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事物是以成对的矛盾的形式出现的,矛盾的双方相反而相即不离,在一定条件下,正可变为反,反也可变为正。从这一辩证观念出发,老子研究了两方面的情况:第一,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争取有利的结果,如何以柔弱胜刚强;第二,如何避免在有利的情况下向不利方面转化,即如何知雄守雌。

老子研究了两方面的情况:如何以柔弱胜刚强;如何知雄守雌。

关于柔弱胜刚强,老子曾经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柔弱之水能克服刚强之物,如滴水穿石,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却很少有人能实行这一原则。如何以柔弱胜刚强呢?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收敛(歙)必先扩张,将衰弱必先强盛,将废毁必先兴旺,欲夺取必先给与,以此促进强大的事物尽快走向反面,从而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老子还说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为长生而不自生,为先身而后身,为存身而忘身,以无私而成私,这也都是对立转化的实例。

以上欲取先与的方法是为了促进对方的转化,那么如何防止自己这一方面向不利方向转化呢?或者说如何达到完满的状态呢?老子提出了预先容纳反面状态的方法。《老子》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最完满的状态好像是有缺陷的,其作用却不会衰敝,最充实的状态反而好像是空虚的,其作用却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像笨拙,最雄辩的好像有些口讷,最赢足的好像有所亏损。不论什么事物,只有容纳了它的反面才是最完备、最理想的状态,也才能“其用不敝”,“其用不穷”,即避免走向反面。

对于正面状态容纳反面的成分,老子还有更多的说明,如《老子》第四十一章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明道若昧”才是真正的光明,“进道若退”才能真正前进,同样,“平坦”中包含着某种不平,“崇高”中包含着某种“不足”,才是完满的状态。老子认为“正面”中包含着“反面”才是圆满的正面,只有正反结合才能达到高一级的“正”,才能使“正”不至于很快变为反。由此出发,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第二十八章) ,即主张虽有雄健之势,却甘居于雌弱之地;虽自身洁白,却甘处于黑暗之处;虽自知其光荣,却甘心承受卑辱。这也是要在正面的状况中包容反面的因素,达到正反的结合,从而避免走向反面。正面包容其反面才能保持其正,只有正面而没有反面,则“正”难以为正。这中间也包含着深邃的辩证法观念。

无论是争取由弱变强还是避免由强变弱,老子的基本方法都是由反入手,以反求正。这种方法在今天也仍有其现实意义。为了加速现代化建设,必须先压缩一下基本建设的规模;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必须先搞好经济建设;为了加速内地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沿海的经济基础。这些都是以反求正的辩证法在今天的发展和运用。

老子提出的以反求正的方法是老子的辩证法达到纯熟的一个标志。这说明他对矛盾的普遍存在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对于矛盾的转化条件和规律有了一定的把握,因而他或主张推动这种转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主张避免这种转化以保持有利的地位。他掌握了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事物发展趋势的多样性,并能运用自如。此外,老子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也表明他对事物自身发展的进程有充分的信心,并能遵从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

老子和孔子是中华之智慧的两座山峰,远观双峰并峙,近看山脉相连。民间流传的儒道斗争并没有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主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二者都不会一蹴而就,但都有重要的长远的启示意义。 JneJU59uf++ldYGujS+N59S2LQ+vhp5DFkA8VdiNhHjDb+n0xb/UjVIQyf0WxV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