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古希腊时期

第一节
古希腊美学产生的背景

古希腊人在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这些成就成为西方文明的起源,直接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在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所以我们想要了解西方美学史,首先就应该了解一下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

1 古希腊文明简介

古希腊文明 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时间跨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古希腊 是一个地区概念 而非国家概念,它位于欧洲的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西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

古希腊地区气候温和、海湾众多,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这些优良条件使得其 经济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繁荣,农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商业行为和私有财产的分化,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奴隶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以希腊半岛为中心的一些岛屿。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以港湾众多、海峡连绵著称。就陆地而言,则是山多土薄的贫瘠地区,无数的山脉和丘陵将希腊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地区,陆路交通的极为不便和地域的分割,是促成古希腊地区难以统一、城邦小国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

临近海洋的希腊文明给予希腊人非常强烈的冒险精神。他们处在海洋的边缘,非常向往海洋中的世界,而且也真正创造了优秀的海洋文化。海洋对于整个希腊文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希腊文明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哲学、古希腊文学这两方面。古希腊文明作为古典文明的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希腊文明对于整个西方的历史发展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就曾经说过“有教养的欧洲人,一提到希腊,都会产生一种家园之感”、“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西方近现代的各种学科,包括美学,都能够在古希腊文明当中找到它各种形式的来源。古希腊文明中的很多思想对于西方美学的发展历史也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古希腊文明是理解西方美学史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下面将就古希腊文明中与美学紧密相关的文学和哲学进行详细介绍。

2 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主要包括古希腊神话、抒情诗、寓言、悲剧和喜剧等。这些文学作品隐含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认知。

古希腊神话 是极具美学价值的。古希腊神话是世界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神话系列,这些神话概括了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体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最初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象的直观形象地表达。它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以原始初民长期口口相传为基础,渐渐形成基本规模,通过荷马史诗的记录得以保存和流传。古希腊神话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其中的神都是人格化的形象,有善恶、欲望和情感。英雄都是神和人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可以说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过养分。

神话和美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希腊神话是经过人民幻想和加工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希腊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古希腊神话有两点美学价值。第一,古希腊神话中塑造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众神和英雄,在故事叙述中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感情,以及故事中体现的正义、善良、力量等正能量,本身就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于美的追求。第二,在古希腊神话的艺术作品中,本身就有很多关于美的言论和问题,为后世的美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另外一个具有美学价值的典型就是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 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悲剧美学的诞生标志。作品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在命运之神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与无奈,另一方面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的勇气与从容。

古希腊民族是最善于在舞台上创造悲剧的民族,这样他们就最有能力在生活中避免悲剧发生。因为悲剧唤醒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悲剧崇尚自省和理性。

在后世, 悲剧美学 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指的是在现实生活或艺术的矛盾斗争中,某种积极正面的力量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毁灭,这种毁灭其实就是社会上的苦难和伤痛,观赏者会因此而产生理解和共鸣。

3 古希腊哲学

在当时的古希腊城邦当中,各种审美活动和文艺活动都非常活跃,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理论的总结和概括,也就逐渐产生了当时的美学。古希腊美学就是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人类的审美和文艺实践,它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分,是 哲学内部的一个分支 。因而美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是无法分开的。

早期的哲学和美学都是具有朴素和直观的性质的,当时的思想理论大多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当中的一些事例,是一些非常质朴与合理的思想内容。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世界的本原 是自然界本身的元素,他们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本原等。与此同时,另一派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一些抽象的理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理念”等。

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辩论为业的思想家,被称为“智者”。他们讨论的中心从自然宇宙方面转换到人 类伦理方面 ,使得“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著名代表是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这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所以他要为各种伦理道德做出合理的解释。他主张用论辩找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启发人们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 “辩证法” 一词的最早来源。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一个同名的、永恒不变的、 绝对的“理念” 。所以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知识是先验的,所以只要通过感受具体事物的存在就可以“回忆”起来。

