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

第一节
人文主义的美学思潮

长达两千多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为后世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铺垫,历经了中世纪黑暗的过渡时期后,西方的文化终于走上了一条较为辉煌的道路。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仅是艺术、文学的繁荣时期,也是思想界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在艺术、文学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 中世纪的过渡时期

中世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已经衰颓,罗马一分为二,被北欧的各个民族入侵、瓜分,频繁的战争导致生产停滞、科学文化落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形成了 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在此期间, 基督教会 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主,人们在教会和世俗政权的压迫之下,苦不堪言。不仅如此,教会还极度仇视世俗文化,试图用自己的教义来控制人们,使得文化无法传播,文学艺术无法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处于黑暗当中。

2 文艺复兴运动

从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末,欧洲的 封建社会开始瓦解 ,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当时欧洲各国虽然还处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但是在经济上已经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城市开始兴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一边进行着资本积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一方面开始追求现世的欢乐和世俗的文化。他们 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基督教和神权的反抗和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 ,这就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是 人文主义思想 ,它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反对神的权威,反对宗教神秘主义、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他们要求打破教会和封建的统治。同时他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提倡思想解放、个性自由、全面发展,认为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文艺复兴标志着从神学到人学、 从神性到人性 的根本转变。

文艺复兴时期是个充满 巨人的时代 ,当时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还为后世留下了十分重要的思想成就。这个时期的美学家大多是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他们在进行艺术实践的同时,也累积了大量对于美学的认知,这就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但丁的文学美学

恩格斯曾评价但丁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足见但丁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丁是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开拓者,他的代表作品《神曲》一直到今天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1 但丁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

2 艺术体裁

但丁在创作《神曲》的时候,运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裁,它既不是传统的拉丁诗,也不是戏剧的形式,既包含有抒情诗的成分,又包含历史的内容,这种形式在他之前是绝无仅有的。虽然但丁非常尊重传统的权威,但是却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创了一种在传统类别中完全不存在的艺术形式。这就提出了一个关键的美学问题: 艺术体裁是否具有永久性 。当然但丁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任何作品不论形式如何都是人的精神的反映,而越是有个性的艺术体裁,越有可能适合反映这个人的精神世界。这是对于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的结果,在他个人的实践当中也得到了应用。

3 艺术幻想

但丁在创作《神曲》的时候,实际上是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全文贯穿了他对于灵魂死后的命运和现实活动的思考,当然这种深刻的想法是建立在他个人对现实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他的 艺术幻想 看似充满了荒诞,实际上却是 对现实最恰如其分的解释 ,一方面这种幻想是对现实在某种层面上的反映,以独特的角度对现实中的事情进行解释,另一方面这种幻想是具有 象征性和预言性 的,所以它同时包含了现实因素和理想因素。

在艺术幻想的过程中,但丁着重运用了人的 感官和感受 来支撑这种幻想。他对于感官的作用可以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营造“炼狱”的恐怖气氛时,他特别在周围环境中制造了恐怖的声音;而在“天堂”当中,则用赞美的抒情诗朗诵来渲染美好的氛围。类似这种对光线、声音、气味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了人的感官和感受。

4 精神体现

但丁在中世纪的创作背景下,跳出了《圣经》的范围,在人物上选择了希腊古典历史文化中的名人,比如荷马、贺拉斯等人,这本身就是对于当时世界的一种挑战,极具创新精神。

《神曲》本身还是有浓重的宗教氛围的,但在这种氛围下又充分表现了古希腊罗马的精神意识。作品中既包含了基督教义中超脱、来世、禁欲的思想,又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现世、原欲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极具有创造力的表现方式。

5 论俗语

但丁在他的学说当中对于俗语的研究也是很多的。他认为俗语对于人类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语言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是能够区分人类和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人类通过语言能够进行交流、传达思想,语言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他讲到了俗语的重要性。他认为俗语是人类最初的语言,也是真正的语言,人类从孩提时期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这种语言是非常接近人的现实生活的,所以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会更大。所以说人类应该从俗语当中提炼和总结出一种统一的民族语言,把所有文字语言的优点都集中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对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6 诗的问题

但丁对于诗的问题也有研究。他认为诗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且主要的题材应该是武士的英勇、爱情的热烈和意志的方向。虽然这些都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神学观念,但是已经有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苗头。

