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始祖后稷,名叫弃,是帝喾和原配夫人姜嫄所生的儿子。传说有一天,姜嫄到野外游玩,看见地上有一只巨人的脚印,觉得很奇怪,也很好玩,就把脚沿着印迹踏上去。谁知刚迈下去,她突然就感觉身子一震,像怀了孕一样。果然,10个月过后,姜嫄生下个男孩。这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骨瘦如柴,每天晚上都哭闹不停。姜嫄觉得不吉利,很讨厌他,还没等过满月,就把他扔到一个狭窄的巷子里。说来也奇怪了,经过巷子的马啊、牛啊看见他后,凑上前闻闻,谁也不踩他,反而绕着过去了;没办法,姜嫄又派人把他丢到树林里,当时树林里有很多人,可是都像没看见一样,谁也不捡;姜嫄就把他扔到结冰的沟渠里,鸟在他身边飞来飞去,谁都不伤害他,还用翅膀给他铺盖,用羽毛为他取暖。姜嫄觉得很神奇,就迟疑着将他抱回家,继续抚养。因为一直想丢弃他,所以就给他取名弃。
弃小的时候,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整天就知道玩耍。他有十分远大的志向,也很懂事。他所做的游戏,就是在园子里挖土,浇水,种上麻和豆类植物的种子,然后一天到晚地蹲在园子里面,仔细看这些植物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这些植物的长势都很好。弃成年后,开始喜欢在田地里劳作,耕种各种农作物。他仔细观察各块土地的性质,然后给它们分门别类,适合种谷物的就种谷物,适合种蔬菜的就种蔬菜。在他的调理下,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也长出了茂密的庄稼,并且收获了很多粮食。他不但掌握了农业生产中许多方法,通过摸索,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百姓们都争相来向他请教。尧帝听说后,把弃召进宫中做事,让他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全国年年都获得了大丰收。尧看见弃的工作有很大成效,十分器重他,后来让他担任部落联盟的农师,“教民稼穑”。
舜帝的时候,弃依旧担任农官。一次舜帝召见弃,说:“弃,天下又有闹饥荒的地方了,百姓们都没有粮食吃。你作为农官,快去帮帮他们吧!教他们如何播种百谷。”还把一个叫邰的地方封给他。弃不辞劳苦,整日带领民众奔波于田地间,一边传播农业生产的方法和经验,一边大力发展生产,使那里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百姓们都尊他为“百谷之神”,号称“后稷”。
后稷的子孙们都很有德行,在帝尧、帝舜、夏王统治的时代,家族兴盛,有很好的名声。后稷去世后,儿子不窋代替他掌管农业,也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不窋晚年的时候,夏朝政治昏庸,根本不重视农业生产,还废除了农官。不窋丢了官职后,就投奔到戎狄的地方去了。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继位。鞠去世后,又让他的儿子公刘继位。
公刘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却始终不忘前人的教诲,大力发展农业,弘扬后稷的农耕事业。老百姓依靠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都很感激他,称颂他。
周族的兴起
公刘在西方戎狄的部族中,继承祖先的农耕传统,重振被荒废的后稷事业。他观察土地的性能,并且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适时播种;他还带人挖通漆水、沮水到渭水,引来河水灌溉农田,妥善地利用了水源;他让人们到山上砍伐木材,用来搭建房屋,既能让外出的人赚到钱财,还能让守居在家的人拥有积蓄。民众依靠公刘得以安居乐业,公刘的美名传扬四方,于是更多的人迁徙到他附近的地方来居住,希望能在他这过上安宁幸福得日子。因为公刘族人后来迁到周地居住,便被称为周族,周族从公刘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当时的人们便写下诗歌再谱上乐曲称颂公刘的德行。后来公刘去世了,他的儿子庆节即位。庆节去世,他的儿子皇仆继位。又过了好多代,古公亶父继位。
古公亶父的时候,他实施德政,推行仁义,想把祖上的事业发扬光大,国内的人民也很支持他。不料这时,北方戎狄族的头领薰育带兵前来进攻,想夺取周族创造的财富。古公亶父怕让人民遭受苦难,不想跟敌人作战,于是就分了一些财产给他们。可是薰育得寸进尺,没过多久,又领兵来抢古公亶父的土地和民众。众人十分愤怒,商量要和薰育开战。古公亶父制止他们说:“大家都消消气,听我说,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自古以来,百姓拥立君主,就是因为君主能为他们带来福利,带来祥和安宁。薰育之所以前来进攻,是为了想得到我们的土地和民众。如果把这里的土地给他,你们由我领导与由他统领有什么不同吗?没有!所以说,你们为了让我当君主,去杀死别人家的父亲和儿子,不和我杀了他们是一个道理吗?我怎能去做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古公亶父带着族人,离开自己在豳地的家园,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来到岐山脚下,岐山下有一块肥沃宽阔的土地,古公亶父便带着族人,在这居住下来。