亚里士多德把理念称为“形式”,把物质称为“质料”,认为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在具体事物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要将哲学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的哲学家。他分别对逻辑、伦理、政治、天文、心理、生物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他是这些学科领域最早的研究者,是古代希腊最博学的学者。

这些古希腊经典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当时的思想繁荣,对后世的哲学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哲学思想当中,包含了朴素、直观的思想理论,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阶级意识,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其中关于美的思考,虽然停留在非常简单和初级的基础上,但是探讨的都是一些非常根本的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之后的几节中我们就会具体介绍。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思想

毕达哥拉斯年轻时四处游学,后来在克罗顿开始吸收大量门徒,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学派内部,有严格的规则和戒律,实行财产共有。这个看起来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学派,究竟会有怎样的美学成就呢?

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创立,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他们学派的思想曾经成为古希腊的显学。学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这个学派同时也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

1 “数”是万物的本原

在当时的哲学领域,哲学家们都试图找到在万物变化中恒定不变的事物,以此来解释其他事物。相传毕达哥拉斯在听打铁匠打铁的时候,发现了音乐中和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系统性地归结为“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大部分人是数学家,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他们想要用“数”来解释一切,他们认为不仅万物都包含数,而且万物就是数。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把古老的神数术系统化发展成神秘主义的数论,赋予了数字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用这些抽象的意义再重新解释万物。

2 “美是和谐”的观点

首先,以“数”为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当一根琴弦被缩短到原来长度的一半时,拨动琴弦,音调将提高8度;比例为3∶2和4∶3时,相对应的是高5度和高4度的和声。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音调组成的。他们认为,正是事物的数值比例变化,导致了产生的结果不同。

毕达哥拉斯在数学当中也发现和发展这种和谐之美,也就是后世所说的 形式之美 。他们认为日、月都是球形,浮悬在太空中,是最完美的立体,而圆是最完美的平面图。他还研究了建筑、雕刻等艺术作品中各种比例的美感,从而提出了著名的 “黄金分割” 定理。这一比例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被认为是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的比例。同时,毕达哥拉斯还发现了著名的 “勾股定理” 。这些在数学当中发现的和谐之美,在后世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都有丰富的呈现,一直到今天都是形式美的基础。

其次,他们认为既然万物的本原是“数”,数具有和谐的性质,那么 万物也应该具有和谐的性质 。于是他们就将和谐的美学观点推广到了各个方面,他们认为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人类、动物,都遵循这一和谐的理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在运行时,各自发出声音,但是受到天体体积和天体之间距离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这些天体产生的声音存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与音乐的音程对应,由此产生了和谐的音乐,即“天体乐章”。他们由此推断,宇宙中的一切都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认为, 人的灵魂同外在的艺术也存在和谐相通 的关系,即“同声相应”。例如不同的音乐风格会对人的内心产生不同的影响。音乐大致有刚、柔两种风格,可以陶冶性情、改变性格,也就是说音乐对人会有“净化”作用。

3 艺术对人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认识到了艺术对于人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作用当中,他们将人看作是小宇宙,把自然看作是大宇宙,在这种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关系当中,二者遇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声相应的契合状态,这样就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和欣赏艺术,并且能够从艺术当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他们还十分强调音乐的心理净化作用,他们认为,刚的音乐能够让人变坚强,柔的音乐可以让人变温柔,这样就能够对人的内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欣赏音乐的过程当中,人的灵魂是可以暂时离开肉体的,这样的人的灵魂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这种说法虽然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是仍然说明了艺术的作用。

4 天体运动的美学解释

毕达哥拉斯学派运用自己的数学思想对天体现象也做出了解释,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天体音乐”和“宇宙和谐”的学说。在这两个学说当中,他们都认为10这个数字是所有数字当中最圆满的,包含了一切数的本性,所以说天上的星球、天文的世界也应该是满足这样的数字要求的。

