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先 四首

张先(990—1078),字子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尝知吴江县。晏殊尹京兆,辟为通判。仕至都官郎中。晚年居杭州、吴兴间,诗酒优游。工词,内容大都描写诗酒生活和儿女恋情。与苏轼唱和,轼称他“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事”。在北宋词人中,他与柳永开始多写长调。有《张子野词》。

谢池春慢

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缭墙重院 1 ,时闻有、啼莺到 2 。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 3 。朱槛连空阔 4 ,飞絮无多少 5 。径莎平 6 ,池水渺 7 。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 8 ,逢谢女 9 、城南道。秀艳过施粉 10 ,多媚生轻笑 11 。斗色鲜衣薄 12 ,碾玉双蝉小 13 。欢难偶 14 ,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注释】

1 缭墙:围墙。重院:几个院落组成的大院。

2 莺:即黄鹂,又名仓庚、黄鸟。

3 “画幕”句:美丽的帐幕,透入新的一天的晨曦。明,透入。

4 “朱槛(jiàn)”句:朱红色的阑槛连接着广大空间。

5 飞絮:飞舞的柳絮。

6 径莎(suō)平:小路上的莎草已被踏平。莎,草名。

7 渺:水波辽阔貌。

8 尘香:粉末状的香屑。

9 谢女:本指东晋时的谢道韫,后作为才女的通称,此指谢媚卿。

10 过施粉:胜过涂脂抹粉。

11 “多媚”句:轻轻一笑,产生了多种娇美姿态。

12 斗色鲜衣薄:衣彩逞妍斗美,穿着很单薄。斗色,各种色彩竞相逞美。鲜衣,美服。

13 碾玉双蝉小:用玉碾成的双蝉佩很小巧。碾,磨琢。双蝉,双蝉形的玉佩。

14 欢难偶:难谐成欢之愿。偶,作对成双。

【集评】

杨湜《古今词话》:张子野往玉仙观,中路逢谢媚卿,初未相识,但两相闻名。子野才韵既高,谢亦秀色出世。一见慕悦,目色相授。张领其意,缓辔久之而去,因作《谢池春慢》以叙一时之遇。

【赏析】

唐、宋时女道士是女性中相对自由的一群人,她们可以与士人自由恋爱。上片看似描写玉仙观的暮春之景,实则蕴藏深意。“缭墙”三句,谓纵使重门深院的玉仙观,亦有啼莺的鸣叫声传入,勾起女道士的春情。“绣被”二句,衬其不甘孤冷。“朱槛连空阔”五字,蕴其望聘之心。“飞絮无多小”,春色将阑也。“径莎平”二句,状秋景也。盖谓自春徂秋,心事如结。“日长”二句,又谓春日渐长,闲照花影,更增怊怅。

过片转写词人乍逢谢媚卿的心理活动。极写其肤色之秀艳,气质之雅致,更及其衣饰之鲜丽雅洁,堪称活色生香。“欢难偶,春过了”以下,乃词人内心的想象。谓万人中见此一人,而不得相知相得,便觉春意一霎成秋。纵使再听琵琶遣兴,也觉弦间指上,流出的都是相思的怨恨。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曰:“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此词实为中国诗中“慕”之胜境。

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 15 ,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 16 ,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 17 ,征尘不断 18 ,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 19 ,南北小桡通 20 。梯横画阁黄昏后 21 ,又还是、斜月帘栊 22 。沉恨细思 23 ,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释】

15 伤高怀远:因登高骋目,怀念远在他乡的恋人而忧伤。

16 东陌:东边的大路。蒙蒙:雨飘飞貌。

17 “嘶骑(jì)”句:马鸣声渐渐远去。

18 征尘:行路扬起的尘土。

19 双鸳:鸳鸯雌雄不离,故曰双鸳。

20 桡(ráo):船桨。

21 画阁:华丽的阁楼。

22 栊:窗栊。

23 沉恨:深沉地怨恨。

【集评】

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引《古今词话》:张先,字子野。尝与一尼私约,其老尼性严,每卧于池岛中一小阁,俟夜深人静,其尼潜下梯,俾子野登阁相遇。临别,子野不胜惓惓,作《一丛花》词以道其怀。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至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东坡守杭,子野尚在,尝预宴席,盖年八十余矣。

贺裳《皱水轩词筌》: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吾亦不敢定为所见略同。然较之“寒鸦数点”,则略无痕迹矣。

【赏析】

词写自家伤逝之悲,却句句由对方切入。首二句以重拙之笔直言情愫,未嫌质实。盖“离愁”以下六句,运清空之笔,足以济之。“离愁”三句,切伤高之慨,“嘶骑”三句,不写佳人怀远,而怀远之情自见。过片以往事画面逆入,“梯横”二句,苍凉蕴藉,意在言外。结以“沉恨细思”,谓桃杏犹得及时而开,己则迫于环境,不得与所欢长相厮守。《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为子野此语所本。

