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月经不调的辨证思路

月经是女性生长发育及成熟过程中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是生育力的象征。多数妇女在月经期无明显不适,少数妇女在月经之前或行经初期,可伴有轻微的小腹隐痛,或腰部酸痛,或情绪不稳定等表现,但不影响生活和工作,月经过后便消失,这是正常现象,不必处理。也有少数年轻女子,月经初潮3~6个月期间,月经不能正常来潮,或先或后,甚或停闭数月,若无其他全身症状者,待身体发育成熟后,自能恢复正常。在一般情况下,女性月经量及周期是比较恒定的,如果出现月经过频、经量过多,情绪很不稳定,或伴有其他症状等,提示有可能身体内分泌方面出了问题。

正常的月经是“如潮汐,每月一度”,若月经失于常度,则为月经失调。临床主要以月经周期、经期、经色、经量的异常为特征,具体可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既可单一出现,也可互相并发,如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可合并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可合并月经先期或月经先后不定期等,据不完全统计,临床发病率为10%左右。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贫血、闭经、崩漏、不孕等,严重者可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因月经不调而求助中医者较多,现将本人多年临床治疗体会简述如下。

一、明确病位、病性,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精华之所在,发生月经不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原发病因,有继发因素。原发病因中先天禀赋差异,后天脾胃功能失调、七情过激、肝郁气滞、感受寒湿之邪均可使体内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冲任不固,月经失常。此外,继发于医源性损伤,如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宫腔操作不当损伤胞宫胞络,或用药失误等均可影响冲任二脉的功能而致月经不调。由于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临床必须依靠四诊详细收集资料,从精、气、神、形、舌、脉中分清寒、热、虚、实,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妇女以血为本,经、孕、产、乳以血为用,其病性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较为多见。从脏腑功能而言,肝藏血而主疏泄,为女子之先天;肾藏精而为水火之脏,肝肾二脏精血相生,为冲任二脉所系;脾主运化,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肝、脾、肾三脏在月经失调发病病机中占重要地位。此外,临床还要注意到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如月经量多是以行经期血量增多为主症,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虽可很快见效,但难以预测、判断其远期效果,故必须结合辨病,分清月经过多是功能失调引起还是器质性改变所致,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对功能性、无器质病变的月经量多,可用中药或单方、验方内服,也可结合针灸、心理疏导等方法,大多收到较好的疗效;而因器质改变所致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其治疗时间较长,有的甚至短期难以取效,此时可中西医疗法并施,中西药互补,必要时还要采用手术治疗。临床根据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情、病位、病性的不同可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二、坚持整体观念,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妇科与其他科的关系

因各种原因所致的月经失调,可因人的体质强弱、气血虚实、寒热偏颇而有各种表现,局部症状也不尽相同。如经血色淡为血虚,色紫或鲜为血热,但同为虚症,有脾虚、肾虚的不同,气虚、血虚的差异;同为血热,又有肝阴不足、郁久化热和肝肾阴虚、虚火内扰的不同。经量的多少,也可因体质禀赋不同而异。如禀赋素盛,阳气有余之妇,气有余,便是火,热迫血行,则其量必多;而禀赋素弱之人,气虚血少,其经量亦少。又如月经先期为热,后期为寒,若其人脏腑亏损,冲任不固,月经多先期而至,而患热性病的患者,若血热津伤,经脉干涩,阴血损耗,月经也会迟滞而行。有的患者全身症状有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 白等虚象,而局部表现为月经过少、色暗夹块,或小腹隐痛,此乃虚中夹实。也有月经量多,色红夹块,检查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者,日久也会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或五心烦热、口干便结等症状,此乃实中有虚,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要顾护正气。总之,月经不调临证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外加妇女七情隐曲,情绪多变,要求医者明目详查。而且同一种病证,还可向另一种病证转化。如月经量少可向闭经转化,月经过多可向经期延长、崩漏转化,转化的病证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或仅是病情程度和阶段不同而已。此外,妇科病与其他科疾病之间还有着密切关系,在发病机制上还有新病与旧病之分。如月经后期量少的患者,除表现为经期错后,量少色淡外,还兼有胃脘隐痛,反酸呃逆,大便溏稀,此时仅着眼于补气补血是不够的,因脾胃虚弱,虚不受补,补血之剂有滞脾碍胃之弊。治之首先要调理脾胃,使胃能受纳,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方能使冲任调和,月事复常。故临床虽有内、外、妇、儿科之分,但既患妇科月经不调,又兼有内科疾患者并不少见。由于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气血、经络不可分割。对月经病的辨证,要遵循中医基础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整体、全面地辨证,既着眼于妇科,又不限于妇科,才能抓住关键,取得最佳疗效。不可简单将月经不调分为几种类型,对号入座,或单用某种中成药治某病,如此则收不到好的疗效。

三、调经要以肝脾肾为本,治经要治血,治血不忘瘀

调经二字蕴含着“疏解、调养”之意,女性生理有“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特点,在调经治血的同时,要注重肝、脾、肾及冲任二脉的调节。由于肝藏血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阴易亏,肝阳易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与月经的期、量密切相关。又肝为女子之先天,女子善怀,易虚易郁,势必影响肝的疏泄调达,故疏解调经的重点在于治肝。治肝之法,要结合肝的特点,疏中有养,养中有疏,代表方如逍遥散、一贯煎等。肾藏精而为阴阳之根,水火之脏,精血相生,肝肾同源,其病变有阴虚、阳虚的不同,治疗上有滋养和温补之异。在选方用药上,要注意补阴配阳,补阳配阴,代表方为左归丸、右归丸等。脾居中州而主运化,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以升为健。治疗上应着重益气升阳,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由于血液是月经的主要组成部分,故经病即血病,治经要治血。而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治疗上要从血分的寒热虚实来考虑,防虚、防瘀。如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舌红苔黄脉数者,治用清热凉血之法,代表方为芩连四物汤;如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舌淡脉沉细者,则用温宫行血之法,代表方如艾附暖宫丸;因七情过极,肝郁气滞,经行前后乳胀,月经前后不一,量或多或少者,治拟疏肝行气导滞法,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等。但要注意,在运用上述各法时要考虑到血性本温,遇寒则凝的特点,若在治疗中用药不当,易留瘀为患。如血热宜清,应在清热凉血的方剂中选用少量当归、川芎以行血;血虚宜补,宜在补血的方剂中酌加三七、丹参以补中有化瘀;血实宜攻宜破,又应根据热结和寒凝的不同,选用凉开和温开之剂,如桃仁承气汤清热化瘀,少腹逐瘀汤温化瘀积等;肝郁气滞血瘀者,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患者,因出血过多需要止血,要选用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之品,如蒲黄炭、山楂炭、三七、茜草,及云南白药等。总之,中医治疗旨在使血气阴阳平衡,冲任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如此月经自会正常。 EuWe7yezes2AGRNPoI9KtOyWGVcShkV8xrLfyFIbr0T38t/tF7NV6KIwLxbP7e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