第三节
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赫拉克利特,但是你一定听说过他的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中主张的“万物皆流”,这是他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理论。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而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美学的历史上同样有巨大贡献。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卓越的唯物主义者,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

1 “火”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的基本哲学观点是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他说:“万物统一的世界,既非神所创造,亦非人所创造,而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火,合规律地燃烧着,同时又合规律地熄灭着。”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其中火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火最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整个天体就是四大元素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2 “美”的相关问题

在美学思想上,赫拉克利特曾受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 接受了“美是和谐” 的观点。但是他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和谐并不是源于“数”,而是源于“火”。赫拉克利特还认为,和谐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矛盾的调和,而是因为 对立才产生和谐 。比如说美的音调,并不是由单一的音构成,而是各种不同的音色和音调之间互相斗争才产生好听的悦耳的和弦。所以在所有和谐产生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不同的事物存在,其次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生矛盾关系,才使事物产生和谐的关系。他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讨论艺术中美的本质。

在进一步理解和谐的过程中, 他将和谐分为两种:一种是含蓄的或潜在的和谐,另一种是明显的和谐 ,也就是内在斗争的和谐和外在斗争的和谐。在这两种和谐当中,他又认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因为表面上的不和谐可能孕育着更高的和谐”。

3 美是相对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 美是相对的 。他说对于神来讲,他们看到的世界都充满了真善美;而人会在世界上看到许多事情,认为一些是公平的,一些是不公平的。而与不同的对象做比较时,美或丑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将人与一只最美的猴子相比,人肯定是美的;而将最美的人与神相比,人就变得丑了。这就是说美并不是绝对存在的,要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之中才能发现美。他肯定了美的相对性, 辩证地解释了美

第四节
德谟克利特的美学思想

你可曾听说过一个人为了不让感性的目光蒙蔽他理性的敏锐,而弄瞎自己的双眼?在古希腊历史上就存在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德谟克利特。他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这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的美学思想也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而且在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研究、医学、心理、教育、修辞、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所涉猎,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之一。

1 “原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能够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它们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自古以来原子就在无限的虚空中永恒流动着。他认为不仅万事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同时用原子论解释了 认识的问题 :人的认识是来自于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而形成的“影像”,人的认识正是由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他同时将人的认识区分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是高级阶段。

他对万物本原的认识,为之后的美学 奠定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基础

2 最古老的艺术起源论

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他主张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他认为在很多基础的劳动中,人们的经验其实都是来自于对动物的模仿,比如织布和缝补是从蜘蛛那里学来的,造房子是从燕子那里学来的,唱歌是从夜莺那里学来的,人们所做的其实都是对于自然界的模仿,是产生于需要和环境,而不是来源于神。这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起源论,不仅从艺术的 表现形式 讨论了艺术的来源,也从 社会的角度 讨论了社会对于艺术的需要。

根据古代乐论家斐罗迭姆在《论音乐》中的观点,音乐作为一项相对年轻的艺术行为,并不是产生于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因为在音乐产生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它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在时间和精力方面有所剩余。同时这个观点也是近代席勒和斯宾塞的 “余力说”的萌芽

3 对美、灵感的认识

在对美的问题上,德谟克利特也认为 美在于和谐 。但是他除了注重美,也注重在对待美的问题上要有规则、限度。他认为对待美或是欲望的时候,都应该意识到,真正的美应该是对美和欲望的节制,因为只有在既不强烈也不薄弱的适中状态中,才不会产生别的干扰因素,才会对美和欲望产生的快乐更有体会。这种对欲望的节制会使得人感到更快乐,体验也会更美。

德谟克利特还是最早 讨论灵感问题的哲学家 。他认为:“不为激情所燃烧,不为一种疯狂的东西赋予灵感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诗人。”可见他认为灵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4 舞台美术问题

