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學點訓詁

我們主張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這不但對教好文言文是絶對必要的,就是對教好現代文和現代漢語也大有裨益。

訓詁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的一門古老的科學,是以研究古代文獻詞義爲中心的一個門類。它最初起源於漢代,隋唐便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代有所更新,清代達到鼎盛。到了近現代,由於科學語言學的發達,訓詁學不斷克服因襲保守的弱點而逐漸走向科學化了。同時,它在歷史學、考古學、中醫學、古生物學和語文教學等方面的廣泛應用,使它有了更大範圍的普及。爲了在中學教好文言文,做好提高學生文言文閲讀能力的工作,教師在進修時學習古漢語語法固然重要,但同時也應當學點訓詁。因爲,就古今漢語的發展來説,詞彙的變化要比語法更爲迅速,古今詞義的差異要比古今句式的不同更爲突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詞語方面的困難,也要比句子方面的困難更多。這些困難,就需要借助於研究古代書面漢語(文獻語言)爲中心的訓詁學來解决。

訓詁學對中學語文教學能起什麽作用呢?

第一,它可以幫助我們解决詞語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訓詁可以給我們提供資料和方法,幫助我們去探索一些難解的詞義。例如,《陳涉世家》一課中有“尉劍挺”一句,一般書上將“挺”解釋作“拔”,認爲“劍挺”是“劍拔出鞘”。但這個解釋與當時情境不符。當時尉正要鞭笞吴廣,並無殺他的意思,何必拔劍呢?這個問題只要學生稍一追問,教師便難於回答。我們核證訓詁材料,纔可能知道“挺”是“失”的借字,也就是“跌落”。剛巧尉的劍跌落,纔給了吴廣殺尉的機會。再如成語“衣冠楚楚”的“楚楚”應如何解釋?只有通過《説文解字》才能知道“楚”即是“共”,意思是顔色繽紛而鮮亮。古代文獻都寫作“楚”,原是個假借字,但通行了。再如,《馮諼客孟嘗君》一課有“食以草具”一語。什麽是“草具”?説法也不一致。學了訓詁,我們便可用查源和繫聯的方法找出“草”(即“艸”)的引申義列,並知道這個詞有“疾速”的意思,因而引申有“不細緻”、“潦草”、“粗糙”的意思。“草草收兵”的“草草”就是“急促”,“食以草具”的“草”就是“粗劣”、“粗糙”。用粗劣的食具給馮諼盛飯,表示對他不恭、瞧不起。今後,文言文在語文課本中的選篇還要增多,疑難問題也會更多,如不學一點訓詁,對那些難解的詞義只能人云亦云,甚至别人講了,也不會判斷是否準確。這對提高教學質量,確實是個障礙。

第二,它可以幫助我們把詞語教學系統化。過去的文言文教學,許多老師在詞語這個環節上花的功夫是不小的。但是跟有些老師談起來,他們總感到詞語教學比較零亂,老師教一個,學生會一個,全憑單個單個的積累,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駕馭它。産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恐怕還是由於對詞義的規律掌握不够,在這方面缺乏理論的認識。其實,我國古代的訓詁學,早已對詞義的存在形式和變化規律作過很多探討,也總結出不少理論。運用這些理論,對詞語教學的系統化是有很大好處的。例如,通過本義來統帥引申義列的辦法,便是掌握多義詞的好方法。尤其是對出現頻率較高的常用詞,更需要系統掌握詞義,否則,多個義項,多種翻譯,將使學生無所適從。其他如掌握假借字、掌握異讀的方法,也都需要懂得一些規律,才能幫助學生以簡馭繁,舉一反三。

第三,它可以幫助我們豐富知識,瞭解古代的生活與生産,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很多文言文所以講不準確,講不生動,往往是由於只是機械地尋求古今詞句的對當關係,而不能從當時的生活出發,講出其中的語氣和情態。而要做到這一點,弄清古代生活和生産的實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講《國殤》和《曹劌論戰》,便需明瞭古代戰場和車戰的具體情况;講《鴻門宴》,又需具體描述劍、盾、戟等兵器的形狀、用法,璧、斗、玦等裝飾品的質地、形狀,才能將項伯、樊噲、范增等人物的性格和言行講得準確生動。這些關於典章制度和名物的第一手材料,都保存在古代的訓詁裏。我們應當知道遇到這些問題應去查什麽書,如何求得更詳盡的解釋,這就非學點訓詁常識不可。

第四,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衡量别人的注釋。一般説來,現代人的注釋都是根據前人的注釋和説法。如果前人有不同的意見,現代注釋者便加以選擇。要想瞭解某些現代人的注釋,並衡量它是否妥當,便需知道他的依據。這也屬於訓詁學所包含的範圍。例如,《愚公移山》一課“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有些書將“毛”注成“草木”,這似乎是對的。而《甘薯疏序》的“驪土之毛”,有人也注成“草木”,這就錯了。因爲“可以養活人”的不是草木而是糧食。有了訓詁知識,我們便可知道“毛”訓釋作“草木”是根據《左傳》的杜預注,而“驪土之毛”的“毛”與杜預注的情况不同,那是“苗”的假借,指的是莊稼,不是一般的草木。又如,《獄中雜記》文中有“頗有奇羨”句,“羨”有的注作“盈餘”。“羨”在現代漢語裏一般作“羨慕”、“欣慕”講,没有“盈餘”的意思。學點訓詁,我們就會知道,“奇羨”一詞來源於《漢書·食貨志》“以收奇羨”,顔師古注:“饒溢也。”“饒溢”即是“盈餘”。這就是中學課本注作“盈餘”的依據。其他如《孟子·梁惠王下》“以羨補不足”、《漢書·司馬相如傳》“功羨於五帝”,“羨”很明顯都當“多餘”講。“羨”爲什麽有“多餘”的意思呢?這是由它的本義引申出來的。“羨”從“羊”從“疆”,“羊”是古人認爲最鮮美的食物,“疆”是口水,看見羊肉流口水,有“欲望”的意思。“欲望”總是多多益善,所以可引申爲“多餘”。正如”欲”與“裕”通,“裕”也是富足多餘。運用訓詁知識,我們才能找到“奇羨”一詞注釋的根據,並把這個詞講深講透。

現代出版的文言文資料很多,能給教師備課以濟急之資,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教師缺乏訓詁學的知識,只是盲目地東抄西録,便很難得其精華,有時還會以訛傳訛,誤人子弟。

因此,我們主張中學教師應學一點必要的訓詁常識,高等師範院校中文系也要開一點訓詁課。有人一聽訓詁便以爲高深奥秘,不敢問津。其實,我國早期的訓詁學包羅萬象,資料浩繁,又是用文言文寫的,今人直接接觸這些東西比較困難,但是經過清代和現代人的整理,訓詁學已在逐漸科學化和條理化。我們應當從學習訓詁的基本原理入手,逐步掌握更多的訓詁材料,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使訓詁學讓更多的人理解和運用。這樣,訓詁學也會由於有更多的人瞭解它、運用它而更快地發展起來。 s0rivsBokkSUeZRpknXEAzG0N75uk7wznKZR/KEvo+lGuaIbs2wBgyQszhU39z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