

广按:酒作湿热,治之之法,或发汗,或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也。

以上三方并渗利之剂也。

益脾丸 治饮酒不醉,又益脾胃。

葛花二两 小豆花一两 绿豆花五钱 木香二钱半

一方加草豆蔻一两,去皮。

上件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大葛花汤下十丸,或夜饮,津液下五丸最妙。

葛花散 《御药院方》 治饮酒令人不醉。

葛花 小豆花各一两

上件为末,每服三钱水调。仍进葛汁及枇杷叶饮,倍能饮酒。又九月九日甘菊花末,饮酒时先服方寸匕。又小豆花叶阴干百日,为末,服之能消酒。

乌梅丸 消酒食。

神曲炒 乌梅 麦糵 龙脑叶

上以甘草膏子为丸。

硼砂丸 消酒清膈。

硼砂三钱 片脑五分 麝香半钱 薄荷叶一钱

上以甘草膏子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丸,噙化。

不醉方

绿豆 赤豆 葛根等分

上为末,当未饮酒之前,用冷水调一匙或二匙,服之令人不醉。

又方

鸡胚胵、干葛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神妙列仙散 治饮酒所伤,以致遍身疼痛,腰脚强跛,手足顽麻,胃脘疼痛,胸膈满闷,肚腹膨胀,呕吐泻利,及酒食停久成一应积聚、黄疸、热鼓,并皆治之。

木香 沉香各一钱 茴香微炒 槟榔各一钱 萹蓄三钱 大黄一两,微焙,炒 麦糵一两半 瞿麦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或五钱,五更热酒调下,能饮者多饮二三杯不妨,仰面卧,手叉胸前至天明,取下大便如鱼脑,小便如血为效。忌生冷硬物及荤腥,止啖米粥。

以上消导宿酒之剂。

备急大黄丸 疗心腹诸痛,卒暴百病。

大黄 干姜 巴豆去皮。各一两

上精择药品为末,蜜和更捣一千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大小量之。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尸厥卒死者,以热水或酒服之。或口噤,用木棒撑起牙关,令下咽,须臾差,未差更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须折齿灌之,令入为妙。忌芦笋、猪肉、冷水、肥腻之物。易水张先生又名独行丸,乃急剂也。

瓜蒂散 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何谓也?下部无脉,此所谓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胸中者,太阴之分。《内经》云:气口反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故曰木郁即达之,吐者是也。

瓜蒂 赤小豆

上二味为极细末,每服一钱匕,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若不两手尺脉绝无者,不宜便用此药,恐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胸中窒塞闷乱不通,以指探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则已。如是食不得去者,方用此药去之。

以上二方劫夺壅滞之剂。

调补脾胃十 新增

【附论】

广按:《内经》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又曰: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以此论之,若夫饮食有节,寒温适宜,则脾胃壮实而能纳受水谷,运化精微,充溢五脏六腑,荣卫四肢百骸,以供给日用动作云为 ;若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虚弱不能纳受水谷,运化气液,则五脏六腑失其所禀受,四肢百骸失其所荣卫,而日用动作云为失其所供给也。况土为五行之本,万物籍土而生,古人以扶持脾胃为王道之药,厥有旨哉!今于调补脾胃条下谨述《内经》之旨及予僻见,欲人知节饮食、适寒温为养脾胃之本,倘脾胃虚弱,又当以后开诸方择而用之,苟得脾胃壮实,则外邪不能侵,内邪不能起,固本澄源之事也。

【附诸方】

调中益气汤 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满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咽膈不通,安卧嗜睡无力,不思饮食。

升麻二分 黄芪一钱 甘草半钱 苍术四分 木香一分 人参五分 柴胡二分 橘皮二分

咀,作一处水煎,食前热服。如时显热燥,是下元蒸蒸发也,加生地黄、黄柏;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归身。

白术和胃丸 治久病不能食而脏腑或结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和脾胃进饮食。

厚朴制 半夏各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陈皮八钱 槟榔 枳实各二钱半 木香一钱 人参七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温水食远服。

