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弓上第三 |
|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檀弓’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
檀弓,姓檀名弓,鲁国人。本篇多言丧事礼仪,孙希旦认为,“此篇盖七十子之弟子所作”,内容可以补《仪礼·士丧礼》之“所未备”,也考订了天子、诸侯之礼。本篇因篇幅过长,分为上、下两部分。
公仪仲子之丧 【1】 ,檀弓免焉 【2】 。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 【3】 ,檀弓曰:“何居 【4】 ?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 【5】 ,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6】 。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 【7】 。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子游问诸孔子 【8】 ,孔子曰:“否!立孙 【9】 。”
【1】公仪仲子:姓公仪,字仲子。鲁国人。
【2】免(wèn):同“汱”,居丧时一种束发的方式。郑注:“以广布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却向后,绕于髻。”凡汱必袒,即露出左臂。袒汱的情况是,朋友皆在他国,朋友死而没有亲属,活着的朋友为其主持丧事。檀弓与公仪仲子都在鲁国,檀弓却袒汱。郑注,这是用不合礼仪的装束责备公仪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不合礼仪。
【3】舍其孙而立其子:舍弃嫡长孙而立庶子。按周礼,嫡长子死应立嫡长孙为继承人,这是注重血缘的正统。
【4】何居(jī):何故。居,郑注:“齐、鲁间语助也。”
【5】子服伯子:郑玄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大夫子服景伯。门右:门内的东边,卿大夫吊丧之位。
【6】古之道:指殷代的礼制。
【7】“昔者”二句: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长子,周武王之兄,衍是微子之弟。按殷时礼制,兄死弟及。
【8】子游:姓言名偃,春秋时期吴国人。孔子的学生。
【9】立孙:孔子认为公仪仲子的做法不对,还是应当立嫡长孙,这是根据周代的礼制作出的评判。
公仪仲子的嫡长子死了,檀弓束着 发前去吊丧。这是因为公仪仲子舍弃嫡长孙不立而立庶子的缘故。檀弓说:“为什么这样呢?我以前从没有听说过这样。”快步走到大门内的东边询问子服伯子,说:“公仪仲子舍弃嫡长孙不立而立庶子,这是为什么?”伯子回答说:“仲子也是遵行古时的礼制。以前周文王舍弃伯邑考不立而立武王,微子启舍弃嫡长孙腯不立而立衍。所以说仲子也是在遵行古时的礼制。”子游又拿这件事询问孔子,孔子说:“不对!应该立嫡长孙。”
事亲有隐而无犯 【1】 ,左右就养无方 【2】 ,服勤至死 【3】 ,致丧三年 【4】 。事君有犯而无隐 【5】 ,左右就养有方 【6】 ,服勤至死,方丧三年 【7】 。事师无犯无隐 【8】 ,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9】 。
【1】事亲有隐而无犯:侍奉父母,对父母的过失要隐讳,不要冒犯父母,犯颜而谏。郑注:“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无犯,不犯颜而谏。”
【2】左右:指在身边服侍。就养:就近奉养。无方: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常。
【3】服勤:服侍父母,承受劳辱之事。
【4】致丧:服丧时极其哀戚。致,极。
【5】事君有犯而无隐:侍奉国君,要直言进谏,不隐瞒其错误。孙希旦说:“君臣主义,隐则恐其阿谀而伤于义,故必勿欺也而犯之。” 【6】 有方:指各尽其职,不能僭越。
【7】方丧:郑注:“资于事父。”比照为父亲服丧。
【8】事师无犯无隐:孙希旦说:“师者道之所在,有教则率,有疑则问,无所谓隐,亦无所谓犯也。”
【9】心丧:指不穿着丧服而戚容如丧父。
侍奉父母,对父母的过失要隐讳,不可直言进犯,在左右扶持伺候,没有固定的模式,甘愿受苦受累服侍父母到去世,极其哀戚的守丧三年。侍奉国君,对国君的过失要直言指出,不可包庇隐瞒,在左右扶持伺候,有固定的职责,甘愿受苦受累服侍国君到去世,比照丧父的哀痛守丧三年。侍奉老师,老师有了过失不可直言冒犯,但也不要隐瞒,在左右扶持伺候,没有固定的模式,甘愿受苦受累服侍老师到去世,不穿丧服,但忧戚、悲伤之容像死了父亲一样,守丧三年。
季武子成寝 【1】 ,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 【2】 ,请合葬焉 【3】 ,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 【4】 ,未之有改也。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 【5】 ,何居?”命之哭。
【1】季武子:鲁国公子季友的曾孙季孙夙。成寝:建成住宅。
【2】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这是指杜家的墓地本在季武子住宅的西阶之下。
【3】合葬:将后死的人葬在先死的人的墓坑里。
【4】周公:又称“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武王死后,成王尚幼,周公摄政,平定“三监”的叛乱,建立东都洛邑。相传他制定礼、乐以及各种典章制度。
【5】大:指合葬。细:孔疏:“细是哭也。”
季武子建成一座住宅,杜家的坟墓本来葬在住宅的西阶之下,杜家人请求将死者迁出合葬,季武子答应了。杜家的人进入住宅却不敢哭泣。季武子说:“合葬不是古时之制,自周公以来才有,到现在没有改变。我都允许了他们迁墓合葬的大事,却不允许他们号哭的小事,为什么要这样呢?”于是,允许杜家人号哭。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 【1】 。门人问诸子思曰 【2】 :“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 【3】 ?”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 【4】 ,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 【5】 。”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1】子上:孔子的曾孙。孔子的儿子名孔鲤。孔鲤之子,名伋,字子思。子思之子,名白,字子上。他的母亲与子思已离婚。不丧,这是说子上没有为其母服丧。
【2】门人:门生,弟子。
【3】出母:已被父亲休弃的母亲。
【4】“道隆”二句:这是说礼应因时制宜,该隆重就隆重,该从简就从简。隆,盛,高。污,低,降。
【5】“为伋也妻者”四句:孙希旦认为,孔子的妻子(孔鲤的母亲)虽然离异却没有改嫁,因此孔鲤可以为她服丧;而子上的母亲离异后已经改嫁,与孔家已毫无关系了,所以不用为其服丧。“盖妻出而未嫁,犹有可反之义;出而嫁,则彼此皆绝矣。”
子上的母亲死了,他的母亲已被子上的父亲子思休掉而离异,子上没有为她服丧。子思的弟子问子思说:“从前,您的先祖让儿子为离异的母亲服丧吗?”子思回答:“是的。”弟子又问:“那您不让孔白为已离异的母亲服丧,这是为什么呢?”子思回答说:“从前我祖父的做法没有不合礼制。按礼制的规定,该隆重就隆重,该从简就从简,我怎么能和先祖相比?做我孔伋的妻子,那就是孔白的母亲﹔不再是我孔伋的妻子了,那就不是孔白的母亲了。”所以,孔家不让儿子为与父亲离异的母亲服丧,是从子思开始的。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 【1】 ,颓乎其顺也 【2】 ;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3】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1】拜而后稽颡(sǎnɡ):先拜而后磕头。这是丧拜礼。“拜”是向宾客致意,“稽颡”是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稽颡,额头触地。颡,额头。
【2】颓:顺。
【3】颀(kěn):恻隐貌。
孔子说:“丧拜礼,先拜再磕头,很合乎顺序﹔先磕头再拜,这样行礼,表达悲哀伤痛之极的心情。三年之丧,我遵行表达悲哀伤痛之极的拜礼。”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 【1】 ,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 【2】 。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3】 ,不可以弗识也 【4】 。”于是封之,崇四尺 【5】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 【6】 ,孔子泫然流涕曰 【7】 :“吾闻之,古不修墓。”
【1】孔子既得合葬于防:孔子的父亲葬在防地,母亲去世后即合葬于防。防,鲁国地名。
【2】坟:郑注:“土之高者曰坟。”
【3】东西南北之人也:郑注:“言居无常处也。”
【4】识(zhì):标记。
【5】崇:高。
【6】三:郑注:“三言之。”因为孔子不应,所以门人说了三次。
【7】泫(xuàn)然:水珠向下滴落的样子。涕:泪。
孔子将父母合葬在防地后,说:“我听说,古时的墓是没有坟头的。现在我孔丘,是东南西北到处走、周游天下的人,不可以不在墓上做上标记。”于是筑积土,高四尺。孔子先返回家,弟子很晚才回来,雨下得很大,孔子问弟子,说:“你们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弟子回答说:“防地墓的坟头崩塌了。”孔子没有回应。说了三遍,孔子的眼泪像水珠一样滴滴答答地流下来说:“我听说,按照古制墓园是不修筑坟头的。”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1】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2】 。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 【3】 。”遂命覆醢。
【1】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在卫国做官,因卫国内乱而被杀。详见于《左传·哀公十五年》。中庭:郑注:“寝中庭也。”
【2】夫子拜之:孔子以主人的身份拜谢吊丧者。
【3】醢(hǎi):肉酱。这里用作动词,指子路被剁成了肉酱。
孔子在寝屋的中庭为子路哭。有人前来吊唁,孔子以主人的身份拜谢。哭完后,让使者进入询问子路死的情况。使者说:“被剁成了肉酱。”孔子于是命人倒掉正要吃的肉酱。
曾子曰 【1】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2】 。”
【1】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2】宿草:前一年的草。这是说,朋友去世,哀悼朋友而哭,以一年为期。
曾子说:“朋友的墓地,有了去年的草就不再为他而哭了。”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 【1】 ,凡附于身者 【2】 ,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3】 。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 【4】 。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5】 。故忌日不乐。”
【1】殡:死者入殓后灵柩停放在堂上,以待下葬。
【2】附于身者:指衣衾等物品。
【3】焉耳矣:都是语助词。
【4】亡则弗之忘矣:孙希旦说:“言亲虽亡,而子之心则不能忘也。”
【5】一朝之患:郑注:“毁不灭性。”指虽然哀痛,却不因一时的过分冲动而伤害了身体。
子思说:“人死后三天就要入殓停柩,凡是随遗体入殓的衣衾,一定要尽心尽力,不要违背礼节,不要有所遗憾。三个月后下葬,凡是随棺下葬的明器,一定要尽心尽力,不要违背礼节,不要有所遗憾。服丧虽以三年为期限,但对去世的亲人却永远不能忘记。所以君子对死去的亲人始终怀念,但不致毁伤身体。所以在亲人忌日那天不做娱乐之事。”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1】 。殡于五父之衢 【2】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鄹曼父之母 【3】 ,然后得合葬于防。
【1】“孔子”二句:郑注:“孔子之父鄹叔梁纥与颜氏之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耻焉不告。”据说,其父叔梁纥病逝时孔子才三岁,叔梁纥的家人不喜欢孔子母子,没有善待他们。颜氏只好带着孔子离开,移居曲阜阙里,独自抚养孔子。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
【2】五父之衢(qú):道路名。在鲁国东南。
【3】鄹(zōu)曼父之母:鄹,地名。郑注:“曼父之母与徵在为邻,相善。”即曼父之母与孔子之母关系好。
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不知道父亲墓地所在。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将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别人看见了,都以为是要下葬了。其实是孔子为慎重起见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安厝。孔子询问了母亲以前的邻居鄹曼父的母亲,知道了父亲墓地的所在,然后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于防地。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1】 。
