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感门下

中暑五 附暑风 注夏

《丹溪心法》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挟痰加半夏、南星;如虚加参、芪。暑病内伤者,用清暑益气汤。暑气一作风是痰,用吐。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药。挟痰者,加南星、半夏、陈皮煎服,又或用生脉汤。暑风挟痰、挟火实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着人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水,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分肉也。当以解毒汤、白虎汤加柴胡,如气虚者加人参,此为伤暑。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用清肺汤、柴胡汤、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迟则不救,盛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凡治病,须要明白辨别,慎勿混 同施治。春秋间亦或有之,切莫执一,随病处方为妙。

戴云: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 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气入而鼓激痰饮,塞碍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吐即发散也,量其虚实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剂调治之。

入方 治暑渴。

生芐一钱 麦门冬一钱 牛膝一钱 炒柏一钱半 知母八分 葛根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作一服,水一钟,煎七分,温服。

【附脉理】

《脉诀举要》曰: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

【附诸方】

黄龙丸 治伏暑发热烦渴,呕吐恶心。

黄连二斤

上以好酒五升,煮干,为末,面糊丸梧子大,热汤下三十丸。

玉露散 张子和方 治暑渴。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栝楼根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新水调服。

枇杷叶散 《和剂方》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三两 香薷七钱半 白茅根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干木瓜各一两 丁香 陈皮去白 厚朴去皮,姜汁炙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姜三片,煎服。如止渴燥,去丁香,加知母,冷水调下。

以上诸方止渴之剂。

生脉汤 生津止渴。

人参一钱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八分

上锉,水一钟,煎七分,服

人参白虎汤 徐同知方 治伏暑发渴,呕吐身热,脉虚自汗。

人参一钱半 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炙,一钱

咀,入粳米一合,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热服。如伏暑作寒热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在脾,不觉散,令日晡作寒惨壮热,浑身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竹叶石膏汤 治伏暑内外发热烦躁,大渴。见湿热类

以上诸方补虚止渴之剂。

香薷饮 《和剂方》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一方加黄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老黄色,名黄连香薷饮。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

厚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白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香薷须陈者佳。

五物香薷饮 《直指方》 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去土,二两 白扁豆姜汁炒 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半 甘草五分

咀,每服五钱,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二香散 治暑涩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见霍乱类

香薷缩脾饮 《直指方》 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缩砂仁 草果仁 乌梅肉 香薷 甘草炒。各两半 白干葛白扁豆各一两

上锉,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水煎,去滓,微温服。

缩脾饮 《和剂方》 消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

缩砂仁四两 干葛二两 白扁豆二两 乌梅肉 草果炒,去壳甘草炙。各四两

一方无干葛,有干姜。

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七分,以水沉冷服。

却暑散 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痢,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甘草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大顺散 《和剂方》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斤 干姜 杏仁去皮尖,炒 肉桂去皮。各六两四钱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蜜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却入杏仁,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入肉桂,一处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五七分,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拘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可。

广按:寒则伤形,热则伤气,何以言之?人与天地同一橐籥 ,夏月天之气浮于地表,则人之气浮于肌表,况被盛暑所伤,肤腠疏豁,气液为汗发泄于外,是表里之气俱虚矣。不善摄生者,暑热伤于外,生冷戕于中,若之何而能运化也!是以水谷停积而为湿热,发为呕吐,为泄泻,甚则吐泻俱作而挥霍闷乱也。若不即病,湿热怫郁于内,他日为疟为痢之所由起矣。今大顺散非治暑热之药,乃治暑月饮凉过多为病之剂也欤!

以上诸方消导之剂。

香朴饮子 《圣惠方》 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作乱。

人参去芦,八分 茯苓去皮,一钱 甘草炙,三分 紫苏叶七分木瓜七分 泽泻六分 香薷去土,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五分 白扁豆炒,七分 陈皮七分 乌梅肉七分 厚朴七分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一钟,食前热服。

六和汤 《和剂方》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产中亦可服。

缩砂仁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 藿香叶去土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两 香薷 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一钟,温服。

十味香薷饮 《百一选方 》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去白 白术 黄芪去芦 白扁豆炒,去壳 甘草炙 厚朴去皮,姜汁炒黑色 干木瓜 白茯苓去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