据说德谟克利特是最早研究美术舞台的人。在古希腊时期,所有的剧场设置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因为当时的观众是在很远的距离之外观看布景的,这样舞台上的很多设置就会由于视觉上的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变形。所以在设计舞台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实际的问题。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就是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对舞台设计的纠正,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能够避免这种错误视觉。他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到光线对于视觉的影响,而且要善于运用自然规律使布景变得更加立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舞台以一个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5 评价

早期的希腊美学都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很多美学观点当中包含的都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从德谟克利特开始,美学就逐渐从自然哲学当中解脱出来,更多地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讨论。这在美学史的思想转变上是重要的一步。

第五节
智者学派的美学思想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成了哲学研究的主体呢?从人文主义的思想去看,又应该如何理解美和艺术呢?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研究将会告诉你这些。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智者,即爱智慧的人。在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都是教师或者知识分子,他们将启蒙民众、传授学问看作自己的任务,他们游走在各个城邦之间,向民众传授辩论术、修辞学、政治学等知识,使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政治。也就是说智者学派其实是最早出现的教师。智者学派又被称为诡辩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阿斯等人。

智者学派并没有严格的组织,虽然他们在思想学说上有区别,但是基本观点和学术倾向都是一致的。他们在美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智者学派在哲学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自然哲学的本体论,鼓吹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他们认为应该强调和肯定感觉和知识带来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1 人文主义的源头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着重研究自然哲学,试图从自然当中发现永恒不变的规律,但从德谟克利特和智者学派开始,他们将 研究的对象转向了人本身 ,同时也研究社会、政治、文化等与人相关的内容。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转变。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高尔吉亚说:“如果存在不能达到显现,那么它就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如果显现不能达到存在,那么它也就是某种无力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取决于人的感觉,不同的人对于真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因此,每个问题都是有不同的对立面的。这个观点虽然鼓吹了 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但是在当时首先站在了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说是 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2 美的理解

智者学派对于美的定义是通过愉悦和快感来阐述的,他们认为美是通过视听给人以愉悦的东西。在这样的定义当中,展现了一种感官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感官主义指的其实就是感性主义,就是说以人的感情、感受、直觉为原则来理解世间万物。享乐主义指的是人生在世的过程当中,始终认为人的享乐是非常重要的追求。而智者学派的这个定义,既含有感官主义的成分,也有享乐主义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将美和愉悦或快感等同的观点,在美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3 修辞学

在当时的社会,将这种理论运用于实际当中,就变成谁擅长运用语言去说,谁辩论得赢,谁就能够获得实际的利益。因此智者学派也被称为“诡辩派”。他们将说话方式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 发展出了一门新的学科——修辞学 ,因此使得修辞学包含了美学的一些特质。

高尔吉亚在《海伦的辩护》中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语言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实质上是对于情感的渲染。它能够把原本平淡无奇的事情表达得意义非凡,或是将一些常见的事情加以转述,引发人们各种各样的情绪。语言的听众们常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被那些描述的对象和内容,而是被那些语言所深深地感染和打动。因此智者学派在辩论的过程中大量使用 夸张、隐喻、象征 ,使得他们的辩论和诗歌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伊索克拉提斯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运用韵律、节奏、和谐的拼写,能够形成一种美感,令听众或读者得到一种欢乐的体验,而在感受到欢乐的同时,他们对于诗歌内容也会完全信服,对于诗歌产生的情感也会非常重视。这种将语言中的节奏、韵律合理运用的方法,就是修辞学的内容。

4 艺术幻觉论

在智者学派的美学思想中,高尔吉亚的艺术幻觉论非常重要。在《海伦的辩护》一文中,他将艺术的本质归结为幻觉或欺骗。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能够使听者或者读者相信任何事情,包括一些存在不的事情。语言能够对人产生一种非凡的魔力,可以迷惑、欺骗灵魂,把灵魂引到一种幻觉的状态当中。这种幻觉或欺骗不仅会用到语言上的修辞,通过语言和韵律对人进行调节,还会对感情进行刻意渲染和深化处理,使得人们沉浸在某种感情当中不能自拔。