【1】“邻有丧”四句:见《曲礼上》“适墓不登垄”节。
邻家有丧事,舂米时不唱歌﹔同里有丧事,不在巷子里唱歌。
丧冠不 【1】 。
【1】汻(ruí):冠缨在下巴处打结后垂下的部分。
服丧所戴的丧冠,冠缨应在颔下打好结,不要使剩余部分下垂。
有虞氏瓦棺 【1】 ,夏后氏堲周 【2】 ,殷人棺椁 【3】 ,周人墙置翣 【4】 。
【1】有虞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首领是舜。瓦棺:陶制的棺。
【2】堲(jì)周:烧砖砌在瓦棺四周。郑注:“火熟曰堲,烧土冶以周于棺也。”堲,烧土为砖。
【3】椁(ɡuǒ):套在棺外的大棺。
【4】周人墙置翣(shà):在棺椁旁放置柳和翣扇。墙,郑注:“柳衣也。”周人在椁旁设置木框架,称作“柳”,外面盖上布,四周叫做“帷”,顶上叫做“荒”,“帷”、“荒”总称为“柳”或“柳衣”。因如墙围棺椁外,又叫做“墙”。翣,画有花纹的扇状白布装饰物,用来遮挡灵柩。
有虞氏用瓦棺,夏代在瓦棺四周砌砖,殷人用木制棺椁,周人在棺椁外放置柳和翣扇。
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 【1】 ,以夏后氏之塈周葬中殇、下殇 【2】 ,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3】 。
【1】长(zhǎnɡ)殇:十六至十九岁的夭亡者。
【2】中殇:十二至十五岁的夭亡者。下殇:八至十一岁的夭亡者。
【3】无服之殇:七岁以下的夭亡者。
周人用殷人的棺椁来埋葬十六岁到十九岁的夭亡者,用夏代的塈周埋葬十二到十五岁的夭亡者及八到十一岁的夭亡者,用有虞氏的瓦棺埋葬七岁以下的夭亡者。
夏后氏尚黑 【1】 ,大事敛用昏 【2】 ,戎事乘骊 【3】 ,牲用玄 【4】 。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 【5】 ,戎事乘翰 【6】 ,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 【7】 ,戎事乘 【8】 ,牲用骍 【9】 。
【1】尚:崇尚,尊崇。
【2】大事:郑注:“此大事谓丧事也。”。敛:通“殓”,下棺于圹。昏:傍晚天色已黑。因夏代尚黑,所以在天黑后举行丧事。
【3】戎:兵。骊(lí):黑色的马。
【4】玄:黑色。
【5】日中:太阳正中的时候,即白天最亮的时候。
【6】翰(hàn):郑注:“白色马也。”
【7】日出:日出时天色是赤红色。
【8】敊(yuán):赤毛白腹的马。
【9】骍(xīnɡ):孔疏:“纯赤色也。”
夏代崇尚黑色,丧事入殓在傍晚天黑的时候进行,军事行动乘坐黑色的马,祭祀用黑色的牺牲。殷人崇尚白色,丧事入殓在日中的时候进行,军事行动乘坐白色的马,祭祀用白色的牺牲。周人崇尚赤色,丧事入殓在日出的时候进行,军事行动乘坐赤色的马,祭祀用赤色的牺牲。
穆公之母卒 【1】 ,使人问于曾子曰 【2】 :“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 【3】 ,岧粥之食 【4】 ,自天子达。布幕 【5】 ,卫也;幕 【6】 ,鲁也。’”
【1】穆公:鲁穆公,鲁哀公的曾孙,名不衍。
【2】曾子:这里指曾参之子,名申。
【3】齐(zī)、斩:齐衰和斩衰两种丧服。礼制规定,“齐衰”是为母亲穿着的丧服,“斩衰”是为父亲穿着的丧服。父母去世,哀伤之情是相同的,因此并联在一起说“齐、斩之情”。
【4】岝(zhān)粥:指稀饭。岝,粥。
【5】幕:郑注:“所以覆棺也。”即覆盖在棺上的织物。据郑注,卫用诸侯礼,鲁用天子礼。
【6】(xiāo):缣(jiān)帛。
鲁穆公的母亲去世了,鲁穆公派人询问曾子说:“该怎么办丧事?”曾子回答:“我曾听我的父亲说:‘哭泣表达的是悲哀,穿着齐衰、斩衰丧服表达的是哀悼之情,因为哀伤吃不下饭只喝稀粥,这些礼节上达天子,下至百姓都是这样的。用布做覆盖在棺上的幕,这是卫国的礼仪﹔用缣帛做覆盖在棺上的幕,这是鲁国的礼仪。’”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1】 ,公子重耳谓之曰 【2】 :“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 【3】 ?”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 【4】 ?”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 【5】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 【6】 !吾何行如之 【7】 ?”使人辞于狐突曰 【8】 :“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 【9】 ,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 【10】 ,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
是以为共世子也 【11】 。
【1】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申生为晋献公嫡长子,申生母亲早卒。献公伐骊戎而得骊姬,骊姬获宠幸,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取代申生为太子,设计诬陷申生要毒害晋献公,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因此要杀申生。这个故事详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国语·晋语》等。世子,帝王、诸侯正妻所生长子,太子。
【2】公子重耳:申生的异母弟,即晋文公。
【3】子盖(hé)言子之志于公乎:重耳让申生向晋献公将自己的心志作解释、表白。盖,通“盍”,何不。下同。志,意。
【4】行:指出行、出逃。
【5】弑(shì)君:臣下杀死国君。
【6】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天下难道有不要父亲的国家吗?意思是天下之人都有父,有了弑父的恶名,使天下人都不能容忍。
【7】何行如之:如果有弑父之名,没有国家会接受他的投奔,就没有地方可去。
【8】辞:告。狐突:字伯行,狐偃之父,申生的老师,重耳的外祖父。此前,晋献公让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狐突曾阻止申生,认为这会有危身之害,果然,申生凯旋回国后谗言四起,狐突怕危及自身而闭门不出。
【9】伯氏:指狐突,申生之傅。我国传统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是老大。
【10】伯氏不出而图吾君:这是申生希望狐突继续辅佐国君。图,谋划。
【11】是以为共世子:共,通“恭”。恭,《谥法》:“敬顺事上曰‘恭’。”郑注:“言行如此,可以为恭,于孝则未之有。”孔疏,孝子不陷亲于不义,申生这样做,“遂陷父有杀子之恶,虽心存孝,而于理终非,故不曰孝,但谥为恭”。
晋献公将要杀掉他的嫡长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为什么不向父亲解释,说自己是被诬陷的呢?”申生回答说:“不可以。国君因骊姬而安逸、快乐,我去解释的话,骊姬会受到处罚,那就是我让国君伤心了。”重耳又问:“那么你为什么不出走呢?”申生又说:“不可以。国君说我要杀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有谋害父亲的恶名,我能逃到哪里去呢?”申生派人带话告诉狐突说:“申生我有罪过,没有听从伯氏您的话,以致陷于死地。申生我不敢惜命怕死。虽然如此,我们国君已经老了,小儿子又很小,国家多难,您又不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您如果肯为国君出谋划策,申生就是得到恩赐而死了。”再跪拜磕头而后自杀。由于申生对国君百依百顺,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恭”,称他为“恭世子”。
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 【1】 ,子路笑之。孔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 【2】 !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 【3】 !”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也 【4】 。”
【1】朝(zhāo)祥而莫(mù)歌:祥,丧礼祭名。有小祥和大祥二种。小祥是在人死一年后举行的祭祀,即周年祭。大祥在两年后,除去丧服,服丧即已基本完成。孔疏:“祥谓二十五月大祥,歌、哭不同日,故仲由笑之也,故郑注‘笑其为乐速’。然祥日得鼓素琴。”莫,同“暮”,傍晚。
【2】夫(fú):语末助词。下同。
【3】亦已久矣夫:意思是这个人已经服了三年的丧,时间已经很长了。
【4】逾月则其善也:大祥后再过一个月就是禫(dàn)祭,禫祭后就可以唱歌,所以孔子认为再过一个月就好了。
鲁国有人早上刚进行了大祥祭,晚上就唱起歌来,子路因而讥笑他。孔子说:“子路,你责备他人,没个完了吗!他服丧三年,也已经很久了啊!”子路出去后,孔子又说:“距可以唱歌的日子也没有多少了嘛!能再过一个月唱就好了。”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1】 ,县贲父御 【2】 ,卜国为右 【3】 。马惊败绩 【4】 ,公队 【5】 ,佐车授绥 【6】 。公曰:“末之卜也 【7】 。”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 【8】 ,有流矢在白肉 【9】 。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 【10】 。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1】乘丘:鲁地。此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鲁国大败宋国。
【2】县贲父(xuán bēn fǔ):鲁人。御:驾车,驾驭。
【3】右:车右,护卫。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驭手在中,护卫在右,通常由勇力之士担任。
【4】马惊败绩:此战是鲁胜宋败,鲁国并没有“败绩”的事。郑注:“惊奔失列。”《训纂》引江永说:“败绩,谓车覆。”
【5】队(zhuì):同“坠”。
【6】佐车:副车。绥:上车时供拉手的绳索。
【7】末:当作“未”。
【8】圉(yǔ)人:养马的人。
【9】白肉:郑注:“股里肉。”指马的大腿里侧。
【10】诔(lěi):哀悼死者的文章。古制只有卿大夫有诔,士没有诔。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作战,县贲父为驭手驾车,卜国为车右护卫。马突然受惊而翻车,鲁庄公摔了下来,驾驭副车的人将登车的绳索递给庄公,让他上了副车。庄公说:“这是我事先没有占卜选择驭手。”县贲父说:“平日驾车马从未受惊翻车,今天马却受惊而翻车,这是我没有勇气的缘故。”于是赴敌而战死。后来,圉人给马洗浴时,发现马的大腿内侧中了箭。鲁庄公说:“这不是县贲父的罪过。”于是为他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士这个阶层有诔文,就是由此而开始的。
曾子寝疾,病 【1】 。乐正子春坐于床下 【2】 ,曾元、曾申坐于足 【3】 ,童子隅坐而执烛 【4】 。童子曰:“华而睆 【5】 ,大夫之箦与 【6】 ?”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 【7】 :“呼 【8】 !”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 【9】 ,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0】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 【11】 ,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12】 。
【1】病:郑注:“谓疾困。”指病重。
【2】乐(yuè)正子春:乐正是姓。曾子的弟子。
【3】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4】隅:角落。
【5】华:指画有花纹。睆(huǎn):光滑。
【6】大夫之箦(zé)与(yú):大夫所用的席子。曾子并未做官,不是大夫,按礼制,不应使用这种“大夫之箦”。箦,郑注:“谓床笫也。”即床上铺的竹席。与,语气词。
【7】瞿(jù)然:惊惧貌。
【8】呼:郑注:“虚惫之声。”
【9】革:急。也是指病重。
【10】细人:小人,与“君子”相对。姑息:苟且取安。
【11】正:指合乎礼仪,行为正确。
【12】安:安置,放好。没(mò):通“殁”,死。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严重。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旁,少年在角落侍坐拿着烛火。少年说:“美丽又光滑,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了,十分惊诧,虚弱而疲惫地叹息道:“唉!”少年又说:“美丽又光滑,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赐给我的,我没有来得及换掉它。曾元,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的病很严重,不可以移动。希望等到天亮,再为您更换。”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少年。君子爱人是成全他的品德,小人爱人则是姑息他,让他苟且偷安。我所要求的是什么呢?只是希望能符合礼仪地死去,就是如此而已。”大家抬起曾子,换掉竹席。把曾子放回席上,还没有安顿好,曾子就去世了。
