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可冀院士题词

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非传染病,是本世纪全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和病痛,并且日益显示出有不断增剧的趋势。

——陈可冀

心脑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虚”“瘀”“痰”。心脑密切相连,唇亡齿寒,心脑血管病,一定要脑心同治,只有从多靶点预防和治疗,才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赵步长 DQR6zaHJ2/sHESdl4wLDjxj8TAxOQH99hqC9heIMqB+Bo4fAq3qJ+yvAR6AVOOtx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患者人数近年来估计达到3亿人左右。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治疗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国内外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慢病管理和防控政策,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病中的优势,2016年2月27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在海南召开了2016年度“脑心同治”工作会议。会议瞄准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特别是国家高度关注的老年病、慢性病,深入梳理具有专利的中医药原研药、医院及零售药店用量最大最安全的中成药品种、以著名专家牵头开展规范化临床研究并有大量数据支持的中成药品种。

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胆病、风湿骨病、泌尿外科系统疾病等常见慢性病,从治疗原则到用药防治,在所开展的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常用中成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成果、临床用药建议和不良反应信息等,能够让基层医生及时了解医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基层医生的治疗提供用药建议,为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控制慢性病的增长需要防治结合,重在预防。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已经逐渐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健康教育、保健常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均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病,遏制慢性病的高发态势。中医药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千百年来丰富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蕴含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充分表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中药品种通过“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深入研究验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在有效预防和临床治疗慢性病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衷心希望广大中医药专家充分关注这个发展趋势,在深入研究和严谨总结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防治慢病中的优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


2017年10月10日 6/Nlr6fgyOvFWy1olLSGT53vjHpfi8tvMSahuQXWWbXY4hTfV2NzIjA5dJzUUc8H



前言

“脑心同治”理论提出30年,笔者曾写过几部书,发表了80余篇论文,终于得到了全国医学专家的认可。并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现中国各省市纷纷成立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

该委员会成立的目的是为降低国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减少并发症。由赵步长、伍海勤和赵涛提出的“脑心同治”理论,是一门有理论指导的医学理论。关于脑心同治理论的研究文章很多,清代医学家张锡纯讲“只要病因、病机、病位相同,一药可治数病也”,今天“步长脑心通”在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普遍应用,其活血化瘀作用,也得到现代医学证实。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大都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等。病位是在脑及心血管。如冠状动脉堵塞可引起心绞痛、心梗;脑血管堵塞可引起脑梗;周围血管堵塞可引起闭塞性血管病,眼动脉堵塞可引起视力障碍等。

今天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有好多种,但是血管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血管健康你的身体才能健康”,重视血管健康就是重视身体健康。丹红注射液和脑心通胶囊就是解决血管健康问题的很好的选择,稳心颗粒则是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良药。

中国人已把“步长脑心通”和“丹红注射液”作为防治血管堵塞的常用药。“步长脑心通”处方来源于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的补阳还五汤,“丹红注射液”处方来源于中医药传统理论。《黄帝内经》讲“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必入脉络”。

今天在防治慢病中,中医药发挥了其优势。我们来分析“步长脑心通”防治慢病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慢病必虚:脑心通成分中有黄芪和当归,王清任用黄芪大补元气,当归补血活血,双补五脏的气血,使脏器功能恢复正常。二是久病必瘀:中医讲,虚是万病之源,虚则寒,寒则湿,湿则瘀,瘀则凝,凝则滞。脑心通方中除了有一般的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药外,应用了较为峻烈的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力度之大,实为罕见。三是久病入脉络:方中主要应用了水蛭、全蝎、地龙,通脉络。《黄帝内经》讲:气血和百病不生,经络通百病不生。其次还应用了桑枝、牛膝、桂枝等。

“脑心同治”理论的科学性已得到科学研究证实,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王永炎院士在1997年对该理论做出认可,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今天浙江中医药大学专门成立了“脑心同治研究院”。基于“脑心同治”理论,著名肾病专家陈香美院士也提出“脑心肾一体化”理论。

“脑心同治”理论与实践以及书中筛选的常用药,必将在落实国务院2017~2025年慢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助一臂之力。在为习总书记19大报告中提出决胜2020奔小康社会精准扶贫,为人民健康发挥中医优势做贡献。

感谢中西医结合学会各位领导、全国院士、各位医学专家的大力支持。如有错误之处,敬请指导。

赵步长
2017年10月 6/Nlr6fgyOvFWy1olLSGT53vjHpfi8tvMSahuQXWWbXY4hTfV2NzIjA5dJzUUc8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