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诗序

推荐者

孔德立

推荐缘由

汉代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其中赵人毛苌传的《诗》为“毛诗”,前三家都立于学官,只有《毛诗》未列入,但《毛诗》至汉末兴盛起来,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很像是整部《诗经》的总序言,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孔子谓“《诗》三百”“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教导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可见,思想纯正的“诗教”可以教人心、正风俗,是古代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毛诗序》是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论文章,传承儒家“诗教”传统,有助于学诗、用诗、品诗,从而提升人性中的向善求美的潜能,塑造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

经典原文

《关雎》 1 ,后妃之德也 2 ,风之始也 3 ,所以风 4 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 5 ,用之邦国焉 6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 7 之,教以化 8 之。

诗者,志之所之 9 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10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11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2 。先王以是经 13 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 14 焉:一曰风 15 ,二曰赋 16 ,三曰比 17 ,四曰兴 18 ,五曰雅 19 ,六曰颂 20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21 上,主文而谲谏 22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 23 作矣。国史 24 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25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26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27 。是谓四始 28 ,诗之至也 29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30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31

【注释】

1 《关雎》:《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2 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这种解释未免牵强附会。

3 风之始也:指《关雎》为《诗经》十五国风之首。

4 风:旧读去声,今读上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5 用之乡人焉: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6 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7 动:感动。

8 化:感化。

9 志之所之:句意为,诗乃由志而产生。志,志意、怀抱。之,《说文》释为“出也”。

10 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11 乖:反常。

12 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功能。

13 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14 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15 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16 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17 比:比喻手法。

18 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19 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

20 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21 刺:讽刺。

22 主文而谲谏:以委婉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23 变风变雅: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雅,大雅中《民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所说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24 国史:王室的史官。

25 “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26 “言天下……谓之雅”: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27 “颂者……神明者也”:这句是对“颂”的解释。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形容,形状容貌。

28 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29 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30 “然则……周公”:《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一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31 “是以……之义也”: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译文】

《关雎》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的品德的,它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君王用它来教化普天之下的臣民,端正夫妇的伦理关系。所以用它在乡间合乐歌唱来教育百姓,用它在诸侯宴会上合乐歌唱来教育臣子。《国风》的风,是讽喻的意思,是教育的意思;以讽喻打动人民,以教育感化人民。

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古代的圣王就是以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所以诗有六种形式:一叫作风,二叫作赋,三叫作比,四叫作兴,五叫作雅,六叫作颂。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作“风”。到了仁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王室的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废弃,哀痛刑罚政治的残酷苛刻,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所以变风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性;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没有忘怀的缘故。因此一个国家的政事,通过一个人的心意表现出来,就叫它“风”。反映天下的政事,表现各国的民情风俗,就叫它“雅”。雅,是正的意思,是表现周王朝政教兴衰经过的。政教有小有大,所以有《小雅》,有《大雅》。颂,是赞美盛大功德的情状,并把这种成功禀告神灵的诗歌。这就是风、小雅、大雅、颂四种诗体的由来,是诗的典范。

既然如此,那么从《关雎》到《麟趾》这些教化人的诗篇,便是先王的风诗,所以归于周公名下。南的意思,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岐周之地推广到南方江汉之域的。从《鹊巢》到《驺虞》这些感化人的诗篇,是诸侯的风诗,先王用它进行教化,所以归于召公名下。《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风诗,是讲端正最初的伦理,是王业教化的基础。因此,《关雎》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这就是《关雎》的要义啊!

一句话阅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lt4NuqE93Ci+sNXhmfqDvktOIno8u586Txy4MPb11NFVNyEVcjkkC5BkfUnazd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