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心理学无处不在

第一课 用心理学去认识世界

知觉为你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

有一位印度国王饲养了许多只大象。有一天,他闲来无聊,骑着大象在马路上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看见有一群瞎子坐在大树下乘凉,国王下令让他们走过来,瞎子们走到国王面前,国王问他们:“你们之前见过大象长什么样子吗?”瞎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见过。国王笑了笑,对他们说道:“那今天你们就用手亲自摸一摸我的大象,然后告诉我,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这群瞎子们就围着大象摸了起来。摸完之后,他们就向国王汇报。刚才摸到大象耳朵的瞎子对国王说:“大象就像我曾经用的簸箕”摸到大象腿的瞎子说:“大象长得应该和柱子一样。”摸到大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应该长得和一张床一样。”摸到大象尾巴的瞎子说:“大象就像一条绳子。”听到瞎子们这样描述自己感觉到的大象,国王大笑,因为他们都把自己摸到的某一部分误认为是大象的整体。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经典的《盲人摸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光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来,也可以对“知觉”一词略知一二。因为盲人以前从未看见过大象,所以他们摸到大象的一个部位之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描述大象是什么模样。毫无疑问,他们描述的都是错误的,继而我们可以说,他们都产生了错误的知觉。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说到知觉我们不得不说到“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就像盲人摸象中,盲人触摸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时就是“感觉”,感觉后根据自己的经历、见解去解释大象的模样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位妈妈同孩子玩耍。妈妈在地上放了一些水果,孩子坐在妈妈对面,妈妈拿着其中一个水果对孩子说:“宝贝,这是苹果,你看它圆圆的,有红颜色的皮,你闻一下,”妈妈把苹果凑近孩子的鼻子,“是不是可以闻到香香的味道?”接着,妈妈在苹果上咬了一口,也让孩子咬了一口,对孩子说:“苹果真好吃,酸酸甜甜的!”妈妈又拿了一个柠檬对孩子说道:“这是柠檬,它有黄颜色的外皮,摸上去不算光滑。”妈妈把柠檬切开一小片,让孩子闻了一下也让孩子轻轻舔了一下,结果孩子撇了一下嘴,随之哭了起来,妈妈赶紧安抚道:“宝贝,它也是一种可以吃的水果,只是比较酸罢了,你是不是也觉得它很酸?”过了一些日子,这位母亲又从外面买了一些苹果和柠檬回来,它们被放在透明的手提袋里,孩子透过手提袋看到其中有圆圆的形状、红红的颜色,还可以闻到里面有芳香的气味,于是问妈妈:“你是不是买了苹果?”妈妈点头说:“是的,还买了一些柠檬。”听到柠檬孩子明显撇了撇嘴,说了句:“太酸了,不好吃。”

故事中,孩子看到手提袋中的东西有圆圆的形状、红红的颜色,闻到里面有芳香的气味,从而判断里面有苹果。然后,他听到柠檬就撇了撇嘴,虽然没有真的吃柠檬,却似乎感觉到口腔里已经有酸的味道,这就是知觉。

肯基从小生活在非洲的村落里,那里是一片热带雨林。有一天,人类科学家科林·托恩布尔和他一起乘车来到一个开阔的平原上。

在车里,肯基远远就看到有一群东西在动,于是他好奇地问科林·托恩布尔:“远处那是什么昆虫啊?”科林·托恩布尔回答他说:“那是牛。”肯基表示不信,觉得科林·托恩布尔在开玩笑逗他,他们看上去那么小,怎么可能是牛呢?于是他一直追问科林·托恩布尔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昆虫。

当他们开车离这些野牛越来越近时,肯基发现这些他认为是“昆虫”的东西在逐渐地变大,内心一阵发毛。终于,他们开车到距离野牛几米处,肯基才知道那些真的是牛,但是心里也一直疑惑:“为什么原来它们那么小,而现在变得那么大,是魔术吗?”

故事中,人类学家远远地就知道那些看起来“小小”的东西是野牛而不是昆虫,这也是知觉,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了他。而肯基缺乏这样的经验,从而以为是昆虫。

正是由于知觉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认识世界。我们知道物体都呈现近大远小的规律;我们可以从杂乱无章的物品中选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知道插入透明水杯中的筷子虽然看起来错位了,其实并没有……这些都是知觉为我们提供的知识与见解。

是物质决定了我们的意识

中国辣椒协会会长邹学校曾介绍说,辣椒引进中国大概是明末清初,现如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从外国运进中国的路径之一是海路,所以有些地方称辣椒为海椒,还有一个途径是通过丝绸之路,所以有些地方的人称辣椒为湖椒、番椒。现如今,吃辣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种习惯。以“辣”著称的川菜馆更是开到了全世界,川菜已经成为年轻人非常喜欢的菜系之一。我们现在知道,辣椒之所以会辣,是因为里面含有一种物质叫作辣椒素。这种辣椒素会呛得人非常难受,但是依旧抵挡不住众人对它的喜爱。

全球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吃辣椒的比赛,似乎没有什么食物能像辣椒一样吸引人,在比赛中,上至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年轻人都有。现在有些研究表明,辣椒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而且吃辣椒的确对身体有诸多好处,但是似乎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这种刺激性的味道。

陈杨在读大学以前都是生活在北方,因为上大学,他才离开家乡,开始在成都生活。他们一家都是不吃辣椒的,即使炒菜会放辣椒,也都是不辣的,因为他们忍受不了辣的味道。

但是在成都的大学生活中,陈杨开始接触到辣椒,因为食堂几乎每道菜都是味道比较辣的,不辣的菜口味也不是他喜欢的。一开始他只是迫于无奈开始吃辣椒,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辣椒的味道其实很不错,他开始享受吃辣椒的过程。一年时间下来,陈杨已经完全可以轻松自如地吃辣椒,有时他甚至会在吃饭的时候随身带着辣椒酱。

其实,辣并不是一种味觉,口腔里也没有感觉辣味的味蕾,辣属于一种和高温有关的触觉。我们在婴幼儿时期,父母为了保护我们不受到伤害,不会让我们接触辣的东西,它们被认为是一种对我们有害的物质,从而被排除。有些成人在吃辣的东西过度之后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其实辣椒让我们感觉到辣,是我们的身体在发出的一种警报。但是,既然说辣椒会通过辣椒素传达出一种危险的信号,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吃辣椒呢?

有研究人员观察了墨西哥家庭中的儿童是如何学会吃辣的,墨西哥家庭中,辣椒是日常饮食的基本组成。他们发现,2~6岁的儿童只能接触到少量的辣椒,然后逐渐增加。尽管儿童不喜欢辣椒的话就可以拒绝,但是他们仍然能观察到辣椒在一个家庭中很受重视。5~8岁时,儿童就被培养出了主动往饭菜中加辣椒的欲望,但是在有些国家,儿童从小就被教育不吃辣椒的好处。但是有些人即使没有出生在习惯吃辣椒的家庭里,还是喜欢吃辣椒所带来的灼热感。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约书亚·图克斯伯里博士提出一个假说,认为辣椒素的作用其实是为了防止真菌感染。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琳达·佩里赞同约书亚·图克斯伯里博士的说法,但是她并不认为人们吃辣椒是为了防真菌,因为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辣椒可以做食品的防腐剂。辣椒只能杀死一部分的真菌,但是对其他真菌并没有任何作用。她认为人们喜欢吃辣椒是因为辣椒的味道好。也有研究人员给出另外两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所谓的“过山车效应”,理论是当一个人反复接触某种消极体验,并且当他认识到这种体验其实并不危险时,这种消极体验就变成了积极体验。但是久而久之,这种体验也会逐渐变得无趣,于是人们会逐渐调高刺激的强度,企图获得更大的积极体验,比如去吃更辣的食物。另外一种解释是辣椒带来的痛苦会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反复接触辣椒会使这种化学止痛剂更多地释放出来。这样一来,人们吃辣椒带来的愉快感就会同“跑步者高潮”的情况类似。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罗岑曾说过,人的感觉其实分两种,一种是“身体感觉”,另一种是“意识感觉”。其中,身体感觉属于人的本身,意识感觉则是加了一个人的理性成分,所以一个人爱吃辣椒,并不是因为“辣”的感觉本身,而是因为吃辣椒可以给他们带来刺激的愉快感,由此也可以得到“是物质决定了我们的意识”这一理论。

对比之后产生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吗

我们在一块白色的背景前放一个黑色的物体,由于在视线之内的不同区域的反射系数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会看到黑白颜色的不同对比。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却无法看到手指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视觉的对比完全消失了。在心理学中,我们提到的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有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

