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兵为古中国之特制兵器,深具个性。其开始之期,当在新石器时代石兵琢磨精美之时,古籍中虽有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之传说 ,但难获实证,现在可见之最早玉兵,尚只有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殷之物。商殷玉兵,可以分为无铜柄与有铜柄两种。
(一)无铜柄者,其本体亦常有短柄,可以把持,或备安装木柄。此项无铜柄之玉兵,多数系用碧玉或混色玉所制,计有:方柄有孔大玉戚;有柄双孔近于直体长方形圆锋玉斧;玉把上有孔之玉勾兵(玉戈);或宽体尖锋近于剑或匕首形、或窄体圆锋如舌形,柄下接刃处有孔之玉勾兵;其体甚窄而直,尖锋不正,近于刀形,其较长者柄之上面作锯齿形,下划两横线如绳槽,上端有孔之宽体玉戈;及上部两边均有锯齿,下锋两边向外凸出之玉兵等器(第九图版第十三、十四两号)。
(二)有铜柄者多用美色白玉及碧玉,计有舌形勾兵(玉戈),其铜柄有孔,上端微曲作鸟项形,格长,两面夹玉刃而刻有象形文字之三角铜夹片亦大,可用猛力钩戳,当为玉戈(第九图版第十、十一两号,第十图版第二号)。直形有中脊锋嘴略偏之
玉匕首,无夹片而有孔之铜柄长大,上部曲作兽头形而满嵌绿松石。长喙形简单铜柄玉匕首,其圆孔乃在刃之上部直颈较宽处与弯转变窄处之间,孔不在柄上而在刃上,殊为特别。碧玉及白玉矛头多具,其铜柄上遍嵌绿松石,殊为华美(第十图版第三号)。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伦敦开中国艺术展览会,各国博物馆及收藏家送往陈列之三代玉兵,其数不甚多,而均系佳品。且琢工优良,镶嵌精美,锋刃犀利,部分完全,内地几于罕见。其器亦各分为原体玉兵与另装红铜柄之玉兵两种。其玉之颜色,则绿、黄、黑、白均有,非如河南殷墟出土者大都均绿色,仅矛头用白玉;而南方出土者则只混绿也。其安置红铜柄之玉兵,如矛头及勾兵,亦有镶嵌绿松石者。无铜柄或原柄玉兵,计有英国收藏家那法叶(Oscar Raphael)送往陈列之深绿色略曲玉勾兵或玉矛头一件,其柄之近刃处有一小孔(第九图版第四号),又黑色玉刀一具,近边处有三孔平列,似为缚系于木柄之用,此刀形式特别,有如剃刀(第九图版第二号)。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送列之碧玉勾兵一件(第九图版第三号)。以上三器,均系殷或周代之物。送列周初碧玉戚一件,中孔甚大(第九图版第五号)。上海张乃骥氏送列安徽寿县出土汉代玉镞一具,体形宽大,恐不利于实用,玉质白底绿斑,边锋尚锐,想系春秋时代之物,因汉代铜镞渐废而用铁镞,焉有再用玉镞之事,且此镞头太大,双翼各张一寸,不利于射,如果系汉代之物,恐系仪仗或装饰之器(第九图版第一号)。又送列淡黄色心形或叶形尖刃玉兵一件,其柄似已断折,定为春秋时代玉矛头,或者符于事实,因玉质刺兵固略异于石兵,尤与铜兵不同也(第九图版第六号)。安铜柄之玉兵有五件,其中安红铜柄而类似上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之物者有两件,一系白玉柄上镶嵌绿松石之矛头(第九图版第八号),一系玉戈(第九图版第七号),均嵌工完美,花纹细致,较上述同类之器尤佳,可称殷代美术品,系英伦那法叶收藏。铜柄(似属青铜)玉勾兵三件,一为美人费斯白理(Pillsbury)送列之周初兽头形(饕餮形)青铜柄碧玉勾兵一件(玉戈),形与商代铜勾兵相似,或系商殷之物,其器有三孔,一在铜柄中部,一在刃之中部,一在刃之近柄及靠边处,此为异于其他勾兵之处,或系因缚铜把于长木柄之上,用玉刃着力钩敌,刃易脱落,故在刃上加两孔以缚绳于长木柄之上乎?(第九图版第十号)一为瑞典赫尔斯托木(A.Hellström)送列之周初兽头形青铜柄黄色玉勾兵一件,此器较上器业已改良进化,不在刃上加双孔,而在铜格之外,另加铜箍一个,包裹玉刃几及其半体,免于钩敌时折落(第九图版第十一号)。伦敦福尔摩斯夫人(Holmes)送列之周初龟形铜柄玉勾兵一件(第九图版第九号)。一为上海张乃骥氏送列之淡黄色玉匕首一具,其柄为雕花银质,经定为唐代物,然恐其刃较古,柄或为唐代以后之物。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由各处送列之中国玉兵仅此十数件,但均系殷周美术品,颇有国内不易见及之器。今者北平尊古斋黄濬氏所藏安阳出土殷代美术玉兵多件,又悉流出外洋,以致国人所有之器,反不敷研究及参考之用,是可慨已。
玉兵及铜柄玉兵均非实用兵器,大概系仪仗装饰之品,乐舞之器,为显贵者权威象征或用以殉葬,遗存之物,商殷为多。自周迄汉,佩玉之风盛,战具已少用玉为刃,而变为用玉为饰,如玉具剑是也。汉人更喜佩用美玉,如刀柄、剑柄及鞘饰、昭文带等物,均用玉为装饰,玉刃则绝迹。故玉兵虽非实用作战之器,而石刃铜柄,盛行于商殷时代,实透露出由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之递嬗消息,而为其例证,故备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