高尔吉亚将悲剧看作是制造幻觉的艺术,他认为悲剧其实就是一场骗局,作者是欺骗者,观众是受骗者。虽然作者和观众都对这样的事实心知肚明,但是他们还是合力营造了悲剧的演出。这样的骗局是非常神奇的,好像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但是并不觉得这样的欺骗或者幻觉是不好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来看,这种幻觉和欺骗其实也都是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意。

这样的理论涉及了艺术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创作与欣赏、体验与表现等众多美学问题,在后世都得到了重视。他在这种观点中明确提出了艺术和幻觉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后世也有人认为这种“艺术幻觉论”看起来是符合现代观念的,但却是古代人的创造。高尔吉亚从人的角度出发,试图从人本身的感情和心灵来发掘美和艺术的本质。

5 对于美和丑的讨论

在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智者学派对于美的认知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认为美和丑并不是完全相对的,而是 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感受 。在智者学派的《辩证法》一书中,讲到了不同的人对于美丑的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美和丑是相同的事情,有的人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事情。有人认为是美的东西,会有其他人认为它是丑的;有人认为是丑的东西,也会有人认为它是美的。每个人对于美和丑的看法都不会完全一致。从中我们能够看出,美和丑既不是全然对立的,也不是互相等同的,美和丑之间存在相对的辩证关系,它是会根据不同的人的看法和判断而改变的。这一点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他们仍然认为美和丑的判断标准是人的思想,所以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还是带有 强烈的主观色彩

第六节
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故事可谓人尽皆知。在雅典恢复了民主制之后,作为精神之神的苏格拉底遭到控诉,被以藐视传统宗教、毒害青年等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在他死前,一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什么遗言,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他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幼年随父学过雕刻,对艺术有所了解。他一生都认为自己是神的使者,经常在市场、街头跟人讨论各种问题,并且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在街头教人道德和传授知识。在政治上他反对民主政治,拥护贵族政治。他曾三次参军,也曾做过雅典的公民陪审员,但在晚年却被判处死刑。在西方的思想世界中,其地位的重要程度相当于东方的孔子。他的思想主要被保存在他的弟子的著作《对话集》和克塞诺丰的《苏格拉底言行录》当中。苏格拉底在哲学当中注重的不再是自然哲学,而是道德问题,在美学思想当中也明确将美学和道德结合起来,可以说是 人类学美学的始祖

1 研究自我和美德

从苏格拉底开始,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开始有了根本的转变,从注重对自然的研究转向了对社会和人的心灵的研究,使美学从原本的自然哲学转变成为社会科学。

苏格拉底提出了 “认识你自己” 的哲学主张,他认为人的灵魂与物质具有本质的差别,是全然不同的实体。他在研究人的问题上也不断寻求普遍真理的存在。他认为世界上可以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但是真理却只能有一个,认识会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真理却是永恒不变的。要追求这种永恒的真理,从自然外界是得不到答案的,而要研究自我才能够了解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中心是 美德 。他认为人有三种美德:节制、勇敢、正义,而这三种美德的基础则是关于善的知识或理性,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识即美德”。同时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他说:“对善的想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是并没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好的。也没有人想望着恶的。”

2 “美在功用”

苏格拉底说过:“任何一件东西如果能够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是善的同时又是美的,否则它就是恶的同时又是丑的。”“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如果适用,粪筐也是美的,如果不适用,金盾也是丑的”。从上述言论能够看出,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是 “美在功用” ,也就是说一件东西美不美,完全取决于它的功用。功用也就是功效,是说这件东西对于特定事情的发展会起到推动的作用。从某一件事情发展的角度看,只有为数不多的东西会对其有功用,那就只有这为数不多的东西才是美的,其他大部分东西都是丑的。而同一件东西,对不同的事情来讲,有时候有功用,有时候没有功用,那么它就有时候是美的,有时候是丑的。这就不难看出,苏格拉底的“美在功用”否定了判断美的客观标准,片面夸大了美的相对性。