清暑益气汤 东垣方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芪 苍术米泔制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酒柏 麦门冬 当归各五 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粒 青皮二分半

咀,作一服,水二大钟,煎至一钟,去滓,大温服,食远。

以上诸方补虚消导之剂。

消暑丸 《和剂方》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半夏一斤 甘草生用 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煮湖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热汤下。

解暑三白饮 《和剂方》 治冒暑伏热,霍乱呕吐,小便不利,头目昏眩。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等分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不拘时服。

五苓散 《和剂方》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如心神恍惚,加辰砂如桂分两,又名辰砂五苓散。见温热

加味五苓散 《济生方》 治伏暑热二气,及冒湿,泄泻注下,或烦或渴,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泽泻 猪苓去皮 白术各一两 官桂不见火 车前子各半两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药八分,不拘时温服。

益元散 《御药院方》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而散湿热也。见湿热

桂苓甘露饮 《御药院方》 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泻利。

白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去皮 滑石研。各二两 寒水石研 甘草炙 泽泻各一两 肉桂去皮,半两

上为末,拌匀,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下,入蜜少许尤好。

桂苓甘露散 张子和方

官桂半两 人参去芦,半两 藿香半两 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炙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木香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下,新汲水或生姜汤亦好。

桂苓白术散 《宣明方》 治冒暑湿热,吐泻转筋腹痛。小儿亦可服。

官桂去皮 白术 猪苓各五钱 茯苓去皮 泽泻各一两 甘草炙石膏 寒水石各二两 滑石四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新汲水或生姜汤调下。刘廷瑞方不用猪苓。

以上诸方利湿清热之剂。

龙须散 一名甘草散《圣惠方》 治中暑迷闷不省人事,及泄泻霍乱作渴,一服即愈,亦能解暑毒。

白矾生,一两 五倍子生,一作五味子 乌梅捶,去仁。各二两甘草一两半,炙,一方生用 飞罗面一两,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

上为末,入飞罗面拌匀,每服二钱,新水调下。一方加柯子肉,滴水为丸,如弹子大,细嚼水下,名龙涎丸。

二气丹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泄或呕。

硝石 硫黄各等分

上为末,于银石器内,火炒令黄色,再研,用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井花水下。

来复丹 《和剂方》 治上盛下虚,伏暑泄泻如水。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入铫 内,以微火炒,用柳条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 舶上硫黄通明者,二两 太阴玄精石研飞,一 两 五灵脂水澄过,晒干,一两 陈皮去白,二两 青皮去白,二两

上先用五灵脂、陈皮、青皮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二气末拌匀,好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大黄龙丸 《百一选方》 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疟疾,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

舶上硫黄 硝石各一两 白矾 滑石各半两 雄黄半两 白面四两

上五味研末,入面和匀,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水下。

广按:以上三方皆劫剂也。夫暑热流金烁石,人到其时,肤腠开豁,气液耗散而烦渴,纵饮寒凉而不顾,况气液为汗,发泄于外,其中虚矣,所以不能克化水谷,而停积胶固于内,发为呕吐泄泻、腹痛、头疼身热诸证,非石药其性慓悍而能开散之乎?

以上诸方攻散暑毒之剂。

暑病治例出《明医杂著》

王节斋曰: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细弦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为症,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疼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是动而得之,阳证也,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火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元气也,宜清暑益气,用香薷、黄连、扁豆、人参、黄芪、五味、知母、石膏之类。暑热发渴,脉虚用人参白虎汤见前,或用竹叶膏汤亦好见湿热。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胸满气促,肢节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此汤最好见前。

若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台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阴证也,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苏、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冰水、生冷、瓜果之类,前药再加干姜、缩砂、神曲之类,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见前,或理中汤见中寒类。加神曲、麦芽、缩砂、苍术,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大顺散见前,加熟附子等分,或附子理中汤加炒芍药。

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之药,医者要识此意。

若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宜先治其内,温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补气,而以理脾为主,于前阴阳二条内相兼取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已兼此意,其用黄芪、升麻、人参、白术、甘草、麦门冬、当归、五味、黄柏、葛根,是清暑补气也,苍术、神曲、陈皮、泽泻、青皮是治内补脾也。