法国巴黎的一家毛毯工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工人们发现,毛毯中混有一些黑色的毛线会影响到毛毯的质量。他们纷纷怀疑这是由于黑色染料造成的,但是无法确认,于是请了一位化学家来,经研究发现,原来这是由于黑色毛线周围的其他颜色产生的视觉对比,与黑色染料没有任何关系。

物体的颜色是会受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的。例如,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蓝色。所以直至今天,在纺织工业、印染工业中,人们也会将视觉对比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一事件的发生,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对比之后产生的感觉未必是真实的,我们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

其实感觉对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当一个瘦子和一个胖子站在一起时,我们会自然地感觉,胖子越发的胖,瘦子越发的瘦;当一个人从前很瘦,瘦得明显有些病态,后来,他变胖到正常人的体重,老朋友就会觉得他怎么变得这么胖了,这些现象都是视觉对比下的错觉;当我们在吃过糖果之后再吃苹果,就会觉得原本甜甜的苹果会发酸,这是味觉对比下的结果。知道了味觉对比,在饮食上,我们就会得到一些启发,比如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才不会影响食物原本的味道,不会破坏饮食者本来的好心情。再者,在夏天非常炎热的中午,当我们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就会觉得室内特别凉爽,如果室内开了空调的话更是会越发地感觉到“凉”,这其实是温度的对比。如果在一个空间狭小,且原本空气较为清新的环境中,有人突然拿出臭豆腐来吃,那么在这个空间里的人就会瞬间觉得这个臭豆腐特别地臭,这就是嗅觉的对比。

对比又被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所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对比之后的感觉并不真实,“马赫带效应”就是同时对比中非常有名的一种。马赫带现象是1868年,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的现象,就是指当人们在明暗交界的地方,就会感到亮处更亮,暗处更暗。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的效应。当我们在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地方时,边界处的亮度对比就被加强,就会使轮廓表现得特别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对方向上行发放神经冲动的侧抑制所造成的。亮处其实并没有变得更亮,暗处也没有变得更暗,这只是感觉对比之后,人们产生的不真实感觉。而前面提出的味觉对比就属于“继时对比”,是指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变化。

夏明家卫生间水龙头有些损坏,这些天一直往下滴水,白天还好,一到夜晚就会觉得滴水声特别大。有一天,夏明由于公司业务要去南方出差几天,只剩下夏明的老婆自己在家。夏明告诉老婆,这次出差回来就会修家里的水管。夏明的老婆生性胆小,其实原本她对水管滴水并没有特别在意,但是在夏明走后的第一天夜里,她吓得够呛。白天,小区比较嘈杂,她几乎忘记了自家的水管存在滴水的问题,但是在夜晚,卫生间就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这让她十分害怕,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什么不明物体在卫生间里,导致她都不敢去卫生间了。第二天她就打电话给夏明,夏明开导她说:“白天因为周围环境很嘈杂,所以水的滴答声并不是很强烈,到了夜晚,环境安静了,声音就显得很大,其实是和白天一样的,你不用害怕。”听了夏明的话,她感觉晚上睡觉感觉好多了,但还是希望老公早点回来把水管修好。

神奇的对比会欺骗我们的感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正视对比下产生的感觉,它很可能是在欺骗我们。

剖析人性的本质,体察人性的弱点

一群年轻人打算去玩漂流。因为天气实在是太热,大家对其他的活动也根本提不起兴趣,于是一致赞同了这个提议。来到目的地后,大家在河水边嬉戏打闹,好不快活。但是其中一个女孩的拖鞋在玩闹的过程中丢了,大家都认为是她不小心把拖鞋掉进了水里,怎么找也找不到。大家在河里玩耍结束,就上岸边了,岸边都是鹅卵石,在夏天阳光十分毒辣的时候,这些鹅卵石被晒得相当烫,而且鹅卵石的道路是上岸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个柔弱的姑娘就向同行的人求助,但是大家都只有脚上穿的这一双鞋,脱下来给她的话,就得自己受苦,所以没人帮助女孩。这让女孩非常生气,她已经习惯了得到别人的帮助,一旦别人不帮助她,她就会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瞬间觉得和自己一同玩耍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都见死不救。后来,还是有一个同行的男士把自己的鞋子脱掉给了她,自己赤脚走在晒得发烫的鹅卵石上,他自己倒是很有幽默细胞,说这是在“铁板烧”。终于,他们走出了这段鹅卵石的路,女孩向这位男士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将他的拖鞋还了回去。而那位男士对女孩说:“我今天帮了你,是把你当朋友,出于自己的好心,但是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对你好,没有谁是必须帮助你的。”自此,女孩记住了这位男士对自己说的话,学会了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心存感激并找机会予以回报。

刘静和张洁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刘静不喜欢吃鸡蛋,所以每次碗里有鸡蛋的时候,都会留给张洁吃,因为张洁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鸡蛋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刘静给自己鸡蛋吃,张洁就会对她表示感谢,但是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了。有一次她们俩和另一位刘静的朋友一起吃饭,在吃饭的时候,刘静把碗里的鸡蛋给了这位朋友而没有给张洁,这一下就把张洁惹得不高兴了,吃完饭后就和刘静吵了一架,自此,两个好朋友老死不相往来了。其实张洁没想过这个鸡蛋本来就是刘静的,她有权力把这个鸡蛋给任何她想给的人。

上面两个故事的寓意其实都是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早已习惯了别人对自己好,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旦打破了这种“理所当然”,就会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人性本如此,都是利己的,在习以为常中也变得不再懂得感恩。

谈到焦虑,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在焦虑的情况下,我们会出现难受、害怕、紧张等消极的情绪。遇到事情之后,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完成事情,也说明了我们对某事很重视,但是过度的焦虑会给我们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陈如今年刚和自己的男朋友进入婚姻的殿堂,在他们小俩口的婚姻生活中鲜有开火做饭的事发生。要么去朋友家蹭饭,要么是外卖解决晚餐,一般早餐和午餐都是在单位解决。陈如并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姑娘,但是对于做饭,她就是有一种好像天生的恐惧感。每次在厨房看到别人做饭,她也会感到害怕。对别人说起时,她也总是一副很恐惧的模样。这似乎和她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小时候,她总是在她妈妈做饭的时候在厨房玩耍,想看妈妈是如何做饭的。但是这时,她的妈妈就会告诉她:“离远点,油很烫,别把你烫伤了。”虽然陈如并没有被热油烫到过,但是从妈妈的嘴中,她好像已经知道了热油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于是这种对热油的恐惧感就伴随着她长大成人。

故事中的陈如对于做饭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热油”,而热油就意味着伤害,这种认知的出现导致陈如在做饭方面的焦虑。过度的焦虑导致陈如在做饭方面的“无能”,对其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生活中,焦虑可能出现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件中,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与其回避它,不如正视它,只有我们承认了它的存在,才能努力克服过度的焦虑,否则,焦虑就会一直存在。

不管是人性的本质还是人性的弱点,心理学就是在提供给我们认识它们的途径。了解心理学知识,尝试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继而用心理学的知识完善自己,努力成为更美好的人,这就是心理学的价值所在!

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发现内心世界的秘密

在对人格结构的解析当中,弗洛伊德有自己的理论,也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

在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提到,本我就是在人格当中扮演满足自己一切私欲的角色,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享乐,一切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服务,不会考虑法律和道德。而自我,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角色,它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的职能。它会根据现实情况去分析,然后再做出行动,它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仲裁者,在本我提出过分要求时给予否决,在合理在要求之下,给予满足。弗洛伊德对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这样的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车夫。马是驱动力,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超我则代表良心、社会道德与法律和自身的理想,是人格当中的光辉面。它的一切行事准则都是高尚的、完美的,它在每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它指导着自我,限制着本我,就像是一个家庭中的家长,单位的最高领导者。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认为只有这三者和平相处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时,这个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否则就会出现人格的扭曲。就像如果一个人“太本我”,那么他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快乐,会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婴幼儿时期就是人格中本我的支配时期,个体完全按照本能进行活动。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与人都在教导我们要遵守规则,要懂得人情道德,于是本我受到压制。在自身拥有很高的道德标准与人生追求之后,超我就会发挥作用。但当我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就会使本我发挥作用,开始肆意地享受快乐。自我在其中对两者的比重进行调节,通过自我的调节我们才能在不违背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上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人格的不断完善中,领悟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道理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苦苦寻求的幸福与快乐其实不光蕴含在财富与名利当中,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可以从质朴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扰和诱惑。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强大,使我们更容易感知幸福,使我们能坚守自身的道德标准。心理学会帮助我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让我们抵制压力的侵袭,排解内心的苦闷,让我们明白这些困扰并不是客观世界给予我们的,而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反映。心理学可以打开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发现内心世界的秘密。