始死,充充如有穷 【1】 ;既殡,瞿瞿如有求而弗得 【2】 ;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 【3】 。练而慨然 【4】 ,祥而廓然 【5】 。
【1】充充如有穷:这是指孝子悲痛到无以复加的感情。孔疏:“亲始死,孝子匍匐而哭之,心形充屈,如急行道极,无所复去,穷急之容也。”
【2】瞿瞿(jù):孔疏:“眼目速瞻之貌”;“貌恒瞿瞿,如有所失而求觅之不得然也”。
【3】皇皇如有望而弗至:孔疏:“孝子心形栖栖皇皇,无所依托,如有望彼人来而彼人不至也。”
【4】练:小祥,人死一周年的祭祀。慨:慨叹时间逝去太快。
【5】祥:大祥。廓:空虚。
双亲刚过世,孝子满腔悲痛,好像一切已到穷尽﹔入殓后,孝子目光游移,好像失去什么又求之不得﹔等到下葬后,孝子栖栖惶惶,好像期望谁来而又不至。小祥过后就感慨时间过得太快,大祥除服后感到空虚失落,情绪不快乐。
邾娄复之以矢 【1】 ,盖自战于升陉始也 【2】 。鲁妇人之髽而吊也 【3】 ,自败于台鲐始也 【4】 。
【1】邾娄(zhū lóu):邾国。《释文》云:“邾人呼邾声曰娄,故曰邾娄。”复:招魂。矢:箭。招魂本应用死者的衣服,但邾国在战争中死亡人数过多,已无衣可以用来招魂,因而用箭来代替。
【2】升陉(xínɡ):鲁地。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邾国与鲁国发生战争,鲁国战败,但邾国死伤亦惨重。
【3】髽(zhuā):妇人丧髻,即不用发簪,仅用麻或布带束发。
【4】台鲐(tái):郑注,“台(臺)”当是“壶”字之误,《春秋传》作“狐鲐”,邾地,在今山东滕州东南二十里的狐骀山。此次邾、鲁之战发生在鲁襄公四年(前569),鲁国失败。《左传·襄公四年》:“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逆丧者皆髽,鲁于是乎始髽。”
邾国人用箭招魂,大概是从升陉之战开始的。鲁国妇人用麻布束发去吊丧,是从狐骀之战失败后开始的。
南宫杕之妻之姑之丧 【1】 ,夫子诲之髽 【2】 ,曰:“尔毋从从尔 【3】 !尔毋扈扈尔 【4】 !盖榛以为笄 【5】 ,长尺而总八寸 【6】 。”
【1】南宫忺(tāo):郑玄认为他是鲁国大夫孟僖子之子南宫阅,字子容。姑:婆婆。南宫忺之妻是孔子的侄女。《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2】夫子诲之髽:孔子教南宫忺之妻做丧髻。
【3】从从(zǒnɡ):郑注:“谓大(太)高。”
【4】扈扈(hù):郑注:“谓大(太)广。”
【5】笄(jī):发簪。
【6】总八寸:束发后的布条垂下八寸作为装饰。
南宫忺的妻子的婆婆去世,孔子教她做丧髻,说:“你不要把发髻束得高高的!也不要束得宽宽的!用榛木做簪子,长一尺,束发后的布条要垂下八寸长。”
孟献子禫 【1】 ,县而不乐 【2】 ,比御而不入 【3】 。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1】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献”是谥号。禫(dàn):丧礼祭名。在大祥后的一个月举行。
【2】县(xuán)而不乐:悬挂乐器但不演奏。县,同“悬”。
【3】比御而不入:郑注:“可以御妇人矣,尚不复寝。”即仍不进入寝室。
孟献子举行完禫祭之后,只悬挂乐器但不演奏,可以由妇人侍寝但仍不进入寝室。孔子说:“孟献子高人一等啊!”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 【1】 ,十日而成笙歌 【2】 。
【1】不成声:因为悲伤的心情还在,所以弹奏音乐还不成调。
【2】十日而成笙歌:郑注:“逾月且异旬也。”十天后已经是下个月,心情平复,才能吹出歌曲。
孔子举行完大祥祭,五天后弹琴,但还不成曲调,十天后的下一个月,吹笙才吹得出歌曲。
有子盖既祥而丝屦、组缨 【1】 。
【1】“有子”句:郑注:“讥其早也。”即讥讽、批评有子穿戴漂亮衣冠过早,不合丧礼礼仪。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丝屦(jù),丝制的鞋子。组缨,用丝做冠缨。
有子举行大祥祭后就穿上了丝质的鞋子,戴上丝带做缨的冠。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1】 。
【1】“死而不吊者三”句:因“畏、厌、溺”三种情形而死,不用为其吊丧。儒家认为孝子为孝养父母应珍惜自己的生命,若轻身忘孝,不必为其吊丧。畏,孔疏:“谓有人以非罪攻己,己若不有以解说(脱)之而死者。”厌,压。孔疏:“谓行止危险之下,为崩坠所厌(压)杀也。”溺,孔疏:“谓不乘桥舡而入水死者。”
死了却不为其吊丧的有三种人:因畏惧而自杀的人,在险境被压死的人,溺水而死的人。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1】 。”孔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 【2】 。”子路闻之,遂除之。
【1】寡兄弟:这是说自己的兄弟少,不忍心除丧,想按兄弟之丧的礼仪为姐姐服丧。为姐姐服丧应是服九个月大功之丧,为兄弟服丧则是一年齐衰之丧。
【2】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凡是仁义之人都不忍除丧,但这是先王制定的礼制,必须要遵守。行道,郑注:“犹行仁义。”
子路为去世的姐姐服丧,服丧期已到可以除丧了却不除。孔子问他:“为什么不除丧?”子路答:“我的兄弟少,不忍心除丧。”孔子说:“先王制礼,凡行仁义的人其实都是不忍心的,但要按礼制办事。”子路听了孔子的话,便停止了服丧。
大公封于营丘 【1】 ,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2】 。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 【3】 ,仁也 【4】 。’”
【1】大公:姜太公吕尚,或称“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因功封于营丘,为齐国。大,同“太”。营丘:在今山东淄博东北。
【2】“比及五世”二句:比及五世,指姜太公以下五代子孙。有研究者认为,姜太公以下五世返葬于周,不可信。
【3】正丘首:即“正首丘”。正,正对着。丘,孔疏:“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
【4】仁:恩。这里指的就是“本”。
太公吕尚分封在营丘,他的五代子孙,死后都返回周埋葬。君子说:“乐,是对自己的功业兴发的喜乐﹔礼,是让人不要忘本。古人曾说过:‘狐狸死了,头也要正对着它的巢穴所在的山丘,这是不忘根本啊。’”
伯鱼之母死 【1】 ,期而犹哭 【2】 。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 【3】 !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1】伯鱼: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
【2】期(jī)而犹哭:父亲尚在,为死去的母亲服丧只需一年。孔疏,伯鱼之母已被“出”,即已与孔子离婚,为出母服丧应在十三月举行祥祭,祥祭后无哭。犹,尚。
【3】嘻(xī):郑注:“悲恨之声。”
伯鱼的母亲死了,服丧满一年仍哭。孔子听见了,询问:“是谁在哭?”弟子说:“是孔鲤。”孔子叹道:“唉!那是过分了。”伯鱼听了,于是就不哭了。
舜葬于苍梧之野 【1】 ,盖三妃未之从也 【2】 。季武子曰:“周公盖祔 【3】 。”
【1】舜葬于苍梧之野:郑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苍梧,即苍梧山,又名“九嶷山”。周代属南越之地,汉代为郡,位于今湖南南部宁远境内。
【2】三妃未之从也:是说舜的三妃没有与其合葬。三妃,娥皇、女英、癸比。
【3】祔(fù):郑注:“谓合葬。”
舜死后葬在苍梧之野,他的三位妃子都没有与他合葬。季武子说:“大概夫妻合葬是从周公开始的。”
曾子之丧,浴于爨室 【1】 。
【1】浴于爨(cuàn)室:死后在烧火做饭的厨房洗浴身体。按照礼制,遗体洗浴应在正寝,安排在爨室洗浴不合礼仪。郑玄、孔颖达认为此篇与上文曾子卧病,曾元没有及时更换竹席有关,曾子为教育他有意而为。但后世学者认为不可信,孙希旦说:“曾子欲教其子,正当示之以礼,岂有使之以非礼治其丧耶”,“此所记必传闻之误”。
曾子死后,在烧火做饭的厨房洗浴身体。
大功废业 【1】 。或曰 【2】 :“大功,诵可也。”
【1】大功废业:大功,“五服”之一。服丧期九个月,其服用熟麻制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丧,都服大功。已婚的女子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业,学业,包括弹琴、诵诗等。
【2】或:有人。
服大功的丧期中要停止弹琴、诵诗等学业。但有的人说:“服大功之丧,诵诗是可以的。”
子张病 【1】 ,召申祥而语之曰 【2】 :“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 【3】 !”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弟子。
【2】申祥:子张之子。
【3】“君子”三句:孔疏:“庶,幸也。几,冀也。”孙希旦说:“天之生人,气以成形,而理具焉。惟君子全而受之,全而归之,有始有卒,故曰‘终’;小人不能全其所赋之理,则但见其身形之澌灭而已,故曰‘死’。吾今日其庶几者,言未至今日,犹不敢自信其不为小人。”
子张病重,招来儿子申祥对他说:“君子去世叫‘终’,小人去世叫‘死’。我如今或许有幸可以希望叫‘终’了!”
曾子曰:“始死之奠 【1】 ,其余阁也与 【2】 ?”
【1】奠:《集解》引朱熹说:“自葬以前,皆谓之奠,其礼甚简。”“奠”就是为死者献上饮食供品。
【2】余阁:死者剩余在房室柜架上的食物。阁,存储放置食物的房室与柜架。孙希旦说,用阁上所余脯、醢以奠,一则以仍其生前之食而不忍遽易,一则以用于仓促之顷而不及别具也。
曾子说:“人刚死后的奠祭,用的是死者存储在房室、柜架上剩余的食物吧?”
曾子曰:“小功不为位也者 【1】 ,是委巷之礼也 【2】 。子思之哭嫂也为位 【3】 ,妇人倡踊 【4】 。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 【5】 。”
【1】小功:丧服“五服”之一。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较大功为细,较缌麻为粗。小功服丧期五个月,适用于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兄弟、未嫁堂祖姑姐妹,已嫁堂姊妹及孙女等。为位:郑注:“位谓以亲疏叙列哭也。”即丧礼中亲属要按照亲疏远近关系序列站在一定的位置上哭。
【2】委巷:郑注:“犹街里委曲所为也。”即街道弯曲小巷。
【3】子思:孔门字“子思”的有孔子的孙子孔伋和孔子弟子原宪、燕伋。孔伋无兄,应无嫂,这里的“子思”未知所指。
【4】妇人倡踊:子思之妻率先号哭跳脚。按照礼制,叔嫂无服,子思不用为嫂服丧,但子思之妻对其嫂要服小功,所以子思随其妻为位而哭。倡,先。踊,双足跳起,表示非常哀痛。
【5】申祥:子张之子。言思:子游之子,申祥妻之昆弟。按照礼制,申祥于言思无服,但申祥之妻应为言思服大功,所以申祥也要为位而哭。
曾子说:“为亲属服小功之丧,如果不按照亲疏的序列在一定的位置上哭,就是街里小巷小人之礼了。子思哭其嫂也按照亲疏的序列在一定的位置上哭,他的妻子先跳脚号哭。申祥为妻子的弟弟言思哭也是这样的。”
古者冠缩缝 【1】 ,今也衡缝 【2】 。故丧冠之反吉,非古也。
【1】古者:孔疏:“自殷以上也。”缩缝:指冠顶褶皱自前向后纵向排列。缩,纵。自殷代以上吉冠、丧冠都是直缝。
【2】今:周代。衡缝:横缝。衡,横。周代吉冠冠顶褶皱横向排列,丧冠冠顶褶皱纵向排列,两者相反。
古时的冠是直缝、冠顶折皱是纵向的,现在的吉冠是横缝、冠顶折皱是横向的,丧冠则是直缝、冠顶折皱是纵向的。因此丧冠和吉冠是相反的,这并不是古代的制度。
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 【1】 ,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2】 。”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 【3】 ,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4】 。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1】执亲之丧:为亲人守丧。执,守,持。
【2】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这里指七天没吃任何食物。浆,带米汁的酒。按照礼制,为父服斩衰,三日不食。《间传》:“斩衰三日不食。”
【3】过之者俯而就之:行礼过重的人应俯身迁就礼制的规定。
【4】跂(qǐ):踮起脚。
曾子对子思说:“伋!我为父亲守丧,七天不吃不喝。”子思说:“先代圣王制定礼仪,让行礼超过标准的人俯身贴近标准,让行礼没有达到标准的人踮起脚努力达到标准。所以君子为父亲守丧,三天不吃不喝就达到标准了,要扶着丧杖能站起来。”
曾子曰:“小功不税 【1】 ,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 【2】 ,而可乎?”
【1】税(tuì):为死者追服。郑注:“日月已过,乃闻丧而服,曰税。大功以上然。小功轻,不服。”这是说,听到远房亲属的死讯太晚,如果应服大功以上的丧,就要追服;如果应服小功以下的丧,就不用追服了。
【2】远兄弟:相距很远的从祖兄弟。
曾子说:“按照礼制,应为亲属服小功之丧服,听到死讯晚了、服丧期已过,就不用再追加服丧了。那么相距很远的从祖兄弟就会不再服丧了,这样可以吗?”