国内的人民被古公亶父的仁爱之心所打动,都互相招呼着,扶老携幼,跟随他来到岐山脚下,归顺古公亶父。甚至于其他国家的人民听说古公亶父仁爱,也来前来归附。于是古公亶父就开始修建城府、宫室和民房,安排百姓定居下来。随后他又设置五种官府机构,并设置了相应的负责官员。他还废除戎狄部族野蛮的风俗习惯,提倡团结友善。人们过上了安定快乐的日子,兴高采烈地唱歌跳舞,吟诗作赋,来颂扬古公亶父高尚的品德。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后来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又生了季历,季历的妻子叫太任。太姜和太任都是很有才能而且贤惠的女人。太任生下儿子姬昌后,当时天上出现祥瑞的征兆,人们预言姬昌能成就大业。古公亶父似信非信地说:“都说我们的后代会有使家族兴旺的人出现,难道这个人就是姬昌吗?”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听后,知道父亲是想让弟弟季历继位,以便将来把位置传给姬昌。二人经过商量,决定离开族人。他们来到遥远的荆蛮地区,并且剪去头发,还把身上刻满了花纹,以此表示他们不会与季历争夺王位。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即位,他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古公亶父遗留下来的制度,又重新加以修正,虔诚地推行仁义道德,四方诸侯都很佩服他,也都遵从他的领导。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姬昌即位,姬昌就是西伯。西伯当政大概有50年后去世,武王继位。武王改变了殷的政令制度,制定了周家的历法。他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公季为王季。
西伯侯姬昌
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他继位后,继承了祖上后稷和公刘的事业,遵循古公亶父、公季的治国方法,尊敬老人,爱护晚辈,广施仁政。
西伯对大臣们从来都是以礼相待,还广招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天中午,西伯正在吃饭,有人来报,进屋看到他在吃饭,转身就要走。西伯叫住问:“你有什么事情吗?”那人支支吾吾地答道:“外面有大臣求见。”西伯立刻放下碗筷说:“还不早说,赶快请进来!”大臣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更加爱戴他。伯夷和叔齐是两位隐士,居住在孤竹,他们听说西伯很慈爱,就一起前来归附。接着,太颠、闳夭、散宜生、辛甲大夫等一些有贤德的人也都争相来归附西伯。
商朝的奸臣崇侯虎在纣王的跟前诋毁西伯说:“如今西伯处处行善积德,很多诸侯都听他的话,这些人总是凑在一起小声地嘀咕,恐怕将来会对你不利呀!”纣听信了他的话,把西伯召到商都,随后囚禁到羑里(地名)。闳夭等人很担心,就商量如何救出西伯。因为知道纣王很荒淫奢侈,他们准备几十匹骏马和九辆驷车,还有几十个美女,又到处搜寻一些稀奇古怪的宝贝,全都送给了纣王。纣王非常高兴,哈哈大笑说:“光有这几个美女就足以换回西伯,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宝贝!”于是就派人放了西伯,又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讨伐不听命令的诸侯。西伯临走之时,纣王还趴在他的耳边说:“崇侯虎跟我说了你的坏话,是他让我把你关起来的。”
西伯回去以后,献出洛水以西的大片土地,并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他。百姓们都说西伯做了一件大好事。
西伯推行仁政,诸侯之间一有纷争就来请他来解决。西伯每次都能作出公平的裁断,让他们满意而归。当时,虞和芮两地的居民因为地界不清,经常闹矛盾,长年争吵不休,谁也解决不了。他们听说西伯公正严明,就吵吵嚷嚷地来到周地。刚刚进入周的地界,那些人就都停下了,只见周地上耕作的百姓们,个个对人都彬彬有礼,种地时也都互相谦让地界,而且风俗习惯都很好,老人们爱护孩子,年轻人也很尊敬老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他们很惭愧,再也不争着吵着去见西伯了,互相对对方说:“我们所争论的事情,周族的人都会感到可耻,咱们哪还有脸去见西伯呀?见了他也是白白招来羞辱,我们干脆别去自讨没趣了!”回去后,这些人也都互相谦让了,还把在周的所见所闻大大地宣扬了一番。于是西伯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圣人。人们都说:“这样的人可能是上天派来承受天命的君主啊!”
