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当燕王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一群头裹红巾的农民从颍州呐喊而起,就像一股“红流”,荡涤冲击,势不可挡。顷刻之间,漫衍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

时势造英雄,一个出家到凤阳皇觉寺中剃度为僧的农家青年朱元璋,在此刻还俗投奔红巾军,在这股“红流”之中,凭着超群的胆略和才能,数年之间,由一名普通兵士直做到了威名赫赫的红巾军元帅。

当时,元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中国陷入了群雄纷争的乱世之中,各路英雄逐鹿中原,你争我夺,纷纷据地称王,几个胆子大的竟然立国建元,自称起皇帝来。朱元璋却并不着急于称王称帝,他率众渡江,攻取集庆(今南京)改称应天府后,埋起头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徽州儒士朱升给他出主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字真诀为朱元璋所采纳。从此,他名义上奉着红巾军小明王的宋龙凤年号,官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相,可是实际上,他占据集庆后,改称应天府,招纳贤能,攻城略地,在元末群雄之中声势一天天大了起来。

当时,朱元璋所据的应天府上游有江州陈友谅,兵强马壮;下游有平江张士诚,富可敌国。朱元璋还夹在他们当中,终日与他们厮杀,互有胜负,到底鹿死谁手,一时尚难见分晓。

至正二十年(1360),对朱元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暮春三月,浙东最有影响的人物刘基、叶琛、章溢等人被请到了应天。隆重的礼遇之后,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向他们一一征询日后的攻取大计。

青田人刘基,字伯温,素以知兵自诩,喜好慷慨而谈。他分析当时形势道:“士诚自守虏,不足虑。陈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但其地据上流,无日不存亡我之心,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定可成就帝王之业。” 番话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于是决定先与陈友谅一决雌雄。

陈友谅本是红巾军天完皇帝徐寿辉的部将,不过陈友谅倚仗自己在军中势力雄厚,将徐寿辉胁迫至江州,自称汉王,随时准备着顺流而下,吞灭朱元璋。两雄间的一场恶斗迫在眉睫。

入夏后。应天城内便显出军情急迫。人们关注着上游传来的消息,对这场即将到来的争斗,感到胜负难卜。

偏偏在这人心惶乱的时刻,旧历四月十七日那天,朱元璋的庶妻掑氏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

说起朱元璋这位庶妻掑氏,也着实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要知道这时候正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生死相拼,形势最称凶险的时刻,这个女人当时居然就生活在朱元璋身边,而且为他生下儿子,可见这个女人与朱元璋应该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但是我们在朱元璋的后妃中,甚至所有相关的官方文献中却都看不到关于她的任何记载,我们只能从明人的野史笔记中看到片言只字、模糊不清的记述,对于她的身世略有所知。

掑氏,也有人说是翁吉剌氏,或者因为“翁”“掑”音近,翁吉剌氏与掑氏实为一人,就是朱棣的生母。不管她究竟叫什么名字,她既然曾经为朱元璋所爱,而且为朱元璋生了儿子,怎么会没有留下踪迹呢。

原来掑氏是个蒙古女子,至于这个蒙古女子是如何来到朱元璋身边的,却无从知晓。于是有人猜测,说她曾经是元大都宫中的宫女,而且怀有元朝皇帝的血脉,后来辗转被朱元璋部下所得并献给了朱元璋,他生下的孩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这个女子因此被杀。朱元璋正妻马氏心疼刚出生的婴儿,收到身边抚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朱元璋占据应天的时候,元末群雄分据局面已成,朱元璋的势力只在应天及徽州、浙东一带,此时大都与江南隔绝,一个宫中的女子又如何能够从大都皇宫之中来到江南,来到朱元璋的身边?其实更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这位蒙古女子本是江南元朝官员的家人,因战乱流离,为朱元璋部下所得。朱元璋显然对这位蒙古女子十分宠爱,才会在战火纷飞的两年中,与她生下两个儿子。但是后来究竟发生什么变故,这个女人究竟下落如何,却无从得知。有传说她被赐自尽,甚至有传说她受到“铁裙之刑”,个中原因,亦无从得知。以今日对此事的分析,或因其为蒙古女子,当时朱元璋义军以推翻蒙元为目的,身边不可有元朝官员家中的女子,亦未可知。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全身心要在群雄中取胜,要向着得天下的道路义无反顾前进,对于朱元璋家庭中女人的命运,不会太过放在心中,而朱元璋对她突然的疏远绝情,也便成为永远的不解之谜。

掑氏就这样神秘地出现在朱元璋的身边,在生下朱棣后的第二年,又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封为周王的朱狘,从此,这个女人便更加神秘如同人间蒸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母亲的命运在孩子的心灵中会刻下深深的印记。朱棣虽然在朱元璋正妻马氏抚养下一天天长大,但是他并非不知自己的身世,因此他自认为与同父异母的兄弟们不一样,他从未有过真正的母爱。他性格内向寡言,遇事要靠自己的思考。他无疑自幼在心中深埋着关于生母的秘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而这也居然成为了他的自我激励,在几个年长些的兄弟们当中,这个不被重视的朱元璋第四子更显得成熟了些。