第二课 生活离不开心理学

与世界沟通的,是你的情绪

有一位老人,她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她一直跟自己的两个儿子住在一起,老太太非常疼爱自己的两个儿子。她的大儿子以卖盐为生,二儿子则是一位制作伞的手艺人。

老太太对自己拥有两个如此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把他们拉扯长大的辛苦没有白费,儿子们总算都有出息了,都能养活自己。有一天,她的一个邻居在和她聊天的时候说:“你看你的两个儿子多可怜,一个是卖盐的,一个是卖伞的。没下雨的时候,你的小儿子肯定挣不到钱,在下雨的时候,你的大儿子就挣不到钱。”听到这话,老太太觉得很有道理啊,毕竟卖盐的平时要晒盐,下雨的话就晒不了,可不生意不好吗!没下雨的时候,二儿子的伞也卖不出去。于是越想越伤心。之后的日子里,老太太每到下雨天就担心大儿子的生意不好,每到晴天就担心小儿子的生意不好,整天都为他们发愁。

两个儿子看见母亲闷闷不乐的,还以为母亲是在思念自己去世的父亲,但是转念一想,父亲都去世那么多年,母亲应该不会这样。于是,就问母亲为什么不开心。

老太太本来不想告诉他们这其中的原因,但是儿子们反复追问,老太太索性告诉了他们。不料,两个儿子听后却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他们开导母亲说:“妈妈,你可以这样想啊,在下雨天的时候,二儿子的生意肯定特别好,在晴天的时候,大儿子的生意肯定特别好。这样,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你的两个儿子肯定是有一个赚钱的,不是吗?”听了儿子的话,老太太也笑了起来,嘲笑自己老糊涂了。

情绪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晴雨表,心理状态好的话,人的情绪自然是好的,对待外界是乐观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心理状态不好,那么他的情绪自然也不会好,对待外界也会呈现消极的态度。

情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遇到事情之后,我们有时需要换个角度去看待,那么事情的好坏便可能不那么绝对,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就是一位极其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他的一生可以说都在一种自我反省的状态中度过的,他可以一连几个星期都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情绪。“当我窥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以虔诚静默对其做探究时,我时常感到,内心仿佛带着剧烈内部摩擦所特有的那种忙碌和骚动,空气颤动着,撕裂了,好像某种思想或某只鹰穿梭而过,一直向太阳射去……”对情绪进行反思,是一种能力,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努力去反思自己的情绪,可以使我们变得心平气和、性情开朗。

我们平常提到的“情商”其实就是“情绪商数”的意思,指的这是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和,其中控制自身的情绪并可以利用情绪的力量达到完成某项事情的目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能够控制自身情绪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情商较高的人,那么在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他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好态度就能够带来好行为吗

丹尼尔·巴森特用实验证明了“态度无法决定行为”。他给被实验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任务,其中一个任务是参与实验的人有机会赢得一定数量的现金奖励,另外一个任务则没有任何奖励,而且十分枯燥乏味。参与实验的人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分组完成任务。参与实验的人都知道给自己安排带奖励的任务,给别人安排不带奖励的任务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实验中,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把有奖励的任务安排给了自己。当丹尼尔·巴森特告诉他们可以用抛掷硬币的方式来安排任务时,他们并没有采取,而是有更多地选择了给自己安排有奖励的任务。丹尼尔·巴森特就是用这个实验证明了“态度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如果说态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在参与实验的人认为给自己安排带奖励的任务,给别人安排不带奖励的任务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之后,他们就该给别人安排带奖励的任务,给自己安排不带奖励的任务。但是实验结果恰恰相反,虽然他们有道德的认知,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违背了自己的态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行为。

既然态度决定行为是一个不成立的结论,那么,态度与行为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有人提出了“行为能决定态度”这样一个假说。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人。他们都知道吸烟是百害无一利的,是有损身体健康的行为。这是起初他们对吸烟这一行为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之下,他们对吸烟是怀有一种恐惧感的,但同时又有一种好奇心理促使他们去尝试一下吸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们会自我安慰:“我就是吸一下,不会上瘾的。”于是他们内心受到了慰藉,但是慢慢地,他们还是上瘾了。发现上瘾之后,他们又会安慰自己:“吸烟的人那么多,导致疾病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要不然天天都会有因吸烟而住院的人了,但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所以说,这只是概率问题。”于是乎,一开始对吸烟的态度并没有决定他们不吸烟的行为,反而是吸烟的行为发生之后,他们对吸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生活中我们还有一种体验,就是即使内心是不开心的,但是外表表现得非常开心之后,心情就真的好很多。

小李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因为刚进公司,对公司的各项职务都不是很熟悉,所以事情有时会办的不够周到。他的上级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所以在刚开始时,小李的内心是煎熬的。但是从外表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觉得小李的心情不好,因为他总是面带微笑,对待同事也是十分友好。虽然上级对他都是指责,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怨恨上级,对待上级的批评也总是表现得虚心接受。这样工作一天下来,因为在行为上他都表现得非常开心,所以久而久之,他就发现,如果外在表现得十分开心的话,心情真的会跟着好很多。时间一久,他的业务熟练了,上级对他的态度也大有改观。

再者,我们发现行为是可以对态度进行塑造的,这尤其体现在教育领域。小时候,父母都会教育孩子,看电视对眼睛不好,玩太多的游戏会导致第二天没有精神,给孩子讲了很多的道理。父母对孩子讲述这些道理,其实是想让孩子接受他们对看电视、玩游戏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少看电视、少玩游戏。但是其实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显著,即使有效果,更多是因为如果不照做就会受到惩罚,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遵从。智慧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亲自体会过度看电视、玩游戏的害处,然后让孩子自己树立起“看电视、玩游戏过度是非常不好的”这样的态度。

认识不曾了解的真实自我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难正确认识与了解真实的自己,因为不能认识自己,我们也会对自己进行错误的评价,或是妄自菲薄,或是妄自尊大。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认识、了解一个可能以前从未发现的真实自我。那么如何了解真实的自我呢?

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难过极了,他痛心地对身边的人说道:“一个人如果用铜作为镜子,那么他就会知道自己每天的穿戴是不是整洁得体;如果用历史作为镜子,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兴或亡的原因;如果把人当作镜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魏征死了,我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如果当初没有魏征,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养成了骄傲自大以及蛮横专制的毛病。正因为有了魏征,他才能不断地审查自己的行为与内心,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

故事中李世民的话非常经典,这番话放在当今的社会依旧受用。从他这番话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点,就是从他人的眼中,我们可以达到了解自我的目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面镜子——一面可以认识真实自我的镜子。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就在自己的书房当中挂了一面镜子。在日常的工作之余,他可以随时通过镜子看看自己,以达到不断警醒自己的目的。镜子不会撒谎,它会照出我们最真实的模样。

除了从他人眼里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通过进行自我反省来了解与认识自己,自我反省就是要求我们与自己建立联系。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我们要找出时间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对近况等方面进行一番梳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自我,继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敢于面对内心真实的自己。现实中有些人只是一味地习惯从别人的口中认识自己,但是却无法做到勇敢地面对内心世界的自己。其实世界上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不是为了鄙夷和唾弃,而是为了接受与完善,明白这一点,也就对发现真实的自己释然了很多。

了解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突破自己思想上的种种禁锢,发现生活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才能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坚守还是放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不记得自己梦见过什么,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做梦,只是没有记住罢了。做梦的确是一种很神奇的心理现象,梦境是介于现实与虚幻当中的,有些梦就是生活中的场景与人,但是故事的衔接与逻辑性却是非常混乱的,常常让人摸不到头绪。

春秋时期,有一位哲学家名叫庄周。有一天,他在睡午觉,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化为蝴蝶的庄周非常快乐,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在快活。醒过来之后,庄周感慨不已,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庄周梦蝶”的由来。

心理学家把梦当作一个探索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想法会通过梦境展示出来。有时我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那么就可以通过梦境来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究一二。而且,有时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愿表述出来,通过梦境也会表达出来。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埃及法老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在梦里,他首先看到了7头很强壮的牛,接着又看到7头很瘦弱的牛,最后,先出现的那7头牛把后出现的那7头牛全部吃掉了。