第三节
薄伽丘的文学美学

在中世纪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文学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人文主义思想也难以得到发展。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薄伽丘在当时就明确提出了反封建、反神学的观点。他曾说过:“世间万物,原都是匆促短暂、生死无常,而且还要忍受身心方面的种种困厄、苦恼,遭受无穷的灾祸。我们人类寄居在天地万物中间,而且就是这万物中间的一分子,实在柔弱无能,既无抵御外界的侵凌,也忍受不了重重折磨。”正是基于此种心理他才走上了反神学、维护人性的尊严的道路。

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与但丁、彼特拉克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和意大利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书中展现了现实美和人性美,主张追求自由和幸福,也对现实中的禁欲主义、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他拥护共和政体,反对贵族势力,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主张“幸福在人间”,这句话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1 肯定人性美和自然美

在薄伽丘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 歌颂人性美 的部分。在《十日谈》的一百个故事中,他讲述了大量的爱情故事。他认为追求爱情是人类的天性所趋,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爱情是无法真正受到阻拦和约束的。因为这是人性的体现,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爱,所以人们会为了爱情而同现实做斗争,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打破世俗的金钱观念,这也是个人对于自由和幸福的追逐。对爱情的讴歌,充分表现了他对于人性美的肯定。同时,作为优秀的作家,他对于 人物外貌美 的描写也尤为动人。很多描写都是人们未注意到的美的细节,这些细节丰富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使得人们对美有了更新的理解,这也是对人性美的一方面肯定。

在肯定人性美的同时,他也 发现和肯定了自然美 。他写过很多充满浪漫气息的田园诗,歌颂了乡村的美丽风景。他认为自然美是值得歌颂的,也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的。他的这种理解不同于古代时候人们带着神秘主义、宗教主义思维去认识自然的做法,他将自然美重新归于自然本身,并且肯定自然对人的深刻影响,这无疑是一种更加进步的审美观。

2 为艺术和美辩护

薄伽丘的美学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 为艺术和美学进行辩护 。在他之前的中世纪的神学是反对文学、反对艺术的,因为他们认为文学艺术都是在说谎,并不能表现真理。对于这种在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观念,薄伽丘勇敢地站出来进行挑战。他提出:“诗是神学,而神学也就是诗”,他认为文学并不是在说谎,而是将真理隐藏在想象和虚构中,他认为文学艺术和神学一样,都是能够传播真理的。他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学观点出发,对文学艺术进行了辩护,虽然还有一些神学的因素在其中,但在当时可以说是有了极大的进步,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 诗的创作

薄伽丘认为诗人创作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四节
阿尔伯蒂的建筑美学

阿尔伯蒂曾经说过:“你要坚信,人生来不是为了过碌碌无为的凄凉生活,而是要从事伟大壮丽的事业。”他本人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的观点,他设计建筑、研究艺术理论,同时研究哲学、数学、诗歌,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具有辉煌成就的一生。

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的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诗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建筑方面具有杰出的成就,曾经设计了佛罗伦萨鲁切拉宫和新圣玛利亚教堂,其作品的美学价值非常大。他不仅注重建筑物的实用价值,同时也特别关注建筑和艺术的相关理论,他的理论作品《论绘画》《论建筑》,都非常具有美学价值。同时他还是全才型学者,致力于道德哲学、制图学和密码学方面的研究。

1 人性美和自然美

处在中世纪的阴影之下,阿尔伯蒂的哲学思想中并没有完全否认神的存在,但是他热情讴歌了 人的美和价值 。他曾说过,除了美就再没有什么让眼睛存在的意义了,这种描述说明人 对于美的追求和渴望是合乎人的本性的 。人会欣赏美、歌颂美、因为美的事物感动、因为美的存在满足,这种对于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不应该受到压制。这种辩护既是对于美的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于人的价值的肯定。

阿尔伯蒂对于自然也是赞赏的、热爱的。他认为 自然风光的美 是无法复制的,他本人就常常被自然界的风景所吸引、所感动。同时他在研究建筑理论的过程中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他认为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建筑美。

2 美的学说

在阿尔伯蒂的美学思想中,他认为 美是和谐 ,美对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这其中不仅包括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也包括事物整体存在的和谐方式。他认为美是数量、布局、结构的和谐统一,这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主张具有一致性。