治暑风卒倒法 凡人中暑,先着于心,一时昏迷,切不可与冷水饮,并卧湿地。其法先以热汤灌,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热汤熨脐并气海,续续令暖气透彻脐腹,俟其甦省,然后进药。若旅途中卒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 路中热灰土作窝于脐中,令人尿其内即甦,却灌以人尿,或搅地浆饮之半碗,或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皆可。一方用大蒜三两瓣,细嚼,温汤送下,禁冷水,即愈。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类

清肺汤 见咳嗽类

中湿六 阴湿热

《丹溪心法》

本草云:苍术治湿,上下部皆可用。二陈汤中加酒芩、羌活、苍术,散风行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湿痰须用白术。上部湿,苍术功烈;下部湿,宜升麻提之。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若燥湿,以羌活胜湿汤、平胃散之类。若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黄芪防己汤。若湿胜气实者,以神佑丸、舟车丸服之;气虚者,桑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之类。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厚朴、芍药。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热,宜白术、黄芩。凡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不能递送,宜枳术丸。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又如肺有湿,亦宜黄芩;如肺有虚热,宜天门冬、麦门冬、知母,用黄芩多则损脾。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如中焦有实热,亦用黄连;若脾胃虚弱不能运转而郁闷,宜黄芩、白术、干葛;若中焦湿热积久而痛,乃热势甚盛,宜黄连,用姜汁炒。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黄柏、知母、草龙胆。又云: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如下焦肿及痛者,是湿热,宜酒防己、草龙胆、黄柏、苍术。若肥白气虚之人肿痛,宜二术、南星、滑石、茯苓。黑瘦之人下焦肿痛,宜当归、桃仁、红花、牛膝、槟榔、黄柏。

戴云: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致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脚气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乳酪,或饮酒后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作,致腹皮胀痛,甚则水鼓胀满,或通身浮肿,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内而出也。辨其元气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责其根在内也。此方土内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须对证施治,不可执一。

【附脉理】

《脉诀举要》曰: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

【附诸方】

麻黄白术散 治感风湿,身体烦疼,无汗发热者。

麻黄去节,三两 白术四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一两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咀,每四钱,水一钟,煎七分,空心服。

羌活胜湿汤 《拔粹方》 治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羌活去芦 独活去芦。各一钱 藁本 防风去芦。各五分 蔓荆子二分 川芎二分 甘草五分,炙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加黄柏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食后。

平胃散 《和剂方》 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常服暖胃消痰。

苍术米泔浸,五斤 厚朴姜制,炒 陈皮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一方加草果,名平胃草果散。

一方 治风湿。

用苍术一斤,米泔浸,竹刀刮去皮,晒干为片,以半斤用童便浸一宿,半斤用酒浸一宿,焙干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盐汤或酒调下,常服除湿壮筋骨明目。

防己黄芪汤 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二钱五分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

术附汤 《和剂方》 治风湿相搏,腰膝疼痛,四肢重著,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

白术四两 附子泡,去皮脐,一两半

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姜枣煎,热服。

生附汤 《直指方》 治受湿腰痛腿疼

附子生,二钱半 苍术炒 杜仲姜炒,半两 牛膝酒浸,焙 厚朴姜制 干姜生 白术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三钱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半,食前煎服。

羌附汤 《济生方》 治风湿相搏,手足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浮肿。

羌活去芦 附子泡,去皮脐 白术 甘草炙。各等分

咀,每服五钱,姜五片,水一钟,煎七分,温服。

除湿汤 《百一选方》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著,脚腰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厚朴姜制 苍术米泔浸。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以上治外湿表散之剂。

神仙飞步丹 治诸风湿瘫痪等证。见中风类

仙传黑虎丹 治感风湿,传于经络,手足麻木,骨节遍身疼痛,腰腿疼痛。见中风类

乳香黑虎丹 治诸风寒湿客于经络,浑身骨节疼痛。

苍术三两 草乌五两 白芷 五灵脂 羌活 川芎 自然铜醋淬七次 当归各二两 乳香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百草霜为衣,每服五七十丸,临卧温酒下。忌热物。

以上治外湿客于经络既久,疏通之剂。

五苓散 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泻。方见中暑类

赤茯苓丸 《圣惠方》 治内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急,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四两 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茯苓汤 《秘方》 治脾气不实,手足浮肿,小便赤涩,气急喘满。