四十三年以后,当朱棣夺位登极成为皇帝时,他出生时的情景被描绘成“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照映宫闼,连日不散” 。这当然是虚无的臆造。事实上,伴随着朱棣呱呱啼落的,只有战火硝烟。同他满月祝福声接踵而至的,则是陈友谅兵围太平的告急文书。闰五月初一,太平陷落,守将花云战死。接着,陈友谅兵进采石,刺杀徐寿辉,在风雨交加中登极称帝,挥师直逼应天而来。

应天城里一片惊慌。平民百姓和胆小的官吏且不必说,就连参与议事的将领们,也显得不知所措。有人提出弃城出奔,还有人竟主张开城投降,唯独新到应天不久的刘基在一旁张目不语。朱元璋看出他必有主张,请他到内室中,刘基果然激奋地说道:“主降及奔者,可将其斩首!”遂向朱元璋陈述了诱敌深入、设伏龙江的邀取之计。他最后还向朱元璋鼓气说道:“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来的战事果不出其所料,陈友谅骄狂而来,却落得中计大败而归。这场龙江之役,成为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军事斗争的转折点。从此以后,陈友谅不再具有军事上的明显优势。次年“吊民伐罪,纳顺招降”的西征,以及两年后惊心动魄的鄱阳湖生死决战,也都以朱元璋大获全胜告终。一个最强有力的对手终于被朱元璋消灭掉了。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派人杀害了小明王韩林儿。此时他已无须韬光养晦,从第二年起,他便不再使用宋龙凤年号,改用吴元年纪元。同年九月间,大将军徐达率师攻克平江,张士诚被俘自尽,朱元璋剪灭群雄、统一全国的大局已定。

至正二十七年(1367)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为当时已经出生的七个儿子正式取名。他在祝告太庙文中写道:维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礼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 、曰棣、曰狘、曰桢、曰榑,从孙一人曰炜(后更名守谦),敢告知之

这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朱元璋因为出生于贫家,小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个小名叫重八,元璋这个大名,是他参军后取的。这时候可不同了,他马上便要登极称帝,儿子取名也便成为了大事。按照儒臣们的建议,首先是给诸子取名,名字皆从木字,依次选定。诸子的后代,则依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说法,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依次轮回。诸子取名既已从木,孙辈名字中便要有火的字旁。而从朱元璋的孙辈起,便不再以单字为名,除去依五行外,还为诸子分别设定了二十个字,作为后世取名的排序。比如太子朱标的后世,要依照“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依次排成二十代。而四子朱棣的后代则用“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兹和怡伯仲,简靖迪前猷”,也是二十代。待到这二十个字用完后,再由宗人府颁布新拟定的二十个字,继续排序。和历朝开国后起决定作用一样,朱元璋希望自己建立的新朝传之永久,子孙不绝,永保朱氏的天下。

从这一天起,朱棣和他的几个兄弟才有了正式的名字。这一年他八岁。

五天之后是旧历除夕,应天城里气氛又不同于往年。在辞别旧岁、桃符更新的爆竹声中,一个新朝——明朝诞生了。

正月初四,皇宫中举行了极为隆重而繁琐的登极仪式,朱元璋正式登极称帝,建元洪武,并且册封正妻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太子。登极和册封仪式完毕后,朱棣先同几个兄弟一起去拜贺母后马氏,然后再去拜贺长兄太子朱标。拜贺仪式统统是事先安排好的,一片礼乐声中,由二哥朱樉代表大家背诵一段贺词:小弟樉兹遇长兄皇太子荣膺宝册,不胜忻忭之至,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 。看上去就像是演戏一般。但是素来相处无间的兄弟,从此开始有了明确的身份之别,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朱元璋如此迫不及待地选定太子,是因为他将元朝皇室衰微与纷争归咎于不立太子的缘故。他希望太子同其余诸子们能够敦睦相处,以巩固朱氏的天下。几天后,朱元璋借故向太子询问起“七国叛汉”的是非曲直。

“曲在七国”。十三岁的太子按照讲解经史的儒臣所教来回答。不想却遭到了朱元璋的训斥。

“这是讲官的偏执之说”。朱元璋正色道,“景帝为太子时,曾杀吴王世子,招致怨恨,登极后又听信晁错之言,轻易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

其实这未必便是朱元璋的真实想法,但是他必须将这番话说给太子朱标听,因为其他诸子迟早要分封藩王,他首先要教育太子如何对待那些封藩的弟弟们,至于对于将要封藩各地的诸子们。朱元璋则又要大讲特讲藩王必须恪守上尊天子的训条了。不过此时还尚未分封诸王,朱棣和他的兄弟们受封藩王是在三年之后的事情。