进而,他把美、善和有用混为一谈,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应从 目的性 出发,包括审美活动。他回答“美本身是否能引起实在的兴趣”的时候认为,除了在同目的相关联的情况下,美是不存在的。

苏联美学史家阿斯木斯曾对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进行阐述:“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不是只属于事物,既不依存于事物的用途,也不依存于它对其他事物的那种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在显得有价值时它所处的关系,不能离开事物对实现人希望它要达到的目的的适宜性。”这段话就全面地说出了“美在功用”的实质。

苏格拉底进而提出, 认识事物的“善”就是最终的目的性 。这个观点既对应了他的美德思想,又运用了目的论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哲学开辟了新道路。

3 艺术即模仿

因为苏格拉底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像他的父亲一样做过石匠、学过雕刻,因此他本人对于艺术创造也很有见地。他认为艺术是模仿,他将艺术的模仿总结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 对可见对象的模仿 。例如画家对于自然或事物的模仿,就是用调和好颜色的画笔模仿自然的颜色和形状、事物的表面、明暗和质地等。这种模仿停留在像不像模仿物这个程度。

第二个层面是 对理想事物的模仿 。他认为如果绘画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即使模仿得和原来的事物一模一样也没有意义,所以要将现实事物中每一个美的部分都拼凑起来,使模仿的结果达到理想化的美的状态。苏格拉底最早肯定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和典型化的意义。

第三个层面是说艺术还应当 是对不可见对象的模仿 ,就是模仿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人的心灵、心境、精神、心理活动等。他明确指出,绘画要“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要能够“现出生命”,使人看到就觉得“像是活的”,使人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发现精神的力量。同时他强调,艺术作品,如绘画和雕刻,应当是对具有道德理想和完美心灵的形象的模仿,这也从一个方面回应了他美德的思想。

第七节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柏拉图式爱情”。在柏拉图的爱情观里,他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某人的时候,他就完全不想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这种精神恋爱实际上是一种偏重于神交的高雅爱情。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是第一个自觉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将其形成思想体系的人。他的思想将美的本质从美的事物当中抽象出来,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的源头。

1 美的本质

柏拉图追求的是一种奇妙的美,这种美在他看来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有所幻灭和减少的,同时也是绝对而不会转化的,它会以一种整一的形式永远存在于世界。他在这里讲的“美”并不是美的具体事物,这里的 美是理念 ,是具体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追求美的过程,让柏拉图对于美的认知更加深刻。在柏拉图看来,具体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美的理念。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的美的事物的,只有“绝对的美”这种特质会使得事物具有美的属性。美是事物拥有的一种特质,它并不是指美的事物本身。美的事物是个别的现象;但 美或美本身是一般的本质的属性

同时,柏拉图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思想家的美学想法。他认为美不是绝对的,美是经过比较得来的,同一个事物有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丑的,除了看它的外表,还要看它是不是适合、是不是与周围的事物和谐、是不是对事物的发展有益。美可以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但不能是色欲、贪欲等恶的方面的快感。

最终柏拉图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他对很多关于美的问题都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美是具体的、特殊的,又是普遍的、一般的;既是外在的、物质的,又是内在的、精神的。在美的问题的研究上,可以说柏拉图有非常大的突破。

2 论快感和形式美

柏拉图反对智者学派所认为的“美是视听引起的快感”这一观点,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学说,认为美并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当中,而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他这样的思想并不是不承认具体的美,也不是说美的事物不能够通过视听来感受,而是将美从表面的研究深化到一种深层的快感,认为在这种深层的理念当中,体会到的才是真正的美。

