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可怜的狗

——习得性无助实验

“我就是学不好英语!”“我最怕在公开场合讲话了!”“跟人打交道我不行!”这些自我否定的背后潜藏着重复受挫之后形成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心理学家用一个残酷的实验对这种心理进行了经典的诠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为了弄清楚情绪的起源,拿一个婴儿做实验,证明了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获得的。这个实验对马丁·塞里格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塞里格曼也考虑到华生实验中的不足,他认为华生还应该进行一次实验,即把小阿尔伯特放进一个可以控制的环境中,例如设置一个按钮,当小阿尔伯特按到这个按钮后,小白鼠就会消失,然后观察已经习得恐惧情绪的小阿尔伯特会出现什么反应。

马丁•塞里格曼

于是,塞里格曼开始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在实验早期,塞里格曼为了让狗通过条件反射习得恐惧的情绪,把狗关在一个特制的笼子中,只要蜂音器一作响,就给笼子里的狗实施难以忍受的电击。被电击的狗十分痛苦,企图逃脱这个给它带来痛苦的笼子,但是它很快就发现笼子根本逃脱不了,所以狗只能在笼子里面狂奔和惊恐地哀叫,甚至会吓得屁滚尿流。

经过多次的实验后,狗已经通过条件反射习得了恐惧的情绪,只要蜂音器一作响,即使没有实施电击,狗也会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但是却不再狂奔,因为许多次的经验让狗知道,除了默默承受以外别无办法。

往返箱

后来,塞里格曼给狗打开了笼子的门,然后让蜂音器作响,但是却出现了一幕让塞里格曼十分吃惊的情景,狗不等电击出现,就开始倒地呻吟和颤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狗是拥有主动逃避这种被电击的痛苦感觉的机会的,但是它并没有这样做。塞里格曼把这种现象定义为“习得性无助”,具体是指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天由命的行为。

除了打开笼子的实验方式外,塞里格曼还设计了一种新的方式。塞里格曼把狗放进了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被称之为“往返箱”。所谓往返箱,就是将一个大箱子用隔板分成两个部分。当狗在往返箱的一边时,会受到电击。但是,如果狗能够选择主动的方式,即跳过隔板到达往返箱的另一边,就可以躲避电击。

对于一只没有接受过之前电击实验的狗而言,它会很快选择跳过隔板以躲避被电击。后来,塞里格曼在每次实施电击之前都会使蜂音器作响。重复几次实验后,狗只要一听到蜂音器的声响就会立刻跳过隔板,不管到底有没有电击。

但是,当塞里格曼将之前接受过电击实验的狗放进往返箱中时,那只狗似乎已经习惯被电击了,总是老老实实地呆在有电击的一边,被动等待电击的消失。

对于这种现象,塞里格曼解释道,正是因为以往的经验在发挥作用,让狗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从笼子中转移到往返箱)无法学习新的技能。也就是说,狗从之前的经验中得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躲过电击,从而在新的环境中也放弃了这种尝试,这完全是习得性无助在作怪。

为了进一步验证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塞里格曼与梅耶决定使用可控电击和不可控电击的实验方式来观察对狗学习避免电击技能的影响。在这次实验中,塞里格曼选择了24条杂交犬,且每条狗的身高与体重都比较相仿。这24条狗被随机平均分成三组,其中第一组的名字是“可控制电击组”,第二组的名字为“不可控制电击组”,第三组的名字为“无束缚控制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内,可控制电击组的狗和不可控制电击组的狗各自被安排在一个特制的道具里,这个道具被称为“挽具”。在挽具之中,每条狗都会被单独套上狗套,这个狗套的作用是为了限制狗的活动,但并不是完全限制。在狗的头部的两边各有一个镶板,以保证狗的头部可以朝着正前方。此外,这个镶板同时还起到一个按钮的作用,狗可以通过移动头部来按压镶板。

不同的是,当可控制电击组的狗接受电击的时候,它们可以通过按压镶板来结束电击。而对于不可控制电击组的狗而言,就没有这种主动选择的权利了,无论狗如何用头部按压镶板,都不可能结束电击。

虽然不可控制电击组的狗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但是可以通过可控制电击组的狗按压镶板来结束电击。因为在这个实验中,不可控制电击组的狗与可控制电击组的狗是相互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相互匹配的实验过程。

在塞里格曼给两组的狗实施相同的电击时,可控制电击组的狗会通过按压镶板,从而避免被电击,而不可控制电击组的狗则只能静静等待可控制电击组的狗来结束电击,这实际上是一个被动等待电击结束的过程。无束缚控制组的狗就比较幸运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接受电击。

这两组的狗每隔90秒就接受一次电击,一共需要接受64次电击。实验结果显示,在64次电击中,可控制电击组的狗学会了通过越来越快速地按压镶板结束电击;但是,不可控制电击的狗则在经历过30次试图按压镶板阻止电击的行为后,不再出现按压镶板的动作,而是静静地等待。

在实验结束的24小时后,所有的24条狗都被放入往返箱内接受测试。在往返箱的箱面上装着两盏信号灯,当其中一盏信号灯熄灭后,电击将会在10秒钟后到达箱底,往返箱中的狗就会感觉到被电击。如果往返箱内的狗在一盏信号灯熄灭后的10秒钟内就跳到隔板的另一边,那么就可以主动避免被电击的厄运。如果不能,那么就只能等待60秒钟后电击自动消失。所有的狗都需要在往返箱内接受10次测验。

