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慢性病是影响百姓健康的头号大敌,中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发、频发的阶段,慢性病致病原因及经济社会影响都较为复杂,应当高度重视慢性病的防治管理。
慢性病防治是一个涉及面极广,专业性和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搭建广泛的社会平台,从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工作。如提高烟酒类税收,减少对不利健康食品的补贴、食品加工业减少食品中盐、反式脂肪酸的使用,环境部门执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城市规划和交通部门优化道路及小区建设以方便居民健身等,这些公共政策都将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发挥健康促进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有效运用互联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同时依托卫生城镇和健康城镇的建设平台,推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经验,营造全社会关注慢性病的氛围。
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制定的防控战略要契合慢性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变化趋势。推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通过社会动员和社区开发,提高群众参与社区健康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和发展社会成员间的支持合作关系网络,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控多部门协作团队,改善社区整体健康环境和人群健康水平。
联大慢性病防控政治宣言肯定个人、家庭、社区、政府间组织、宗教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学术界、媒体、志愿社团以及酌情包括私营部门和业界等所有利益攸关方所做出的贡献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确认需要进一步支持和加强这些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协调,以便提高这些努力的成效。
创新管理模式,使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够较好落实。依托国家医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形成慢性病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慢性病监测网络系统掌控慢性病动态发展趋势,利用检测产品和智能家居健康网络满足院外慢性病管理需求,建立健康服务网络平台结合健康体检及检后服务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注意慢性病防控的信息收集、汇总、分析,技术规范及方案制定、培训指导及督导考核等日常工作,开展工作调研,总结推广管理模式与经验,尽快实现健康管理机构信息化,城市区域健康管理信息网络,地域健康管理信息网络,全国一体化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信息系统慢性病的监测与治疗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对于慢性病的持续监测与评估是治疗慢性病的基础与重点。制定支持性政策,加强部门协作。人类的健康与其所居住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忽略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单纯依靠教育个体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预防策略,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预防慢性病必须双管齐下。通过告知信息、传授技能,使个体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和改变,政府还必须同时建立支持性的环境,为个体创造健康生活的公平的机会,使个体为赢得健康而付出的努力是一种轻松快乐的选择。
近些年,很多企业从关注职工健康水平,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开展了大量企业健康促进工作。自2007年起,卫生部积极推广上海市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病人自主和互助管理的模式,得到地方政府和百姓的广泛认同。也有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慢性病的群体预防,如有的食品加工业主动减少盐含量;有的餐饮业提供菜肴的营养标识,供消费者选择;或者是提供对培训、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群众性活动的支持,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坚持三级预防并重的原则,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进行共同的防治,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或延缓发病的时间。而不是等有了病才知道防病治病的重要,才开始关注健康问题、重视预防疾病。
让国家公共卫生资源回归到维护健康上来,变“医保基金”为“健康基金”,把基金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维护健康相关的领域,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转变,而不再以“病有所医”为重点。如向烟民提供戒烟药物治疗以及用于预防疾病的费用等。变被动维持健康为主动维护健康。收入水平影响人群健康素养的关键是对健康的认识问题,因此,通过有效干预,可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一旦人们认识到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会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投入足够资金的前提下,逐步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加强预防、基层和门诊的投入,主要用于慢性病的群体干预政策开发和措施的实施,积极推动在社区和劳动力人口中实行对高危人群的检出、随访和管理,开展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控烟、减盐、促进合理膳食、增加规律的身体活动,有效降低高风险人群的发病风险。要大力推进门诊统筹,以保证慢性病人的连续性服药,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探索将预防性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出范畴的可行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慢性病监测系统,以监测为本,准确掌握慢性病流行趋势与动态,分析社会行为和政治决定因素,以病因预防为基础,政府主导,各部门全力合作,全社会积极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适应潮流抓住医改机遇,以加强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的新医改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制度,全面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发挥疾控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指导作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慢性病防治科,承担慢性病管理项目的技术指导、培训督导等职能,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设置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防制室,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慢性病防控立体网络。但要正确认识防治慢性病的政府责任和个人因素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政府责任,其中个体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个人可以不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国家不应该用全体纳税者的钱补助个人,这同样是不公平的。这样可以减少因个人不作为而带来的公共卫生资源的浪费,也提高了国家公共卫生资源使用效率。
慢性病对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卫生系统的范畴。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卫生部门以外的政策往往比从卫生系统内部解决更加有效。建议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及信息通报制度,加强部门间协调与沟通。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履职尽责,积极出台促进健康的政策,协商解决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那些慢性病能够通过行为干预进行有效预防的,要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从预防到发病的变量关系,为将来制定长期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科学地确定经济干预介入的时间节点。