同时他认为, 美是客观的 ,因为美是各个部分经过严格的要求以和谐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客观性。在这个组合的过程当中,各个部分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美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是具有客观性的。他还认为, 美是能够被所有人认知的 ,任何一个人,不论他是怎样的保守、怎样的开放、怎样的粗鲁野蛮、怎样的不合于世,他也不会对于美的东西视而不见,不会缺乏对于美的赞赏和追求,也不会不讨厌丑陋的或是有缺陷的、让人不悦的东西。这就是说美是能够被人们认识和理解的。 人通过感官和感觉 认识到美的事物,才会对美有所体会。

3 美和美化

阿尔伯蒂还研究了美和美化的问题。

他认为美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事物本身的变化发生变化,也不会因为人对于它的评价而发生转移。所以说美是具有绝对性的。

他认为美化是使事物变美的一个过程,是外部形式的主观结合,是人们把外部存在的事物附加到主观事物上的一个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原本被认为是丑的东西也可能变美。所以说美化具有相对性和偶然性。

4 自然是艺术的原型

阿尔伯蒂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原型,他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其实是对于自然的模仿过程,但是这种艺术只是比较普通的艺术。真正高明的艺术不会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而是会更多表现理想当中的美。所谓理想中的美,就是将个别事物中的美都集中在一起,加以理想化,这样就能够形成真正的理想美。

就此,他还提出了艺术典型化的问题。他认为实现理想美的事物其实就是艺术当中的典型,这种典型具有很高的价值,能够在艺术创作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5 美与数学的关系

阿尔伯蒂在《论绘画》中说,绘画艺术需要以数学为基础,例如构图、透视等问题都是数学基础在艺术中的应用。他认为传统的认知角度已经不能够满足艺术家的追求,因此艺术家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需要借助更加高级的方法和方式,而数学能够对艺术的表达起到帮助的作用。

第五节
达·芬奇的绘画美学

我们在小时候都听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也都知道他的杰出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他是最为人们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事实上达·芬奇也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全才,他曾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这应该就是他一生的箴言。

达·芬奇被称作“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不仅是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此外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是 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最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是现在巴黎卢浮宫的三件镇馆宝物之一。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还在创作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创作历程,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他的 《笔记》和《画论》 中都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美学思想。

1 “镜子论”

达·芬奇认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将面前所有的事物都反映出来。他将这种“镜子论”应用于文艺创作,他认为应该用镜子来检验一个人的画作,看它是不是与实物相符。所以,关于艺术的起源,在这个前提下就有了很好的回答,他认为 艺术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现实 的。他认为自然是最权威的向导。他认为罗马之后绘画的衰败,在于人们并不是去直接模仿自然,而是在模仿前人的画作,这样是抛开了自然这个根本的事物而去寻找那些所谓的典范或标准。他曾说过:“谁能到泉源去吸水,谁就不会从水罐里取点水喝。”这说明了艺术家应该直接从自然之处得到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的道理。

在“镜子论”的基础上,他还明确提出了 艺术是第二自然 的学说。他认为虽然艺术家应该像镜子一样,如实反映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和颜色,但是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将眼前的一切净化,这就能够达到第二自然的效果。他这一观点也表明了他对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

2 美的基本观点

达·芬奇对于美也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来自于他平常绘画的过程。

他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事实存在的,是事物的基本属性。

他还认为美感来源于比例。因为各种美的事物其实都是拥有美的比例,而真正的美,是在各个特征各个方面上都具有比例特点,这样才能够让欣赏者真正感受到美。因为比例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世间万物的美也就具有多样性。

3 艺术的创造

达·芬奇对于艺术创造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他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展现事物的美,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理想美和精神状态方面的美。如果想要表现理想美,就应该善于观察事物的各种比例,然后将原本看起来很分散的一些特点都集中在一起,这样就能够真正展现出理想美。而对于精神状态的美,可能就相对复杂了。达·芬奇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发现,在画人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要创作者通过细微观察,体会到每个动作和表情当中蕴含的意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一个人的思想,才能够处理好艺术创作。

4 艺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因为达·芬奇本人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并且在许多方面都卓有成就,所以他个人十分注重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他认为,艺术家在模仿自然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自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的认知是需要 经由科学技术的手段 来实现的。只有将科学与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产生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例如他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就利用到了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如光学、解剖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同时他认为,艺术本身就能够发展成一类科学,他本人就研究过绘画中的许多问题,如透视、线条、比例、明暗、色彩等。他认为,用科学的角度看待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能够使艺术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3 开创了艺术审美的比较研究

