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是人类社会历史中一种非常古老的现象。从上古时代起,一个拥有共同信仰的部族或群体,会用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某些无生命的物体(比如日月山川等),来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与精神的寄托,并且由此产生一种共同的想象,来把人们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就像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旗或者国徽,也像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林林总总的大小商铺乃至各种机构,常会在显眼位置挂上属于自己独有的标志一样。这个标志,就如同一个缩影,具体而又抽象地象征着背后这个群体的存在;而图腾,往往还象征着群体中人的精神状态与内心世界。
关于图腾的文献记载很多,比如舜曾经命夔执掌音乐教化,夔领命之后说过一句话,叫做“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就是用石头做成的乐器,也就是石磬。古人曾按照乐器的不同材质将之划分为八种,称作“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磬就属于“石”的一种。从字形上来看,在甲骨文中,“声”字的样子就像一个架子悬挂着一片石头,而“殳”则是一只右手拿着一个小木槌在敲击,所以声音的“聲”,就是在它的下面加上耳朵,表示听见的声音。夔的意思是,当敲击磬来指挥音乐的时候,很多人穿着兽皮、带着兽面面具在跟着起舞;这当然并不是真的令野兽起舞,而是一场“假面图腾”的祭祀仪式,图腾的内容则是代表拥有力量、速度与繁殖力的强大而凶猛的野兽。同样的,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传说他曾将在天下山川各地所见的珍禽异兽铸刻在九只鼎上,使族人认识以免受其害,同时也供瞻仰之用,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图腾的形式。大禹九鼎已经失传,但我们今天在博物馆里还能够看到商周时代多种青铜器上的各种饕餮纹、兽面纹、龙纹。它们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地域与时代特征,这大概可算作一种广义的图腾文化吧。而从《诗经· 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里,我们便可推测商族可能是以玄鸟为图腾的。
人们常说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说皇帝是真龙天子,这里的“龙”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又是何时产生的呢?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了龙的说法,战国时的《庄子· 在宥》篇中就有对一种“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境界的描述;而《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孔子在见过老子并受其指教之后,由衷地赞叹老子“其犹龙乎”,也就是像神龙一样高深莫测。而更加古老的典籍《周易》中开篇的《乾》卦爻辞,便出现了五处“龙”字: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可以说通篇都在用龙的意象做隐喻,而且这些词汇都成了后世的成语。按照目前一般的说法,龙的想象最初可能来自鳄鱼,因为上古时代的气候与今天有所不同,中原地区也多是沼泽地带,鳄鱼的力量与繁殖力都是很强的,所以为人们所崇拜;后来又逐渐融合了马嘴、鹿角、鱼鳞、鹰爪、蛇身、牛耳等组成部分,最终成为今天人们心目中的“龙”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龙与西方神话传说中称为“Dragon”的生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Dragon”是死亡与邪恶的象征。而印度佛经翻译过来的所谓“天龙八部”之一的“龙众”,其实应该叫做“莫呼洛迦”(Mahiraga),是“大蟒蛇神”的意思,也与中国传统的龙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