赤茯苓 泽泻 香附子 陈皮 桑白皮 大腹皮 干姜各等分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肿丸 《三因方》 治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白术 黑牵牛炒 滑石 陈皮各一钱半 木通 茯神去木 半夏汤泡七次 通脱木 木香各一钱二分半 茯苓 瞿麦穗 丁香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灯草麦门冬汤下。

以上治内湿淡渗之剂。

三花神佑丸 《宣明方》 治一切水湿肿病,大腹实胀,喘满。

轻粉一钱 大黄一两 牵牛二两 芫花醋拌炒 甘遂 大戟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无时,日三服。

广按:世传银粉为治水肿膨胀之药,以其善开湿热怫郁故也。俱可少用为引经而已,多则耗气,戒之戒之!

舟车丸

大黄二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下,随证加减。

以上治湿胜气实者之剂。

枳术丸 治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不能递送。见痞类

升阳除湿汤 治脾虚不能运化,湿胜泄泻。见泄泻类

太安丸 治脾胃有湿,饮食减少。见伤食

白术和胃丸 治脾虚有湿,不能饮食。见调胃

以上健脾燥湿之剂。

湿热新增

【附论】

广按:湿热之原,盖因寒温饥饱失常,喜怒劳役过度,以伤脾胃,夫脾胃乃水谷之海也,今脾胃受伤而动火,火则熏蒸水谷而为湿热者也。

又按:胃司纳受,脾司运化,今脾不能运化饮食,饮食停积而生湿热,亦良多矣。为治之法,人壮实则专攻其湿热,人弱虚则攻补并施,而补脾、消谷、导水,三者不可阙一也。

【附脉理】

《脉理提纲》曰:湿热脉缓大。

【附诸方】

神芎导水丸 《宣明方》 治一切热证,常服保养,除痰饮,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神强体健耐伤者病,并妇人经病及产后血滞腰脚重痛、小儿积热惊风潮搐,名曰藏用丸,亦曰显仁丸。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名曰神芎丸。

大黄锦纹者 黄芩中枯者。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日三 服,冷水下亦得,炼蜜丸愈佳。或久病热郁,无问瘦悴老弱,并一切证可下者,始自十丸,每服加十丸,以利为度。如常服此药,但除肠垢积滞,不伤和气,推陈致新,得利便快,并无药燥搔扰,亦不困倦虚损,颇遂病人心意。或热甚必须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 。三五岁孩儿,丸火 麻子大。凡此一法,此药至善,常服二三十丸,不利脏腑但有益无损。或妇人血下恶物,加桂枝半两,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自下也。此方除脏腑滑泄者,或里寒脉迟者,或妇人经病、产后血下不止者,但孕妇等则不宜服。除此以外,一切风热杂病,烦闷壅塞,神气不和,或平人保养,常服自显其功。若以效验观其药味,则非明本草造化之理者,不可得而知其然也。犹孔子赞易道,明显应化万仁之善而不见其大道之用功,故曰显诸仁,藏诸用,因以云藏用丸,亦其义也。兼以世讹之久矣,而反不喜此等妙方,不肯服之,每有久获大效而诚恳求其方,不得已而授之,既见其方,及生疑惧,不复用焉。亦有效而志信求其方,务以广传救疾,因众议百端拟疑,妄生谤说,致使俗医皆畏之,致道不能神。但有妨病者,后之君子但行其药明显诸人,勿示其方而密藏诸用耳。或以一法加黄连、川芎、薄荷等各半两,治一切头昏目眩者,愈加。

广按:此方泻湿热、通利大小二便之药也。然湿热内甚,不从二便而疏导之,何能使之去乎?盖诸病皆生于热,脏腑为本,经络为标,脏腑之热既去,经络之热岂能留乎?此河间刘先生议此方,诚千载治热病之筌蹄 也。果能依此方所云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以次而加以通利为度,何患之有哉?但有益而无损也。又尝论之,地土有南北下湿高燥之殊,人之赋质有肥白黑瘦之异,所养有膏粱淡食之别,所病有寒湿热燥之差,不可不详审而明辨也。若夫高燥之地、黑瘦之人、膏粱之家、热燥之病,此药切当;若夫下湿之地、肥白之人、淡食之家、寒湿之病,此药犹未当也。古人所立之方,君臣佐用、主治、引经范围已定,不可分毫移易,但后人不善于用,所施不当,反生疑议,良可叹息。

