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子

老子大约生活于春秋末年,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的生平,历史文献记载比较简单,而且有一些分歧,但从先秦文献来看,老子即老聃本来是没有疑问的,《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都把老聃当作《老子》一书的作者,不少古籍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司马迁写《史记》时记载了一些不同说法,但他还是认为老子与孔子同时且年长于孔子,孔子确曾向老子请教过。据此我们大体可以知道,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周朝掌管文献典籍的一个史官,著书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这就是今天仍在流传的《老子》,也叫《道德经》。有人认为老子可能确有其人,但《老子》书可能是后人伪托,或众人凑合而成。这种可能性极小。《老子》中将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是很独特的用法,老子中的五次自然是原创的概念,多次“无为”之用法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是匠心独运的,反复阐明运用的正反相生的理论也有相当的一致性。诸多独特思想创造,诸多不同侧面,又能大体融贯为一体,这不是一般人可以随意伪托,或众人杂凑的结果。从《老子》中的韵文部分看,其句式、韵式、修辞、合韵等特点都与《诗经》相当一致,与《楚辞》明显不同。因此,推断《老子》可能早出之根据比其他猜测有更多、更强的根据

近半个世纪以来出土了郭店三组竹简本、马王堆两种帛书本以及北大藏前汉竹简本,辅以传世古本,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一书在流传中演变的常见律则,说明各种《老子》文本在流传中的加工主要不是个别编者的任性而为,而是循原书内容和形式特点加工、强化的结果,尽管这种加工不都是合理的。这种加工大多出于依据文本原有特点进一步改善文本的愿望,大体可分为语言趋同和思想聚焦两种情况 。总的说来,各版本基本上保存了老聃本人的学说。虽然老子年长于孔子,但他的思想著作产生的影响却晚于孔子。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充分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了如何利用矛盾转化的理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包含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第一个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无意识无意志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并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与商周上帝或上天传统完全不同的宇宙本根论。中国的本根论和西方的形而上学都是讨论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根据问题,但西方的传统的形而上学往往强调形而上概念与现实世界是隔绝的,而中国的本根论没有这种区隔,道是贯通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世界的。在认知方面,老子首倡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反对一般的感官活动或思维作用,认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第四十七章) ,认为关门闭户、静观体验就可以直接认识世界的根本原理。这种认知论在某些感官无法直接观察的领域是有合理性的,但并非适用于一切认知活动。老子似乎夸大了直觉认识的作用,有神秘主义色彩。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充分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了如何利用矛盾转化的理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他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正反相生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这种理论与道的特性,与自然、无为的主张互为表里,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有机成分。正反相生与通常所说的西方式的辩证法有相通之处,但形式和内容也有重要不同。

在社会政治方面,老子反对阶级压迫和剥削,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 ,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第七十七章) ,并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老子》第七十五章) 。老子还揭露了统治阶级推行仁义道德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指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三十八章) 。老子关心的是天下的秩序,万物的状态和百姓的生活。五千言的《老子》中59次讲到“天下”,即当时的全世界,而不是任何诸侯国;60次讲“万物”、“百姓”和“民”,讲到侯王或王侯仅5次。这说明老子思想的重心在于天下、万物、百姓的生存状态,不是为侯王之类的统治者出谋划策。汉代说道家是“君人南面之术”指的是黄老之术,并不适用于老子。老子不是在世君王的谋臣,而是以圣人作为道之“玄德”的体现者,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即以自然而然的秩序为社会理想,以此来修正传统的统治术。那时所谓的“国”是封邦建国的诸侯封地,并非现代的主权国家或民族国家。所谓“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的状态,只是天下之自然而然的秩序中的一种情况,类似于君主安于小邦寡民、清淡寡欲的境界,并不是老子社会政治理想的主体或核心部分。 HC9XSY0TS79de0+08qGtiIFkSux4Wcw5S8DNhbO0PztUhNP/2Jxm4yVp2Wu34A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