朱元璋出身贫家,少年放牛、当和尚,吃了不少苦,后来从军征战,靠着一群不怕死能打仗的兄弟,这群兄弟也都是草莽出身,哪懂得什么社会上层的那些礼数?但是如今不同了,朱元璋已经登极称帝,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一群弟兄也都身居显贵,哪里还能不讲究礼仪名分了?好在朱元璋身边的一群儒臣,都是知书识礼之人,给他出了不少主意。于是朱元璋决定把功臣们的封赏和几个儿子册封亲王的事情安排在了一起。

洪武三年(1370)四月初三,朱元璋先是前往太庙,以封藩的事情告于太庙的列祖,然后在奉天殿和文华殿大宴群臣,宴会中间找个时机说起了分封诸子为藩王的事情。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朱元璋对群臣们说道,“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于是群臣稽首,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异口同声回答说:“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

虽然一切照章而行,朱元璋却觉得当时功臣尚未封赏,便先有分封诸子的安排,如此之大事,还是要多说几句为好:“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历朝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群臣自然仍无异议,封藩之事便这样决定下来。

朱元璋说的这番道理着实有些不妥。中国自秦改分封而立郡县,本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此后的汉、晋虽然有分封诸王之举,毕竟不能久长,也不比先秦的诸侯,再到朱元璋所行分封,既不能照搬汉、晋,更不能仿效西周,目的只在维持朱姓的家天下,让自己的儿子分镇各地,取代那些不可信任的功臣们。只是那些有功之臣们本来只是些粗鲁的武人,又有谁能知道朱元璋的这些心思?想到既要分封诸王,当然也要封赏开国的功臣,只顾得弹冠相庆,等着论功行赏的那一天了。那一天就定在了洪武三年(1370)四月初七日。

在朱元璋正式封藩之前,儒臣王祎按照朱元璋的心思拟定了一份诏书。

朕荷天地百神之灵,祖宗之福,起自布衣,艰难创业。惟时将帅用命,遂致十有六年,混一四海。功成治定,以应正统。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盖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者。朕今有子十人,前岁已立长子为皇太子。爰以今岁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侄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凡诸礼典,已有定制。於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尚赖中外臣邻,相与维持,弼成政化。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这无非是将朱元璋宴会上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在这份诏书中,已经出生的十个儿子都封为了亲王。

四月初七,晨鼓响过三下,宫中显出不同于平素的庄重肃穆气氛。仪式执事人一清早便各就其位,隆重的封藩仪式开始了。

诸子身着冕服,在引礼官员带领下,依次走进奉天门,来到奉天殿前,跪下听宣制官宣读诏书,首先是朱樉先行进入到殿内,接受册宝,读册官宣读金册,朱樉被封为秦王,藩国在关中的西安。引礼官引秦王回到原位,将秦王的金册和金印放到册宝亭之后,才轮到朱 、朱棣、朱狘、朱榑四人。朱棣跟兄弟们依次进入殿内,站在那里,听读册官宣读封藩的册文。读完三哥的册文,便轮到了朱棣了,读册官高声宣读道。

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尔。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尔为燕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有其国,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享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於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奉天殿中严肃的气氛掩没了应有的喜庆,一切都是按照固定程式进行的。朱棣在一阵礼乐声中走到御座前——上面是父皇,父皇身旁是长兄太子。诸王册文,除去名讳、封王和封国不同,其余文字都是一样的。

所谓金册,实际上只是两片金页,上下有孔,用红绦联缀在一起,有些像书的样子。册文均用楷体,镌在金册上。外面用红罗销金夹袱包裹着。金宝就是一方金印,上有“燕王之宝”四个篆字 。金宝放在饰金木箧之中,外面也覆着红罗销金夹袱。

左丞相李善长将金册、金宝一一捧到朱棣手中

他庄重地接过来,交给身旁的内侍,然后向着御座伏俯下去。…。

繁琐礼仪还在进行,四个年龄幼小的弟弟也各有封爵、册宝。这些安排事先早已有官员们对朱棣和他的兄弟们讲过多遍了。一切都是按照预先的安排进行,朱棣并不感到奇怪。但是在听到自己正式被封为燕王的时候,他的心里依然会闪过一个奇怪的念头:他知道他的封国北平是胜国的都城,在遥远的北国,但是那里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从来未曾离开过宫廷生活的少年,将来要到那个陌生的地方去,按照父皇的安排,终生镇守于斯,那里才是他的家。不过这时候去想北国的生活,似乎还早了些。尽管朱棣对那里的生活充满兴趣,他还要等到成年以后才能前往封地就藩。

朱棣在一片礼乐声中,随着引礼官走出奉天门。燕王的生活从此开始了。这时他还差十天就满十岁了。 2qlmGwbavHbL+HJPF1v1SrlGi74CM3+kvluZxTaZXG1AB6VWoOiiU1M3TN6m0O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