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脑心同治论”优势所在

“脑心同治”以气血为基础,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为心脑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的思路。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够生血、行血并能摄血,而血也能载气、养气。若气虚则血液化生乏源,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日久发为血瘀;气血失调为百病之始,气血失调为百病之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充沛为心脑共主神明提供了物质保障。心脑血管疾病同脉络关系密切,《临证指南医案》云:“痛久入血络,胸痹而痛。”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病机观点,创立了“辛味通络”“络虚通补”等治疗方法。王永炎院士等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瘀毒阻络是中风的病理基础,因此,调和气血的治疗方式是“脑心同治”的基本原则。

赵步长教授认为,中风(脑卒中)、胸痹(冠心病)证属气滞血瘀证,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异病同治,证同治则同。而西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和脑血管疾病(以脑卒中为主)的病因,也是两类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基础。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便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和基础。因此,脑心同治提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防控思想,在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病因病机,它们均是以阴阳、气血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气滞为标。因此,可采用补气、活血等调理气血的治疗方法来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而补阳还五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名方,该方以黄芪为君药,重用黄芪,补气固本,桃仁、红花、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效用,当归尾、川芎,能养血行气,地龙具搜剔经络之功,使得瘀祛络通,达到气足、血行不滞、瘀祛的治疗目的。赵步长教授以此经典名方为基础,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无数次的总结实践,最终研制出“脑心通胶囊”,脑心通胶囊依然重用黄芪,作为君药,大补元气,再加上当归、川芎等活血药与君药黄芪相配伍使得补而不滞,利用虫类药具有的善走搜剔的特点,以桑枝、桂枝为引药直达病灶,具有益气活血、温经通脉的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化瘀通络,心络、脑络皆通,发挥了脑心同治的治疗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的中风和胸痹等症。“脑心通胶囊”的创制体现了补阳还五汤的组方配伍精髓,是基于气血理论中气与血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扩大了补阳还五汤的应用范围,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脑心同治”理论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展现,以气血失衡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能够更加准确地辨证施治,从而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诊疗方案。

血脉是神志的基础,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心气充沛,心血充足,血运通畅,脑窍得养,脑才与心共主神志。心神明伤累于脑,脑神明伤困于心。神志功能失常可通过脑心同治来治疗。中医理论通过经络把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与形体相连成有机整体,组成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以神经体液系统为主要基础,经络调运气血,气血平衡有赖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导致阴阳失衡,造成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经络功能下降,气血不足,濡养脏腑功能缺失,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脑心同治的用药关键是调节心主血脉的功能,血行不利,阻停脉道,造成瘀血,久之化蕴,以为“瘀毒”,形成动脉粥样病灶,故对心脑血管疾病以元气虚为本,瘀毒痰为标,可行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祛痰之法进行治疗。西医学发展提出的多成分、多靶点、多网络药物治疗与中医整体观念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相一致,脑心同治体现了异病同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理念。

“脑心同治论”从宏观准确性出发,至微观精确性入手,探讨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其重要性在于从整体观角度来诠释疾病的病机与治则。其是宏观与微观、经典与现代的完美统一,共同融汇于“脑心同治”之中。

脑心同治体现了整合理念。赵步长教授强调,脑、心、肾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大脑、心脏和肾脏是控制机体循环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器官。各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病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脑心肾一体化”研究思路也得到了院士、专家的肯定。

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中国目前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大国。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都在服用阿司匹林等西药,急救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国内很多知名专家现在也提出了西药、支架等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所以我们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脑不治心,治心不治脑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需要脑心同治,需要中西医结合。中医讲异病同治、心脑共主神明,从中医理论到生理、病理,到实践,清代名医张锡纯曾提出病因、病机、病位相同,一药可以治数病。从西医来讲,急性心脑病要溶栓、降脂、降血糖、降压、放支架,脑和心都是血管病,病机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心同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现在不可能让心血管科和神经科合并,但是作为医生,可以学会脑心同治,职责分、目标合,工作分、思想合,提倡脑心同治。

“脑心同治论”在长期的实践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和临证心得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风、真心痛、厥心痛、昏迷、悸忡、头痛、痴呆、眩晕和健忘等病症,并从生理学、病因学、临床表现、病机学、治疗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临床病症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不仅扩大了“异病同治”的内涵,而且提高和丰富了中医证治内容,对慢性病的防治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治疗慢性病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系统地认识人体,针对不同机体疾病状态,建立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使机体逐步恢复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的一个过程;在“脑心同治论”的指导下,针对机体危险状态“未病先防”,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完善慢性病防治早期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从而减少慢性病死亡率。

慢性病是多因素病,过程复杂,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优势明显,脑心同治不但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也有西医学的病理生理及临床学的支持,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思想,它是异病同治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内涵,而且拓展了中医证治的内容及西医治疗临床疾病的思路和方法。灵活运用这一原则,以脑心同治理论来指导,并结合西医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诊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脑心同治理论必将在慢性病防治领域和指导临床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81tMOuPgNS26DH5Oqg/Kz/oXNB6GTMKXHwEzZ9RE8X+g6AYmq3/rqfGrVazPVh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