玄青丸 《宣明方》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须此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血宣通而愈。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肿腹胀,兼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惟泄泻者勿服。见痢类

除湿丹 《拔粹方》 治诸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筋脉紧急,津液凝涩,便溺不利,目赤瘾疹,疽痈发背,疥癣,走注脚气无首尾,疮疖,不可尽述。

槟榔 甘遂 威灵仙 赤芍药 葶苈各二两 乳香 没药各一两 牵牛 大戟炒,三两 陈皮去白,四两

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温水下,食前,得更衣止。如服药前后忌酒二日,药后亦忌湿面两三日,食温淡粥补胃尤佳。《经验良方》有泽泻、青皮,无葶苈。

温疫七 附大头病 冬温病 岭南诸病 运气证治

《丹溪心法》

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热甚者,加童便三法中。

入方宜

大黄中 黄连上 黄芩上 人参中 桔梗中 防风中 苍术中 滑石中 香附中 人中黄下

上为末,神曲糊丸,每服六七十丸,分气血与痰作汤使。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痰多者二陈汤送下,热甚者童便下。

又方 温病,亦治食积痰热,降阴火。

人中黄

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

又时病

半夏中 川芎上 茯苓上 陈皮中 山楂中 白术上 苍术上 甘草下

如头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风、芍药。

大头天行病,此为湿气在巅高之上,切勿用降药,东垣有方

羌活中 酒黄芩上 酒蒸大黄中

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也。冬时严寒,当君子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而带表药,如补中益气之类。

作人中黄法

以竹筒两头留一节,作一窍,纳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闭窍,于大粪缸中浸一月,取出晒干。大治疫毒。

左手脉大于右手,浮缓而盛,按之无力。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多服人参。

【附诸方】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

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黏。

清热解肌汤 治伤寒瘟病天行,头痛壮热。俱见温热类

黄连橘皮汤 瘟毒发斑。

黄连四两,去土 陈橘皮 杏仁去皮尖 枳实 麻黄去节,汤泡葛根各二两 厚朴姜汁炙 甘草

每服五钱,水一钟煎,温服。

小柴胡汤 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渴加瓜蒌仁。

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欲吐。俱见温热类

化斑汤 治斑毒。见湿热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疫三日已汗解,或因饮酒复剧,若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睡。见温热

漏芦汤 治脏腑积热,发为肿毒,时疫疙瘩,头面洪肿,咽嗌填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恶疫疠。

漏芦上 升麻下 大黄中 黄芩中 蓝叶中 玄参下

咀,每服二钱,水煎服。肿热甚,加芒硝二钱。

消毒丸 治时毒疙瘩恶证。

大黄上 牡蛎中 僵蚕中,炒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一丸,内加桔梗、大力子汤尤妙。

洁古雄黄丸 辟时疾,可与病人同床,传著衣服亦不相染。

雄黄一两,研 赤小豆炒 丹参 鬼箭羽各二两

上为细末,蜜丸,每服五丸,空心,温水下。

治大头病,兼治喉痹歌:

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花调蜜便清凉。

四君子汤四物汤 俱见补损类

二陈汤 见痰类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类

岭南诸病新增 出《明医杂著》

【附诸方】

春秋时月人感山岚瘴雾毒气,发寒热,胁膈饱闷,不思饮食,此毒气从鼻口入内也,治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发汗。

黄连一钱,姜水洗 黄芩一钱,酒拌炒 升麻一钱半 生甘草七分木香一钱 苍术一钱半,泔浸,盐水炒 厚朴一钱,姜制 枳实一钱,麸炒 半夏一钱,汤泡七次 桔梗一钱,去芦 柴胡一钱 木通一钱

上生姜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热服,渣煎四分继服。

寒温不节,汗身脱衣巾,感冒风寒之气,气闭,发热头疼,此伤寒类也。但岭南气温易出汗,故多类疟,重则寒热不退,轻则为疟;南方气升,故岭南人得此病者卒,皆胸满痰涎壅塞,饮食不进,与北方伤寒只伤表而里自和者不同,治当解表清热,降气行痰,此方用于寒凉时月及虽在温暖时而感冒风寒者。