补脾丸 心法秘方 有脾虚而恶汤药者,制此丸,用汤吞,省口苦而易于从也。

白术半斤 苍术 茯苓 陈皮各三两 芍药半两

上为末,粥糊丸,加润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热甚者,加清金丸尤妙。与此药必无产患。

润下丸 见痰类

青金丸 见咳嗽

白术丸 心法秘方 同前。

白术一两 白芍药半两

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丸服。

上为末,粥丸。

一方 枯矾、半夏各一钱半,治脾泄。

养脾丸 《和剂方》 治脾胃虚冷,心腹胀闷,呕逆恶心,泄泻。

大麦糵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各一斤 白术半斤 干姜炮缩砂去皮。各二斤 甘草炙,一斤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姜汤下。

思食调中丸 《御药院方》 治脾胃久弱,三焦不调,气滞胸膈,痞闷不食,呕逆恶心,或吐痰水。

神曲炒 麦糵炒 陈皮去白 半夏曲炒 乌药各一两 槟榔人参各七钱 白术一两半 木香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蜜调,白面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吞下。

治中汤 《和剂方》 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人参去芦 甘草炙 干姜炮 白术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一两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呕吐不已,加半夏等分,丁香减半,名丁香温中汤。

补脾汤 《三因方》 治脾胃虚寒,泄泻腹满,气逆呕吐,饮食不消。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草果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麦糵炒 甘草炙。各一两半 厚朴去皮,姜制 陈皮去白 白术各七钱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温脾散 《本事方》 开胃进食,利气,散寒湿,温中。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缩砂仁 舶上茴香炒 良姜 桔梗 白芷 厚朴各一两 木香 麦糵 香附 白术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红豆 干葛各三钱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生胃丹 生胃,消痰沫,开胸膈,进饮食。

粟米四两,温水浸透,炊作饭,焙干,乘热用生姜自然汁和湿,再焙干,如是制七次 天南星二 两,姜汁浸一宿,次日用生姜自然汁和纸筋、黄土泥裹南星,晒干,慢火煨半日,泥焦干,取出南星用 人参 白术茯苓各二两 陈皮 白豆蔻 缩砂 麦糵炒 半夏曲 青皮 荜澄茄 石莲肉各一两 南木香三钱

上为末,米粉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广按:脾胃气虚则不能运化水谷,水谷停积则为湿痰,曰补气,曰消食,曰燥湿痰,三者不可偏废也。此方中人参、白术以补气,麦糵、砂仁以消食,南星、半夏以燥湿痰,其余茯苓渗湿,陈皮、青皮利气,白豆蔻、荜澄茄开膈,南木香调气,石莲肉清心,可谓周而且备矣。肥白人气虚有湿,尤宜服之。

道宁纯阳丹 治真元虚损,心肾不安,精神耗散,脾土湿败不能化食,所食五味之物不成精液,乃成痰涎,聚于中脘,不能传导,以致大肠燥涩,小便及多而赤,或时呕吐酸水,久成翻胃结肠之证。

苍术坚实者,米泔水浸三日,再换净水浸洗,切晒干,以青盐水浸一宿莲肉好者,去心皮净,酒浸一宿。各四两

上大公猪肚一个,壁上揉洗浸,纳入前二味,以绵缝密,用无灰酒煮烂,取起,入石臼中捣烂,捏成小饼,烘干,研为细末,入后药:

南星四两,净切细,以姜汁一小钟浸一宿,以灶心土同炒,去土不用大半夏四两,汤炮去涎,晒干为末,以好醋浸七日,蒸熟,不麻为度,入药中 橘红四两,锉,以灶心土炒,去土不用 谷芽炒 厚朴 白术 麦芽炒 甘草 人参 茯苓 白豆蔻 三棱 莪术 缩砂 荜澄茄各一两 木香 丁香 沉香各半两 粟米四两,姜汁浸炒

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八味理中丸 《百一选方》 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胸膈痞闷,或呕吐痰水,或肠鸣泄泻。