伯高之丧 【1】 ,孔氏之使者未至 【2】 ,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 【3】 。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 【4】 。”
【1】伯高:人名。郑注:“死时在卫,未闻何国人。”
【2】使者:向死者赠送财物的代表。
【3】冉子:冉有,名求。孔子的弟子。摄:代。乘(shènɡ)马:四匹马。将之:谎称奉孔子之命而来。
【4】不诚于伯高:《训纂》引王念孙认为此句应是“不诚礼于伯高”。孔疏:“代孔子行吊非孔子本意,是非孔子忠信,虚有吊礼。若孔子重遣人更吊,即弥为不可。”
伯高的丧事,孔子派去吊唁赠送财物的使者还未到,冉子就代为准备好一束帛、四匹马送了过去。孔子知道后说:“奇怪!这白白让我不能对伯高诚信行礼!”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 【1】 。孔子曰:“吾恶乎哭诸 【2】 ?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见我 【3】 ,吾哭诸赐氏 【4】 。”遂命子贡为之主 【5】 ,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6】 。”
【1】赴:告。
【2】吾恶(wū)乎哭诸:我应在哪里哭他呢?诸,指代伯高。孔子和伯高的交情不算深,所以有此疑惑。
【3】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弟子。
【4】赐氏:子贡家里。实际上是子贡的寝门之外。
【5】命子贡为之主:让子贡作为伯高的丧主。
【6】“为尔哭也”四句:孔疏:“凡丧之正主,知生知死来者悉拜,今与伯高相知而来,不拜。”因为子贡并不是伯高之丧的正主,异于有服之亲,所以对认识伯高的人就不用拜谢。
伯高死在卫国,他的家人向孔子报丧。孔子说:“我该到哪里哭他呢?如果是兄弟,我在祖庙里哭﹔如果是父亲的朋友,我在庙门外哭﹔如果是老师,我在正寝里哭﹔如果是朋友,我在寝门外哭﹔如果是相知的有交往的人,我在野外哭。我和伯高的交情,在野外哭就显得太疏,在正寝哭又显得太重。他是通过子贡和我见面认识的,我去子贡家哭吧。”于是让子贡在家充当主丧人,说:“凡是因为你的关系而来哭伯高的,你就拜谢他﹔认识伯高而来吊丧的,就不用拜谢了。”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 【1】 。”以为姜桂之谓也。
【1】草木之滋:即后文的“姜桂”。郑注:“增以香味,为其疾不嗜食。”
曾子说:“居丧时生病,可以吃肉饮酒,一定要有草木的调味。”所谓“草木的调味”,就是添加生姜、桂皮这些香料。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1】 。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 【2】 ?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 【3】 ,退而老于西河之上 【4】 ,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 【5】 ,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 【6】 ,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7】 。”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丧其明:失明。
【2】女:通“汝”,你。
【3】洙、泗:洙水、泗水,都是鲁地的水名。
【4】西河:指黄河龙门至华阴一段的地方。
【5】疑:通“拟”,比拟。
【6】“丧尔亲”二句:意思是为亲人居丧却没有百姓可称道的优异表现。
【7】索:郑注:“犹散也。”
子夏因为死了儿子而哭到失明。曾子前去吊唁,说:“我听说,朋友如果失明了要为他哭。”曾子哭,子夏也哭,说:“老天啊!我没有什么罪过啊!”曾子听了发怒说:“卜商!你怎么没有罪过了?我和你一起在洙水、泗水间侍奉孔子,后来你在西河养老,西河的百姓都把你比拟于孔子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的双亲死了,你也没有让百姓看到有值得称道的优异表现,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的儿子死了,你就为他哭到失明,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你还说你没有什么罪过?”子夏扔掉拄杖而拜谢说:“是我的错!是我的错!我离开同门朋友而独居的时间也已经太久了。”
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 【1】 ;夜居于外,吊之可也 【2】 。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 【3】 ,不昼夜居于内。
【1】“夫昼居于内”二句:白天呆在正寝中,可能是生病了,可以问候病情。内,正寝之中。
【2】“夜居于外”二句:夜晚在正寝之外,可能是有丧事,可以前往吊丧。孝子居丧期间,夜晚不睡在正寝中,而是在中门之外搭庐舍睡觉。
【3】齐:同“斋”。
白天还呆在正寝中,可以问候病情﹔夜晚还在正寝之外,可以前往吊丧。所以君子不是有丧事,就不会在正寝之外睡觉﹔不是祭祀前的斋戒、不是生病,就不会昼夜都呆在正寝中。
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 【1】 ,泣血三年 【2】 ,未尝见齿 【3】 ,君子以为难。
【1】高子皋(ɡāo):姓高,名柴,字子皋。孔子的弟子。
【2】泣血:泣而无声,就像血流出一样。
【3】未尝见齿:笑不露齿。指只有微笑。见,同“现”。
高子皋为父亲服丧三年,悲伤哭泣无声像血流出一样,从来没有露齿笑过,君子认为能做到这些是很难的。
衰 【1】 ,与其不当物也 【2】 ,宁无衰。齐衰不以边坐 【3】 ,大功不以服勤 【4】 。
【1】衰:丧服。
【2】不当物:不合礼制。郑注:“谓精粗、广狭不应法制。”
【3】齐(zī)衰:丧服“五服”之一。仅次于斩衰,用粗麻布制作。齐衰的服丧期有四种情况:一、如果父亲已死,为母亲、为继母服丧,母亲为嫡长子服丧,服期为三年。二、父亲健在,为母服丧,丈夫为妻子服丧,服期为一年,又称“杖期”。三、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兄弟之子,媳妇为公公、婆婆,已嫁的女子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等服丧,服期为一年,不执杖。四、为寄居他国的国君,庶民为国君,为过去侍奉的国君以及他的母亲、妻子,族人为宗子及其母亲、妻子,已嫁或未嫁的女子为曾祖父母等服丧,服期为三个月。不以边坐:不可偏倚而坐,即要端坐在席子中央。边,偏倚。
【4】大功不以服勤:孔疏:“大功虽轻,亦不可着衰服以为勤劳事也。”指穿着大功以上的丧服(如斩衰、齐衰)就不要干活。穿着小功和缌麻丧服可以干活。
各种丧服,如果穿着不合礼制,宁可不要穿丧服。穿着齐衰丧服就不可以偏倚而坐,穿着大功丧服就不可以干活。
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 【1】 ,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 【2】 。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已重乎 【3】 ?”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 【4】 ,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
【1】旧馆人:以前馆舍的主人。
【2】说(tuō)骖(cān)而赙(fù)之:解下驾车的马作为助丧之物赠给人家。说,通“脱”。赙,帮助丧家办理丧事而赠送财物,一般送钱财,重者送车马。
【3】“于门人”四句:子贡认为,对于自己的弟子去世,孔子都没有为其赠送骖马,对于旧馆人丧事的礼数过重。门人,这里指的应是颜回。《论语·先进》记载,颜回死后,其父颜路曾向孔子要车子做棺材的外椁,但孔子没有答应。
【4】遇于一哀而出涕:孙希旦说:“言己入吊时,遇主人之专一而致其哀也。盖主人之于吊宾恩深者,其哀恒切,今主人为孔子而致哀,是以厚恩待孔子也。孔子感之而为之出涕,是又以厚恩答之也。”
孔子到卫国去,遇见从前馆舍主人的丧事,孔子进门哭得很伤心。出来后,让子贡解下驾车的马作为助丧之物赠给人家。子贡说:“对于自己弟子的丧事,都没有为其赠送驾车的马,现在为从前馆舍主人却赠送驾车之马,礼数未免太重了吧?”孔子说:“我刚才进门吊丧而哭,主人为我致哀令我悲伤而感动得流泪,我讨厌光是流泪却不跟上实际行动。你照我说的做。”
孔子在卫,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 【1】 !”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曰:“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2】 。”子贡曰:“岂若速反而虞乎 【3】 ?”子曰:“小子识之!我未之能行也。”
【1】识(zhì):记。下同。
【2】其反也如疑:亲人遗体已下葬,魂灵要返回故居。孝子返家时,迟疑亲人的魂灵是否能跟上来一起返家,因此不敢马上返回。
【3】虞:祭名。死者下葬后在当日正午举行的祭祀,意在安魂。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人为亲人送葬,孔子在旁观看,说:“这位送葬的人做得很好呀!足以作为榜样了。你们要记住!”子贡说:“您为什么说他做得好呢?”孔子回答说:“他送葬时,如同小孩思慕亲人一样地啼哭,葬后返家时又担心亲人的魂灵跟不上回家而迟疑着。”子贡说:“难道不应该是赶快回家举行安魂的虞祭吗?”孔子说:“你好好记住吧!我都未必能做到这样呢。”
颜渊之丧 【1】 ,馈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弹琴而后食之 【2】 。
【1】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2】弹琴而后食之:先弹了一会儿琴再吃肉。郑注:“弹琴以散哀也。”即为排遣哀伤而弹琴。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对他的死,孔子非常悲伤。
颜渊的丧事,他的家人来馈送大祥祭后的祭肉,孔子出门接受祭肉,进门后,先弹了一会儿琴才吃肉。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 【1】 ,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1】拱而尚右:拱手时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古时男子在拱手拜礼时,如果是丧事就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吉事就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子则相反。尚,上。
孔子与弟子一同站立,拱手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弟子们也都学他右手在上。孔子说:“你们只晓得一味地学我,我是为姐姐服丧的缘故才这样。”于是弟子们又都将左手放在上。
孔子蚤作 【1】 ,负手曳杖 【2】 ,消摇于门 【3】 ,歌曰:“泰山其颓乎 【4】 !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5】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 【6】 ?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 【7】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 【8】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 【9】 。而丘也,殷人也 【10】 。予畴昔之夜 【11】 ,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12】 。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3】 ”盖寝疾七日而没。
【1】蚤作:早起。蚤,通“早”。作,起。
【2】负手曳(yè)杖:背着手,拖着手杖。
【3】消摇:即逍遥。 【4】 颓:崩塌。
【5】萎:病。
【6】放:依靠。
【7】“夏后氏”二句:夏人将灵柩停放在东阶上,那是主人的位置。
【8】“殷人”二句:殷人将灵柩停放在户牖之间,那是主人和宾客之间的位置。
【9】“周人”二句:周人将灵柩停放在西阶上,那是宾客的位置。
【10】丘也,殷人也: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旧都(今河南商丘),武庚于周初叛乱被杀,又改封纣之庶兄微子,为宋国。孔子的祖先是宋人,因此自称是“殷人”。
【11】畴昔:昔。郑注,“畴”是发声词。
【12】梦坐奠于两楹之间:这是孔子自己占梦。郑注:“是梦坐两楹之间而见馈食也。”即接受祭奠献食。两楹之间,即户牖之间,是南面而坐的位子,在堂上这是最尊贵的位子。
【13】予殆将死也:孔子认为,坐在两楹之间的尊位,不是天下要尊我为君,不是南面听政之象,那就一定是殷人丧殡之兆,说明自己要死了。
孔子早上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逍遥地在门外散步,歌唱道:“泰山要崩塌了!栋梁要损坏了!哲人要病倒了!”唱完歌回到屋内,对着门坐下。子贡听见了,说:“要是泰山崩塌了,那我仰望什么呢?要是栋梁损坏了,哲人病倒了,那我依靠什么呢?夫子恐怕是要生大病了吧。”于是快步走进屋里。孔子说:“赐!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夏代将灵柩停放在东阶上,那是主人的位置。殷人将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那是主人和宾客的位置。周人将灵柩停放在西阶上,那是宾客的位置。我孔丘是殷人的后代。我昨晚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的尊位被馈食。可现在没有明王兴起,天下有谁能够用我、尊我呢?我恐怕是将要死了!”大约卧病在床七天就去世了。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 【1】 。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1】无服:郑注:“不为衰,吊服而加麻,心丧三年。”即丧期内生活行为要按丧制规范实行。
孔子的丧事,弟子们对所穿的丧服有疑问。子贡说:“从前夫子为颜渊居丧,就像为儿子居丧一样没穿丧服,但心丧三年。为子路居丧也是这样。请大家为孔子居丧像为父亲居丧一样,只是不穿丧服。”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 【1】 。饰棺墙 【2】 ,置翣设披 【3】 ,周也。设崇 【4】 ,殷也。绸练设旐 【5】 ,夏也。
【1】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志:为棺木做装饰、绘画。
【2】墙:柳衣。在棺柩旁设置木框架,称作“柳”,外面盖上布,四周叫作“帷”,顶端叫作“荒”,“帷”、“荒”就是柳衣,也叫作“墙”。
【3】翣(shà):宽三尺、高二尺四寸的木架,用来遮挡灵柩的扇形装饰,用白布遮盖,其上画有花纹。披(bì):缚在棺两边的帛带,柩车行进时,使人牵持,用以保持棺的平稳。
【4】崇:崇牙。孔疏:“旌旗之旁,刻缯为崇牙。”即旌旗上牙形的边饰。
【5】绸练:用素锦缠绕旗杆。绸,束缚,缠绕。练,素锦。旐(zhào):一种黑布魂幡。
