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现状

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气血灌注,将六腑、官窍、四肢百骸、筋、脉、肉、皮毛、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群体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进步与落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变化,富贵与贫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对治疗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性病,特别是在西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性病危险状态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

中医治疗慢性病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费用相对低廉,特别是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利于对病因复杂的慢性病综合治疗与康复。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防治慢性病适宜技术和方法,对控制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慢性疾病用药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老龄人口的增加和发病率的上升将推动市场的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扩大。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城镇化、老龄化人口结构使得国民对医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疾病谱的变化也造成了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过去以各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脑血管类疾病、消化类疾病为代表的各类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取代。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更是任重道远。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规划》指出,以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为主线,强调防治结合、全程管理,针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三类目标人群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措施。而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有优势,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药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成药对这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已被不断的实践验证,因此国内对中医药的需求在未来将显著提高。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倡导早期干预,截断病势,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采用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可以有效实现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对慢性病病程长、多脏器损害的特点,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安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调节、综合干预的优势,更适合脏腑功能减退、代谢功能较差、罹患慢性病的广大中老年人群。

2017年5月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列出了要重点推进和落实的70项工作任务。其中,再一次提到了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显然,中医药能够发挥更大的服务作用,中成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具有辨证施治、标本兼顾等独特优势。

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中医药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实践表明,中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方面优势突出,在社会经济和物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中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近年来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较快,进一步促进了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推动着我国中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 MV0NAIByI2gI4SxEVPQ2VzrMU2pfDOqULqJEeYFbe/Yh4ZMfEet5AlKxljvqla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