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第13天 阴阳的基本概念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1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2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3 也,治病必求于本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天地之道: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2变化之父母:即事物变化的根源。物之渐变(量变)为化,物之突变(质变)为变。父母,根本、本原。

3神明之府:神明,自然万物运行变化的内在动力。府,藏聚之所。

4治病必求于本:本,这里指阴阳。人体疾病的形成是由于阴阳的失调,而治病的关键是协调阴阳,所以治病必求于本。

【现代日常应用】

从哲学角度来看,阴阳是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法则和规律。自然界中阴阳平衡协调是正常的。人体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就是阴阳平衡协调被破坏了,所以治疗疾病必须探求阴阳,分清阴阳的盛衰情况,以协调阴阳达到平衡协调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区分好阴阳的盛衰,比如,对于阳盛的实火实热导致的牙痛可以喝苦寒的凉茶降火热,倘若是阴虚的虚火虚热导致的牙痛则需要喝滋阴降火的凉茶。

第14天 飧泄与

【原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1 ;浊气在上,则生 2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3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4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2 胀: 指胸膈胀满。

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浊阴,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指前后阴。

4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腠理,指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浊阴,指精血津液。

5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支,通“肢”。浊阴,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现代日常应用】

人体阴阳的正常规律是:人体中的清阳之气应该上升,浊阴之气应该下降。倘若清阳之气不升反降的话,会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耳目失聪等,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泄泻、脱肛、头晕、胃下垂等,可以应用补中益气丸口服。倘若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下降,会产生胸膈胀满、二便不通等,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有胸膈胃脘部胀满疼痛、便秘等,可以应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冬瓜汤利尿效果很好,可以通利小便治疗浮肿。此外,有些女性经常在秋冬感到手脚冰凉,这是清阳之气不能充实到四肢所致,可以选用温阳的食材,例如羊肉等。

第15天 天地之气的升降

【原文】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受阳热的蒸腾上升为云,天气受阴寒凝聚下降为雨,而云变为天气,雨生成为地气。可见天气的云来源于地气的雨,地气的雨产生于天气云。通过云雨互变的自然现象,说明阴阳互根、相互转化的道理。同时说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之理。

【现代日常应用】

本句是《黄帝内经》时代对云雨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环保意识,尤其是注重垃圾分类,对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应该放置于专门的回收箱中,倘若丢弃于地面,不仅会损害土壤、污染水源,而且有害物质会随阳热之气蒸腾上升之后又在阴寒之气作用下凝聚而成为雨,导致更大范围的污染。

第16天 药食气味厚薄对人体的影响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1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2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3 。味厚则泄,薄则通 4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5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6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阳为气,阴为味:气,指药物饮食之气,因其无形而升散,所以为阳。味,指药物饮食之味,因其有质而沉降,所以属阴。此“气”不同于中药学的“四气”,“味”则类同于中药学中的五味。

2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的味属阴,多沉降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的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

3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纯阳),薄为阳中之阴。

4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为阴中之阴,有泄泻作用,如大黄之属;味薄为阴中之阳,有通利小便作用,如木通之属。气薄为阳中之阴,有发汗散表作用,如麻黄之属;气厚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作用,如附子之属。

5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后世指人体病理之火,其可消耗人体元气。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后世指人体生理之火,其可补养人体元气。气,指正气。之,作使、令解。此句言药物饮食气厚者,作用纯阳,可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者,作用温和,可使人的元气壮盛。

6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前“食”字指销蚀,后“食”字指仰饲。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销蚀耗散人体的元气,人体的元气仰饲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

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涌,呕吐。泄,泻泄。五味为阴,阴中又有阴阳。辛走气而性散,甘走脾而灌溉四旁,所以辛甘发散为阳。苦主泄下,又炎上作苦,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所以酸苦涌泄为阴。

【现代日常应用】

本段中提到了药物饮食(简称药食)的气味对人体的影响。其中,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为壮火令正气虚衰,药食的纯阳作用销蚀耗散人体的元气,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元气。这提醒人们不要服食过于温阳的药物和食物,比如过食羊肉火锅容易上火,而且也要慎用附子(性热,补火助阳)。现在很多人常常自服附子,其实,附子有毒,不能随便乱用,要根据病情、个人体质,根据医生处方服用,还要注意安全用量、炮制、煎煮等注意事项,否则纯阳的附子不仅会耗散人体元气而且还会危及生命。

第17天 风热燥寒湿五邪

【原文】

风胜则动 1 ,热胜则肿 2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3 ,湿胜则濡写 4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 5 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6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7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8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注释】

1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会产生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眩晕等症。

2热胜则肿:火热过盛而内郁,营气壅滞肌肤腠理,聚为痈疡红肿。

3寒胜则浮: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则聚水成为浮肿。

4湿胜则濡写:濡写,又称湿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5悲:《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此概言情志,未必将“悲”改作“思”。

6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七情,寒暑概指六淫。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六淫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7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阴,指肝。阳,指心。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

8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满脉,邪气亢盛,充斥脉体。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全句言逆行之气上行,满于经脉,神气耗散,离开形体。去,离开。

【现代日常应用】

外界环境中的寒、暑、燥、湿、风一般是不会引起疾病的,但倘若在日常生活中,风扇、空调等吹得太过,工作环境过于热、过于燥,为了降暑而服用过多冷饮、凉茶导致人体太过寒凉,居住环境过于潮湿等都会使人患病。良好的心态对身体是有益的,大怒、狂喜都会导致神志异常,前者轻者颜面红赤、重者晕厥,后者重者会像古人范进中举时一样出现疯癫。所以保持内外环境的平和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第18天 邪气由表到里的传变过程

【原文】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现代日常应用】

外邪侵入人体有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不仅医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民众也要有预防意识。邪气侵害人体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不同,必须在早期发现身体不适就及时就医,否则会耽误治疗。很多病人埋怨医生的检查和治疗过于烦琐,其实很多情况下是病人在疾病较为严重时才去就医,所以检查和治疗就比疾病初期复杂得多。 QEoZv+tC1G8b1io6V+H/UsZDgYTtuBjTjKYr/VlOIgbZPJOjsBVAuxCRTDK+jW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