孔子的丧事,由公西赤负责装饰棺柩。他装饰了棺柩外的柳衣,安置了遮挡灵柩的翣扇,设置了缚在棺柩两边的披带,这用的是周人的礼制。送丧车的旗上缀有牙形的边饰,这用的是殷人的礼制。送丧车上的旗杆用素锦缠绕,上面设有黑布的魂幡,这用的是夏人的礼制。
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 【1】 。褚幕丹质 【2】 ,蚁结于四隅 【3】 ,殷士也。
【1】公明仪:子张的弟子。
【2】褚(zhǔ)幕丹质:他用红色的布幕覆盖棺材。褚,覆棺之物。
【3】蚁结于四隅:在红布幕的四角画上蚂蚁形往来交错的纹饰。
子张的丧事,由公明仪负责装饰棺柩。他用红色的布幕覆盖棺材,在红布幕的四角画上蚂蚁形状般交结往来的纹路,这是殷代士的丧礼礼制。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 【1】 ,不仕 【2】 ,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3】 。”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 【4】 。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1】寝苫(shān)枕干: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干,盾。
【2】仕:做官。
【3】不反兵而斗:不用返回家取兵器就同他决斗,意思是兵器不离身,随时准备为父报仇。
【4】魁:郑注:“犹首也。”
子夏向孔子询问说:“对杀害父母的仇人要怎么办?”孔子说:“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不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不论是在街市还是官府遇见,不用再回家拿兵器,马上与他决斗。”子夏问:“请问对杀害兄弟的仇人要怎么办?”孔子说:“不和他在同一个国家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即使遇见了也不能与他决斗。”子夏又问:“请问对杀害叔伯、叔伯兄弟的仇人要怎么办?”孔子说:“不能为首。如果被害者的儿子或兄弟能复仇决斗,就手持兵器陪同在后。”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 【1】 ;群居则绖 【2】 ,出则否。
【1】绖(dié):用麻布做的丧带,系在腰上和头上。
【2】群:指孔子的弟子们。
孔子的丧事,弟子们都头缠腰系丧带才出门﹔但如果有弟子去世,其他的弟子们只在家里头缠腰系丧带,出门就不这样了。
易墓 【1】 ,非古也。
【1】易:郑注:“谓芟治草木。”
为墓地芟除草木,这不是古代的礼制。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 【1】 ,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 【2】 ,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1】哀不足而礼有余:此指丧礼仪节繁缛,随葬的明器衣衾之类物品繁多。
【2】敬不足而礼有余:此指祭礼仪节繁缛,供奉的俎豆牲牢之类物品繁多。
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举行丧礼,与其悲哀不足而仪节繁缛、明器衣衾之类的物品有余,不如仪节简单、明器衣衾之类的物品不足但悲哀有余。举行祭礼,与其敬意不足而仪节繁缛、俎豆牲牢之类的祭品有余,不如仪节简单、俎豆牲牢之类的祭品不足但敬意有余。”
曾子吊于负夏 【1】 ,主人既祖 【2】 ,填池 【3】 ,推柩而反之,降妇人而后行礼 【4】 。从者曰:“礼与?”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 【5】 ?”从者又问诸子游曰:“礼与?”子游曰:“饭于牖下 【6】 ,小敛于户内 【7】 ,大敛于阼 【8】 ,殡于客位 【9】 ,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也。故丧事有进而无退。”曾子闻之曰:“多矣乎 【10】 !予出祖者。”
【1】负夏:卫国地名。
【2】祖:祖奠,是柩车出发前一天的祭奠。将原载棺柩的灵车车头从朝内(北)调转为朝外(南),设置祭品,即为“祖奠”,是出殡入葬的开始。翌日一早要撤去祖奠祭品,改设“遣奠”,准备出发去墓地。
【3】填池:当为“奠彻”,指撤去遣奠,重设祖奠。郑玄认为,这是主人见曾子来而感到荣幸,因而将仪式倒退,将灵柩返回原位,重设祖奠,便于曾子吊唁行礼。
【4】降妇人而后行礼:祖奠结束,灵柩准备出发去墓地前,妇人从堂上下来,站立于两阶之间;如果柩车返回祖奠前的位置,那么妇人也应该重新回到堂上。现柩车返回原位,让妇人下堂站在两阶之间,再行祖奠之礼,这是不合礼仪的。
【5】反宿:将柩车返回原处。
【6】饭:用米、玉贝等放在死者口中,叫“饭含”。
【7】小敛:为死者沐浴,穿衣,戴帽,裹以复衾,使遗体不再外露,并用绞带束扎。
【8】大敛:小殓后的次日举行,地点是在堂前的东阶上。再将遗体用布衾包裹,用绞带束扎,并将已装裹好的遗体放入棺中。
【9】客位:西阶之上。
【10】多:胜。
曾子到卫国的负夏吊丧,主人已行过祖奠礼,已将柩车车头调转朝外,设置好奠祭品,准备出发了,见到曾子来,又将柩车调头返回原位,撤去出发前的奠祭品,重设祖奠,请曾子吊丧,其时妇人已经下到东西两阶之间了。随从的人问曾子:“这么做合于礼吗?”曾子说:“那个祖奠的‘祖’就是暂且的意思。既然是暂且的意思,为什么不可以将柩车返回到原位呢?”随从的人又拿这件事询问子游:“这么做合于礼吗?”子游说:“在户牖下为死者放置饭含,在正寝正对门处进行小殓,在东阶之上进行大殓,在西阶之上停放灵柩,在庭中祖奠,安葬于墓地,死者就这样渐渐远去。所以丧事是只有进没有退的。”曾子听到子游的这番话,说:
“他解释‘出祖’比我强多了。”
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 【1】 。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 【2】 ,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 【3】 。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
【1】裼(xī)裘:古人冬穿裘,夏穿葛,裘、葛之外有无袖外衣如坎肩,即裼衣。裼衣外又有正服,如朝服、皮弁服。敞开正服前襟,露出中衣,就叫“裼”。掩好正服前襟就叫“袭”。袭衣是凶服,裼裘属于吉服。
【2】括发:去掉束发的布帛,即玗(xǐ)和笄,仅用麻绳束发髻。
【3】“子游”二句:这是说子游根据主人的变服而改变服装。孔疏:“凡吊丧之礼,主人未变之前,吊者吉服而吊吉服,谓羔裘。玄冠、缁衣、素裳,又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则此裼裘而吊是也。主人既变之后,虽着朝服,而加武以绖,又掩其上服。若是朋友,又加带,则此袭裘带绖而入是也。”
曾子穿着正装裘服,掩好正服前襟前去吊丧,子游则敞开正服前襟,露出中衣去吊丧。曾子指着子游对众人说:“这个人,是研习礼仪的人,怎么能敞开正服的前襟,露出中衣去吊丧呢?”主人为死者举行小殓后,袒衣露出左臂,去掉束发的布帛,用麻绳束发髻,子游这时才快步走出门,系好正服前襟、头上缠上丧带、腰上系好丧带然后进门。曾子说:
“我错了!我错了!还是这个人做得对。”
子夏既除丧而见 【1】 ,予之琴,和之而不和 【2】 ,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 【3】 。”
【1】除丧:除去丧服,在大祥祭后,即结束丧礼的活动。
【2】和之而不和:前“和”指调弦,后“和”指乐音和谐。
【3】不敢不至:不敢不做到。这里子夏与子张的做法,正是前篇子思所说“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二人除丧后的表现虽不同,但行为合乎礼仪。《孔子家语》、《诗经·桧风·素冠》毛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诗经·桧风·素冠》毛传:“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夫子,援琴而弦,衎衎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夫子曰:‘君子也。’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夫子,援琴而弦,切切而哀,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矣。’夫子曰:‘君子也。’子路曰:‘敢问何谓也?’夫子曰:‘子夏哀已尽,能引而致之于礼也,故曰“君子也”;闵子骞哀未尽,能自割以礼,故曰“君子也”。’”可参看。
子夏服丧期满后去见孔子,孔子给他琴,子夏不能将琴弦调得和谐,弹奏起来也不成曲调,站起来说:“哀伤还没有忘记。先代圣王制定的礼仪,不敢超过。”子张服丧期满去见孔子,孔子给他琴,子张弦调得很和谐,弹琴也能成曲调,站起来说:“先代圣王制定的礼仪,不敢不做到。”
司寇惠子之丧 【1】 ,子游为之麻衰 【2】 ,牡麻绖 【3】 。文子辞曰 【4】 :“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敢辞。”子游曰:“礼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趋而就诸臣之位 【5】 。文子又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丧,敢辞。”子游曰:“固以请。”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 【6】 ,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丧,虎也敢不复位!”子游趋而就客位。
【1】司寇惠子:姓司寇,名惠,字叔兰,卫灵公之孙,卫将军文子弥牟的弟弟,虎的父亲。郑注:“惠子废適(嫡)立庶,为之重服以讥之。”
【2】麻衰:以吉服之布为衰。按礼制,士为朋友所穿的吊丧之服应是疑衰,麻衰比疑衰之服还要轻。
【3】牡麻绖:牡麻所做的丧带,是齐衰三年所用的绖。子游的这身丧服是轻衰重绖,显然不合礼制,这是因为文子弥牟废嫡立庶,子游意在讥讽他。
【4】文子:卫灵公之孙,名木,字弥牟。卫国将军。
【5】诸臣之位:家臣的位置。这是子游看文子没有明白到自己的意图,故意再次做出违礼之事。
【6】適:同“嫡”。
司寇惠子的丧事,子游为讽劝文子而穿着吉布做的麻衰,头上缠着牡麻做的丧带,腰上系着牡麻做的丧带前去。文子不知子游用意,辞谢说:“委屈您和我弥牟的弟弟交往,又委屈您为他穿这身丧服,实在不敢当。”子游说:“这是合于礼制的。”文子于是退下,返回自己的位置哭。子游又快步走到家臣所在的位置。文子又辞谢说:“委屈您和我弥牟的弟弟交往,又委屈您为他穿这身丧服,又委屈您参加丧礼,实在不敢当。”子游说:“我一定要这么做。”文子这才明白过来,退下,扶着惠子的嫡子虎朝南而立于丧主之位,说:“委屈您和我弥牟的弟弟交往,又委屈您为他穿这身丧服,又委屈您参加丧礼,虎怎么敢不回到丧主的位置上!”子游见文子已明白己意,就快步走到宾客应在的位置。
将军文子之丧 【1】 ,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 【2】 ,待于庙 【3】 ,垂涕洟 【4】 。子游观之曰:“将军文氏之子其庶几乎 【5】 !亡于礼者之礼也 【6】 ,其动也中。”
【1】将军文子:即上文司寇惠子之兄文子弥牟。将军,官衔。
【2】主人:指丧主,文子的儿子简子瑕。深衣:上衣、下裳相连,属于吉、凶之间的一种服装。练冠:小祥之冠,由白色的绢做成,也是属于吉、凶之间的冠。
【3】待于庙:在庙中接待来吊者。这是因为死者的神主已经迁入庙里,所以在庙中接待吊丧的人。
【4】垂涕洟(yí):《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这是说不放声大哭了。
【5】庶几(jī):孙希旦说,近也,言其近于礼也。
【6】亡于礼者之礼也:礼制中没有的礼节。除丧以后受吊,这是礼制规定中所没有的。
将军文子的丧事,服丧期满已经除丧,越国的人才来吊丧。文子的儿子简子瑕身穿衣、裳相连的深衣,头戴白色的练冠,在庙中接待吊丧的人,默默地流着眼泪和鼻涕。子游看见了,说:“将军文子的儿子基本合乎礼仪了!这是礼制中没有的礼节,他的举止得当,合于情又合于礼。”
幼名 【1】 ,冠字 【2】 ,五十以伯仲 【3】 ,死谥 【4】 ,周道也。
【1】幼名:年幼而称名。郑注:“生三月而加名。”
【2】冠字:二十岁行加冠礼,即成人礼,冠礼中要给加冠者命字,以后除君王、父母及自己外,别人都以字称呼他。
【3】五十以伯仲:古时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五十岁时,即以“伯仲”排行称呼了。贾公彦说:“若孔子称尼甫(父),至五十去‘甫’,以‘尼’配‘仲’,而呼之曰仲尼是也。”
【4】谥: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所拟的称号。
幼年时称呼名,二十岁行冠礼后就称字,五十岁就按他在家中的排行称伯、仲等,死后称谥号,这是周代的礼制。
绖也者,实也。
丧事中头所缠、腰所系的丧带,这是表达孝子忠实的哀痛的心情。
掘中霤而浴 【1】 ,毁灶以缀足 【2】 ,及葬,毁宗躐行 【3】 ,出于大门,殷道也。学者行之 【4】 。
【1】掘中霤(liù)而浴:在寝室中间掘坑,将床架在坑上,尸放置在床上沐浴。孔疏:“中霤,室中也,死而掘室中之地作坎”,“一则言此室于死者无用,二则以床架坎上,尸于床上浴,令浴汁入坎”。 【2】 毁灶以缀足:拆毁炉灶,用砖坯约束遗体的脚。孔疏:“一则死而毁灶示死无复饮食之事”,“二则恐死人冷僵,足辟戾不可着屦,故用毁灶之甓,连缀死人足令直可着屦也”。
【3】毁宗躐(liè)行:拆毁庙的西墙,越过行神之位。这是佑护出行平安的仪式。殷人殡于庙,而行神之位在庙门的西边,因而要毁庙西墙。孔疏:“若生时出行,则为坛币告行神,告竟,车躐行坛上而出,使道中安稳如在坛,今向毁宗处出,仍得躐此行坛,如生时之出也。”宗,庙。躐,越。行,行神。
【4】学者行之:郑注:“学于孔子者行之,效殷礼。”
在寝室中间掘坑,将床架在坑上,将遗体放置在床上沐浴﹔拆毁炉灶,用砖坯约束遗体双脚,以免遗体双脚僵硬,无法穿上鞋子﹔到出葬时,拆毁庙的西墙,越过行神之位,让柩车拉出大门﹔这些都是殷代的礼制。孔子的学生都按照殷礼这样做。
子柳之母死 【1】 ,子硕请具 【2】 。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之母 【3】 。”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硕欲以赙布之余具祭器 【4】 。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请班诸兄弟之贫者。”
【1】子柳:鲁国叔仲皮之子,子硕的哥哥。
【2】具:郑注:“葬之器用。”
【3】粥(yù):同“鬻”,卖。
【4】以赙(fù)布之余具祭器:以助丧的钱置办祭器。赙,用财物帮助丧葬。布,钱币。
子柳的母亲死了,子硕请求置办丧事所用的各种器物用具。子柳说:“家里贫穷怎么置办呢?”子硕说:“请卖了庶弟的母亲。”子柳说:“怎么能卖了别人的母亲来安葬我们的母亲呢?不可以的。”等到下葬完毕,子硕想要用亲友资助丧葬的财物来置办祭器。子柳说:“不可以。我听说过的,君子不能靠办丧事来经营家产发财,请分给兄弟中的穷人吧”。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 【1】 ,败则死之 【2】 ;谋人之邦邑 【3】 ,危则亡之 【4】 。”
【1】军师:一万两千五百人为“军”,两千五百人为“师”。
【2】败则死之:如果军队失败要以死为担当。郑注:“谋人之军师而致于败,则丧师辱国,而其义不可以独生矣。”
【3】邦邑:国家。
【4】亡:出亡,离去。
君子说:“指挥谋划人家的军队,如果打了败仗,就要以死为担当﹔经营谋划人家的国家,如果搞到国家危险,就要下台出亡。”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 【1】 ,蘧伯玉从 【2】 。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 【3】 !”