达·芬奇在《画论》中系统分析了绘画与诗、绘画与音乐、绘画与雕塑的异同。他认为绘画是最高最有价值的艺术,应当被列入“自由艺术”当中。他将 绘画与诗 作比较,他认为绘画是通过视觉向人们传递信息,这样的感官传递本身就有极大的优越性,同时画能够完整地展现美,也比诗更感人、更真实,表现力远远胜过诗。 绘画与音乐 相比,具有永久性,能够永恒展现美。 绘画与雕塑 相比,耗费的大多是智慧而不是体力,因此更具创造力。他在论述绘画的至高无上时虽然有为绘画正名的偏激色彩,但是在对各门艺术的比较过程中,反思了传统艺术观念,并且开创了比较不同艺术形式特性的先河。

第六节
拉斐尔的绘画美学

拉斐尔一生只有短暂的三十几年,但是他的绘画创作多达3000多幅,可以说他是位伟大的天才画家。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和秩序,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

拉斐尔是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的性情平和、文雅,他创作的作品《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同时在美学思想的发展中,他的绘画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 古典主义原则

拉斐尔本人 推崇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艺术 。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善于吸收和借鉴之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将这些都运用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展现了人性美和理想美。在古典主义艺术的保护中,他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对古典建筑做出过很精确的观察和分析:“因为我热心于这些古物的研究,为了考察它们我做了不小的努力,非常仔细地测量过它们。与此同时,我还经常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并把他们的描写和那些作品比较。”他一直呼吁要 保护古罗马的遗迹 ,因为那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然而他对于古典主义的推崇并不是盲目和偏激的,他将 古典主义的原则与现实充分结合 ,这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他大胆地将希腊、罗马的多神教与基督教融合在一起,创作了《雅典学派》和《巴那斯山》。在其作品中既融合了具有古典主义色彩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又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基督教文化,他将传统意义上看起来有矛盾对立的事物都放在一起,表现了他富于创新的意识。

现实主义又被称为“写实主义”,在人类的理解当中,我们对现实事物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而与人的心灵内在没有很大的关联。一般认为现实主义是比较关心现实和实际中的问题的,所以也会比较排斥理想的或者感性的方面。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的是对自然或生活能够做出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象,而主张仔细观察事物的表面。

2 艺术源于自然,超越自然

在艺术的来源方面,拉斐尔仍然认为 艺术模仿自然,艺术来源于自然

首先,他善于运用前人总结的绘画技巧,包括透视学、解剖学、比例学、色彩学。他对这些绘画技巧都运用自如。因为他认为艺术是来源于自然的,所以首先要对自然有一个真实客观的了解。这些绘画技巧正是为艺术家认识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他认为艺术不仅要停留在认识自然的层面上,更要做到超越自然。要想超越自然,就应该对自然给予新的认识,最好是将当下的思想进行深刻且到位的反映。例如他在绘制肖像的过程中,首先对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力求在绘画中达到形似逼真,其次在内心深处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在绘画的过程中体现人物的心灵感受。他曾说过:“为了要画出一个美女,我应该看到过很多美女。”这不仅运用了古典主义中典型、归纳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理想化的美的追求。他在绘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 自然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结合的理念 ,再加上自身对于艺术及创造的理解和他本身温文善良的性格,令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幸福欢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对绘画史和美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七节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美学

意大利人曾用一个词形容过米开朗基罗——“terribility”,这个词的意思是崇高而神圣到让人敬畏和震动。用中国的成语来形容,就是“高山仰止,望尘莫及”。由此可以看出意大利人对于米开朗基罗的评价是极高的。当然这种评价不仅仅是针对他的雕塑创作,同时也针对他的美学成就。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雕塑代表作品是《大卫》《摩西》《垂死的奴隶》。他在建筑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曾经对圣彼得大教堂、罗马市政厅建筑群的设计做出巨大贡献。

1 艺术神造

米开朗基罗深深受到了 新柏拉图主义 的影响。他认为:“高尚的艺术,并非源于尘世,而是上帝的赠品。”“优美的绘画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上帝的完美创作的反照,是对上帝的完美创作的生动描写的仿效。”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 艺术和美是来源于上帝 的,所以他也认为画家不仅仅要有高超的技巧和强大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应该是纯洁的、神圣的。只有他的心灵是纯净的、精神是神圣的,他才能够感知到上帝对他的心灵的感召,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他不仅认为美和艺术是来源于上帝,而且认为艺术家的 天赋和灵感也是由神创造 。他认为艺术家的本质实际上是由神锻造的,如果没有经过神的锻造,那么他的艺术本质就一定得不到妥善的表达。他认为艺术家拥有的能力都是神给予的,只有神能够帮助艺术家得到艺术的灵感。因此,艺术是由神创造的。

