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慢性病概述

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影响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或不明、并发症多、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损耗社会资源。慢性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其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之吸烟、高脂、高糖、少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常见,使得慢性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超过了传染病而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人均GDP增加了约80倍,城镇化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2010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成为世界首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促使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快速增加。2010年中国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47%的中国男性吸烟,80%的家庭人均食用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50%的居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18岁以上成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比例仅11.9%。我国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病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中65%以上为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

近年来,我国的慢性病已呈现“井喷式”增长,发病人数快速上升。2012年全世界共死亡5600万人,其中3800万人(68%)死于慢性病,70岁以下的过早死亡病例超过40%(1600万人),其中大部分过早死亡(82%)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据估计,2012年花费在心肌梗死、颅内出血以及脑梗死上的治疗费用达到500亿元。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为429.2万人,死亡人数为281.4万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居民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全球22%的新发病例和27%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针对广东的一项调查发现,包括高血压病、肥胖、高脂血症以及血糖异常在内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在2010年达到24.5%。中国18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6%,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50.1%,2008年我国在2型糖尿病上的直接负担约为9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成本将达到1320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中国因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数构成比甚至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不同地区慢性病的构成略有差别。经济较好的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都呈升高趋势,高胆固醇血症明显多于高甘油三酯血症。肿瘤在农牧区的发病主要集中在胃癌和肝癌,且发现时常处于晚期,另外结肠癌和直肠癌以及乳腺癌在农牧区也较常见,现在和城市的肿瘤患病率已无明显差别。

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威胁。然而,我国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群众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现有的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因此,尽管医学的监测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慢性病防治形势仍然严峻。这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消耗大量资源,是对卫生事业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国内外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政府及各级机构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慢性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总的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wj4+2PJBiw2Ra/YYyJAyMVhZCQR3GWtKZ6skJN2Gn1QBoeQZMoCl3koss+nB0i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