【1】公叔文子:卫献公之孙,名拔。卫国大夫。
【2】蘧(qú)伯玉:名瑗(yuàn)。卫国大夫。
【3】则瑗请前:郑玄认为,这是蘧伯玉在讽刺公叔文子要侵占别人的良田。孙希旦说:瑗请前行以去,“示不欲与闻其事也”。即不参与占人良田的缺德事。
公叔文子登上瑕丘,蘧伯玉随从。文子说:“我非常喜爱这个山丘!我死后要葬在这里。”蘧伯玉说:“您喜爱这地方,那我请求死在您之前吧!”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 【1】 。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2】 。”
【1】弁(biàn):鲁地名。孺子:幼儿。“孺子泣”是说像婴儿一样哭泣,没有节制。
【2】踊:跳脚。
弁地有人母亲死了,他像婴儿一样哭个没完没了。孔子说:“悲哀的确是悲哀,但别人难以传承继续。礼节,是为了可以传布,可以继续。所以哭泣和跳脚都应该有节有度。”
叔孙武叔之母死 【1】 ,既小敛,举者出户。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子游曰:“知礼 【2】 !”
【1】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大夫。《论语·子张》记“叔孙武叔毁仲尼”。
【2】知礼:孔疏:“子游是习礼之人,见武叔失礼,反谓之‘知礼’,故知嗤之也。”这是子游说反话,讽刺之语。按照礼制,死者小殓后丧主应当在室内就袒露左臂,括发,并应亲自参加举尸出户。叔孙武叔在举尸出户后才袒露左臂,括发,未参加举尸出户,都是失礼的行为。
叔孙武叔的母亲死了,小殓完毕后,抬尸的人将遗体抬出门。叔孙武叔才出门袒露左臂,扔掉素冠,去掉束发的布帛,用麻绳束发髻。子游讽刺他说:“真懂礼!”
扶君,卜人师扶右 【1】 ,射人师扶左 【2】 。君薨以是举 【3】 。
【1】“扶君”二句:郑注:“谓君疾时也。卜,当为‘仆’,声之误也。”卜人,《周礼·夏官·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即掌管王穿戴的衣物服饰及站立的位置。师,长。
【2】射人:《周礼·夏官·射人》:“掌国之三公、孤、卿大夫之位……若有国事,则掌其戒令,诏相其事”,“以射法治射仪”,即掌管引导百官站立到各自朝位以及大射礼仪。
【3】举:迁移遗体。王始死,要将遗体迁移至南牖下;五日小殓,要将遗体迁移到室内;七日大殓,要将遗体迁移到堂上。《周礼·夏官·射人》:“大丧,与仆人迁尸。”
国君生病时要扶持着国君,仆人之长在右侧扶着国君,射人之长在左侧扶着国君。国君去世则负责搬迁遗体。
从母之夫 【1】 ,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 【2】 ,君子未之言也。或曰同爨缌 【3】 。
【1】从母:母亲的姐妹。
【2】二夫人:郑注:“犹言此二人也。”或说“夫”字为衍文。
【3】同爨(cuàn):同吃一个灶里做出的饭。这可能是说外甥从小在姨夫家或在舅妈家居住,恩如父母,虽然按礼不用为其服,但于情不敢不服。缌(sī):缌麻,“五服”丧服中最轻的一种。服丧期为三个月。
姨夫去世,舅妈去世,外甥是否应该为这两个人服丧,君子没有专门论说。但有人说,只要是同吃一个灶里做出的饭的人,就应该为其服缌麻之丧。
丧事欲其纵纵尔 【1】 ,吉事欲其折折尔 【2】 。故丧事虽遽不陵节 【3】 ,吉事虽止不怠 【4】 。故骚骚尔则野 【5】 ,鼎鼎尔则小人 【6】 ,君子盖犹犹尔 【7】 。
【1】纵纵(zǒnɡ)尔:郑注:“趋事貌。”急急忙忙的样子。 【2】 折折尔:郑注:“安舒貌。”舒缓从容的样子。
【3】遽(jù):急。陵:越。
【4】止:事与事之间有停顿休息的时候。怠:惰。
【5】骚骚尔:郑注:“谓大疾。”太过急迫的样子。野:粗野。
【6】鼎鼎尔:郑注:“谓大舒。”太过缓慢的样子。
【7】犹犹尔:郑注:“急舒之中。”缓急适中的样子。
办理丧事要有急切紧迫的样子,办理吉事要有从容舒缓的样子。因此丧事即使很紧急也不能超越应有的礼节与步骤,吉事即使有停顿的时候但也不能懈怠懒惰。所以,办事过于急促就显得粗野,过于迟缓就像个小人,君子办事应该快慢适中,疾徐得宜。
丧具 【1】 ,君子耻具 【2】 。一日二日而可为也者 【3】 ,君子弗为也。
【1】丧具:郑注:“棺衣之属。”即丧事所用的各种器物用具。
【2】耻具:以超前准备丧具为耻。如果亲人在世而提前准备丧具,有希望亲人速死的嫌疑。
【3】一日二日而可为也者:指可以快速制成的绞、玒、衾、冒等丧葬用品。孔疏:“棺即预造,衣亦渐制,但不一时顿具,故《王制》云:……‘唯绞、玒、衾、冒死而后制’,是也。”
丧事所用的各种器物用具,君子以提前准备这些丧具为耻。一天两天就可以赶制出来的物品,君子就不事先准备好。
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 【1】 ,盖引而进之也;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姑、姊妹之薄也 【2】 ,盖有受我而厚之者也。
【1】兄弟之子犹子:为侄子服丧和为儿子服丧一样,都服齐衰不杖期。
【2】姑、姊妹之薄:姑、姐妹如果没有出嫁而去世,为她们服齐衰一年;如果已出嫁,就降等为服大功九个月。薄,与“厚”对言,指与其丈夫相比,服丧期较短些。
丧服的规定,为侄子服丧与为自己儿子服丧相同,这大概是为重视亲情而拉近兄弟间的关系﹔嫂子和小叔之间不互相服丧,这大概是因男女有别而故意推远关系﹔姑姑、姐妹出嫁后,为她们服丧要降等,这大概是因为她们的丈夫娶走她们,与她们的关系便厚于我。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
【1】《论语·述而》亦有此篇,“食”字前有“子”,指孔子。今译文据《论语》补出主语孔子。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不曾吃饱过。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 【1】 。”曰:“反哭于尔次 【2】 !”曾子北面而吊焉。
【1】出哭于巷:出门到街巷去哭。郑注:“以为不可发凶于人之馆。”
【2】次:屋舍。指学生所住的房间。
曾子与客人站立在门旁,他的学生快步走出。曾子问:“你要去哪里?”学生答道:“我父亲去世了,我要到街巷里去哭。”曾子说:“返回你的房间去哭吧!”曾子面向北吊唁逝者。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 【1】 ,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 【2】 。是故,竹不成用 【3】 ,瓦不成味 【4】 ,木不成斫 【5】 ,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 【6】 。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1】之死:往死者处。指以礼往送死者。之,往。致死之:认为死者完全无知而仅以待死者之礼对待他。
【2】知:同“智”。
【3】成:善。
【4】味:郑注:“当作‘沬’。沬,膬也。”孔疏:“味犹黑光也”,“瓦不善沬,谓瓦器无光泽也”。
【5】斫(zhuó):雕琢。
【6】簨(sǔn)虡(jù):悬挂钟磬所用的木架。横木叫“簨”,直木叫“虡”。
孔子说:“以礼往送死者,倘以为死者完全无知,仅以待死者之礼相待,这是不仁的,不可以这样做﹔以礼往送死者,倘以为死者完全有知,而全以待生者之礼相待,这是不智的,不可以这样做。所以,随葬的竹器没有縢缘,不能正常使用﹔陶器粗糙,没有光泽﹔木器不加雕琢﹔琴瑟虽已张弦但未调音,无法弹奏﹔竽笙虽然已备但没有音调,无法吹奏﹔虽然备有钟磬,但没有悬挂钟磬的木架,无法打击。这些随葬的物品叫作‘明器’,意思是将死者当作神明对待。”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 【1】 ?”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2】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 【3】 ,三年而不成 【4】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 【5】 ,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 【6】 ,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 【7】 ,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8】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1】丧(sànɡ):丧失官位。
【2】有为:有所针对,有所指。
【3】桓司马:宋国大夫向戌之孙,名魋(tuí)。桓,谥号。司马,官名。 【4】 三年而不成:花费三年仍没有完成,说明精工细作,耗费钱财。
【5】南宫敬叔:郑注:“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盖尝失位去鲁,得返,载其宝来朝于君。”
【6】制:制定条规。中都:鲁国邑名。孔子曾任中都宰。
【7】荆:楚国。
【8】“盖先之”二句:郑注:“言汲汲于仕得禄也。”申,申说,申述。
有子询问曾子说:“你问过夫子要如何对待丧失官位吗?”曾子回答说:“听说过:丧失官位就要快点儿贫穷,死了就要快点儿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夫子所说的。”曾子说:“这是我亲耳听到夫子说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夫子所说的。”曾子说:“这是我和子游一起听到的。”有子说:“这样的话,夫子一定是有所针对才会这样说的吧?”曾子将这番话告诉子游。子游说:“真厉害啊!有子说的话和夫子说得很像。从前夫子居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为自己建造石椁,耗费三年的人力物力还没有完成。夫子就说:‘像他这样的奢侈,死了不如快点儿腐烂的好!’说死了要快点儿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南宫敬叔失官再复官返回鲁国,去朝见国君一定要带上财宝。夫子说:‘像他这样靠财宝得官位,丧失官位还不如快点儿贫穷的好!’说丧失官位要快点儿贫穷,是针对南宫敬叔而说的。”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这样啊,我就坚持说那不是夫子所说的嘛。”曾子问有子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有子说:“夫子在中都做宰时曾规定,棺木要四寸厚,椁木要五寸厚,凭这点我知道夫子不会想要死了就快点儿腐烂。以前夫子在鲁国失去司寇的职位,准备到楚国去,先派子夏去联系,又派冉有去申说,凭这点我知道夫子不会想丧失官位就要快点儿贫穷。”
陈庄子死 【1】 ,赴于鲁。鲁人欲勿哭 【2】 ,缪公召县子而问焉 【3】 。县子曰:“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 【4】 ,虽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 【5】 ,虽欲勿哭,焉得而勿哭 【6】 ?且臣闻之,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公曰:“然。然则如之何而可?”县子曰:“请哭诸异姓之庙。”于是与哭诸县氏 【7】 。
【1】陈庄子:齐国大夫陈恒之孙,名伯。
【2】鲁人:这里指鲁穆公。欲勿哭:按礼制规定,国君对于他国大夫的讣告,仅需派使者吊丧,不必亲哭。
【3】缪(mù)公:即穆公。缪,通“穆”。县(xuán)子:名琐。鲁国大夫。 【4】 “古之大夫”二句:这是说古时候的大夫,与国境外的人连一束干肉的微薄的礼仪馈赠来往都没有,意思是大夫无外交。脩,干肉。十条为一束。“束脩”是微礼。问,遗(wèi),送,给予。竟,通“境”。
【5】交:交往,交接。政:指盟会征伐等政治事务。中国:中原各国。 【6】 “虽欲”二句:孙希旦说:“齐强鲁弱,而陈氏专政于齐,则其丧固不容于不哭矣。”
【7】哭诸县氏:到县氏的宗庙去哭陈庄子。哭诸异姓之庙,有别于哭诸侯之礼。
齐国大夫陈庄子去世,派人向鲁国讣告。鲁穆公不想为他行哭礼,召见县子,向他询问相关礼仪。县子说:“古时候的大夫与国境外的人交往,哪怕是一束干肉的微礼往来,都不可能,即使您想为他行哭礼,又怎能为他去哭呢?现在的大夫,中国诸侯的政事交接,都由他们在主持,即使您不想为他行哭礼,又怎能不去哭呢?况且我听说,哭有两种情况:有因为爱他而为他哭的,有因为怕他而为他哭的。”鲁穆公说:“是这样。但是我要怎么做才合适呢?”县子说:“请到异姓的宗庙中行哭礼。”于是,鲁穆公到县氏的宗庙中为陈庄子行哭礼。
仲宪言于曾子曰 【1】 :“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 【2】 。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 【3】 。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 【4】 。”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 【5】 ?”
【1】仲宪: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
【2】无知:郑注:“所谓‘致死之’。”即认为死者是毫无知觉的。
【3】有知:郑注:“所谓‘致生之’。”即认为死者是有知有觉的。
【4】示民疑也:郑注:“言使民疑于无知与有知。”
【5】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古人怎么能确定死去的亲人就是毫无知觉的呢?这是曾子否定“示民无知”的说法。孔疏:“言二代用此器送亡者,非是为有知与无知也,正是质文异耳。”曾子认为原宪的三种说法都不对,认为夏、商、周器用不同是质与文的差异。
仲宪对曾子说:“夏代用明器作为死者的随葬品,这是向人们表示死者是毫无知觉的。殷代用祭器作为死者的随葬品,这是向人们表示死者是有知有觉的。周代兼用二者,这是向人们表示对死者究竟毫无知觉还是有知有觉是有疑惑的。”曾子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明器,是为鬼准备的器物,是不能使用的。祭器,是为人准备的器物,是可以使用的。古时候的人怎么能确定死去的亲人就是毫无知觉的呢?”