减字木兰花

垂螺近额 24 ,走上红茵初趁拍 25 。只恐轻飞 26 ,拟倩游丝惹住伊 27 。  文鸳绣履 28 ,去似杨花尘不起 29 。舞彻伊州 30 ,头上宫花颤未休 31

【注释】

24 垂螺近额:低垂的螺髻靠近前额。螺,结发为额妆,形如螺壳。今谓之“铜钱头”。

25 “红茵”句:茵,茵褥,犹地毯。初趁拍,开始趁乐曲的节拍挑起舞来。

26 “只恐”句:只怕她轻轻地飞走。

27 “拟倩”句:准备请游丝把她拿住。此用《飞燕外传》故事。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于太液池广榭上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大风至,飞燕迎风扬袂,言欲仙去。成帝急令吹笙者冯无方持飞燕履。风霁后,飞燕怅然曼啸,泣数行下。谓深受皇帝厚恩,不得化飞仙而去。倩,请。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惹,《方言》:“拿,扬州会稽之语也,或为惹。”伊,她,指跳舞女人。

28 文鸳绣履:将毛羽锦丽的鸳鸯鸟绣在鞋子上。

29 “去似”句:喻舞女身轻似杨花。

30 舞彻:谓跟着乐曲从头至尾舞一遍。伊州,乐曲名。

31 宫花:头上插戴的宫样花朵。

【集评】

杨慎《升庵诗话》:张子野词“垂螺近额,走上红茵处趁拍”……“垂螺近额”,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今搬演旦色,犹有此制。

陈廷焯《云韶集》:娇鬟低亸,飞鸾轻凤不是过也。

【赏析】

《减字木兰花》二句一换韵,词意亦二句为一转。此词描摹舞姿之曼妙,词采流丽宛转。“垂螺”二句,先声夺人。“只恐”二句,极写舞伎身姿之轻盈,摄人心魄,用典使事浑如不觉。“文鸳”二句,动极而静,纤尘既不起,则观者之忘情可知矣。然静中实又有动,头上宫花尚自颤动不休,实指曲阑舞终,而余韵袅袅不尽。寻常听歌赏舞之作,乃着力经营至此,允称佳构。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 32 ,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 33 ,午醉醒来愁未醒 34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35 ,往事后期空记省 36 。  沙上并禽池上暝 37 ,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32 嘉禾:宋郡名,今浙江嘉兴。倅:副职。时作者任嘉禾通判。

33 水调:大曲名。听:念tìng。

34 “午醉”句:中午醉酒,及酒醒而愁仍不已。

35 流景:不知不觉过去的时光。景,日光。

36 后期:后会的期约。记省:记得。

37 并禽:双栖的鸟儿。暝:暮色昏暗。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遁斋闲笔》: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又引《古今诗话》:子野尝作《天仙子》词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士大夫多称之。张初谒见欧公,迎谓曰:“好‘云破月来花弄影’!”恨相见之晚也。说未知孰是。又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此予平生所得意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引荆公语云: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如李冠“朦胧淡月云来去”也。

叶盛《水东日记》:欧阳公《丰乐亭记》“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用白乐天《庐山草堂记》“仰观山,俯听泉”语。张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亦用白公《三游洞序》“云破月出”之句。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破月来”句,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杨慎《词品》:“云破月来花弄影”,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黄苏《蓼园词选》:听“水调”而愁,自伤卑贱也。“送春”四句,伤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沙上”二句,言所居岑寂,以沙禽与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障蔽也。结句仍缴送春本题,恐其时之晚也。

【赏析】

“水调”为大曲,声节繁长,而曰“数声”,盖于午醉醒来,愁梦犹记之际,恍惚听之。依时间顺序,当为“午醉醒来愁未醒,水调数声持酒听”,倒言则笔力雄健。“送春”以下四句,由流光飞逝,春阑世易之慨,转至未赴府会,独自向隅,只能追忆往日、期盼后会的孤寂,隐藏着对人生离多会少、欢娱短暂的感叹。过片二句,纯系想象之辞。暝色四起时,沙禽双宿,本该万籁俱寂,而月穿云隙,花枝弄影,无情之物亦似有情之人,百无聊赖,不得不做些事体。“重重”三句,始是实写,盖病眠之人,殊无挂起帘幕、走出庭院之兴,只愿拥灯而卧。结句又转虚写,落花之满径,是因“风不定”而起之念,仍寓伤春感逝之悲。 vI5dB84zsHBzUAO7R3NoILZjF/P4KAOCWlzyl+EzglKpamZGf9Y/K9LhK4ObEK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