柏拉图区分了三种快感。第一种快感指的是表面的而且不真实的快感,也就是我们生活当中饮食色欲的快感。第二种快感指的是和痛感混合在一起的快感,比如在悲剧艺术当中,有很多悼念的场景就是这样。虽然很多人认为快感和痛感是互相对立的,但是他明确反对这样的看法。第三种快感就是真正的快感,这指的就是来自几何图形、颜色、气味、声音等形式的快感。这种真正的快感不是相对的,而是按照本质来讲就是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远都不会被人否定的。

所以柏拉图后来的观点就倾向于美在形式。他认为美感和秩序、比例、和谐和尺寸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这种关系具有普遍性,是真正的内在的美。

3 美与人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美的概念不仅与艺术、审美有关,更与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状态有关。美是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不朽。

柏拉图指出人的智慧和善都是属于美的,因为智慧是美的事物,而爱是对于美的追求,这就能看出爱一定包括对于智慧的爱。同样善也是美的事物,所以爱也包括对于善的爱。这也就是说,人在追求美、追求个人不朽的过程中, 智慧和善 都是目标所在。

智慧虽然也是一种知识,但和那些形形色色的普通知识相比,智慧的关键在于通过理性而认识到事物的本原。智慧在本质上是知识的本原。

柏拉图有句名言是“恶人亲往犯法,止于梦者便为善人”,这种小“善”就是美。他也曾说过:“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他认为真正的善处在理念世界的金字塔顶,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来源。善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善德,而是使事物能与其理念相似的那种性质。因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这个理念,对国家成员进行“善”的培育。

而人在传递自己的不朽时,不仅可以通过生育,使自己的血液流淌在子孙后代的身体里,也能够通过 生产精神制品 ,在思考的同时用作品展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后世的人们。

4 艺术的理论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模仿自然的艺术就是“影子的影子”。他轻视艺术家的行为,认为他们并不具备专门的知识,这就是柏拉图的 模仿论

柏拉图的 灵感论 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但是他的唯心论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是神的代言人,艺术作品本质也是神的诏谕,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种“迷狂”的状态。

柏拉图最终认为,艺术属于情欲,所以必须对艺术实行严格的审查监督制度,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这个想法并不是否定艺术的价值,而是认为艺术确实有强大的作用,所以 它必须同政治统治结合在一起 ,否则会对人们产生错误的引导。

5 文艺的作用

柏拉图认为的文艺对于社会的作用,是从贵族国家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理智、意志和情欲。理智能够使人聪明,意志能够使人勇敢,但是情欲就应该有所节制。一个人所处的理想状态应该让理智支配意志和情欲,这样才能够让各个方面都发挥最好的功效。而国家也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其实也是有这样的三个结构:哲学王相当于是理智的统治者,武士相当于是意志的保卫者,农工商劳动者相当于是情欲的综合体。所以说真正的理想国应该是由哲学王统治和领导,这样才能够令国家发挥巨大的功效。

他认为,文艺是有消极作用的。因为文艺不是属于理智,而是属于情欲的,所以文艺是会摧残人的理性、亵渎神明、伤风败俗的,不利于理想国的发展,会让国家的理智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对文艺有非常严格的审查制度,而且还要将那些对理智和意志有消耗作用的作品完全销毁,甚至要把这样的诗人从理想国当中驱逐出去。

但是他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否定了文艺的社会作用,相反这是重视文艺的表现。因为文艺能够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才要在国家治理的过程当中充分重视起文艺。他认为与文艺有关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儿童的性格和成长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提出了审美教育的主张。

第八节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说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定是不能不提的一位。几乎在哲学的每一个分支里,都有他辉煌的成就和丰富的著作。他一直秉持自己的格言“优秀是一种习惯”,他一生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一本古代的百科全书。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他同时也是古希腊美学的集大成者,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1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与哲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 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 所组成的,“质料”是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他还认为知识产生于感觉,理性是正确的指导原则。他对因果性的认识也很到位,他认为因主要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其中重要的是形式因和目的因。