公叔木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 【1】 ,问于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 【2】 ,问于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鲁人则为之齐衰 【3】 。”狄仪行齐衰。今之齐衰,狄仪之问也。
【1】公叔木:卫国大夫公叔文子之子。郑玄认为“木”当为“朱”字之误。《春秋》中记载为“公叔戍”。
【2】狄仪:人名。其人已不可考。
【3】齐衰:孔疏:“张融以为继父同居有子,正服齐衰三月。”
公叔木有同母异父的兄弟死了,询问子游应服何种丧服。子游说:“应当服大功吧!”狄仪有同母异父的兄弟死了,询问子夏应服何种丧服。子夏说:“我以前没听说过这种情况。鲁国人遇到这种情况服丧齐衰。”狄仪于是就为同母异父的兄弟服丧齐衰。现在人们为死去的同母异父兄弟服丧齐衰,就是由狄仪提出的问题而确定下来的。
子思之母死于卫 【1】 ,柳若谓子思曰 【2】 :“子,圣人之后也 【3】 。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 【4】 !”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1】子思之母死于卫:子思的母亲在子思父亲死后改嫁到卫国。
【2】柳若:卫国人。
【3】圣人:指孔子。
【4】子盖慎诸:这里是柳若告诫子思为改嫁的母亲服丧要谨慎。郑注:“见子思欲为嫁母服,恐其失礼,戒之。”
子思的母亲在卫国去世,柳若对子思说:“你呀,是圣人的后代。四方的人都要从你这里观摩礼仪,你还是要谨慎些啊!”子思说:“我有什么可谨慎的呢?我听说,有这样的礼仪,而没有行礼的财物,君子就不行礼﹔有这样的礼仪,也有行礼所需要的财物,但没有适当的时机,君子就不行礼。我有什么可谨慎的呢!”
县子琐曰:“吾闻之:古者不降 【1】 ,上下各以其亲 【2】 。滕伯文为孟虎齐衰 【3】 ,其叔父也;为孟皮齐衰,其叔父也。”
【1】古者:指殷代以前。不降:指按照亲疏远近尊卑高下,丧服有升降。据说殷代以上服丧不会按照亲疏尊卑而降等,周代才规定丧服要按亲疏尊卑不同而升降。孔疏:“周礼以贵降贱,以適(嫡)降庶,唯不降正耳。殷世以上,虽贵不降贱也。”
【2】上下:指尊卑等级。
【3】滕伯文:殷代滕国国君,名伯。孟虎是滕伯文的叔父,孟皮是滕伯文兄弟之子,滕伯文是他的叔父。
县子琐说:“我听说:古时候没有丧服降等的规定,上下尊卑都按各自的亲属关系服丧。滕伯文虽贵为国君仍为孟虎服齐衰丧,因为孟虎是他的叔父﹔滕伯文虽然是长辈但仍为孟皮服齐衰丧,因为他是孟皮的叔父。”
后木曰 【1】 :“丧,吾闻诸县子曰:‘夫丧,不可不深长思也。买棺外内易 【2】 。’我死则亦然。”
【1】后木:鲁孝公之子惠伯鞏的后人。
【2】易:平滑。
后木说:“关于丧事,我听县子说过:‘丧事,不可以不深思长虑。买棺一定要内外精良平滑。’我死后也这么做。”
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 【1】 :“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
【1】仲梁子:姓仲梁。鲁国人。这里是仲梁子和曾子对“帷堂”原因的不同理解。
曾子说:“遗体还没有进行沐浴、穿衣等修饰之事,所以要在堂上设置帷幕,小殓后就撤去帷幕。”仲梁子则说:“亲人刚去世,丧主夫妇手忙脚乱,所以要在堂上设置帷幕,小殓后就撤去帷幕。”
小敛之奠 【1】 ,子游曰:“于东方 【2】 。”曾子曰:“于西方,敛斯席矣 【3】 。”小敛之奠在西方,鲁礼之末失也。
【1】奠:祭,死后至下葬以酒食物品供奉死者。
【2】于东方:祭品放在遗体的东侧。《仪礼·士丧礼》:“奠尸于东。”祭品在遗体东侧,也就是右侧。
【3】敛斯席:曾子认为小殓后祭品应放在席上,但小殓并无席。曾子根据当时鲁国的习俗讲礼仪,并不符合礼制规定。
小殓所用的祭品,子游说:“要放在尸的东侧。”曾子说:“应放在遗体的西侧,小殓后要放在席上。”小殓所用的祭品放在遗体的西侧,这是鲁国末世礼仪上的失误。
县子曰:“绤衰、裳 【1】 ,非古也 【2】 。”
【1】绤(xì)衰:粗葛布所做的丧服上衣。沇(suì):细而稀疏的麻布。
【2】非古也:不是古代的礼制。郑注:“非时尚轻凉,慢礼。”孔疏:“当记时失礼,多尚轻细,故有丧者不服粗衰,但疏葛为衰、沇布为裳,故云‘非古也’。”
县子说:“用粗葛布做丧服的上衣,用细而疏的麻布做丧服的下裳,这不是古代的礼制。”
子蒲卒 【1】 ,哭者呼“灭” 【2】 。子皋曰 【3】 :“若是野哉 【4】 !”哭者改之。
【1】子蒲:名灭。
【2】哭者呼“灭”:哭丧的人呼喊子蒲的名字“灭”,这是不合礼仪的。按丧礼规定,只有在为死者招魂,即“复”时才呼叫死者的名,其他时候都不得直呼其名。
【3】子皋(ɡāo):高柴。孔子的弟子。
【4】野:粗野。孔疏:“不达礼也。”
子蒲去世,哭丧的人呼叫子蒲的名字“灭”。子皋听见了,说:“怎么这么粗野不懂礼!”哭丧的人听到了,就改了叫法。
杜桥之母之丧 【1】 ,宫中无相 【2】 ,以为沽也 【3】 。
【1】杜桥:人名。
【2】宫:殡宫,即死者生前的正寝。相:引导死者亲人进行各种礼仪活动的人。孔疏:“孝子丧亲悲迷,不复自知,礼节事仪皆须人相导。”
【3】沽(ɡǔ):粗略。
杜桥母亲的丧事,殡宫中没有引导行礼的人,人们认为礼仪过于粗略。
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 【1】 ,易之而已 【2】 。”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 【3】 。
【1】羔裘:黑色的羊羔皮裘服。玄冠:黑色的帽子。“羔裘”、“玄冠”都属于吉服。
【2】易之:改换服装。由羔裘改穿衣裳上、下相连的深衣,由玄冠改戴素冠。
【3】“羔裘、玄冠”二句:见于《论语·乡党》:“羔裘、玄冠不以吊。”吊丧是凶事,不能穿吉服前往。
孔子说:“亲人刚死,原本穿着黑色的羊皮裘服,戴着黑色的帽子,改成穿深衣,戴白色的帽子就是了。”夫子不穿羔皮裘服、戴玄冠去吊丧。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1】 。”子游曰:“有亡恶乎齐 【2】 ?”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 【3】 ,县棺而封 【4】 ,人岂有非之者哉 【5】 !”
【1】称家之有亡(wú):与家庭有钱财、没钱财相称。称,适合,相当。亡,无,没有。指没钱财,即家庭贫困。
【2】恶(wū)乎齐:郑注:“问丰省之比。”即询问家财与葬具多寡的比例标准应当怎样计算。
【3】还(xuán)葬:殓后立即下葬。《王制》:“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按照丧礼,士、庶人要停棺三月才下葬。还,立即,快。
【4】县(xuán)棺而封:用绳子拴住棺,悬起下葬。按照礼制,应使用碑或用毐作支撑与牵引将棺木缒入墓穴。封,郑玄认为当作“窆”(biǎn),下棺。
【5】非:责备。
子游询问治葬物品数量该用多少。孔子说:“要和家庭财富的多少相适合。”子游又问:“那如何掌握家财与葬具多少的比例标准呢?”孔子说:“家庭富有,不要逾越礼制厚葬。家庭贫困,衣衾要能够遮蔽遗体首足,殓后不必停棺直接下葬,用绳子拴住棺,悬起下葬。这样按照礼仪尽力去做了,难道还有谁会加以非议责难吗?”
司士贲告于子游曰 【1】 :“请袭于床 【2】 。”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 【3】 !专以礼许人 【4】 。”
【1】司士贲:“司士”是官名,“贲”是名。孙希旦认为是以官为氏。
【2】袭:为遗体穿衣。
【3】汰:通“泰”,自大。叔氏:子游的字。
【4】专以礼许人:这是县子在批评子游。孔疏:“今子游不据前礼以答之,专辄许诺,如似礼出于己,是自矜大,故县子闻而讥之。”“袭于床”本是古礼,当时人“袭在于地”,不合礼仪,子游回答“喏”,好像这项礼仪是由他制定的,县子因而批评他。
司士贲对子游说:“请求在床上给遗体穿衣。”子游说:“可以。”县子听到了,说:“叔氏太自大了!像是专门许诺批准别人执行礼仪似的。”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 【1】 。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
【1】醯(xī)醢(hǎi)百瓮(wènɡ):醋和肉酱装满了一百个坛子。瓮,盛水或酒的陶器。
宋襄公葬他的夫人,随葬的醋和肉酱装满了一百个坛子。曾子得知后说:“既然叫做明器了,就是不能用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填实它呢?”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 【1】 。夫子曰:“可也。”
【1】司徒旅归四布:郑注:“司徒使下士归四方之赙布。”即把四方为帮助办理丧事赠送的财物归还原主。旅,下士,司徒的下属。
孟献子的丧事,司徒派属下将四方赠送的治丧财物归还原主。孔子得知后说:“这件事办得好。”
读赗 【1】 ,曾子曰:“非古也 【2】 ,是再告也 【3】 。”
【1】读赗(fènɡ):将亲友赠送的助丧物品记录在方板上,下葬前,丧家要宣读赠品清单并核对实物。
【2】非古也:不是殷及前代的礼制,是周代才有的礼仪。
【3】再告:亲友所赠助丧财物在奠祭后已宣读过,曾子认为下葬前的宣读是重复。
在棺柩下葬前,丧家要宣读亲友赠送的助丧物品,曾子说:“这不是古代的礼制,助丧财物已在奠祭后宣读过,这是再次宣读。”
成子高寝疾 【1】 ,庆遗入 【2】 ,请曰:“子之病革矣 【3】 ,如至乎大病 【4】 ,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5】 。”
【1】成子高:齐国大夫国成伯高父,姓国,“成”是谥号。寝疾:卧病。
【2】庆遗:齐国大夫庆封的族人。
【3】革:郑注:“急也。”指病重。
【4】大病:孙希旦说,“谓死也”。
【5】不食之地:不能垦耕的土地。
成子高病重卧床,庆遗进入寝室,请求说:“您已经病得很重了,如果真的一病不起,那可怎么办呢?”子高说:“我听说过,活着要有益于他人,死了不能有害于他人。我活着的时候纵然无益于他人,我死了还能有害于他人吗!我死了,就选择一块不能垦耕的土地埋葬我吧。”
子夏问诸夫子曰 【1】 :“居君之母与妻之丧,居处、言语、饮食衎尔 【2】 。”
【1】问:当作“闻”。
【2】衎(kàn)尔:放松自得的样子。《集解》引陈澔说:“君母君妻,皆服齐衰,不杖期,然恩义俱浅矣。”
子夏听孔子说过:“为国君的母亲和妻子服丧,在生活起居、说话言语、饮食方面都可以放松自得。”
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1】
【1】《论语·乡党》也有类似记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来到,没有住所。孔子说:“活着由我安排住所,死了由我安排殡葬。”
国子高曰 【1】 :“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2】 !”
【1】国子高:即前文“成子高”。
【2】壤树:修坟种树。
国子高说:“葬,就是藏的意思﹔藏,就是不想让人看见的意思。所以衣衾只要能遮住身体,棺可以包住衣衾,椁可以围住棺木,墓穴的土可以埋住椁就可以了,何必还要垒砌坟头、栽种树木呢!”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1】 ,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 【2】 ?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3】 ,见若坊者矣 【4】 ,见若覆夏屋者矣 【5】 ,见若斧者矣 【6】 。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 【7】 。今一日而三斩板 【8】 ,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1】燕:音yān。
【2】圣人:指孔子。
【3】封:垒土为坟。堂:郑注:“堂形四方而高。”指六面体形的土墩。 【4】 坊:郑注:“坊形旁杀平上而长。”指剖面似梯形的长条形土墩。
【5】覆:屋檐。夏屋:郑注:“今之门庑也,其形旁广而卑。”指形状如堂下廊庑,两旁宽斜低矮的土墩。
【6】斧:郑注:“斧形旁杀,刃上而长。”指中央高如斧刃而两侧削下的土墩。
【7】马鬣(liè):马脖颈上的长鬃毛。这里是说封土的形状像马脖颈及鬃毛。
【8】三斩板:夯土版筑之法。用两块横向的木板直起固定在竖立的木柱上,并封住两端,在两板之间填土夯筑,筑紧后斩断约束绳索逐渐升高,如此三次。郑注:“板,盖广二尺,长六尺。”
孔子的丧事,有从燕国来观礼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要安葬他人吗?是别人要安葬圣人,你有什么可观看的?从前夫子说过:‘我见过把坟建得像四四方方的堂的,见过建得像堤防上窄下宽的,见过建得像房檐边宽而矮的,见过建得像斧刃朝上形而长长的。我认同像斧形的。’斧形的坟就叫做马鬣封。现在一天内三次夯土版筑,就能筑成坟,这算是实现夫子的愿望了吧!”
