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智是场及时雨

女人很容易被感动,稍有情况,心波便会荡漾。也正是这个不算缺点的缺点,常常害得女人独食苦果,这一现象在爱情里尤为明显。爱情之于女人,是雾里看花,是虚无缥缈;之于男人,是浪漫的邂逅,是碰撞而出的火花。女人不懂,明明先说爱的人是他,明明是他将温言软语常挂嘴边,为什么先说厌倦的人也是他,急着说再见的人也是他?

感情的事,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但告诫女人的话,却只有一句:保持理智,不要被一时的激情冲昏了头脑。

1920年春天,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远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他明确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两个月之后,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英国伦敦。他们先住入Rortland,后租阿门27号民房定居下来,8月上旬林徽因随父亲漫游了欧洲大陆。瑞士的湖光山色,比利时的钻石和动物园,法国的灿烂文化以及因经受一次大战而满目战火遗迹的德国,这一切,都令她感到惊奇。

满满的行程结束后,寂寞和无聊侵袭了她之后的旅居生活。

林长民经常去欧洲各国开会,偌大的家里仅剩下林徽因,这是她第一次一个人度过从早到晚的24小时,那时,她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

冷冷清清的家里,连个能做伴聊天的人都没有,一个人坐着,一个人吃饭,甚至一个人哭泣,竟找不出旁人来一同消遣时光。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女人更害怕孤独。越是无人问津的时候,就越渴望被人提及,哪怕简单地说几句闲话,拉几句家常,也好过一个人守着冰冷的房间。这个时候,才华横溢的女孩恰巧与一位才气纵横的英俊青年相识,相恋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一时的寂寞,而开始一段恋情的人,不在少数,她们傻傻地认为这就是永远,迫不及待地向对方掏心掏肺,坠入爱河。新鲜劲儿过后,男人很快就忘了自己说过的情话和曾有过的亲密,女人却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后的结局自然是悲凉的,人去楼空后,最受伤的是女人,曲终人散后,迟迟不肯抽身的还是女人。

在寂寞的岁月里,宁可自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也好过靠着一段短暂的恋情来润色人生。这是女人常犯的错误,她们却很少会意识到。

一时的恋曲确实能够治愈孤寂的心,然而这份小欣喜,多少带着点夸张的成分。寂寞被无限放大的同时,热闹也被无限放大了。追求者的一举一动,都深深打动着女人的心,吸引着她一点点地沦陷其中,并开始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份感情。

这个时候的女人,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她的整颗心都被摆脱孤独的假象所迷惑了,她是如此希望可以尽快摆脱孤独,如今,终于有了可以聊天谈心的人,她是多么的欢喜愉快。 而未来的苦果,就在这不知不觉间种下了。

诚然,身处异国他乡的林徽因是寂寞的,敏感而细腻的情愫无处诉说,无人分享,这对她来说,是件多么可怜的事情。有着诗人独有的浪漫气息的徐志摩,就是在这时闯入了她的生活。他爱她的清新靓丽、超凡脱俗,毅然不顾及自己已婚的身份,不惜抛下妻儿,开始了对那片自由云朵的追求。

徐志摩与林徽因几乎每天都会有书信往来,且全部是用英文写成的,细腻、华美的文笔,每一词、每一句,用情至深。即使后来林徽因不告而别,随父亲回到国内,都未能打消徐志摩继续寻爱的念头。此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已有婚约,且父辈双方都极力赞成这门婚事,给了两个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没有横加干涉。

作为徐志摩的老师,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心绪复杂,特意给学生写了一份长信,规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而徐志摩却并未放在心上,反而坚定地回答:“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可见他对林徽因的追求是执着而不顾一切的。那么林徽因呢,又做何反应?

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在父亲的呵护与宠爱下长大,与别家千金不同的是,她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更在教会学校学习与游历欧洲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习得了西方自由的风气。

她热爱生活,崇尚本真,性格中有着东方女子的温婉贤淑,又不失西方女子的浪漫洒脱。她对家庭有着极强的依附感,同时,也有着超脱于家庭的独立思想和品格。

备感孤寂的16岁少女,遇到徐志摩这样的才子,若说心灵上没有火花的撞击是不可能的。他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震撼着这个懵懂的少女的心,她用崇拜的目光注视着他。

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写道:

在多年以后,听她(林徽因)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基兹、拜伦、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面前,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就这样,他可能为她对于他所热爱的书籍和喜欢的梦想的灵敏的反应而高兴。他可能编织出一些幻想来。我有一个印象,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住在父亲家里的女学生。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

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说:

在我和姐姐长大后,母亲曾经断断续续地同我们讲过他们的往事……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母亲后来说过,那时,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这是对情感多么透彻直白的领悟啊。

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可以将友情与爱情、现实与虚幻分得这样清楚明白,可见当时的林徽因有着超乎于同龄人的成熟。在奔放的追求面前,她可以看清自己,看清徐志摩,用理智战胜了冲动。

她将事情的始末告知父亲,林长民于1920年底写给徐志摩一份短函: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由于爱情与友情有所冲突,所以让长辈出面了结这份感情,正是她的聪明之处。

光阴似箭,几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拨开迷雾,她读到了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拒绝并不是她的懦弱和胆怯,不过是当时的情感来得太过突然,让她有些手足无措。当她冷静下来,深埋在心中的理智告诉她,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他爱她,却爱得不真切。她不爱他,则是最坦诚的回答。

世间女子能有几人如林徽因这般,懂得繁华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道理。爱情不是一时的感动,不是某一人一时的突发奇想。

爱情容易让人产生飘飘然的感觉,唯有时间,才会给一切疑问应有的答案。

爱冲动的姑娘们,理智点吧。

在感情中受伤在所难免,可理智能帮助我们将它的杀伤力降到最小,这是我们全身而退的法宝。 yGYSqXtW+4VR7gll+gVLgYJAAaV9J2emNQbSbpwaQzOcX8uY3o4SOSZmGLBSEe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