埃及国王做完这个梦之后就惴惴不安,想要找人破解这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就找了一个叫约瑟夫的人来释梦。约瑟夫听后,对法老说道:“您的这个梦是说,埃及将来可能会经历7个年头的大丰收,但是大丰收过后就会迎来7个年头的饥荒,而且饥荒年的出现会将之前丰收年留下的粮食都败光。”

现在看来,故事中约瑟夫的解释毫无依据,更像是他信口开河的言辞。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我们也大概可以看出,这个梦反映出当时的这位埃及法老对国家的危机感。

我国民间至今流传着一本解释梦的书籍,叫作《周公解梦》,这本书相传是以东周时国公的名义而著,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梦如何预示凶吉及命运的问题。

《左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景公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得和启就开始争夺王位。有一天晚上,得梦见启躺在了门外,只见他头朝北,脚朝南。在梦里他自己则变成了一只乌鸦,停在启的身上。醒来后,得非常高兴,他认为这个梦预示着自己即将登上王位。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做过一个梦,是在他刚要起兵反抗隋军的时候。有一天,他梦见自己从床上掉了下来,并且身上爬满了蛆虫,最后,整个人都被蛆吃掉了。他觉得这是非常不祥的预兆,所以迟迟不敢发兵。但是,他把这个梦告诉了自己的一个手下,手下则有另一番解释:“你梦到自己掉下床来,它的意思就是‘陛下’,梦见被很多蛆吃了,说明将来要有很多人依附于你去生活,这就是在预示着这场战斗会胜利啊!”听了他的话,李渊决定发兵,结果隋军失败,自己当上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我们至今对梦的形成机理还在研究当中,而且呈现百家之言的状态,但是无论怎么样,梦的出现的确与我们的心理活动有关,这一点毫无疑问。

第三课 心理的迷局,总会左右你的行为

从众心理:跟风就容易迷失自我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这样的心理实验:他找来班级里的一些学生,告诉他们,自己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化学专家。他拿着一个瓶子,里面装有一些透明液体,心理学家晃动着这个瓶子说,这是他最近研究出的一种新的化学品。他今天就是想让学生们来感知这个新的化学试剂的效果。他告诉学生们,这种化学试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可以在空气中迅速传播味道,但是只有感知能力特别强的人才可以闻到。

之后,这位心理学家打开瓶子,让这些同学们调整呼吸,用心体验这种化学药剂的味道,并且再一次强调:只有感知能力特别好的人才可以闻到味道。孩子们表示自己闻到一种特别的味道,与过去的化学药品都不一样。有些人还说,自己闻到了一股香香的味道。班级里所有的人都表示自己闻到了一些味道,以证明自己是感知能力特别强的人。

等到大家都发表过感想后,这位老师才说自己并不是化学专家,而是本校新来的一位心理学教师,而瓶子中装的也只是清水而已。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现在也经常发生,将来也依旧会出现。这源于一种心理现象——从众心理。

从众指的是个人的知觉、判断、认识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后,常常会做出符合公众舆论的判断和遵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描写,来叙述这种心理:

在大街上,一个人突然跑了起来。这个人或许是因为和情人的约会即将迟到,也或许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他就突然向东跑了起来。紧接着,旁边的一个报童也兴致勃勃地跟着跑了起来,一个有急事的胖绅士也紧跟其后……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的所有人都跟着跑了起来,其中还包含着很嘈杂的声音,但有一个词汇非常的清晰,那就是“决堤了”。不知道是谁开始喊出的这个这个令人充满恐惧感的词汇,可能是电车上的一位老妇人,可能是某个交通警察,也可能是某一个男孩子。但是没有人知道是谁开口喊出的第一声,也没有人真正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大街上很多人,都在向东奔逃。在人群中还有喊叫声“向东”“东边远离大河”“东边是最安全的”……

一个人对整条大街上的人都产生了影响,这件事情乍听上去很可笑,但这就是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们不希望自己在大多数人做某一件事情或某一种决定的时候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又或者是认为大多数人的决定肯定不会是错的,所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很多人都会乐于做出跟众人相同的决定。

通俗地讲,从众心理也可以被称之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即大家都这么认为的话,我也会这么认为;大家都那样做的话,我也那样去做。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没有主见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

从众心理会让我们的个性化逐渐消退。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特长发展,因为其他家长为孩子报兴趣班,自己也跟从,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结果不仅会耽误孩子正规的学习时间,还会因孩子学习的特长种类繁多,造成没有一项精通的现象。这种从众心理导致的,就是孩子个性化的消失。

因为从众心理在群体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会让个人获得匿名感,因此也会导致人们做事无所顾忌,甚至会做出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比如过马路闯红灯、排队加塞儿、随地扔垃圾等现象,这种从众的行为一旦被冠上“法不责众”的盲从心理,就会带来屡禁不止的社会不文明行为。

此外,从众心理会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而让个人产生被湮没感,扼杀掉他们创新的勇气。很多决策者常常会提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进行表决,而这种思维定式中隐含着的是对承担风险的惧怕。但是,这样的做法最终很可能导致一些新思路和新观点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从众心理的影响很大,而造成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在群体中,个体通常不愿表示出标新立异的形象,这种与众不同的形象会令他产生被孤立的感受,只有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和大多数人一致时,才会拥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所以,从众心理源于一种群体对个体的无形压力,会让一些人做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一位物理学教授名叫福尔顿,他在进行工作研究时,运用了全新的测量方法,来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但是,他测出的结果比按照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了500倍。福尔顿认为其中的差距过于悬殊,担心公布后会被人视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没有发表出来。但是没过多久,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也用全新的方式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最终数据与福尔顿完全相同。随后,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将自己的测量结果公布了出来,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福尔顿听后追悔莫及,他认为,如果当时能够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提前获得原本属于他的荣誉。而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不同类型的人在从众心理的诱导下产生的行为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女性的从众心理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的人多从众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从众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较小的人多从众于年龄较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从众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一项从众心理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被测试者之中仅有1/4~1/3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做出从众行为。所以,从众心理可被列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之下的种种从众行为,在工作、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领导提出的意见明明是错误的,但是有些员工因为惧怕自己提出反对意见会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便违心地选择了赞成,而其他人也会出于这种心理跟从。如果在这种时候,你能够坚持住自己的立场,那么对于在公司今后的工作和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自我知觉: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

我们思考为什么自己要买房?思考自己的经济状况是不是适合买房?思考处在当前的经济水平之下,允许自己买一套怎样的房子?思考准备贷款买房会在未来承担怎样的压力?在购买房子之前,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考虑。

人活在世,在不同的人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爸妈面前是孩子,在丈夫面前是妻子,是孩子面前是母亲等,我们只有在明白了自己的各个角色之后才能在不同的人面前有合乎礼仪的相处方式。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景来了解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也就是说自我知觉就是认清自己的过程。在认清自己之后,我们才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进而选择做真正适合自己的事情。

马克·吐温是美国十分著名的小说家,他曾经撰写过许多经典的作品。但是成名之后,马克·吐温却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商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有过几次经商的经历。第一次,经商是投资打印机,结果被人欺骗,赔了19万美元。第二次,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因为两个人都没有经验,最终以失败告终,赔了将近10万美元。两次失败的经商使他欠了一屁股债。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经商的念头,接着又进行了第三次投资,和别人合开了一家书店。其实马克·吐温的妻子早就看出他并不是经商的材料,但是他的文学才能无人能敌,于是极力劝阻他放弃经商重新回到写作这条道路上,经过妻子奥莉姬的劝说,他终于放弃了经商的执念,转而重新振作精神返回写作之路,于是才有了他一部部经典的作品。

马克·吐温并没有经商的天赋,他一味地坚持经商,就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老子在《道德经》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无法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就会做出错误判断。但是好在他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取得了成功。

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话:“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果一个人把精力放在了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一个劲儿地去钻牛角尖,就会活得异常艰难。站错了位置,人生就会面临各种的失败,这种失败会使你意志消沉,甚至穷极一生、落入卑微的境地。

但是有了自我知觉,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就会异常从容,它会使我们摈弃错误的选择,走上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对论的提出让爱因斯坦一举成名,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以色列官方寄来的信件。信件的内容是恳请他任职以色列的总统。在很多人看来,能成为以色列总统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从此享尽荣华富贵,得到众人的尊重与敬仰。但是出乎大家的意料,爱因斯坦拒绝了。他在回信中写道:“我的一生都在和客观物质打交道,我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去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平、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我承受不起如此重任。”