在往返箱的测试中,可控制电击组的狗和无束缚控制组的狗都能学会通过跳跃隔板来避免被电击。但是,不可控制电击组中的绝大多数狗在10次测试中就有9次或10次的失败记录。过了7天之后,不可控制电击组的狗再次被送到往返箱内接受测试,结果依然有5条狗失败。

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研究在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有不少人用动物做有关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实验结果均证明了塞里格曼的结论。

例如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的教授所罗门、坎明和维恩等人在做习得性无助实验的时候,就把40条狗放入到往返箱内,中间的阻隔物只有狗背高,在实施电击的时候,所罗门等人会从往返箱的底部对狗发出电击。其中,第一组的狗在跳过隔板后就不会被电击,但是第二组的狗就没这么幸运了。

在实验中,每当第一组的狗跳过隔板后都会由紧张变得松弛下来;但是,第二组的狗跳过隔板时会发出一声哀嚎。在第二组狗的往返箱内,中间不是隔板,而是透明的塑胶玻璃,这块玻璃是狗如何努力也无法跳过的。在实验初期,当狗试图到往返箱的另一边避免被电击时,却发现自己根本就过不去,于是狗就会出现颤抖、惨叫甚至大小便失禁的现象。

到了20世纪80年代,依然有心理学家在做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例如费城天普大学的菲利普·柏希就用老鼠做实验。在实验早期,柏希会训练老鼠识别警示灯,让老鼠知道只要警示灯一亮,那么5秒钟后就会被电击,只要能在5秒钟内跑到安全区,就不会被电击。当老鼠学会这一技能后,柏希就会把安全区挡住,再对老鼠实施电击。起初老鼠会试图跑进安全区躲避电击,但是却发现安全区根本无法到达。经过多次的重复实验后,即使柏希开放了安全区,老鼠依然不会跑到安全区内。

但是,习得性无助并不适合于所有动物,例如鱼类就不会出现习得性无助。某大学的心理学家布朗等人就拿金鱼做过实验,并且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金鱼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穿梭箱。布朗等人对45条金鱼进行了65次电击实验。但是,实验结果显示,金鱼没有习得性无助。这可能与金鱼只有短暂的记忆有关。

既然多次实验表明在动物身上的确存在习得性无助的现象,那么习得性无助是否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呢?关于这一点,塞里格曼也考虑过并且设计和进行了相应的实验,这一次实验的对象是人,在1975年进行,实验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这次实验在某所大学内进行,被试就是大学生,参加实验的被试被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其中第一组的被试被安排听一种噪音,但是不论这组的被试做出何种努力,都无法使噪音停止。第二组被试也被安排听噪音,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结束噪音。第三组被试不收听噪音。这是实验的第一阶段。

在这些实验都完成后,会进入到实验的第二阶段。这个时候,所有被试都将接受一次测验。这个测验的装置是一口特制的箱子,被称之为“手指穿梭箱”。当被试将手指放到手指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噪音,但是如果被试能主动把手指放到手指穿梭箱的另一侧,那么这种噪音就会消失。

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被试在接受这项测试的时候,会学着寻找使噪音消失的方法,当他们发现只要把手指放到另一侧噪音就会消失时,他们就解脱了。

但是第一组被试由于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中,有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噪音结束的经历,所以当他们把手指放到手指穿梭箱的一侧后听到了刺耳的噪音,他们会选择让手指停留在原处,而不会主动把手指移动到箱子的另一侧。

此外,塞里格曼还认为习得性无助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为了证明这一猜想,塞里格曼又进行了另外一项实验。这次实验紧接着手指穿梭箱的实验进行,参加实验的被试依然和以前一样是同一批人。这一次,所有被试需要进行将字母排列成单词的游戏,想要成功完成这个游戏,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排列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由于在之前的实验中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感觉,所以在完成字母排列游戏的时候,成功率远远不如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被试。

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婴儿当中,1977年,芬克斯坦开始研究婴儿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在研究中,芬克斯坦会在两组婴儿的小床上方悬挂能够旋转的风动饰物。其中,第一组婴儿各自拥有一个压力敏感型的小枕头,只要婴儿移动自己的头部,就可以控制风动饰物的旋转。第二组婴儿的小枕头是普通的,而婴儿床上方所悬挂的风动饰物是否旋转,则是随机的,与婴儿的控制无关。实验一共需要进行两周,每天两组的婴儿都需要面对风动饰物10分钟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婴儿在几天之后就能学会运用枕头来控制上方风动饰物的旋转。在实验结束后,芬克斯坦把第二组婴儿的枕头换成了压力敏感型的小枕头,但是第二组的婴儿依然没有学会转动头部来控制上方风动饰物的旋转。从这一点看,第二组的婴儿在掌握风动饰物的旋转上已经习得了无助感。

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著名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主要从事有关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塞里格曼曾经获得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塞里格曼还在精神病理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后来被某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199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塞里格曼于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读书时,他十分喜爱篮球运动,并且一度想成为篮球队的一员,但是却没能入选,之后他努力学习,并且开始接触心理学类的书籍。1964年,塞里格曼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

战胜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所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当一个人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自信心会受到重创,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想要避免习得性无助,就必须学会自我鼓励,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击败习得性无助,要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我们可以从相对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做起,在一次次小成功中建立信心,并在每次完成任务之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这样就可以逐步树立自信心,最终战胜习得性无助。 rzWxwmKkcNnhXz8uBA8CodQJx0zKbp4Pzum0ax9njfmR/o+rEg5EDv3eCJnat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