2 艺术创作的理论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米开朗基罗认为艺术家要从现实中提取创作的素材。他曾在诗中说过,一个艺术家就算再优秀,也不能在一块大理石上创造出它本身所不具有的纹理,因为这是大理石本身具有的属性,是无法改变的。这块大理石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象征。米开朗基罗在诗中告诉我们,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作,但是不能够改变现实本身。

同时他认为,艺术家的构思是来源于想象力。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从现实中提取素材之后,艺术家要对作品有构思和想象,在心目中形成理想的理念和形式,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创作。所以说,艺术家的构思和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 艺术表现力与美

米开朗基罗在雕塑创作的过程中,在坚持新柏拉图主义的基础上,还有个人的独创性表现,就是人的生命力的美。他之所以注重表现人的生命力的美,首先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极具生命力的人。他的个性孤独又骄傲,一生都对权贵有着深深的反抗精神,而在现实过程中又总是被打压着,因此他总是寻求机会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雕塑正好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在人体之外不存在美”。他认为人的身体是有力量和美感的,其中男性的身体尤其能够显示出生命力。理论家瓦萨里曾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做出评价,认为他的作品好像带着疾风雷雨的天神,拥有生命的非凡力量。这是对于他的艺术表现力的一种肯定。

第八节
莎士比亚的文学美学

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但是很多人会忽略他其实也是一位伟大的美学家。因为他的戏剧作品多、文学内涵丰富、思想内容深刻,所以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后世在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中,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他对于人文主义、人性的认知和理解,这些思想财富也是极具美学价值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世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奉献于伟大的戏剧事业。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长青不朽,也创造了不凡的美学价值。

1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美学思想

莎士比亚一生一共写了十部喜剧,分别是:《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他的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以爱情、友谊、婚姻等为主题。

在这些喜剧作品当中,基本的创作基调是乐观和开朗的,而且在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文主义的自信,相信以人文主义的理想核心能够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作品的主人公大多都是一些富有智慧和美德的青年男女,他们青春洋溢、充满自信,积极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努力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做斗争,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的人物充分表现了美好的风气。同时他也对社会的衰朽和丑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认为这些旧事物都是会在历史当中走向消亡的。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在青春时代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讲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在雅典城内有一对恋人荷米雅和莱桑德,荷米雅的父亲反对他们在一起。荷米雅深爱莱桑德,又因父亲希望她嫁与的德米崔斯曾对她的挚友海莲娜示爱,所以不愿依从父命。最终这两对爱人都逃出了雅典,到了森林当中。在森林当中,魔法的力量让他们经过一些曲折之后终于在一起。荷米雅的父亲发现荷米雅和德米崔斯各有意中人后,也就答应了荷米雅和莱桑德的婚事,最后这两对恋人在同一天举行了婚礼。

《威尼斯商人》讲的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人宽厚,借钱给别人从不收取利息,他为了帮助好友完婚,向夏洛克借高利贷,夏洛克佯装慷慨不取利息,但却同安东尼奥签约规定,到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安东尼奥的货船在海上遇风暴失事,不能如期偿还借款,夏洛克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的妻子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为安东尼奥辩护,准许夏洛克割肉,但不许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要恰巧一磅。而且割肉时不能从他身上流下一滴血,否则要处以重罚。于是夏洛克最终败诉。

《皆大欢喜》讲的是弗莱德里克不顾兄弟情谊,篡夺了自己胞兄杰克斯的公爵之位,把杰克斯赶走。杰克斯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但不久罗瑟琳也被放逐,逃亡到亚登森林,后来与奥兰多不期而遇。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奥列佛天良发现,并与罗瑟琳的堂姊妹西莉娅产生了爱情。他们一直和罗瑟琳一起生活在森林里,帮她寻找父亲。最终罗瑟琳在森林里找到了父亲,而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幡然悔悟,将权位归还给了胞兄,故事最终以善胜恶,皆大欢喜。