羌活一钱半 苍术一钱,泔浸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橘红一钱,去白 半夏一钱,汤洗 枳实一钱 甘草一钱,炙 川芎一钱

上生姜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温服,渣煎四分,随再服,取汗出止服。

瘴疟时疟,寒热往来。

柴胡一钱半 知母一钱半,炒 苍术一钱,泔浸 黄芩一钱,酒炒干葛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半,汤洗 川芎一钱 甘草七分,炙

上生姜三大片,乌梅肉二个,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清晨服,渣煎四分,午前服。

疟久者加人参一钱半、当归一钱,汗多者去苍术,换白术,加酒炒白芍药各一钱半。

后变成痢疾,疟后之痢从虚治,用补脾胃药。

黄连一钱,炒 木香一钱 缩砂一钱 黄芩一钱,炒 橘皮一钱白术一钱半 白芍药二钱,炒 甘草五分,炙 当归一钱,酒洗

上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前热服。

温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热病,治宜清热解毒,兼治内外。

枯黄芩一钱,酒炒 知母一钱,酒炒 石膏一钱半 升麻一钱 黄连五分,酒炒 生甘草七分 羌活三钱 白芍药一钱半 ,酒炒 生地黄五分,酒洗 人参一钱半 干葛一钱

上生姜三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热服。渣煎四分继服。若胸膈痞闷,痰涎壅塞者,加枳实、半夏各一钱,生姜汁四五匙;若脾胃不实,加白术一钱半。

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癀也,宜治内泻湿热。

茵陈一钱 黄连一钱,姜水炒 山栀仁一钱 白术一钱 白茯苓一钱,去皮 厚朴一钱,姜水炒 木通一钱,去皮 木香七分 白芍药一钱半,酒炒 干葛一钱半 人参一钱

用生姜三大片,水二钟,煎七分,食前温服,渣煎四分继服。

运气证治新增 出《乾坤生意》

【附诸贤论】

运气证治者,所以参天地阴阳之理,明五行衰旺之机,考气候之寒温,察民病之凶吉,惟加临补泻之法,施寒热温凉之剂。古人云:治时病不知运气,如涉海问津。诚哉言也!今遵先贤图诀,撮其要领,使人一览而知其悉也矣。

五运配十干之年

甲己得合为土运,乙庚得合为金运,丁壬得合为木运,丙辛得合为水运,戊癸得合为火运。

六气为司天之岁

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

南政北政

甲巳土运为南政,盖土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余四运,以臣事之面北而受令,所以有别也。

十二支年分运气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岁气热化之候。

司天者,天之气候也。

君火者,手少阴心经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火乃主宰阳气之本,余象生土乃发生万物之源。

阳明燥金在泉。

在泉者,地之气候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上父下,益辛泻苦。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寒风切冽,霜雪水冰,蛰虫伏藏。

民病:关节禁固,腰腿疼,中外疮疡。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补肺泻心。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风雨时寒,雨生羽虫。

民病:淋气郁于上而热,令人目赤。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君相二火泻苦益辛。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大火行热气,生羽虫不鸣燕百舌杜字之类。

民病:厥热心痛寒,更作咳喘目赤。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子母相顺,泻肺补肾。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大雨时行,寒热互作。

民病:黄疸衄血 ,咽干呕吐,痰饮。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心盛肺衰,火怕水复。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温气乃至,初冬犹暖,万物尚荣。

民病:寒热伏邪,于春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火衰心病,泻咸益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暴寒劲切,火邪恣毒,寒气暴止。

民病:生肿咳喘,甚则血溢,下连小腹而作寒中。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岁气湿化之候。

太阴湿土者,足太阴脾经也。脾属中央戊己土,每季寄旺一十八日,合为七十二日,以应一岁,六六三百六十日之成数也。

太阳寒水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主旺客衰,泻酸补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闰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大风发荣,雨生毛虫。

民病: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痛。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以下生上,泻甘补咸。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太火至疫疠,君令宣行,湿蒸相搏,暴雨时降。

民病:瘟疫盛行,远近咸若。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土旺克水,补肾泻脾。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雷雨电雹,地气腾,湿气降。