缩砂仁 川姜 麦糵各二两 白茯苓 神曲炒 人参各一两白术四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分作十丸,空心用一丸,姜汤嚼下,或加半夏曲一两为末,入盐点服亦可。

大藿香散 治一切脾胃虚寒,呕吐霍乱,心腹撮痛,泄泻不已,最宜服之。方见泄泻类

养胃汤 《三因方》 治脾胃虚寒,呕逆恶心,腹胁胀痛,肠鸣泄泻,或有外感,寒热如疟,骨节烦疼,并皆治之。

藿香去梗 厚朴姜炒 半夏汤洗 茯苓各一两 草果 附子炮 甘草炙 陈皮去白 人参各一钱 白术半两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乌梅半个,煎温服。

天下受拜平胃散 《澹寮方》 治脾胃不和,呕吐痰水,胸膈痞滞,不美饮食,并治。

厚朴去皮 陈皮汤洗存白 生姜 甘草炙。各三两 茅山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皮,晒干,五两,锉 南京小枣二百枚,去核

上用水五升,煮干,捣作饼子,晒干,再研为末,每服二钱,盐汤点服。泄泻,姜五片,乌梅二个,水盏半,煎服。

平胃散 《御药院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痿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宜服。

厚朴制 橘皮各五两 苍术泔浸,八两 甘草 茯苓各二两 人参二两

咀,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一方枣肉丸小豆大,服五十丸,姜汤下,空心。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加减平胃散 《拔粹方》 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常服暖胃消痰。

苍术米泔浸,八两 厚朴姜制,炒 陈皮各五两 甘草炒,三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可。若泻脾湿,加茯苓、丁香、白术为调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若加干姜,为厚朴汤;若温疫、时气二毒,伤寒头痛壮热,加连根葱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二三沸,微出汗愈;若五劳七伤,手脚心热,烦躁不安,百节酸疼,加柴胡;若痰嗽疟疾,加姜制半夏;若本脏气痛,加茴香;若水气肿满,加桑白皮;若妇人赤白带下,加黄芪;若酒伤,加丁香;若饮冷伤食,加高良姜;若滑脱泄泻,加肉豆蔻;若风痰四肢沉困,加荆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浑身虚壅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湿痹,加菟丝子;若白痢,加吴茱萸;若赤痢,加黄连;若头风,加藁本;若转筋霍乱,加楠木皮;若七邪六极,耳鸣梦泄,盗汗,四肢沉重,膝腿酸疼,及妇人宫脏久冷,月脉不调者,加桂;若胃寒呕吐多,加生姜,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两,共成六味;若气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缩砂仁、香附子各三两,生姜煎服;若五苓散相拌,为对金饮子;若与六一散相合,为黄白散;若与钱氏异功散相合,为调胃散;若欲进饮食,加神曲、麦糵、吴茱萸、蜀椒、干姜、桂,为吴茱萸汤;若加藁本、桔梗,为和解散,治伤寒吐利;若加藿香、半夏,为不换金正气散;若疟疾寒热,加柴胡;若小肠气加苦楝、茴香。

五苓散、六一散 方见暑门

异功散 方见本门

调胃散 《御药院方》 疗阴阳气不和,三焦痞膈,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八般疟疾,四时伤寒,头目肢节疼痛,腹胀满,呕吐恶心,痰嗽,手足虚肿,五种膈气噎塞,寒热水泻诸痢,脾胃不和,饮食减少,并皆治之。

藿香 甘草炙 陈皮去白 厚朴去皮,每两用姜一两制 半夏曲每两用生姜三两半制

上五味各二两,同为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异功散 《拔粹方》 治脾胃虚冷,肠鸣腹痛,自利,不思饮食。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橘皮各等分

咀,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六君子汤 《圣惠方》 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人参 白术各一两 橘红 半夏汤炮七次 枳壳去穰,麸炒 甘草炙。各半两

咀,每服一两,生姜七片,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枳术丸 《拔粹方》 治痞,消食强胃。见痞类

