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暗涌(1980)

七岁那年,我们举家去南法 度假。父亲斯特凡纳·莫罗的老家在贝迪拉克,那是蒙彼利埃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一千八百个居民,一家面包房,一间啤酒屋,两座酒庄,一家木工作坊,还有一支足球队,这就是村里的全部。我们要去看望住在那儿的奶奶,她已经有好些年没离开过那儿了。

每次开车出远门,父亲总会叼起烟斗,穿上那件亮棕色的旧皮夹克。大半时间都在打瞌睡的母亲把一盘披头士的磁带放进录音机,转过身来对我说:“给你听,尤勒斯。”

《平装书作家》,这是我当时的最爱。我坐在她身后,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了起来。但音乐很快就被哥哥姐姐的争吵声盖过去了。姐姐拧了哥哥的耳朵一下,马丁——我们平时管他叫“马蒂”——痛得失声大叫,向父母告了状。

“让你打小报告!”丽兹又掐了一把马蒂的耳朵。

他俩争执的声音越来越大,母亲转过身去看了他们一眼。她的目光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杰作,马蒂从中看到了对他被姐姐捉弄的同情,丽兹则从中看到了对她有个爱小题大做的弟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母亲的眼神仿佛在暗示,这样的争吵完全没有意义,谁现在最听话,就会在下个加油站得到一个冰激凌作为奖励。于是,他俩很快就住了嘴。

“我们为什么每年都要开车去奶奶家呢?”马蒂问,“就不能去一次意大利吗?”

“因为就该如此,而且奶奶见到你们来看她,肯定会很高兴。”父亲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公路,一边用法语说。

“才不是呢,她一点都不喜欢我们。”

“而且她身上有股怪味,”丽兹应和道,“闻起来就像破旧的皮家具。”

“哪里,她闻上去像发霉的地下室。”马蒂纠正道。

“不许这样说奶奶的坏话!”说话间,父亲开车经过了一个环岛。

我望向窗外,百里香和歪脖栎组成的灌木丛在荒地上绵延不绝。南法的空气中天然地有股香味,这儿的景色也比家里绚丽多了。想到这儿,我把手伸进口袋,玩弄起去年剩下的一枚法郎银币。

天色渐晚,我们终于来到了贝迪拉克。事后回想起来,这个地方就像一个成天打盹的老人,虽然有些沉闷,但总体上依然讨人喜欢。同法国南部的许多地方一样,这儿的房子也是用砂岩建造的。简朴的百叶窗和剥蚀的红瓦屋顶正沐浴在夕阳下。

我们的两用车在勒高夫大街尽头的一座房子前停下,车轮压得砾石咔咔作响。房子的外墙上爬满了常春藤,屋顶有些破损,散发着一股阴森恐怖的气息,闻上去满是岁月沧桑的味道。

父亲第一个下车,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向大门。套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那会儿正是属于他的时代。三十来岁的父亲黑发浓密,待人总是彬彬有礼。我常能见到邻居和他的同事们围在他身旁,神情专注地听他说话。奥秘在于他的声音:他嗓音柔和,从不故作深沉,音调不高,重音也只是轻轻带过,却能像隐形的索套一样把听众牢牢拴在自己身旁。作为一名会计,他深得众人喜爱,但他的心里却只有家人。每个星期天,他都会为全家人做饭。他总能腾出时间陪我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大男孩般的笑容。直到多年后再看他的照片,我才发现他当时就有些不对劲。他的脸上有一丝痛苦,或许还有一丝恐惧。

奶奶出现在门口。她歪着嘴,几乎不看她的儿子,仿佛是因为什么事情心怀愧意。他俩拥抱了一下。

我们几个坐在车上,望着眼前这一幕。据说,奶奶年轻时是游泳健将,也是村里的红人。这一定是好久之前的事情。她的双手已经使不出什么力气了,脸上也爬满了龟甲般密布的皱纹,孙辈的喧闹声更是让她难以忍受。小孩子都很怕她,也害怕走进这座糊着过时的墙纸、支着铁架子床的破房子。父亲为何每年夏天都要来这儿,绝对是一个谜。“他似乎必须每年回一次那个令他饱受屈辱的地方。”马蒂后来有一次说。