面对诱惑之时,爱因斯坦还能保持如此高的自我知觉实属不易,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的优势其实是在于研究。所以他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此才成就了他一生的科研理论。

“每一个人不要做他想要的,或者应该做的,而是做他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如果拿铁铲都能拿出名堂,要比拿元帅杖强千百倍,那么拿铁铲又有何妨?”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索尔格纳夫这样说。能做得最好的就是擅长的,擅长的也就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短板,我们如果拿短板和别人的优势去竞争必然会失败。要时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查自己,看清自己的优势,厘清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持之以恒地培养,那么收获的也就必然是喜悦与幸福。

自我知觉是我们认清自我,继而认清他人,最终认识整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认真地进行自我知觉训练,它会指引我们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

鸟笼效应:惯性思维总会拖你后腿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人在集市上买了一个空鸟笼回来,那么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很有可能会买一只鸟来与这个鸟笼相匹配。这个人可能会觉得在家里挂个空鸟笼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一个空鸟笼,就会问为什么要在家里放一个空鸟笼,然后这个人就会去解释半天,即使朋友不问,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疑惑。久而久之,这个人就受不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也受不了朋友脸上表现出的疑惑,于是就买来一只鸟放在鸟笼中。其实,我们想想,扔掉鸟笼比买只鸟回来要容易得多,但是这个人成了鸟笼的俘虏,他只想到买只鸟回来。

鸟笼效应其实就是在说,我们一旦偶然拥有一件根本不需要的物品之后,就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需求,促使我们买更多的东西去与新物品匹配,已达到一种物品之间的平衡与完美,也就是说得到一件不需要物品就会不自觉地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鸟笼效应体现在人身上,就演变成惯性思维。

小张和小青是邻居,小张由于家庭原因要迁居,家里的东西大部分都要卖出去,在清理完家具后,只剩下了一个雅致的书桌了,这书桌价格昂贵,如果作为次品卖出也收回不了多少钱,于是,小张决定把它送给邻居小青作为纪念礼物,小青也愉快地接受了小张的馈赠,并对他表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书桌搬回自家书屋后,小青发现自家的破旧藤椅与这个书桌比起来真是太煞风景了,决定买一个皮质转椅来搭配这张书桌,于是就花了500块买了一个合适的转椅,转椅买回来之后,觉得自己心里舒服多了……

一天,有一个朋友来小青家做客,小青为了展示自家的新书房,请朋友进来看看,这位朋友一进书房就对书桌和转椅赞不绝口:“很不错,但是如果能将书橱换一下就更好了。”小青看了看书橱,的确觉得它有些破旧了,也应该淘汰了,于是就又花钱换了书橱……

这天,又有一些朋友光顾了小青家,他们同样参观了小青的书房,都对书房表示了赞赏,但还是有人提出了异议,说道:“你的书房什么都好,就是光线暗了些,要是能把墙打开,建一个落地窗就更加明亮了。”听到这话,小青觉得他说的是实话,于是乎……就这样,为了一个书房,小青前前后后忙个不停,这一切只是由于那张邻居送的书桌。

上面的故事中,小青的做法就完全应证了鸟笼效应。在得到一张并不需要的雅致的书桌之后,为了匹配雅致的书桌又购入很多其他的物品,整日奔波劳累。

鸟笼效应并不是一无是处,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鸟笼效应的作用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例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一旦有重大活动的举行,那么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建设,甚至人文风貌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与改善以匹配活动的举行,这就是鸟笼效应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是于我们个人而言,鸟笼效应下的惯性思维带来更多的是消极作用。我们买了一件昂贵的连衣裙,就会买一双好看的鞋,因为只有好看的鞋才能与昂贵的连衣裙相匹配,继而我们会再买一个配得上裙子和鞋子的包包,一顶与之搭配的遮阳帽.....这样的惯性思维会让我们陷入一种一味追求“完美”带来的奔波之苦当中,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商朝时期,商纣王命令工匠做了一双精美的象牙筷子。这双精美的象牙筷子被他的叔父萁子看到了,萁子非常担心。他想到纣王使用这样的筷子就肯定不会用土制的器皿了,他肯定会用犀牛角和玉做成的杯子;纣王用象牙筷子和玉杯也不会盛放普通食物,肯定会用来盛放山珍海味;吃着山珍海味,那么他们就不习惯穿粗制滥造的平常衣服去享用美食,他肯定会穿华丽的衣服,在华丽的地方居住。想来想去,萁子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会落得不好的下场。果然不出他所料,五年后,纣果然像他预见的那样亡国了。

思维惯性会让我们变成物质的奴役者,致使我们陷入一种死循环,一旦拥有一个物品,如果不买其他相关产品就会产生一种过意不去的心理,当受到外界压力,这种心理也会一触即发。那么怎样才能消除鸟笼效应的消极作用呢?这里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

苏格拉底不喜欢逛街,他的几个学生希望苏格拉底去附近的集市去逛一逛,于是他们一个个地都在鼓动苏格拉底,对他说道:“集市上的好东西可多了。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都特别多,老师一定会有自己喜欢的!”受不了学生的怂恿,苏格拉底决定去看一看。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围住苏格拉底让他讲一讲昨天在集市上有什么收获。苏格拉底看着大家,一脸严肃地说道:“昨天去集市,我确实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苏格拉底这样总结道:“人们如果为了奢侈的生活而奔波劳累,那么幸福的生活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幸福的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东西一个不少,不需要的东西一个没有。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就够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谨防自己变成物质的奴隶,避免陷入鸟笼效应,别让惯性思维拖住我们的后腿。

比伦定律:失败是新的机会

陈强的工作性质会经常出差,但是每次出差前买车票时,他都特别倒霉,属于总买不到有座位的车票的那种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每次出差都非常轻松,他都可以在车厢中发现空座位,无论是远距离的出差,还是短距离的出差。其实他的办法很简单,似乎还很笨,就是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寻找,而且每次找之前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这一招屡试不爽,很是管用。每次还没等他走到最后一节,就找到了空座位。这其中的原因也是非常简单的,像他这样肯一节一节车厢去找空座位的人几乎没有。在找空座位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情况下,都是其中有几节车厢的人爆满,但是有些车厢非常的空。他说:“大多数乘客都会轻易地被一两节车厢的拥挤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想不到在上上下下的人流当中,会创造很多空座位。也或许他们想到也没有耐心去一节一节寻找。”

大多数人在拥挤的车厢里总是先顾好自己的站脚之地,认为这样就足够。但是故事中总能找到座位的那个人却不惜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寻找,在发现一个车厢没有座位时,他面对的就是寻找座位上面的一时“失败”,但是面对这样的“失败”他并没有放弃,因为之前就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结果是欢喜的,他在没有走到最后一节车厢之前就能找到空座位。

这就是比伦定律,比伦定律是美国考皮尔公司的前总裁F.比伦提出的,它的意思是说: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在这个世界上,成与败其实是相互依存的。比伦定律要求我们辩证地去认知“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前奏,一种机会。一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去对待“失败”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联想的起家是靠从科学院贷款20万元,当时联想由于急于赚大钱,在一笔生意中被骗去8万块,这对于刚起步的联想而言是致命的,整个公司陷于困境。1995年,由于种种原因,联想(香港)集团出现巨大的管理、产品和财务危机。在有可能被投资者抛弃的危险时刻,联想没有恐慌,他们冷静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果断将香港联想和北京联想合并,使联想整体渡过了难关。1998年,联想管理层又遭遇了巨大的震荡。在20年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联想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这些失败与挫折换来的。虽然遭遇了很多重创,但是都能够迅速从挫折中站起来,这就与许多其他中关村企业不一样。

除了联想,微软的一路也是异常坎坷。但比尔·盖茨认为失败是成功的基础,因此,盖茨常常雇用在其他公司有失败经验的人做其助手,借用他们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盖茨最为欣赏的人是福特汽车创始人福特和通用汽车创始人斯隆。盖茨办公室有一张福特的照片,作为激励,也作为警惕——福特梦想做出便宜好用的交通工具,创造出汽车世纪,但最后固执地坚持原来的信念而不能持续进步,20年后霸主地位被后起的通用取代。悬挂一张福特照片,既是对他普及汽车全民化的崇敬,又是对他失败的一种反思。

比伦定律听上去是有些荒谬,因为每个人都梦想成功,没有一个人想去尝试失败,但是在成功的路上,失败是避免不了的事情。比伦定律就告诉我们,既然如此,何不把失败看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呢?