橘皮枳术丸 《卫生宝鉴》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见痞类

半夏枳术丸 《拔粹方》 治因饮食内伤。

白术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各等分

上为末,用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木香干姜枳术丸 《兰室秘藏》 破除寒滞气,消寒饮食。

木香三钱 干姜半两,炮 枳实一两,炒 白术一两半

上件为末,用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 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服。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拔粹方》 开胃进食。

木香三钱 人参三钱半 干生姜一钱半 枳实一两,炒 白术一两半 橘皮四钱

上件为末,用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服。

藿香安胃散 《卫生宝鉴》 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参各二钱半 橘红半两

咀,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

和中丸 《拔粹方》 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厚肠进饮食。

厚朴制,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半夏制,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槟榔四钱半 木香二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枳实炒,三钱半

上为末,姜汁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下。

枳缩二陈汤 理脾胃,顺气宽膈,消痰饮。

砂仁 枳实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炙,等分

上锉,每服六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美饮食。

神曲炒,四钱 甘草炙,一钱 木香五分 草豆蔻仁五钱 枳实炒,四钱 半夏七钱 人参一钱 干生姜一钱 青皮一钱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泽泻各二钱 猪苓一钱 砂仁一钱半 大麦芽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米饮下,食远服之。

参香散 《三因方》 治心气不足,诸虚百损,常服调荣卫,宁心志,去脾胃寒湿,进饮食。

莲肉去心,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丁香干姜炮。各半两 山药 乌药 砂仁 沉香各二钱 橘红 黄芪南木香 檀香各二钱半

上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食前服。一方加附子一枚。

广按:脾恶湿而好燥,古方中多用燥药,为脾湿故也。然胃火亢甚,口燥咽干,呕哕不食,又当以润剂治之。

以上诸方治脾湿之剂,以下诸方治胃火之剂也。

参苓白术散 《和剂方》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此药最好。

白术 人参 甘草 山药 白茯苓去皮。各二斤 白扁豆一斤半,去皮,姜汁炒 莲子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炒,一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

七珍散 《本事方》 开胃养气,温脾进食。

人参 白术 黄芪蜜炙 山芋 茯苓 粟米 甘草各一两

一方加白扁豆一两,蒸用,名八珍散。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枣煎服。

橘皮竹茹汤 《济生方》 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赤茯苓去皮 橘皮去白 枇杷叶去毛 麦门冬去心 青竹茹 半夏汤炮。各一两 甘草炙 人参各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八珍汤 《御药院方》 和血气,理脾胃。

当归 赤芍药 川芎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甘草 砂仁各等分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三枚,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和中散 《直指方》 和胃气,止吐泻。

石莲肉 茯苓各二钱半 藿香 人参 甘草炙 白扁豆 天麻木香 白术各半两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渣温服。

增损白术散 《御药院方》 生津止渴,顺气下痰。

白术 葛根 茯苓 藿香叶 人参 木香以上各一两 陈皮二两 干生姜一钱

咀,每服一两,用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

生姜和中汤 《拔粹方》 治食不下,口干虚渴,四肢困倦。

柴胡二分 升麻三分 藁本半钱 羌活七分 苍术一钱 黄芩一钱,生 酒黄芩一分 葛根半钱 甘草一分,生 甘草炙,一分 橘皮二分 白术五分

咀,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凝神散 病后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各一两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芐甘草炙。各五钱 淡竹叶 地骨皮 麦门冬各二钱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加减枳术丸 《明医杂著》 论曰: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人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损伤脾胃,胃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脾胃俱损,纳化皆难,元气斯弱,百邪易侵,而饱闷痞积、关格吐逆、腹痛泄痢等证作矣。况人于饮食,岂能一一节调,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常,元气渐惫矣,故洁古制枳术之丸,东垣发脾胃之论,使人常以调理脾胃为主,后人称为医中王道,厥有旨哉!近世论治脾胃者,不分阴阳气血,而率皆理胃,所用之药又皆辛温燥热,助火消阴之剂,遂致胃火益旺,脾阴愈伤,清纯中和之气变为燥热,胃脘干枯,大肠燥结,脾脏渐绝而死期迫矣。殊不知脾胃属土,属湿,位居长夏,故湿热之病十居七八,况土居四季,寒热温凉各依其时,岂可偏用辛热之剂哉!今举枳术丸方,立加减法于后。