但这儿也有清早的咖啡香,有洒在客厅瓷地砖上的阳光。马蒂和丽兹去厨房取餐具,弄出一阵轻微的碰撞声。父亲认真地读着报纸,母亲则细心规划着当天的行程。之后则是山洞探险、骑自行车和在公园里玩滚球的时间。

八月底,贝迪拉克终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葡萄酒节。每天晚上都有乐队演奏,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烤肉的味道弥漫在大街小巷。我和哥哥姐姐坐在议事厅高高的台阶上,望着大人们在村里的广场上载歌载舞。我手里拿着父亲交给我的相机。这是一台昂贵而笨重的玛米亚 相机,我的任务是用它拍摄节庆场面。我把这当成我的荣幸,因为父亲不会轻易把相机交给旁人。就在他风度翩翩地牵着母亲穿过广场时,我骄傲地按了几下快门。

“爸爸舞跳得很好。”丽兹用内行的口气说。

姐姐那年十一岁,留着一头金色鬈发,是个大姑娘了。当时,她已经患上了被我和马蒂称作“戏剧综合征”的毛病。她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在演戏。她容光焕发,仿佛有灯光打在脸上;她的声音清澈响亮,即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在生人面前,她总爱装出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但实际上她才刚刚过了做小公主的年纪。她爱画画、唱歌,喜欢跟邻家的孩子一起玩,常常好几天不洗澡。她一会儿想当发明家,一会儿又幻想成为精灵。总之,她的脑袋里能够同时想几千件事情。

那时,很多女孩都喜欢拿丽兹取乐。我经常能看见妈妈坐在她房间里安慰她,多半是因为她的那些女同学又惹恼了她,或是把她的书包藏了起来。妈妈走后,我被允许进入她的房间。她使劲用拳头捶我,我甚至能感觉到她呼在我皮肤上的热气。接着,她会把跟妈妈说的事情再跟我说一遍,有时还会说更多。我爱我的姐姐,即便她后来弃我而去,也没能改变这一点。

午夜过后,村里还是有些闷热。舞池里的男男女女,每换一支曲子便会交换舞伴。我们的父母也在其中。虽然手中的相机已经有些发沉,我还是又拍了几张照片。

“把相机给我吧!”哥哥说。

“不行,爸爸可是把它交给了我。我得保管好它。”

“就一会儿,我就拍张照片。你拍不好。”

说着,马蒂一把夺过相机。

“别这么小气,”丽兹说,“你看他有得玩多开心啊!”

“可是他不懂曝光,拍出来的照片简直一团糟。”

“你就爱自作聪明,怪不得没有朋友。”

马蒂拍了几张照片。他是我们家的老二,那年十岁,戴眼镜,黑发,脸上没什么血色,平时也不怎么引人注意。在我和丽兹身上都能找出父母的影子,只有他跟他们没有任何共同点。他就像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陌生人,突然就在我们中间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在我看过的电影里,哥哥总是保护弟弟妹妹的英雄。而我的哥哥却独来独往,成天只知道蹲在自己的房间里摆弄蚂蚁,或是在死蝾螈和死老鼠身上抽血玩——他收藏的小动物尸体数都数不过来。就在不久前,丽兹还管他叫“恶心的怪物”,这可真说到了点子上。

对于那次法国之行,除了最后那场戏剧性的变故,我只依稀记得一些片段。但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我们姐弟三人望着在广场上踢球的法国小孩时,一股陌生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我们三个都出生在慕尼黑,觉得自己是德国人。在我们家,除了几道特殊的菜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证明我们的根在法国,平时我们也很少说法语。我们的父母是在蒙彼利埃认识的。父亲为了逃避家人,毕业后就搬到了那儿。母亲去那儿则是出于对法国的喜爱(当然也有想离家闯荡的成分)。父母每次说起当年的事,都会提到他们一起去看电影的夜晚,母亲弹吉他的晚上,以及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办的派对上初次相遇的情景。再往后,就是他俩一起去慕尼黑的故事了,当时母亲已经怀有身孕。听完这些故事,我们姐弟都认为已经对父母了如指掌。直到他们过世之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知。

