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经沧海难为水

刚给汉族弟子们传讲完《君规教言论》,圆央就找到了我。这次不像往常那样来向我提

问,而是想分享他三十多年来对人生的感悟,特别是学佛前后的体会。

他住的地方就在我住房的旁边。朝来暮去,他那张平和而略显清瘦的脸常常在我眼前晃动。

很少看到他有“激扬文字”的年少轻狂。通常他会静静地坐在经堂里,有时则文雅地抿着嘴,听着别人辩经,有了问题就来问我。一来二去,我对他的了解也就多了起来。

圆央有一个在常人看来非常值得称羡的家庭:外公是高级干部,父母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哥姐全都是留学美国的博士。特别是哥哥回国后,在北京创建了国内非常成功的一家中文网站,由此成为这个时代浪尖上的风云人物。

他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出家求道的,这使他在望子成龙的父母眼中,多少成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不过,我却因此更喜欢这个年轻人了。假使他待在世间奋斗一番,充其量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奋斗者中的一员。风云变幻之后,这世间也许就少了一位从容静观云卷云舒的清醒者。

无数人在无数世的时空里,已经演绎、正在演绎、还要演绎无数个大同小异的故事。“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既然百年浑是戏文场,为何不能允许圆央,乃至更多的圆央们放下纷纭虚幻的戏梦人生,去寻找一条通达真理的光明之路?

我相信圆央会找到,一如我相信他的品性,相信在他看似平凡的身躯背后,深藏着一个睿智的灵魂。

有一幅画面,在记忆中是那么深刻:多雨之季的喇荣,汉经堂的门前,圆央正趴在水沟边掏堵塞的泥浆,脸上是一如既往的平和……

每当我站在都市的街头,看着东奔西走的人流,就会为自己感到庆幸:庆幸没有落入他们当中,整日忙碌于世间琐事,而无暇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今日的社会里,人们崇尚科技文明,追求物质享受,而对中华民族的血脉——释、道、儒的内涵已渐渐淡忘,甚至还有人曲解诽谤,这真令人遗憾。作为在新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又是如何放弃世间的奋斗与追求,重新认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转而趋向佛法的呢?

提起佛教,不少人认为那只是一种劝人行善的说教而已,只有在社会上落魄潦倒的人才会出于无奈而将之作为避风港。对这种看法,我无法苟同。在自己的感受中,我觉得实践佛法才是最现实、最真实的。反倒是世间的人们,由于受到种种观念、外境的影响,淹没了内心的觉性。他们在飘忽不定的分别念中虚度时光,从未想过向内追寻心性的光明本性,这实在令人惋惜。

我出家的时候,周围的人大都不理解,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想:“这个人有这么好的家庭条件、美好的发展前途,却偏偏要去当和尚,恐怕是有问题吧。”每当我忆及他们的这种看法,被人误解的悲哀总是掠过心头。当一个人内在的觉悟显发的时候,当他去追寻更完美的人生的时候,怎么能说他有问题呢?

回首往事,我觉得自己走上这条路是顺理成章的。出生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我,从小就被父母告知要靠自己的拼搏奋斗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我的家庭有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斗志昂扬,充满奋斗精神,想象着自己也应走大哥开辟的道路,成就一番事业。

在母亲的鼓励下,从十五岁至二十二岁这七年间,我几乎都在书桌旁度过,竭尽心力地学习文化课程。在西安西北大学物理系学习的几年中,我基本上泡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当时,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我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有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一番……

每个人的心境确实不同。若换作一个人生活在我的环境,他或许会很自然地按这个路线走下去——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开办公司、开创事业,他或许会很满足于这种生命流程。但对我而言,即使是在最繁忙的日子里,我的内心深处也隐隐地有另一种追求。特别是到大四时,我开始反思,多年来一直努力拼搏,但为什么始终没有一种真正的成就感?费了那么大的心力去学习知识,内心不仅得不到安详明净,反而更加纷扰杂乱、无所适从,难道生活就是建立在念书、写字、算题上面?难道人生就要在这种公式化的程序中度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心真正回到无忧无虑的状态,不为烦恼所缚,不为名利所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了佛教。

第一次去西安卧龙寺拜见禅门大德智真长老的情景是刻骨铭心的。一进寺院,看到那雕梁画栋的门庭、相好庄严的佛像、令人向往的禅堂,内心顿感亲切清凉。特别是师父端坐在那里,堂堂正正、一尘不染的样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师父说:“大街上的人大多醉生梦死,你懂吗?回去看《大佛顶首楞严经》,把它背下来,自己参参看……”