还可以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合作途径,如结合其他部门已经开展的工作,像国家体育总局正在大力推动的全民健身计划、健身路径等;农业部门牵头的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规划;教育部门的阳光体育工程、大课间活动等。另外也可以具体的项目为切入点,搭建跨部门合作的平台,当前卫生部正在与山东省共同合作开展的控盐行动,工作目标明确,内容和措施清晰,各部门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健康城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都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建立卫生系统内部的协调合作机制,统筹协调各司局、各学科、各条线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并重点加强以下工作:①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管理率和控制率,逐步增加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管理,并探索社区癌症高发人群的发现和初筛,使之真正成为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主战场。②加强医疗机构的慢性病预防工作职能。在技术指导、疾病登记、健康教育、早诊早治技术的开发、规范和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③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动员、信息收集与利用、督导评估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很多省已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质量评估。④建立慢性病防治综合防控体系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配合顺畅的服务体系。⑤进一步整合信息监测系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监测制度、信息发布和使用制度,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除对现有常规监测和抽样调查的信息进行整合,还应重点加强两项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和随访,对病人进行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目前有些地方还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完成了上级医生对社区医生处方与管理方案的管理与指导,二是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政策和工作效果的评价。⑥加强慢性病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转化医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换为政策和防治实践。设立重大专项,重点关注群体干预效果和成本的循证研究及适宜技术研究。要努力推动建立中国自己的人群队列,获得特异性数据,提出适合中国人特点的策略措施。⑦充分发挥专业防治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依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各学术团体进行专业联动和学科间的整合。⑧总结经验,分类指导。在长期的慢性病防治实践中,各地已经摸索出很多成功的经验,要对这些经验进行深度挖掘,挑选出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进行分类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于2005年生效,该公约从减少需求和供应角度制定控烟措施,目前世界卫生组织193个成员中已有173个缔结了该框架公约。各缔约国须严格遵守公约的各项条款,包括提高烟草的价格和税收、禁止烟草广告、禁止或限制烟草商进行赞助活动、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在烟盒上标明“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减少公共场所被动吸烟等。其中,立法和执法是世界卫生组织“MPOWER(Monitor,Protect,Offer,Warn,Enforce,Raise)”的重点措施。控烟立法方面,欧洲地区爱尔兰于2004年3月29日率先开始实施《公共卫生(烟草)(修订)法》,英国于2007年成为欧洲第二个实现全面无烟的国家。随后,一系列欧洲国家也相继修订或实施了全国性的无烟法。美洲地区美国大部分州在2010年12月都相继颁布了无烟立法,很多州还实现了全面无烟。加拿大于2008年5月在14个省和地区都先后修订了无烟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全面无烟的大国之一。
目前我国只有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进行了立法。为更好地开展控烟履约工作,推进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卫生部于2008年下发了《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试行)》并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我国公共场所控烟相关法规目前只有卫生部2011年发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要求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但是该细则并非法律,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且无法对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中提出,要切实加强烟草控制,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推动地方加快公共场所禁烟立法进程和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出台。
国外研究和实践证明,影响酒精价格、推销和可及性的政策能降低与酒精有关的危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了法定饮酒年龄,并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日本均规定法定饮酒年龄至少为18岁以上。中国是酒类生产与消费大国,但目前还没有能够有效限酒的公共卫生政策,酒类产品在超市、商店或者餐馆随处可得。我国亦没有规定饮酒的法定年龄,青少年饮酒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教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虽然我国自1995年就出台了《酒类广告管理办法》,并且规定在酒类广告中不得出现鼓动、倡导、引诱人们饮酒或者宣传无节制饮酒以及饮酒的动作等内容,但各种诱导性的酒类广告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各种社会媒体中仍然非常普遍。
促进低脂、低盐、低糖膳食模式可以预防肥胖、心血管疾病和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生,从而有效减轻疾病负担。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流通环节控制等生产、销售政策是控制高热量、高盐等相对不健康食品,推广蔬菜、水果等相对健康食品的有效措施。西方国家通过餐饮行业、加工食品企业减少食盐添加量降低人群的盐摄入。此外,食品标签政策对于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形成健康膳食模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芬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泰国等国家制定了含盐类食品标签法和低盐标与氛围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生部于2011年10月公布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世界各国减盐行动的成功经验表明,建立政府组织、多部门合作机制,通过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政策引导和非政府组织、媒体的社会倡导可以实现人群有效的减盐。卫生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3月启动了省部联合减盐与防控高血压行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份也开展了一系列发放盐勺、推广低钠盐等全民减盐行动,取得了一定社会成效。
2008年5月,第6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决议和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呼吁成员国制定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国家身体活动指南,鼓励制订和落实有关政策和干预措施。2011年我国首次发布了《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简称“指南”),该《指南》主要包括身体活动基本知识、推荐活动量、个体干预、公共政策及老年人和常见慢性病病人的身体活动指导等内容。2011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到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的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国外研究表明,建设安全、舒适的人行道,容易步行到达的商店或者休闲区,普及公共娱乐设施如公园、绿地和广场以及室内外健身设施,改造建筑环境是促进身体活动的有效措施。我国正处于高速城镇化时期,城市空间和道路分别被高楼大厦和车流挤占,居民身体活动空间日渐减少,而有限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又得不到充分利用,成为影响居民身体活动的因素。