妇人不葛带 【1】 。
【1】葛带:葛布做的腰带。按照丧礼规定,卒哭后要变麻服葛,男子首绖和腰绖都要换,女子则只变首绖,不变腰绖。
妇人在除丧之前,一直都系麻布腰带,不换成葛布腰带。
有荐新 【1】 ,如朔奠 【2】 。
【1】荐新:死者的灵柩在停放时所举行的祭名。荐,献。新,新熟的五谷果物等。《仪礼·士丧礼》郑注:“荐新,荐五谷若时果物新出者。”
【2】朔奠:每月初一对死者的祭奠,在死者灵柩前供奉祭品。
死者下葬前停柩期间,要供奉新熟的五谷果物做祭品,与每月初一供奉的祭奠相同。
既葬 【1】 ,各以其服除 【2】 。
【1】既葬:死者下葬后亲人完成卒哭礼,此时哀情已减,可以出丧或更换为较轻的丧服。
【2】各以其服除:分别减轻丧服等级。如果服缌麻就可以除服,小功以上皆除重服。
死者下葬后亲属完成卒哭礼,服小功以上的亲属可以换掉重服,穿上较轻的丧服,服缌麻的亲属可以除去丧服。
池视重霤 【1】 。
【1】池:棺柩车上竹制的类似房檐的装饰,位于荒(柩车装饰性的篷顶)下,象征着房屋的承霤。重霤(chónɡliù):房檐上用以承接雨水、排走雨水的结构,木制。天子的宫室四面都设置承霤;诸侯三面,后面不设;大夫设前、后两面;士仅设前一面。
柩车上池的数量,比照死者生前家中承霤的数量设置。
君即位而为椑 【1】 ,岁一漆之 【2】 ,藏焉 【3】 。
【1】椑(bì):诸侯的棺有三重,内棺称作“椑”。
【2】岁一漆之:每年都要刷一遍漆,表示尚未完成。
【3】藏:棺中要放置物品,不可空虚,否则像是在等待国君去世一样。
国君即位后就为他做内棺,每年都要刷一遍漆,棺中要放置物品,不可空虚。
复 【1】 ,楔齿、缀足、饭 【2】 ,设饰、帷堂并作 【3】 。
【1】复:招魂。
【2】楔(xiē)齿:用角质的饭匙撑住死者的口,使嘴在饭含时不会闭合。缀足:用砖坯约束死者的腿脚。饭:饭含。用米、玉贝等放在死者的口中。
【3】设饰:即袭,为死者穿衣。
为死者招魂,用角质的饭匙撑住死者的口、用砖坯约束死者的腿脚、为死者饭含,为死者穿衣、在堂上张帷,这些事在同一时间接连进行。
父兄命赴者 【1】 。
【1】父兄命赴者:孝子失去亲人,悲痛迷乱,由伯父、叔父任命向亲友讣告死讯的人,只有讣告国君才亲自前往。
由伯父、叔父任命向亲友讣告死讯的人。
君复于小寝、大寝 【1】 ,小祖、大祖 【2】 ,库门、四郊 【3】 。
【1】小寝:燕寝,闲暇时所处居室。大寝:正寝,议事、办公所处的居室。
【2】小祖:四亲之庙。四亲,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大祖:太祖庙。大,同“太”。
【3】库门:诸侯的外门。
国君死后招魂的地点是燕寝、正寝,四亲之庙、太祖庙,诸侯的外门、四郊。
丧不剥 【1】 ,奠也与?祭肉也与?
【1】丧不剥:为死者准备的饮食要用巾遮盖,不能暴露,是怕长久摆设落上尘埃。剥,裸露。
为死者准备的饮食要用巾遮盖,是奠祭的食物都要遮盖呢?还是仅遮盖祭肉呢?
既殡,旬而布材与明器 【1】 。
【1】布:布告,颁布。
死者殡殓后,停放在堂上西侧,十天后颁发布告,寻找制作椁的木材和陪葬明器。
朝奠日出 【1】 ,夕奠逮日 【2】 。
【1】朝奠日出:死者殡殓后,早、晚要在棺柩的东侧设置食品祭奠。早上陈设祭品叫作“朝奠”,傍晚陈设祭品叫“夕奠”,朝、夕设奠象征着人在世时的早饭、晚饭。
【2】逮:及。
死者殡殓后的奠祭,朝奠要在日出之时,夕奠要在日将落之时。
父母之丧,哭无时 【1】 ;使必知其反也 【2】 。
【1】哭无时:哭无定时。孔疏:“礼,哭无时有三种:一是初丧未殡之前,哭不绝声;二是殡后除朝夕之外,庐中思忆则哭;三是小祥之后,哀至而哭。”
【2】使:国君派遣出使。必知其反:返回家一定要设祭禀告双亲的亡灵,就像生前“出必告,反必面”一样。
父母的丧事,孝子因哀痛而哭没有一定的时间﹔国君如果派遣出使,返回后一定要设祭告知双亲,让他们知道自己回家了。
练 【1】 ,练衣黄里、沄缘 【2】 ,葛要绖 【3】 ,绳屦无忳 【4】 ,角瑱 【5】 ,鹿裘,衡、长、袪 【6】 。袪,裼之可也 【7】 。
【1】练:小祥祭,因戴练冠,穿练中衣而称为“练”。小祥祭后,丧服可以稍为宽松,中衣可以有点儿颜色,可以稍有一些简朴的装饰品。
【2】练衣:以练制过的布帛做的中衣。练,将布帛煮熟使之变白、变柔的工艺。杙(quán):浅赤色。
【3】要:同“腰”。
【4】绳屦(jù):麻绳编的鞋子。忴(qú):鞋头的装饰。
【5】瑱(tiàn):挂在耳边的装饰品。
【6】衡:横,指加宽。袪:袖口。
【7】裼:《训纂》引王引之说,“裼”当读为“玔”(xī)。玔,缘,即镶边。
小祥祭后,身穿用煮熟过的白布做的中衣,里衬是黄色的,镶浅红色的边,腰系葛布做的丧带,穿用麻绳编的鞋,鞋头上没有饰物,耳边挂角质的装饰品,可穿鹿皮裘,可加宽,加长,袖口可加饰。袖口加饰就是镶边。
有殡,闻远兄弟之丧 【1】 ,虽缌必往;非兄弟,虽邻不往。
【1】远兄弟:居于远方的兄弟。郑注:“亲骨肉也。”
家里本有丧事,又听说远方兄弟去世,即使是缌麻之服也一定要前往吊丧﹔如果不是兄弟,即使是邻居去世也不前去吊丧。
所识 【1】 ,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吊 【2】 。
【1】所识:指相识的朋友。
【2】吊:去相识的朋友那里吊丧。《曲礼上》:“知生者吊,知死者伤。”
所相识的朋友,他没有居住在一起的兄弟去世,都要去朋友那里吊丧。
天子之棺四重 【1】 ,水、兕革棺被之 【2】 ,其厚三寸;杝棺一 【3】 ,梓棺二 【4】 。四者皆周。棺束缩二衡三 【5】 ,衽每束一 【6】 。柏椁以端 【7】 ,长六尺。
【1】重(chónɡ):层。
【2】水、兕(sì)革:水牛、兕皮革。兕,兽名。似牛。被:用水牛皮、兕皮覆盖、包裹。
【3】杝(yí):古书上指一种像白杨的树。
【4】梓(zǐ):梓木。
【5】缩:纵。衡,横。
【6】衽:连接并固定棺盖和棺身的木榫,先在棺盖和棺身分别凿出凹槽,再将木榫楔入。木榫形状两头宽,中央窄,形似深衣之衽,因此得名。
【7】柏椁以端:郑注:“以端,题凑也。其方盖一尺。”孔疏:“椁材并皆从下垒至上,始为题凑”;“言木之头相向,而作四阿”。此处讲椁的建造,即用柏木截为方一尺的长条形木墩,柏木的端首都朝外,自下而上垒砌如墙围在棺外,称为“题凑”或“黄肠题凑”。北京大葆台汉墓、长沙渔阳王后墓、山东定陶汉墓皆有出土。
天子的棺材有四层,最内一层棺木用水牛皮、兕皮覆盖、包裹,它的厚度为三寸﹔其外一层是杝木棺,再外两层是梓木棺。这四套棺都层层周遭密合。棺用皮条束紧,竖着束两条,横着束三条,为连接固定棺盖与棺身,用一种两头宽、中央窄叫做“衽”的木榫固定棺盖和棺身,在每个束带处用一衽。用柏木做椁,将柏木截为长条形的木墩、端首朝外垒砌排列,柏木方长六尺。
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 【1】 ,沇衣 【2】 。或曰:使有司哭之 【3】 ,为之不以乐食。
【1】爵弁(biàn):赤而微黑的皮帽。
【2】庉(cái)衣:即缁衣,黑色的帛制的丝衣。
【3】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官吏各有所司,所以称为“有司”。
天子为去世的诸侯国君而哭,戴着赤而微黑的皮帽,头缠葛布做的丧带,腰上系着葛布做的丧带,穿黑色的丝衣。也有人说:天子派相关官员去为逝世的国君而哭,自己仅在吃饭时不再奏乐。
天子之殡也,菆涂龙卹以椁 【1】 ,加斧于椁上 【2】 ,毕涂屋 【3】 ,天子之礼也。
【1】菆(cuán)涂:将木材堆积在棺的四周,用泥巴涂抹,使其严密没有缝隙。菆,堆聚。龙舺(chūn):车辕上画有龙。郑注:“天子殡以舺车,画辕为龙。”
【2】加斧于椁上:指将绣有斧形纹饰的丝织品覆盖在椁上。
【3】毕涂屋:孔疏:“毕,尽也。斧覆既竟,又四注为屋,覆上而下,四面尽涂之也。”
天子在殡殓后,将木材堆积在棺的四周,灵柩车的车辕上要画有龙的图案,将绣有斧形纹饰的衾被覆盖在椁上,通体建为屋形,用泥涂抹,使其密封无间隙,这是天子殡葬的礼制。
唯天子之丧,有别姓而哭。
只有天子的丧事,才区别同姓、异姓、庶姓诸侯的哭位。
鲁哀公诔孔丘曰 【1】 :“天不遗耆老 【2】 ,莫相予位焉 【3】 。呜呼哀哉!尼父 【4】 !”
【1】诔(lěi):哀悼死者的文章。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哀公诔孔子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与此处所记不同。子赣即批评鲁哀公“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
【2】耆老:指孔子。耆,《曲礼上》:“六十曰耆。”
【3】莫相予位焉:郑注:“言孔子死,无佐助我处位者。”相:助。
【4】尼父:孔子的字。孔疏:“父且字甫,是丈夫之美称。”
鲁哀公对孔子的悼词是:“上天不留下这位老人,没有人能辅助我的君位了。呜呼哀哉!尼父!”
国亡大县邑,公、卿、大夫、士皆厌冠 【1】 ,哭于大庙三日,君不举 【2】 。或曰:君举而哭于后土 【3】 。
【1】厌(yā)冠:素冠,与丧冠同。指戴素冠,穿素服,按照丧礼对待。
【2】举:孙希旦说,杀牲盛食曰“举”。
【3】后土:郑注:“社也。”即社神。此指社神庙。
国家战败丧失大的城邑,公、卿、大夫、士都要头戴丧冠,在太庙哀哭三日,国君不杀牲盛食。有人说:国君可以杀牲盛食,要到社神庙里哀哭。
孔子恶野哭者 【1】 。
【1】恶(wù):厌恶。野:前文孔子曾说过“吾哭诸野”,因而这里的“野”不是野外,而是指没有在正确的地方哭。孔疏:“哭非其地谓之野。”
孔子厌恶不在正确的位置哭丧。
未仕者不敢税人 【1】 ,如税人,则以父兄之命。
【1】未仕者:没有做官的人。税人:遗(wèi)人,即给予他人财物。《集解》引陈澔曰:“未仕者,身未尊显,故内则不可专家财,外则不可私恩惠也。”孙希旦说,特指以财物助人丧事,即所谓“赙”。
没有做官的人不敢将家中财物给予他人,如果必须赠予他人,就以父兄的名义给予。
士备入而后朝夕踊 【1】 。
【1】备:尽,全都。国君去世,按照丧礼规定,群臣朝、夕都要去停放灵柩的殡宫哭踊,踊要群臣到齐后才开始。士的地位最低走在最后,等士全都进入,即全员到齐,这时才开始哭踊。踊,跳脚。
等士全部都进入殡宫后,就开始早或晚的嚎哭跳脚。
祥而缟 【1】 ,是月禫,徙月乐。
【1】缟(ɡǎo):白色生绢做的冠。
大祥祭后就可以戴白色生绢做的冠,这个月进行禫祭,下个月就可以奏乐。
君于士有赐帟 【1】 。
【1】帟(yì):小型帷幕。郑注:“幕之小者,所以承尘,赐之则张于殡上。”
国君对死去的士有赏赐,赐给一块小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