有一次,我们出门散步。出发前,父亲并没有告诉我们要去哪儿,一路上他几乎一言不发。我们五个爬上一座小丘,朝着一片森林走去。在一棵硕大的橡树前,父亲停住了脚步。

“你们看,上面刻着什么?”他嘴上这么问,看上去却有些心不在焉。

“埃里克的树。” 丽兹念道。

我们一起望着这棵橡树。“有根树杈被人砍了。”马蒂指着树干上一个圆圆的隆起。

“真的哎!”父亲嘟哝道。

我们姐弟三人从没见过埃里克伯伯,据说他在许多年前就过世了。

“这棵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啊?”丽兹问。

“因为我哥哥就是在这儿钓到了心爱的女孩。他把她带到这儿,一起坐在长凳上望着山谷。他给她念了一首又一首诗,最后还亲吻了她。”父亲说。

“诗?”马蒂问,“这样也行?”

“这招几乎屡试不爽。所以不知哪个捣蛋鬼用小刀在树皮上刻了这几个字。”

他望向清晨湛蓝的天空,母亲偎依在他身旁。我看了看那棵树,心里默念道:“埃里克的树。”

之后,假期进入尾声,我们也迎来了最后一次郊游。头天晚上下过雨,饱满的露珠在树叶上莹莹欲滴,晨风吹过肌肤,格外清爽。早起总能带给我一种美妙的感觉,仿佛一整天的光阴都是属于我的。几天前,我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女孩。她叫路德维娜,我跟妈妈说起过她。父亲一如往常,每当法国之旅快结束时,他都显得如释重负,因为下次再来就是一年后了。他有时停下脚步拍照,嘴里不停地吹着口哨。丽兹在前面领路,马蒂则拖着脚步走在最后,我们一再停下来等他。

在树林里,我们遇见了一条碎石密布的河流。一座独木桥将两岸连接在一起。因为无论如何都要过河,我们三个便聊起了在树干上保持平衡的可能性。

父亲到桥上查看了一番,摇摇头说:“太危险了,我肯定过不去。”

我们也上了独木桥。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下面的水很深,脚下的树皮很滑,宽阔的河床上满是突起的石块。这座桥足有十米长,要是一不小心失足落水,免不了要受伤。

“反正那边还有座桥。”丽兹说。她一向喜欢尝试新东西,但这次却退缩了,继续沿着河岸往前走去。哥哥也跟了上去,只有我还站在原地。当时的我还不知恐惧为何物。就在几个月前,我刚刚成为全班唯一一个敢骑车冲下陡坡的人。冲出去没几米,我便对自行车失去了控制,翻着跟斗跌下来,把胳膊给弄折了。但还没等拆下绷带,我已经开始寻找下一次冒险的目标了。

我盯着眼前的树干,没有多想,一步接一步往前走去。

“你疯啦!”马蒂在我身后喊道。但我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有一次,我差点滑倒。看着河底的碎石,有一刹那,我感到头晕目眩,但这时我已经走到了桥中间。我的心越跳越快,还剩两米的时候,我铆足了劲,冲了过去,总算幸运地到达了对岸。我松了口气,高高地举起了双臂。我的家人沿着河的右岸走,我则独自一人走在左岸。我不时看向他们,朝他们微笑。我从未如此自豪过。

这条河一直通往森林之外。河面越来越宽,河水越流越急。昨晚下过雨,水位上升了许多。河畔的路泥泞松软,一块竖起的牌子提醒着行人远离河岸。

“这要是掉进河里,非得淹死不可。”马蒂望了一眼湍急的河水。

“但愿你掉下去,就没人烦我们了。”丽兹说。

马蒂朝丽兹走去,丽兹却巧妙地躲开了,用她独有的方式懒洋洋地挽住母亲的胳膊,脸上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你又开始调皮捣蛋了?”母亲问,“看来我们该把你丢在奶奶家。”

“不要,”丽兹惊恐的表情半是做作半是认真,“求你了。”