防为主的策略,可以先从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即能有效控制的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始,待研究成熟后再逐渐扩大到其他病种,并将此政策提前向社会公布,提醒群众要积极预防疾病发生。
尽管慢性病种类有很多,但它们所引起的健康问题和症状常常类似:许多慢性病患者都受到疲劳、乏力及各种病痛的困扰,同时也有很多患者会有呼吸困难、睡眠问题、担忧未来、抑郁等表现,都需要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锻炼、遵医嘱等,所以普适型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对所有慢性病患者都有很好的效果。由于慢性病无法根治,而且病程漫长,超过80%的患者症状比较平稳,除了定期检查和随访外,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自己管理自己的疾病,这些人就是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合适人群。
慢性病都有一些共有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慢性病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如何对付慢性病本身的问题;如何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如何应付慢性病带来的情感变化等。具体来说,慢性病患者应当通过自我管理,掌握解决问题方法,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适度锻炼;学会放松身体、减轻压力和焦虑,减少由躯体和情绪方面的症状所引起的不舒适;通过呼吸练习锻炼自己控制好身体与心思,舒缓焦虑、消沉、易怒、肌肉紧张、疲劳等;按医嘱服药、正确理解药物的副作用、与医生有效沟通等。
社区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和支持患者进行自我保健、自我治疗,支持患者自己选择医疗服务并自己决定治疗情况。毋庸置疑,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良好实施,离不开其与医疗系统构建准确、及时的联系,因此需逐渐构建慢性病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完善慢性病管理的网络,社区卫生服务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体制。同时注重培养社区医务人员的慢性病防治建慢性病管理团队的形式,包括健康指导员和健康责任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率,收集慢性病患者信息,按辖区管理分发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采取组员、健康指导员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起到让慢性病人“知及信”的作用,健康责任员则起到指导、管理及监督慢性病患者“行”的作用,通过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让健康指导和健康责任员进行共同合作,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无缝连接,持续、全程及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达到以医院为主导,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指导员及健康责任员对社区慢性病进行两员健康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以教授技能、提高患者自信心、激发患者对健康的自我责任、鼓励患者间互相支持等为主要内容。强调医患双方是一种合作关系。通过自我管理活动,一方面,教给患者管理其所患慢性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自己承担一部分责任和任务;另一方面,教给患者如何更好地与医生合作,与医生交流,使其同时也能从卫生专业人员那里得到正确、合理、高效率的服务和支持,将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效管理慢性病的目的。
自我管理需要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有科学的方法。目前最好的方法是以小组形式的同伴自我教育,即把若干名慢性病患者组织在一起,在两名同时也是慢性病患者的伙伴领导人的带领下,针对上面提及的慢性病的一些共同问题,通过互学互助、经验分享,树立战胜慢性病的自信心,学会如何找出自己的问题、制订实施改变行为的计划,以及处理常见健康问题的技能。伙伴领导人须是慢性病患者而不是专业人员,只有慢性病患者才有患慢性病的切身感受和知道慢性病需要什么,他们会根据慢性病患者的需求安排合适的活动,用慢性病患者容易接受的语言传授相关知识,他们的现身说法比其他人更具有亲和力和示范效应。通过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最终要达到提高慢性病患者管理自己疾病的能力和技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慢性病患者通过自我管理,应当学会解决问题,当然,慢性病所致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下就解决掉,必须分阶段地以短期能实现的任务为目标,一步步解决,逐渐达到最好,同时,慢性病患者应当学会从别人那里寻求帮助及尽量帮助其他病友走出困境。自医疗卫生改革起,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医院之外的患者治疗护理的问题,也开始为慢性病患者疾病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将成为慢性病治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为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务院于2017年1月正式印发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所称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系统疾病等。
《规划》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即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举例来看,2013年我国归因于高血糖的死亡例数是62.19万,归因于高血糖的标化死亡率为48.64/10万。高血糖造成的伤残损失寿命年和早死损失寿命年分别为875.15万人年和1163.76万人年。在2020和2025年两个节点过早死亡率分别下降10%和20%,相当于减少逾百万人年的寿命损失,可以节约大量的治疗费用,目标应该能够达成并希望能有更理想的结果。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生活质量,基本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上医治未病”,医学的发展不应该局限于治疗已发生的疾病,也应该有更多的手段预防疾病的发展,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强调慢性病的二级预防,以血压、血糖、血脂、体质量、肺功能、大便隐血等指标监测为重点,推进居民健康体检,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逐步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以大便隐血筛查结直肠癌为例,肿瘤检出率为12.10%,恶性肿瘤检出率为1.11%,进展期腺瘤检出率为3.89%,非进展期腺瘤检出率为7.10%。在疾病早期筛查,发现、治疗得越早就越有效。防患于未然,意义重大。
外因是从医务人员和社会资源的角度,下大力气防治慢性病,具体表现在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疾病的宣教和治疗同样重要,从健康宣教入手,强调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从社会保障层面,医保政策向慢性病的筛查防治方向倾斜,引导防治重心下沉和兜底困难人群。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慢性病防治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并结合精准医学及基因筛查等开展综合治疗探索。
慢性病的防治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作为。强化防病胜于治病的理念,改变不恰当的生活方式,比如能否控制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决定慢性病防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已有经验表明,对于糖耐量受损的患者,如果早期开展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40%,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20%,全因素死亡率下降27%。由此可见生活方式的指导对于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