民病:身重跗肿,胸腹满,感冒湿气。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甘旺咸衰,补肾益膀胱。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炎热沸腾,地气升,湿化不流。

民病:腠理热血暴溢,寒疟,心腹胀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土能生金,益肝泻肺。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大凉雾露降。

民病:皮肤寒,疟痢甚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以上克下,泻脾补肾。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一月小寒终止。

天时:大寒凝冽。

民病:关节禁固,腰腿拘痛。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岁气火化之候。

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变生诸疾,致伤元气。

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厥阴风木用事,子父相逢,泻苦益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风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炽,补肺益大肠。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目赤,喉闭失血,热渴,风邪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能生土,泻甘补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疼。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泻苦补辛。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寒邪风热,君子周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一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邪,关节不利,心腹痛。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岁气燥化之候。

阳明燥金者,肺与大肠之气,象庚辛金也。

少阴君火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金木相克,补酸泻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阴始凝,风始肃,水乃冰,寒雨多,花开迟。

民病:寒热浮肿,失血呕吐,小便赤淋。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泻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臣居君位,大热早行。

民病:疫疠流行,人多卒暴。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主盛客衰,泻心补肺。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燥热交合,风雨暴至。

民病:寒热头疼,心烦作渴。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以下生上,泻辛益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早秋寒雨,有伤苗稼。

民病:卒暴寒热,风邪伤人,心疼浮肿,疮疡失血。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泻肺补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冬行春令,草木生青,风雨生虫。

民病:寒热作痢,气血不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客来助主,益苦泻咸。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气候反温,蛰虫出现,反行春令。

民病:疫疠温毒,寒热伏邪。

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岁气寒化之候。

太阳寒水者,足膀胱经也,与足少阴肾经合为表里,属北方壬癸水。

太阴湿土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咸助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气早暖,草早荣,温风至。

民病:瘟疫寒热,头疼呕吐,疮疡。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心火受邪,泻咸补甘。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春寒多雨,寒湿无时。

民病:气郁中满,浮肿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以上克下,泻咸助苦。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暴热乍凉,疾风暴雨。

民病:寒热吐利,心烦闷乱,痈疽疮疡。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水旺土衰,泻甘补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湿交争,雨生羽虫,暴风疾雨。

民病:大热短气,赤白痢泻。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制咸益苦。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湿热而行,客行 主令。

民病:气虚客热,血热妄行,肺气壅盛。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水盛火衰,泻咸助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凝寒雨雪,地气正,湿令行。

民病:病乃凄惨,孕妇多灾,脾受湿,肺旺肝衰。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岁气风化之候。

厥阴风木者,足厥阴肝经也,肝属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少阳相火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酸补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寒始肃,客行主令,杀气方至。

民病:寒居右胁,气滞,脾胃虚壅。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旺金衰,泻心补肺。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寒不去,霜雪冰,杀气施,草木焦,寒雨至。

民病:热中,气血不升降。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肺金受邪,泻苦益辛。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节 止。

天时:风热大作,雨生羽虫。

民病:泪出耳鸣掉眩。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木土相刑,泻酸益甘。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热气返用山泽,浮云暴雨溽湿。

民病:心受邪,黄疸,面为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以金刑木,泻肺益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燥湿更朦,沉阴乃布,风雨乃行。

民病:寒气及体,肺受风,脾受湿,发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主助客胜,泻酸补甘。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畏火司令,阳乃火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

民病:瘟疫,心肾相制。

广按:运气之说,《内经》言之详矣。夫人在气交之中,与天地相为流通,苟不先立其年以明其气,临病施治之际,乌乎以用补泻之药哉!此运气证治不可不知也。又尝按而验之,多有不应,何则?阴阳之消长,寒暑之更易,或失其常,在智者通其活变,岂可胶住鼓瑟,按图索骥也耶?

又按:时气流行,或有病者不病者,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虚者感邪而实者邪难入也。又有一家传染者,盖家有病人,有忧患而饮食少,饮食少则气馁矣。时与病人相近,感其病 气从鼻口入也。 jteyu7aeCPGrJiRyqzDRgB5kOGYDE6tLX25MspcRyCJ/XVnPLHiU6suGiGdThn0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