“你叫我没得选啊!奶奶会好好照顾你的。”说着,她学起了奶奶责备的眼神。丽兹笑了。

至少在我们三个看来,妈妈无疑是家里的明星。她优雅迷人,在慕尼黑遍地都是朋友。许多艺术家、音乐家和戏剧演员都会来参加她举办的派对。天晓得她是怎么认识他们的。顺便说一下,说她“优雅迷人”其实已经算相当低调了。这些词根本无法形容我们的真实感受。在我们看来,母亲就像是格蕾丝·凯利和英格丽·褒曼的结合体。还是孩子的我想不通她为何没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演员,而只是个普通的教师。对于家务,她总是微笑着欣然接受。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她当时受到了多大的束缚。

我们在河畔的一片草地上歇脚。父亲给他的烟斗里装满烟草,我们吃起了随身带着的火腿面包。之后,妈妈用吉他弹起吉尔伯特·彼高德 的歌。

就在她和父亲跟着哼唱的时候,马蒂翻了翻白眼,说:“别唱了,太丢人了。”

“这儿又没别人。”母亲说。

“谁说的,看那儿!”

马蒂指了指河对岸,有一家人刚刚在那儿坐下。他们家那群孩子与我们年龄相仿,一条矮小的混种犬在他们之间跑来跑去。

当时正值中午,烈日当空。马蒂和我脱下T恤,躺在桌布上。丽兹拿着写生本,她没在画画,只是在上面一遍遍涂画着自己的名字。那时候,她很想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才最美,所以经常在纸、桌子、文件夹和餐巾上签名。丽兹,丽兹,丽兹。

我们的父母起身去散步,相互依偎着消失在远处,草地上只剩下我们三个。地上被阳光烤得发烫。马蒂和丽兹玩起了纸牌,我一边在吉他上瞎拨弄,一边打量着河对岸那家人。对面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夹杂着几声狗叫。那个男孩扔出去一根短棍,那条混种犬马上就跑出去把它叼了回来。后来,男孩厌倦了这个游戏,就把短棍藏在了桌布底下。那条狗却还想玩,于是不停地在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穿梭,后来又往河下游跑去。河畔的灌木丛绊住了一根较为粗大的树枝。那条狗想用嘴把它叼起来,却没能成功。那个地方水流湍急,只有我注意到了这一幕,看得汗毛都快竖起来了。

那条小狗拽着树枝,离河岸越来越近。我刚想提醒对岸那家人,就听见一阵汪汪的叫唤。河岸那一处发生了坍塌,将小狗也带进了水里,它用前爪和牙齿紧紧地抓住树枝。它哀鸣着,挣扎着想要爬上河岸,但激流的力量实在太过强大,它的哀鸣声越来越远。

“哦,我的天哪!”丽兹说。

“它死定了。”马蒂说。他的语气如此肯定,好像他就是主宰这一幕的法官。

对岸那家人朝小狗跑去。他们刚跑到跟前,河水已经将树枝冲离了灌木丛,裹挟着那条小狗朝下游而去。

小狗在水面扑腾了一会儿,便消失了。就在对面的孩子急得连哭带喊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我的姐姐。那一刻她脸上的表情,我至今没能忘记。

夜里躺在床上,我依然能够听见小狗的哀鸣。丽兹一整天都闷闷不乐,马蒂也几乎没怎么说话。最奇怪的是,这次惨剧发生时,父母竟然不在我们身边。当然,他们回来后也试着安慰我们,但这已经改变不了什么。在河边目睹的事情确实令我们三个颇为震撼。

那天半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对面那家人无忧无虑的快乐瞬间被终结的一幕始终令我难以释怀。我又想到了埃里克伯伯,想到曾经有人告诉我们,他是“遇难”而死的。此前的我一直生活在家人的悉心呵护下,但显然存在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和暗涌,能将这一切毁于一旦。有些家庭会得到命运的宠爱,另一些家庭却只能面对不幸。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想,我的家庭是否也会如此。 WaXfC3I+8AXhVZT03gkLH+SUPoynt5G7hqQS6jCDc6doqodafJnGEGKu/+W/qX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