史泰龙年轻时候特别贫困,没有钱去买一套像样的西服,但是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多家电影公司,他带着写好的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剧本一家一家地前去拜访,但是,第一遍拜访下来,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面对500多家电影公司的拒绝,史泰龙并没有灰心,他又从第一家电影公司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在第二轮的拜访中,拒绝他的仍有500多家。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的相同。史泰龙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到第350家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几天之后,史泰龙接到通知,请他到公司进行详细商谈。就这样,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史泰龙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电影——《洛奇》。

失败是我们成长路上回避不了的,那么我们为何要去沮丧?换个角度去想,失败也是一种新的机会,它会指出我们工作与努力中的错误与缺点,指引我们去改进,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这样的经验教训会提高我们日后的成功概率。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我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能将他升为主管。”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也说:“很多人都梦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能成功。”

第四课 从心理入手,驱除不良情绪的困扰

焦虑心理:你总是感觉不到快乐

李娟是一名高中补习生,村里有十多人都在读高三,但是只有她一个人是补习生。她的数学基础比较差,补习过后进步并不是很明显。虽然是一名农村姑娘,但是李娟家境较好,家人都十分关心她,经常到学校看望她,给她带一大堆补品,叮嘱她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家族争光。家长这么百般的照顾,给了她很大压力,她的思想包袱非常大。

在课堂上她总是很容易开小差,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在担心“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又会想到自己已经比同村其他同学多读了一年,如果还考不上大学,不仅没有脸面见同村的人,也丢尽了家里的脸。于是,为了考上大学,给家人争光,她整天都考虑着该怎样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除了在教室拼命学习之外,下了晚自习,教室和宿舍灯熄了,她还要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久而久之,因为睡眠严重不足,她整天都会感到头昏沉沉的,书也看不下去,但又舍不得休息,她认为休息会耽误时间。

每当考试的时侯,“怕比其他人考得差”的念头总是会出现在脑海中,令她十分苦恼。每次考试之前,她的思想包袱就会异常明显,感到无比紧张,导致她每次考试都发挥不了正常的水平,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所下降。在高考临近的那段时间里,“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样的念头不停地出现在她的头脑之中,怎么也摆脱不掉。李娟也会偶尔鼓励一下自己,默默为自己加油,但是一到上课时,她总是集中不了精力,脑子里又会在想:“要是再次考不上怎么办?”这样一想就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她经常敲自己的头,掐自己的手,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好好地读书,但是也难以做到冷静。

故事中李娟的心理状态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焦虑。当一个人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或是完成某种心愿时就会出现紧张情绪,焦虑的产生不需要明确的客观原因,它是一种因为自我预感会面临不好的处境而引发的内心不安,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恐惧。处于焦虑状态,人就会像故事中的李娟一样,表现为精神紧张(不安全感、担忧、紧张)或是发作性惊恐状态(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是紧张哭泣)。

焦虑的产生一般与压力有关,网络上的压力测试显示,不管是处在哪个年龄段,从事哪种职业,我们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承受不同的压力。故事中李娟的压力来自高考升学;下岗工人会面对家庭开支的压力;公司的白领会面对竞争的压力;政府公务员会面对考核带来的压力;大学生毕业之后会面临择业的压力……当人在面临压力无法排解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焦虑的情绪。

有时焦虑的产生也毫无理由,我们整日惴惴不安却又找不到原因所在,总觉得将来会面临什么不幸的事情,因此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心情烦躁、情绪低迷,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暴怒。

小飞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公司的福利待遇都相当不错,他还有一个对他很体贴温柔的女朋友。在别人眼里,小飞俨然已经是一位成功人士,但是他的内心却相当苦闷。

尽管每月拿着不菲的工资,但是小飞却总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每天都是像一个陀螺一样地在旋转,在拼命努力地工作,因为他觉得,一旦自己松懈下来就很可能会被公司淘汰掉,每天都身心俱疲。处在压力之下,小飞不免会对女友发火,事后又会觉得对不起女友,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通过听音乐、做运动,他可以一时排解掉压力,但是一回到工作当中就会陷入焦虑之中无法自拔。

压力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焦虑是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对生活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面临焦虑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摆脱焦虑。

第一,拥有良好心态。做事时得失之心不要太重,放轻松去对待,把事情看得太重往往会导致失败,所以调整好心态不但利于事态的发展,也会让我们免于焦虑。

第二,自我疏导。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焦虑时,不要回避它,而是要正视它。同时试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揪住焦虑的事情不放,着手自己此刻能够做的事情,把精力放在做事情之上,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焦虑不见了。

第三,自我放松。当焦虑出现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在行为上表现得更快乐一些。可以静静坐下来,深呼吸,进行全身放松,也可以躺下来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环境优美、无人打扰的空间之中,从而让焦虑情绪走开。

第四,药物治疗。如果焦虑情绪演变成病理性的焦虑症,那么就要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及时吃药,并通过心理调节使自己早日康复。

抑郁心理:被逐渐瓦解的精神世界

小兰在公司工作已经6年了,其间她一直感到工作很压抑,有一段时间,她和领导谈论工作的事情时,虽然站在领导面前能听到领导的声音,却无法集中精神记住领导的工作安排,而且她已经失眠很多年了,去年她又和相处四年之久的男友分开。在种种的不顺之下,她选择了辞职,一直处在离职的状态。她觉得自己活着是多余的,没有朋友,亲人也无法理解自己,总是会想到自杀。在此期间,她也买过一些有关励志以及心理方面的书,但都没用。

张娟前段时间和相恋三年多的男友闹分手闹得很厉害,于是开始整夜整夜的失眠和早醒,而且还总是感到一着急就呼吸不顺畅。她的失眠持续半个多月,脑袋也像快爆裂一般的痛,饭量也是锐减,吃得比小猫还少,人消瘦得很快,精神状态也极其不好。

周先生今年70岁高龄,生活很美满,子女们都长大成人,而且事业有成。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让周先生感到愉快,近半年以来,他总是郁郁寡欢,觉得自己得了某种绝症。以前脾气温和的他也变得极其爱发脾气,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与家人争吵不休,弄得家人也不想理他。他时常觉得自己年轻时做过很多错事,不可饶恕,担心自己和家人会遭到报应,所以不敢出家门,变得坐立不安、难以入睡。至此,周先生变得非常消沉,无精打采,不想说话、行动迟缓、表情呆滞,觉得自己生不如死,有一次,他想触电身亡,但是由于跳闸未遂。

小兰、张娟和周先生其实都是陷入了抑郁的情绪反应中,抑郁是一种无法应对生活中面临的困境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当抑郁严重时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疾病,也就是抑郁症。患了抑郁症的人,会表现得情绪低落、对事物的兴趣减弱、变得悲观、缺乏主动性、思维迟钝、自罪自责、失眠。他们会担心自己患了各种疾病,会感到身体不适,严重者可能自杀。

抑郁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后果都是非常可怕的,青年演员乔任梁的自杀就被传出是因为抑郁症,抑郁症不仅仅是会让人产生自杀的念头,而且会杀人。古今中外,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名人也不在少数。

1961年,著名的硬汉作家海明威开枪自杀,就是因为晚年身患多种疾病,长期处在抑郁之中,加之当时人们对抑郁的治疗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一生追求自由与浪漫的三毛,在丈夫荷西死后,陷入了精神低谷之中,在进入更年期后,低迷的情绪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她常常会把死挂在嘴边,但是亲人与朋友并没有注意到她的精神状态。最终,在1990年,三毛自杀的消息传出,亲人与无数热爱她的读者只能扼腕叹息。

《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在医院跳楼自杀也是因为抑郁症的困扰。在结束第二段失败的婚姻之后,徐迟就变得十分自闭,甚至施行“四不政策”:不读报、不看电视、不下楼、不会客。长此以往,造成他自杀的悲剧发生。

在人类十大疾病当中,抑郁症被列为第五位,全世界有数亿位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就像是一个隐形杀手一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郁闷”也成为了中国人的口头禅。

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自己陷入抑郁当中,即使发现自己身陷抑郁也要试图及时从中解脱出来,这里有一些方法介绍给大家。

第一,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在生活中,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要妄自菲薄,而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建立起自尊与自信,不要盲目地把自己和别人放在一起比较。要常常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鼓励自己,让自己处在快乐与自信当中。

第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因此变得自信而阳光。

第三,乐观看待事情。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及挫折之时,要以乐观的情绪去面对,而且不要把是非黑白看得太过死板,要善于变通,看到事情的光明面。