当我郑重地打开《楞严经》时,心里既欢喜又恭敬。原来世间还有佛法这么一个广阔天地,我以前怎么就不知道呢?佛经中说,众生愚迷向外驰求,舍却自家心性宝藏,妄受轮转。这不就是在说我吗?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为父母的希望而活,为社会的标准而活,为别人的评价而活,就是从来没想过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没想过自己的心应安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再这样混沌下去了,我要皈依三宝,学习佛陀的智慧。

从那以后我就常去卧龙寺,静静地坐在师父身旁,听师父用那如洪钟般的声音开示佛法真谛。渐渐地,我的内心也明朗起来,觉得应将佛法作为自己生命的主流,心思不应局限在世间的区区小利、小我上,而应放开胸怀去了悟真实的自心,实践自觉觉他的理想。后来,我就瞒着父母放弃了托福考试,并最终走上了出家之路。

转眼间,出家已近八年。时间愈久,信仰弥坚。我觉得既然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那么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菩提觉道上才是最有意义的。

记得一位熟人曾对我说过:“你常年在深山古寺中伴随着青灯黄卷,能耐得住寂寞吗?你的哥哥姐姐在社会上的发展都很成功,他们才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现实、最实际。你整天在那些空洞的理论中打转,不是活得太虚无了吗?”

对于这样的提问,我要说的话很多,但最想说的是:且不管佛陀怎么说,也不用考虑世间哲理,让我们静下心来观察一下自己。现实中,我们都希望远离烦恼、获得安乐,人之常情,千古如是。世间也确实有不少的快乐,但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这种快乐的表面上,而应该冷静地观察快乐的本质,这样就会发现,所谓的快乐背后隐含着许多隐患:变异、脆弱、不实有。

刚才还很快乐,马上就会变成痛苦,有谁能让它长久地驻留?快乐是造作无常性的,它的本性并不快乐,倒是坚固难化的痛苦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更何况死亡并非痛苦的终结,人死并非如灯灭,心识之流会随业力表现于来生。若我们今生的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来生必定会感受与之相应的苦报。所以,世间的快乐是暂时的、不可靠的,其本性是苦,不应当将宝贵的人生建立在对它的追求上。

当我们的心远离了一切贪求、嗔恨、愚痴,我们就不会为小乐所拘,反而会柳暗花明般进入一种博大恢宏的光明天地,获得真实究竟的无上大乐。所以舍弃世间暂时的蝇头小利,去体悟、实证圆满的佛果,能说不是更现实、更贴切的吗?真正以佛法御心的人,所获得的那份寂静安宁、喜悦善妙的境界,又有几个被世俗所累的灵魂能够品味?

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浸淫着贪执、流淌着欲望的现代人,往往不熄妄心,只知向外驰求。而外境无边,所知无边,所求亦无边,如此下去,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但如果我们回心向内,熄灭一切贪执,内心的清净光明就会显现,人才能真正成为万法的主人,而不是外物的奴隶;才能成为精神的自主者,而不是异化的拜物教徒。

实际上,佛陀所宣示的道理是真实无谬的,却往往被人们忽略。太热衷于向外追求的现代人,只知满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贪著,不去观察现象界的本面,不去探寻万事万物的本质根源。如此,又怎能从根本上把握人生,创造自己的美好前程?

了知此理,我更愿在佛法上精进求索了。《华严经》云:“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智者了知世法如梦如幻,如影如焰,如水中月,如谷响声,因而弃之如敝屣,难道我还要对之孜孜以求吗?

或许踏着哥姐的肩膀,我可以走出一条舒适安逸的成功之路,但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个人已经得到了金子,他还会再去捡破烂吗?

等圆央谈完的时候,天空中又细雨霏霏了。不用说,等一会儿他肯定又会去疏通排水沟了。没人要求他这样做,他会默默地做,就像没人逼他出家,他自己选择了这条路一样——这是本性使然。

此时我又想起了一副对子:

劝君为善曰无钱,有也无;祸到临头拥万千,无也有。

若要与君谈善事,去也忙;一朝命尽丧黄泉,忙也去。

圆央选择了让心回复到本来清净状态的道路。我想,面对未来的人生之路,他一定会越走越从容。而当大多数心随境转的众生真的走到黄泉路上时,恐怕就不会那么自在了。

人生一世,当好自为之。

是要这一世的你恩我爱,

还是生生世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自在? dW5ze7XfH8jb1mWOFjznpM97XDzK6X83jEYjz8bn4YOp+TBiE/FLZUeP6fG5S1I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