莎士比亚的喜剧大多是 以爱情为题材 的。他认为任何人都拥有追求美好爱情的权利,不论这个人是普通平民还是王公贵族。每个人在人性的深处都有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欲望。追求爱情、打破桎梏,正是人性对于幸福和快乐的渴望之举。他曾经说过“幸福是最高的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所以这不仅仅是对于美的追求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于人性的肯定。

莎士比亚 反对基督教提出的禁欲主义 。他认为欲望是不应该被禁止的,这是人性的本质,是正常的现象。他还在喜剧作品中流露了许多先进的、与当时社会截然不同的观念。他在剧中写道:“贞操是一件搁置过久会失去光泽的商品,越是保存得长久,越是不值钱。”这种观点看似是强烈反叛的,实际上却蕴含了对于人的自然天性的遵从,他认为人应该遵循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禁止自己的欲望。爱情都是纯真的,纯真的爱情能够让人们收获满足感。

同时,他还在喜剧作品中 反对阶级观念和物质观念 。当他作品中人物的爱情关系受到了阶级、家庭、金钱、利益的影响时,男女们会用自己对爱情的坚持和信念抵抗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因为爱情是最纯粹和美好的。他曾在作品中认为善恶的本质在于行为,而不是在于一个人的地位。因为门户、阶级这些观念都是落后的、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人性的品质。在喜剧的结尾,通常人物的爱情都有美好的结局,这就表现了他理想化的美学追求。

他在喜剧作品中常常塑造一种 平等的、民主的、没有阶级观念的 人物关系。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人们之间的差距变小,甚至连使用的语言都极具生活化的色彩,同时也使得人物带动狂欢的氛围成为一种可能性。这使戏剧变成一种类似狂欢节的活动,在这种氛围中蕴含的欢乐、轻松、平等正是莎士比亚想要传递的思想内涵。

2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美学思想

莎士比亚在一生当中也创作了很多悲剧作品:以人文主义事件为题材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罗马历史为题材的悲剧《科利奥兰纳斯》、《尤利乌斯·恺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以及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人生悲剧《雅典的泰门》。这些悲剧作品都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主要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这样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的重要时期,人类本身以及人类与历史之间都在进行着斗争。莎士比亚在悲剧当中,将现实直接搬上了舞台,直接反映了社会、人生、人的关系、人的斗争和人的命运,而且更重要的是从这种人类的发展当中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人的现实生活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讲的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深刻的世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的儿子叫罗密欧,有一天他戴着面具混进了宴会场,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吸引住。他们一见钟情,但是后来知道了对方的真实身份才感到这份感情的辛苦。因为受到两个家庭的阻碍,他们始终没法在一起,本来约好私奔他们却因为命运的捉弄阴差阳错他死去。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李尔王》讲的是年迈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赞美国王,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而被李尔王驱逐,后来去法国做了王后。没想到李尔王后来被两个不孝的女儿赶出家门。考狄利娅得知李尔王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结果,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王都被抓起来了,小女儿最终还是被处死了。李尔王也因为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时代的特性,集中体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色彩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在美学价值上也有极高的成就。

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塑造的人物都具有 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他们通常都有着异于常人的 情欲和情感体验 ,比如对于权力、爱情有着强烈的得到和控制的欲望,或者是强烈的复仇使命感。这些虽然都是人性的缺点,但是也都是人的正常表现。但是莎士比亚在对悲剧人物的塑造中,将人类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放大,这些人物在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通常会因为自己内心的欲望而选择使自己走向幻灭的一条路,不论结果是惨烈的失败还是悲惨地死去,这种选择都是他们忠于自己内心的结果。

在悲剧故事的构架上,莎士比亚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好人受难”或者“过失”的悲剧框架,他创造性地将悲剧冲突从激烈的外部形式发展为 个人内心的冲突与分裂 的形式,这种“向内转”的悲剧形式是他在充分发掘了人性的基础上达到的。

3 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 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他认为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在戏剧中他用了大量现实中的素材。他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只有充分反映现实的戏剧作品才是好的戏剧作品。同时他认为在戏剧 表演的过程中,也要力求自然 ,因为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和自然,才能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也极其 注重人物本身的性格 。例如在戏剧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当中,他使人物的语言充分个性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这些不同的语言特点都是基于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理解而创作的。 7XWDWBVMC4JPoXgvrieJwE4dHp+Kp7aumKaiw08nA3DttiBjI4P+GfNulifDI53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