第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人是群居动物,所以不要拘束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之中,而应该多去接触朋友,尤其是那些充满正能量,充满活力的朋友,从朋友身上感受到事物的光明与美好。

第五,学会发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感到悲伤时就要学会及时排解,可以向家人或朋友诉说,也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总之不要让不开心留在内心。

第六,坚持规律生活。早睡早起,规律锻炼,按时学习、工作会简化我们的生活,会让我们内心感受到平静与祥和,而且会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会增加我们的自我成就感。

第七,锻炼意志力。人的一生纵使艰难,但是意志坚强的人也能安然度过,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成为那个意志力强的人,从而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可以调整自己,重振精神,树立信念,相信境况终会“柳暗花明”。

第八,配合治疗。如果身患抑郁症无法自我调节,那么就要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通过自身情绪调节使自己早日康复。

报复心理:别让“海格力斯效应”毁了你

在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英雄,名字叫作海格力斯,他的力气非常大。有一天,他走在一条崎岖不平的路上,本来心情就不好,看到路上有一个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长得还特别的丑,于是海格力斯上去就用脚去踹那个“袋子”,没成想,那东西被他这样一踩,迅速膨胀起来,并变得越来越大。看到这样顽固的东西,海格力斯非常生气,于是拿着一根很粗的棒子去敲打它,结果它变得更大了,最后,把海格力斯的路都给堵住了。正在海格力斯纳闷时,一个人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亲爱的朋友,快别再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到你刚见到它的那样;你如果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其实,仇恨就像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一样,刚开始是非常渺小的,这时你如果忽略它,矛盾就会自动地化解掉,仇恨也不会长久地存在。但是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对它拳打脚踢,它就会加倍地报复你。由仇恨引起的报复心理在心理学中就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它是说,在人际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冤冤相报,则会使仇恨越来越深。

圆圆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她学习很认真努力,而且对待老师总是彬彬有礼。但是圆圆的性格很不稳定,与同学发生争执之后总是怀恨在心,她会跑到其他同学那里说得罪她的同学的坏话,所以班里的同学都不是很喜欢她。同学之间借东西用很正常,但她借完别人的东西之后总是给别人钱,让借东西给她的人心里很不舒服,好好的同学友谊被她弄得像是等价交换。圆圆一旦认为别人伤害了她,就会产生报复心理。她会往同学杯子里倒脏水,会在同学心爱的书本上乱涂乱画,看到同学生气难过的样子,她会在一旁偷笑。但对于别人给她的帮助会极其热情地回报。例如,有一次,同学在她打喷嚏的时候递给她一张纸巾,她就买了一个很贵的笔记本送给那个同学。

圆圆的种种行为,弄得大家都觉得她是个怪人,没有人敢再去亲近她,班上的同学对她都是不理不睬的态度,她为此很苦恼,感觉人际关系好冷漠。

故事中圆圆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仇恨心理驱使下的报复行为。报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会促使一个人采取攻击的方式去对待那些曾经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有报复心理的人,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对别人会心存戒备与防范。放任报复心理,会让人心胸越来越狭窄,从而对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在圆圆心里,她其实极度想要博得别人的喜爱,想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在行为上却采取了不正确的做法。生活中,像圆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锱铢必较,一旦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便会采取一系列报复的行为。报复心理对于自己与别人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两个人之间由于误解或者是嫉妒有了矛盾,这时候,如果你采取报复行为对待对方,就会加深对方对你的仇恨,对方或许就会用同样的报复行为来对待你,在这个过程中,你心中的敌意越深,对方对你的报复可能就会越狠毒,直到最后,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如果拥有报复心理却没有付诸行动,也会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总之,报复心理就像是一条可以吞噬人心的毒蛇,最终会导致人性的扭曲,直至自我毁灭。

报复心理如此不利,那么我们要如何消除呢?心理学家给出如下两点建议。

第一,学会宽容与忍耐。给予别人宽容也是在给自己创造机会,学会宽容他人的人是不会怀报复心的,懂得宽容,生活就会多一份阳光与温暖。忍耐不是退让,而是一种力量,只有忘记仇恨,学会宽容,我们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友谊与信任,从而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第二,学会用理智的做法化解冲突。在生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认知上的差异,难免会出现摩擦与冲突,这时就要用理智的方法去正确处理,要认识到报复其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使冲突更加恶化,只有采取理智的处理态度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愤怒心理:何必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

有一个名叫爱地巴的人,他在每次和人发生不愉快的时候就会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然后围着自己家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

爱地巴是一个特别勤劳的人,由于他的勤劳,他的房子变得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大。这个习惯却始终保持了下来,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情,他总是会像以前一样,围着房子和土地跑圈。

认识他的人都非常奇怪,为什么爱地巴总是围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每个人都问他其中有什么原因,但是爱地巴并不告诉他们。等到爱地巴老了,他的房子和土地面积也都非常大了,他还是会围着房子和土地走路,只是不能像以前那样行走自如了,而且等到他走完三圈,天已经黑了,他会坐在田边喘气。

有一天,爱地巴的孙子又问起他为什么要围着房子和土地走三圈时,爱地巴终于对他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在我年纪还小的时候,每当我和别人生气,甚至要发生争吵的时候,我就会回去围着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在跑的过程中,我就会想,自己的房子和土地那么小,有什么时间去和别人争吵呢?还不如抓紧时间劳动,然后,我的气就会消掉很多,把时间都用在勤奋努力上。”听到爷爷这样说,孙子又有疑问了:“爷爷,现在您可是附近最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坚持围着房子和土地走呢?”

爱地巴看着小孙子,笑着说:“虽然现在我年纪大了,但是还是会生气,每当这个时候,我也就会去走,走着走着就会想,我的资产都那么大了,有什么必要和别人生气吗?这样一来,我也就不生气了。”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都顺心,碰到不顺心的人和事,生气是难免的。所谓生气就是因某人或者某事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或者某人某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生气是人之常情,但是像故事中的爱地巴一样,将这种情绪迅速排解掉,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去做的事。生气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正如台湾著名高僧证严法师所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生气有损健康,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实验发现,生气时,人的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血管会收缩,血液中的动脉硬化物低密度脂蛋白会增多,脑电图会呈低幅快波状,心跳会加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头晕失眠、癌症等17种疾病都会因生气而加剧。唐代著名的医生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到,过度生气会大伤元气,清朝的名医林佩琴也在《类证治裁》中记载到,怒气伤肝的病症多达三十余种。

生气的危害,古代人早有认知,所以清朝东阁学士闫敬铭曾写过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在日常生活中,能让我们生气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同学弄坏了自己最喜爱的图书、公交车上别人踩了自己新买的鞋子、食堂排队吃饭时有人插队等。这一切都让我们有理由生气,但是生气有用吗?有必要去生气吗?生气也只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而已。同事之间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攻击、两败俱伤。下属做错事情耽误业绩,声嘶力竭地去批评……种种生气的事情屡屡发生,伤害的都是自己,这又是何必呢?

何必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我们应牢记《不气歌》,用《不气歌》中的智慧鼓励自己。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像《不气歌》中所言的那样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心胸宽广。我们要具备容人容事的雅量,对待人,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要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对待事,被人误解或错误对待时,不要以牙还牙,要以宽容为大。这样为人处世,即使遇到令人难以忍受的人和事也不会太过愤怒了。

其次,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良好的个人修养,要求我们学会忍耐、学会知足常乐等。这样的修养会让我们遇到事情时情绪稳定,不失去理智,让我们可以看透生活百态,从而拥有从容的心态。

最后,学会自我调节。可以是自我安慰,学习名人的心胸让自己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不争不抢,可以是与亲朋好友促膝长谈,把心头的愤怒宣泄出来。

悲观心理:你的生活原本可以丰富多彩

夏丽今年25岁,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已有两年,家是河北农村的。夏丽长得不漂亮,再加上不会打扮自己,所以外在形象很一般。她在大学时期非常爱好运动,是学校里比较活跃的学生。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她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自己主观努力就可以做好的,所以总是对自己的工作业绩不满意,没有了之前的自信,她开始觉得人生毫无追求与意义可言。有一个追求她的男孩子,是她高中时的同学,大学毕业工资不高,这个男孩子追她七八年了,对她百依百顺,可她就是觉得不满意,想到跟了他今后连房子都买不起,想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更是遥遥无期,她就觉得悲观失望,好象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她生活得很不快乐。而另有一个相貌和收入都不错的男孩子追求她,她又觉得他太优秀,跟他在一起有压力,怕守不住他,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于是,她就这样在没有自信、没有希望、没有快乐的生活里消磨着自己的生命。

故事中的夏丽是一位典型的悲观者,在她的眼里生活就好像是一滩死水般,没有生气与希望,但是其实她的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就是因为她的悲观心理断送了这一切。

有一对双胞胎的性格截然相反,哥哥是个看待事情比较悲观的人,弟弟则是个乐观主义者。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也就是在冬天,爸爸妈妈想改变一下他们极端的性格。于是他们给兄弟来准备了不同的生日礼物。给哥哥的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但是给弟弟的是一盒马粪。

这天,兄弟俩坐在桌子前,等待着他们的生日礼物,哥哥首先拆开了那个非常精美且巨大的箱子,看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摆在自己面前,竟哭了起来,对爸爸妈妈说道:“你们没看到外面正下着雪吗?而且我也不会骑自行车啊,你们是不是想让我摔死。”他的父母感到非常意外,不知道怎么安慰儿子。就在这时,弟弟拆开了自己的礼物,结果看到一坨马粪,而且臭气熏天。但是弟弟却显得异常兴奋,他大叫着问爸妈:“你们给我准备的马在哪里?赶紧给我啊!”