白术二两,去梗 枳实一两,麸炒

上为细末,荷叶包饭烧,取出杵烂,和药杵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汤下。此法一补一消,取饮食缓化不令有伤。东垣加陈皮一两,名橘皮枳术丸,治老幼元气衰弱,饮食少进,久服令人多食而不伤。

若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中不和,疼痛泄泻,此虚寒也,加人参、白芍药酒炒、神曲炒、大麦芽炒,杵,去皮,各一两、缩砂、木香各五钱;若素有痰火,胸膈郁塞,咽酸噎气,及素有吞酸吐酸之证,或有酒积泻结痛,此皆湿热也,加黄连姜汁炒、白芍药酒炒、陈皮各一两、石膏、生甘草各五钱、缩砂、木香各二钱、川芎四钱;若伤食饱闷,痞塞不消,加神曲、大麦芽、山楂子各一两,有食积痞块在腹者,再加黄连、厚朴、瓜蒌制,各五钱;积坚者,再加蓬术醋煮、昆布各二 钱;若伤冷食不消,腹痛溏泄,加半夏姜制,一两、缩砂、干姜各炒、神曲、大麦芽各五钱;若人性多气恼,夹气伤食,气滞不通,加川芎、香附米各一两、木香、黄连姜制,各五钱;若胸膈不利,人过服辛香燥热之药,以致上焦受伤,胃脘干燥,呕吐膈噎反胃,加黄连姜炒、山栀子炒,各五钱、白芍药、当归各一两、桔梗、生甘草、石膏各五钱,胸膈顽痰胶结及大便燥秘,再加芒硝五钱;若素有痰者,加半夏姜炒、橘红、白茯苓各一两、黄芩炒、黄连姜炒,各五钱;若人能食好食,但食后反饱难化,此胃火旺脾阴虚也,加白芍药酒炒一两半、人参七钱、石膏火煅,一两、生甘草五钱、黄连炒、香附米炒、木香各四钱;若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便燥难,加白芍药、当归各一两、人参七钱、升麻、甘草炙,各四钱、山楂子、大麦芽、桃仁去皮尖,各五钱,此老人常服药也。

加减保和丸 消痰利气,扶脾胃进饮食。古庵方。

山楂 神曲炒 半夏汤炮七次 茯苓去皮。各三两 陈皮洗 连翘 萝卜子各二两 白术五两 苍术米泔浸,去粗皮 枳实去皮。各一两 香附去皮,酒浸 厚朴姜汁制。各三两 黄芩去腐,酒浸炒 黄连去须,酒浸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汤任下。

橘连枳术丸 古庵方 健脾,消痞,清热。见痞类

广按: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初时则为寒湿,宜用辛香燥热之剂以散之。丹溪曰:《局方》用燥药,为劫湿病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正犹久雨山川溟濛 ,地土厌浥 不能生物,必在杲 日普照,然后山川晴明,地土和爽,方能生物也。苟饮食停积日久,湿能生热,热化为火,火能伤气耗血,则为燥热,宜用辛甘苦寒之剂以润之,正犹久旱山川蒸溽,地土干燥不能成物,必须甘霖遍及,然后山川清凉,地土滋润,方能成物也,故调补脾胃之剂,知新久之异,燥润之宜可也。

此类诸方一补一消之剂。

广按:内伤用药曰补益之剂,调补脾胃用药曰一补一消之剂,伤食用药曰消导之剂、曰推逐之剂,其实一源流也。


[8] zheng蒸)饼:一种黏糕。 SyKcfRFbyNeLYpVho63JuVXb0iCqfQsSKGlaUGXSs59cWaFHLBqvsAN8pt2RZF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