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 逻辑学 ,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工具。他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阐明逻辑的观点。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他通常是对已经存在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这些理论上有缺陷的地方或盲点,再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他自己的思想。他在对美学的思考当中,也大量运用了逻辑学的思想。

2 关于美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并不存在于理念世界当中,而是 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 ,所以要从客观现实的世界中寻找美。他认为: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本质是一体的,所以一定要对它的表面和本质都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这是美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先肯定客观现实,并且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才会发现美。所以美不是理念,美是存在于具体的美的事物当中的,它首先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在客观现实世界当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是事物的 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作品与其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存在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现实中的事物都是由散乱的结构组成的,而艺术品的构成形式是匀称、有序和明确的。可见他所认为的美,是从体积、安排、规模、秩序等形式方面来看的。

他还提出了 “整一性” 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东西特别大,我们根本无法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看不到它的整一性也就无法对于这一事物的美丑做任何评价。所以他认为的整一性不仅是事物表面的完整,而且涵盖了人的主观体验,包含了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思想。

同时,他强调美的“适中”和“合度”。他以国家为例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国家如果太小,会形不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自然属性的结构,很多功能就不能够得以展现;国家如果太大,在管理上一定会出现更多困难,从而常常会处于不太良好的状态之中。而国家的美,其实是不同治理方法的结果。例如对于小的国家,应该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大的国家,则应该选取精英和代表来治理。在他对于国家之美的论述之中,我们能够看出, 适度的原则 其实是形式美和整一性的整合和概括。

3 艺术模仿论

在对艺术模仿论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主要是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修正。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所以他认为 模仿的艺术也是具有真实性 的。不仅如此,他认为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囊括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他在美学思想上一个很有贡献的学说,反对了柏拉图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列举了三种不同的 模仿方法 :第一种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模仿,第二种是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去模仿,第三种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诗人和其他艺术家都是模仿者,所以一定会在这其中选一种模仿的方法。在此之中,他认为最好的是第三种,实质上就是用理想的形式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的高度。

4 艺术起源论

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的起源也有论述。他以诗为例,认为诗的起源是人的天性。第一个方面是源于人的模仿,因为模仿总是能够带给人们快感,虽然看起来被模仿的一些事情是能够引起人们疼痛或不安的,但是当它被模仿出来之后,惟妙惟肖的语言就能够引起我们的快感。第二个方面是音调感和节奏感,这种特质一步步发展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将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区分。 模仿 就是艺术创作内容的来源,也说明了艺术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音 调感和节奏感 实际上是艺术创作的形式来源。

5 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有两个理论。

第一个是 “过失说” 。悲剧的故事一般都是好的人却有坏的结果,看似有不合理性,实际上这是主人公的“过失”造成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过失,因此人们在观看的时候,完全能够体会到由于过失而产生的无法抗拒的命运悲情,也就会产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悲悯情绪以及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和恐惧。

第二个是 “净化说” 。许多哲学家之前都谈到过艺术的净化作用,但是亚里士多德将“净化”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他认为,悲剧具有崇高的目的和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正是由于上面所说的悲悯和恐惧带来的快感,这种包含着一些痛苦的快感实际上是一种“无害的快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不合理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道德进行提升。

6 批判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两人思想当中的哲学基础是存在对立的。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它的关键是将理念看作区别于具体的个体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而且是这个世界的本体。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物质的、具体的个别事物,这就是“第一实体”。一般的现象只存在于个别当中,除了个别的事物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理念。他还认为柏拉图的观点是将物质与精神进行了割裂,这样是非常不合理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在哲学和美学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美学上讲,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所以对现实的模仿也是符合真理的,因此应该发扬模仿艺术的活动,肯定并不断促进文艺的发展。 4iFB3gucPjGA/BDG/HMESyrY89DhpZ+2SWlxxXMboukN1q0uPl/e7lqmltJ2BA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