悲观还是乐观全在于采取哪种生活态度,哥哥对待事情总是消极,所以即使收到自行车也只会想到它的坏处。而弟弟是个乐天派,即使面对的是马粪,他也会想到有一匹马在等待着他。

美国有一位医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患者服用一种药,但其实这种药只是安慰剂,是用水和糖加上某种色素配制而成的。如果患者相信药效,也就是说,患者对这种药的药效持有乐观的态度,治疗效果就会十分显著。乐观的人服用安慰剂后,90%的人会感到病情有所好转,有人甚至会痊愈。那么悲观的人会怎样呢?有这样一个事件,一个铁路工人,意外地被人锁在冷冻的车厢里。这位工人反复地在心里念叨:他现在正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就会被冻死。结果不到20个小时,他被冻死在车厢内,医生也证实了他的确是被冻死的。但是大家仔细检查了车厢,却发现车厢内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所以,铁路工人的死与外界环境的冷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死在于他的悲观,他确信人在冷冻的情况下不能活命。所以,悲观有时候会导致死亡。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有让自己感到悲伤的。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就要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做到知足、大度、豁达。

罗斯福家里曾经发生失窃事件,财物损失十分惨重。他的一个朋友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写信来安慰他,意在劝他不必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罗斯福总统很快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一切都很好。我想我应该感谢上帝,因为:首先,我损失的只是财物,而人没有受到伤害;其次,我只是损失了部分的财物,并非所有财产;最后,也是最幸运的,做小偷的是那个人,而不是我……”这就是一种豁达的乐观者的生活态度,如果换成悲观之人,肯定会因为失窃而大为伤心与愤怒。

悲观心理会让我们错失人生路上的很多风景,从而把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抛开悲观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认识到悲观的坏处。悲观的人一般情绪起伏比较大,而这不管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是人际关系都有着消极的作用,悲观容易让我们陷入空洞、无追求的生活轨道。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悲观的消极作用,然后才能打心底里摈弃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看到事物的光明面。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做到就是看到一件事的光明面,从而不让自己陷入悲观的情绪当中。

最后,广泛阅读。从书籍中获取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再只局限于一家之言,看到人生百态之后,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拥有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冲动心理:毁灭的魔鬼

刘备在巴蜀打了胜仗,占领了巴蜀,张飞则一直镇守在阆中。后来,关羽被东吴杀害,听到这个消息,张飞非常伤心,日夜哭泣,甚至因为悲伤而吐血。他手下的将领纷纷来安慰他,陪他喝酒,希望能缓解一些他的悲痛。但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张飞喝醉之后便六亲不认。部队里的人,只要稍有人犯错便进行惩罚,其中有几个人甚至被活活打死。除了喝酒打人之外,他还对着东吴的方向大哭,希望有朝一日为关羽报仇雪恨。

刘备登基之后,张飞得到加封,他一直没有忘记给关羽报仇,在加封之后便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冲到刘备面前,痛哭失声,同时也责怪他为什么迟迟不给关羽报仇,质问他是不是忘记他们三个曾经在桃园下结为兄弟的誓言。刘备解释说,他不想让张飞轻举妄动。但是张飞根本听不进去,对他说道:“这些人怎么会明白我们三个人的情义,如果你听了他们的话。不去给关羽报仇,那么只有我一个人去了,而且,如果报仇不得,我也不会回来!”

其实在刘备心里,早有为关羽报仇的打算,经张飞这样一说,也按捺不住自己想要报仇的心,决定和张飞兵分两路,讨伐东吴。

张飞回到自己的部队之后,对手下说,三天之后,这里的所有旗子都要换成白色的,他要三军挂孝去讨伐东吴。但是负责后勤的范疆、张达告诉张飞说,白旗不可能三天备齐,请求他宽限几天的时间,张飞不听,对他们说道:“如果三天之内办不好这件事,我就把你们俩杀了!”

范疆、张达两人深知,三天时间不可能办成这件事,但是办不成就会死,于是他们在商量之后,把张飞杀了,两个人投奔东吴去了。

故事中,张飞因为兄弟情义一心想要为关羽报仇并没有错,但是错在张飞的冲动性格,最终,因为冲动而死于非命。

“……两个月前我的身份是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一个即将进入社会展示自己才能的毕业生。家人和国家都对我寄予厚望,而我本人又何尝不是满腔热血地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母校在整个云南省是名气最大、实力最强的高校,就业前景是很看好的。这些我都从师兄、师姐和老师那里打听得很清楚了,所以很多报纸上所渲染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我是从来没有感受到的。

写到这里我真的很痛苦……那四名被害者也和我一样,家里都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和我一样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我当初怎么就那么轻易地毁了他们呢?人云:凡事都是有原因的,又说:事物的发展总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现在每天我都努力思索,试图从自己身上寻求原因,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此刻我亦很糊涂,只能说很偶然!

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我决定走上这条路。现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这是多么荒谬,多么无知,多么悲哀,多么残酷啊……”

上述内容是马加爵入狱之后的忏悔书,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轰动一时,起因仅为一次打牌吵架而已,但是因为马加爵的冲动而最终酿成了杀人事件,导致校友死亡、自己入狱的悲惨结局。

冲动的情绪会促使我们失去理智,在冲动之下的所做所为大多会在平静之后后悔莫及,这也就是马加爵忏悔书的由来。

冲动多指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它是一种最无力也最具有破坏性的情绪,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2006年世界杯,齐达内因为受到马特拉齐言语刺激,用头直接顶向对手的胸膛,这一行为被助理裁判看得清清楚楚,随之他被红牌罚下,也因为此事为自己的世界杯生涯画上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我们现今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一旦情绪焦躁,就很容易冲动。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因为踩了一脚而破口大骂的两个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的两个人。别人损害了自己一点点利益就不择手段夺回,因为社会不公就采取报复社会的卑劣行径……

为了不做冲动情绪的牺牲品,我们要时刻防止自己冲动。下面介绍一些控制冲动情绪的方法。

第一,调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冲动作为一种喷发的情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要想办法抑制片刻,就可以避免动拳头的冲动。一般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忍耐,二是谦让。在遇到较强的情绪刺激时,我们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一些方法表达情绪,消除冲动,尽量使自己不陷入冲动鲁莽之中。

第二,采取暗示、转移注意法。事实证明,冲动情绪一旦爆发,就很难控制,所以,必须在它尚未出现之前或刚出现还没升温时,立即采取措施转移注意力,避免它继续发展。比如,让自己想一些无关的事,干一些其他的活,脑子不闲、手脚不停,就能摆脱因发怒带来的思想负担。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冷静下来后,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在遇到冲突、矛盾和不顺心的事时,要学会正确处理,可以依照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里?②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③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难以接受的?④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⑤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并采取行动,逐渐积累经验。

第四,平时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耐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去做,比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细的手工艺品等。

第五,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要冲动。有时我们需要一些外部的提醒来保证自己不冲动,比如我们可以学习林则徐,他每到一处,都会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贴上“制怒”的条幅,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发火。我们在生活中,也大可以把关于抑制冲动的语句摘录下来,放在自己时刻可以看到的地方,以便提警自己。 KeCEHm5AwimyVZ0PNvqnxxS7RsfAoFgcZ2Se7mg/YRjN2ogADC2xE4Z6dDjAr+5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