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脑心同治论”与常见慢性病

基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状况,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提出了“脑心同治”理论。“脑心同治”强调中医整体观和异病同治的观念,以脑心同源、脑心同病为主要依据,正谓“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脑与心同为神明之府,是共主血脉,血脉相通的,故传统医家认为“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指出:“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现代中医理论研究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靶器官”最重要的机体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关性的重要体现。

赵步长教授指出,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血者,神气也”“脑为元神之府”“心脑共主神明”,因此心脑密切相连,唇亡齿寒。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入络入血等临床特点,其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均属络脉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综合而看,不外乎本虚标实、心肾阳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

“脑心同治”理论是赵步长教授、伍海勤教授及步长制药赵涛董事长潜心研究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吸取先人、医家之精华,结合现代人特点,从宏观准确性出发,至微观精确性入手,提出的疾病防治的新理论体系,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目前慢性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思想体系,得到了中西医专家认同。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可在相同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下,在慢病防治中,只有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够标本兼治。

一、心血管疾病与“脑心同治”

有研究采用脑心同治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6例,治疗组显效率57.7%,有效率34.6%,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显效率42.3%,有效率23.1%,总有效率65.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心绞痛发作时,由于冠状动脉的痉挛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使得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人出现剧烈疼痛、焦虑、恐惧等症状,又可加剧心肌耗氧。因此现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方法是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和降低心肌耗氧量。脑细胞活化剂能够改善神经的营养和代谢,从而增强神经的调节功能,使心肌收缩增强与耗氧增高趋于协调,而增强心脏功能;与此同时,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后,循环血量增加,使得脑组织有更加充足的血供和氧供,使得大脑的调节支配作用大大提高,使得心与脑的功能和代谢更加协调。从而验证了脑心同治的可行性。

二、双心疾病与“脑心同治”

双心医学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相关性,即研究人的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控制这些心理疾患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双心疾病既不能归为单纯的心血管疾病,也不是单纯的精神心理问题,属于心身疾病范畴,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医学学科。

关于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即所谓“共病”的最新资料表明,心血管门诊患者中发生率为15%~30%,住院心血管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因心脏急症住院的患者,其共病的发生率可达60%~75%。鉴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双心疾病不应仅仅局限在心脏病与心理疾患,脑血管疾病由于较高的致残率,常常合并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的发生,因此双心疾病应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共病。

中风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脑血管疾病发生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相当于中医郁证的范畴。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心脑血管发生率的居高不下,中风后抑郁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美国,PSD的发病率为22%~69%;在国内,PSD的发病率更高,为23%~76%。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精神状况,而且对中风的进展及预后都具有不良的影响,妨碍了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使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临床上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PSD,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常伴发抑郁、焦虑等情志改变,而情志改变又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导致其病死率的增加,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转归。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后和预期寿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双心疾病的提出提示要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干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脑心同治(同时治疗)理论的有力证据,更是其优势所在。

三、失眠与“脑心同治”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重,直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失眠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失眠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问题。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浅而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仍感疲倦乏力、头昏思睡,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中医对失眠及其病因病机也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中医并无“失眠”之病名,失眠属于“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的范畴。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对不寐的认识,早在《难经》中就有记载,如《难经·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老人血气衰……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临床上以不易入睡,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或彻夜不眠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多梦,是阴盛阳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

《灵枢·大惑论》认为,不寐的病机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由此可见,不寐的总病机就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不寐的病因很多,但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中,不寐与心、阴血的关系较为密切。吕慰秋认为不寐的发病主脏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职司藏神。若化源不足,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旺,阴不敛阳,两者均能使心神不安,阴阳失调,营卫失和,阳不入阴而发为本病。临床治疗多以补血滋阴、宁心安神为治疗方法。

不寐(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虽多以睡眠障碍或神志活动异常为主,但其病位主要在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不寐发生的主要病位。心脑又共为神明之府,有血脉相通,故脑之神明伤,可累及于心,心主神明伤,可累及于脑,心与脑在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治疗不寐多从养心血、滋心阴、安心神方面入手治疗,且每获良效。不寐从心论治的治法恰恰符合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和脑心同治的理论,赵步长教授在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上也着重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核心内容为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和脑心同治。脑心同源即心主血脉,脑为髓海,髓由气血化生,从而推断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脑与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脑心同治则指在治疗脑病时,应从治心着手。不寐主要以补心血、滋心阴、安心神为治疗方式,不仅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了新的处方思路和依据,也从文献角度佐证了脑心同治这一理论与治法的重要性。

四、高血压与“脑心同治”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能够极大地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高血压病病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机体气血不足,使络脉失养,鼓动无力,形成脉络瘀阻。当阻于心脉、脑络时,造成胸痹和眩晕等症。由于心、脑等脏器的持续病变,造成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不畅,引发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异常,并最终导致血压波动。高血压病因心肾阳气亏虚,脑心供血不足,脉络瘀塞,正常生理活动不能维持,高血压病早期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使得全身细小动脉渐变硬化,这些病理情况的改变是导致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因此,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平稳血压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这也是应用脑心同治理论来治疗高血压病科学性的西医学理论依据。临床治疗高血压病将脑心同治理论结合辨证施治的指导原则,心脑同治,心肾同调,肝肾同养,可平稳血压,并能保护和治疗靶器官,体现了标本兼治、治未病的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先进性。

五、血脂异常与“脑心同治”

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同时高密度脂蛋白(HDL-C)减少是为血脂发生异常,血脂异常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致残、致死性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此类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表明,采取积极的降脂治疗对冠心病及卒中一、二级预防有极大裨益。LDL-C颗粒微小却十分的致密,它很容易穿过动脉壁,沉积于动脉内膜,并潴留于动脉壁细胞外基质,易氧化形成OX-LDL,通过刺激巨噬细胞摄入脂质形成大量的泡沫细胞,并能够通过刺激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由来生长因子(PDGF)和转移生长因子(TGF-β)的分泌表达,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的合成,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硬化斑块脱落激活了血液凝固系统,血液凝聚形成了血栓,阻塞了血管,从而导致了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TG本身就有强大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使HDL降低,LDL升高。因此,临床上要有效地防治脑卒中,关键是要积极地降低血液中的LDL-C水平。

脑心通胶囊是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研发的具有良好调节血脂功能的中成药,该药组方中水蛭、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成分含有大量的血栓溶解因子(BDF),可溶解血栓;黄芪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川芎具有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和钙拮抗及通过调控NF-κB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降血脂、抗氧化、抗凝血和抗炎等多种途径抗AS,脑心通胶囊各组分联合发挥作用下调MCP-1的基因表达水平,减少巨噬细胞进入内膜导致的泡沫细胞形成,降低血清TC、TG、LDL-C和CRP蛋白,消除脂核内脂质,发挥良好的调脂作用,并通过增加斑块机械稳定性,改善缺血,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六、糖尿病与“脑心同治”

近年研究表明靶器官损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和内皮功能紊乱、急性心血管事件等。糖尿病与中医学“三渴”之三消症证候类似,总属阴虚燥热,炼液为痰,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病久而致胸痹心痛、眩晕、中风,造成脑心同病。西医理论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胰腺、肾上腺和肝脏对血糖的调控,脑杏仁核可以通过“H-P-A轴”调控心血管系统和血糖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脑心同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干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运用“脑心同治”理论来治疗改善糖尿病症状及其预后。 RJVzjtRAgnGTUFvOmAK8rSwqbCsJDpaiac3a6dTNbOsfJta2sHfI7YRNgkx26Y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