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也在快速转变,促使各种慢性病危险因素快速增加。慢性病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等)和可控危险因素,可控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和行为危险因素(如运动、饮食、吸烟、饮酒等),行为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据WHO报告,不健康饮食、不锻炼身体以及使用烟草这些常见、可变更的危险因素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年龄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病死亡的原因。已经明确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四大共同危险因素是烟草使用、有害饮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运动。

一、吸烟

2002年我国男性吸烟率66.0%,女性吸烟率3.08%,吸烟人口总量比1996年增加3000万人。2002年我国有1.77亿高血压患者,3.03亿烟民(占世界烟民的1/3)和5.3亿被动吸烟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每3个吸烟者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1949年,中国的卷烟生产量为800亿支,到1968年,已稳步增长到2560亿支,1979年为6510亿支,1990年达到16300亿支;虽然国家釆取烟草生产量的控制政策,但卷烟生产销售量依然在逐年增加,2006年卷烟生产量已增至20220亿支,与2002年相比上升了17.4%,2011年卷烟产量达到24474亿支,与2000年相比,增长超过4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烟草类支出,从2002年的113.04元增加到2011年的249.11元,增长了120%。而我国生产的卷烟只有0.8%出口到国外。

男性吸烟率水平仍然较高,1984年为61%,1996年为63%,2002年为57%。我国18~69岁男性居民标化吸烟率从2004年的58.7%降至2010年的54.0%,而2010年的标化戒烟率仅为13.8%,吸烟者成功戒烟率仅为11.1%,控烟效果并不明显。开始吸烟年龄也明显降低,男性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从20世纪80年代的22岁提前到18岁,女性由25岁提前到20岁。除此之外中国有52.5%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二、饮酒

饮酒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认为适量饮酒具有和血益气、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但也有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会对肝脏、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肝脏是乙醇代谢的主要场所,乙醇进入肝细胞后不断氧化,NAD、NADH转化增多,NADH/NAD比值升高,进而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使肝内脂肪酸代谢发生障碍;NADH的增多又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使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而发生脂肪变性,最终形成脂肪肝。

适量饮酒可使高血压病发病率降低,而长期大量饮酒使高血压发病率增加,且随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我国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在1991年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市(除台湾外)的15岁以上95万多人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的高低与饮酒剂量呈正相关。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适量乙醇摄入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大量乙醇则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同时,饮酒可引起血脂异常,众多研究表明,乙醇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中HDL 2 、HDL 3 、载脂蛋白apoA-1和apoA-2,使得乙醇能够升高血清HDL-C水平,并且HDL-C水平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另外,饮酒亦可增加空腹甘油三酯(TG)水平,其原因是乙醇可刺激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促进肝脏合成TG。

三、不健康饮食

2002年,全国膳食调查结果表明,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不平衡,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仍然偏低。1982~2002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粮谷类食物摄入减少,肉类和油脂消费明显增加。据调查,居民脂肪摄入量从每人每日68.3g增加到85.6g,其中农村居民从39.6g增加到72.6g。农村居民粮谷类食物供能比从74.6%下降到61.5%,城市居民从65.0%下降到48.5%。2002年,平均每标准人日的食盐摄入量为12.0g,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2倍。在一些农村地区,平均食盐摄入量高达14.7g。2010年中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显示,家庭人均每日食盐和烹调油摄入量分别为10.6g和49.1g,80%以上的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

四、缺乏身体运动

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一)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

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肥胖、冠心病等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较高。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二)运动与心脑血管病

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C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三)运动和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西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四)运动与骨质疏松

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eWs1OIGaBhFl+TFC4riOI5R0x8wpJirg2iYEfHAW+oZcxHQkQ/3ycq2sfTzxEb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