一年后,西伯征伐犬戎部族。又过了一年,征伐了密须部族,接着又打败了饥国。殷朝的祖伊听说了这些事,很恐惧,就跑来报告纣。纣若无其事地说:“我生来就有天命在,他又能有多大的作为呢?”一年后,西伯又讨伐了邘国,再过一年,又征伐了崇侯虎。他建造了丰邑,并把国都从歧下迁到丰邑。后来,西伯去世,太子姬发继承王位,姬发就是周武王。
据说当年西伯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把《易》里的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后人对此都称道不已。西伯死后,谥号为文王。
盟津观兵
西伯去世,周武王即位。他任命太公望(又名吕尚,周武王尊为师尚父,民间传说中的姜太公)担任太师,周公旦为宰相,又召集召公、毕公等人辅佐他,效法文王来治理国家。
武王九年(公元前1038年),武王来到文王的陵墓所在的毕地,祭祀文王。然后他又用车载着文王的牌位前往东部的盟津,检阅军队。他对外宣称自己是文王的儿子姬发,奉行父亲的遗命准备讨伐暴君商纣,所作所为并不是自己个人的独断专行。武王把文王的牌位放置在军中的帐篷里,然后召集司马、司徒、司空等诸位军中首领,说:“你们严肃恭敬地听着,要怀着真心诚意,我叫你们来到这里,是和你们商议的。我本是一个无知的小辈,因为我的先人都是有德行的人,为国家立下了功勋,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我是他们的后代,才如此幸运地继承了祖业。现在,我制定了赏罚分明的制度,以此保证我们共同完成先祖的遗命,建立不朽的功业!”然后下令发兵。出发前,师尚父发布号令:“各位首领都听着,赶紧集合你们的队伍,把好你们船桨,准备出发!不许在那儿磨磨蹭蹭的,最后到达目的地的立即斩首!”士兵们听后个个精神振奋,摩拳擦掌。
于是,武王率领着勇猛的军队横渡黄河。船行到河流中间,一条白鱼突然跳进了武王所坐的船舱里,武王很奇怪,就低头弯下腰把它拾了起来,用来祭祀上天。队伍渡过黄河以后,刚要歇息,忽然一团火从天上窜下来,落在武王居住的屋顶上。正当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那团火却慢慢慢慢变成了一只红色的乌鸦,一边叫唤着一边飞走了。大家都很诧异地说:“这只乌鸦的叫声真洪亮,一定是有所昭示的!”这时候,来到盟津和武王会合的诸侯已经有800多个了。当时,武王并没有约请他们,这些诸侯都是自愿前来的。众诸侯建议武王说:“我们势力已经很强大,可以讨伐纣王了!”武王想了想,摇了摇头说:“我还不知上天是什么意思,不能轻易出兵。”于是就下令各路人马撤回,班师回朝。
其实武王另有打算。他想:商的内部虽然腐败,但应该还是有一定实力的。真打起仗来,仅仅靠周军恐怕难以取胜。于是率兵来到盟津,举行一次渡河演习,查看一下军队备战能力和斗志。并借此机会,试探一下众诸侯国的态度,是否真的愿意与周联盟伐纣。他看到周军服从命令,进退有序,可前来助战的诸侯国首领们,有的想参战,有的只是来探探风头而已。武王认为伐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借口不知天意,退了军队。
回去后,武王一边扩充军队,积极备战,一边派出侦察人员,打探情报,看纣的反应。周武王发兵渡河的消息让纣王很吃惊。他正准备派军队迎战,却又听到报告说周军不战自退。纣王认为周武王害怕,不敢与他抗衡,于是放松了警惕,继续过着那荒淫糜烂的日子。
两年过后,纣的暴虐有增无减,而且在妲己的教唆下,变得更加残酷无情。他不但听信谗言,杀了前来进谏的王子比干,还把忠臣箕子关押了起来。商朝民心涣散,就连太师和少师也抱着祭器和礼乐器投奔到周。武王于是召集众诸侯,对他们说:“纣王的罪孽深重,人们实在难以忍受,我命令你们立即出兵,讨伐纣王。”武王率领由300辆战车、3000多名勇敢的武士和穿着盔甲的士兵4500人组成的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向东方进军,讨伐纣王。
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36年)十二月,武王的军队全部到达盟津。前来的诸侯们互相激励:“大家一定要奋勇杀敌,不用害怕!”武王于是写了《太誓》,向大家宣告:“如今的纣王不理朝政,荒淫残酷,听信狠毒妇人的话,毁坏了上天要百姓安乐生活的本意,导致众叛亲离。为了讨好妃子,还把朝中优美的乐曲改成淫乱的声调,实在是罪大恶极!现在我就要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所以大家一定要勇敢作战,争取一次取胜,我等你们的好消息!”
牧野之战
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35年)二月甲子日,天刚亮,武王率大军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立起讨纣大旗,进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牛尾装饰的白色旗帜,站在高高的战车上,大声说道:“尊敬的各方诸侯,众位大臣和即将远征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让我们共同起誓。古人曾有这样的说法,母鸡不能啼鸣报晓,如果母鸡打鸣报晓,那么国家就将会灭亡。现在暴君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不但废弃了对祖宗的祭祀,败坏朝政,还抛弃他的亲族,留用那些因犯罪而逃亡来商的人,任由他们胡作非为。他荼毒生灵,杀害忠臣,残害百姓。上天已经愤怒,于是派我来讨伐商纣。我们是一支正义的军队,是任何困难都战胜不了的军队。如果有商朝士兵前来投降,不要阻止,更不要杀害,要让他们帮助我们。所有参加作战的将士们,拿起你们手中的武器,奋勇作战吧!如果谁作战不尽力,我将处以严厉的惩罚!”誓师完毕,武王和诸侯的军队在牧野摆下兵阵,向纣王发起挑战。
此时的商纣王正带着他的宠妃和一帮奸臣,在鹿台吃喝玩乐。这时手下的人慌忙来报:“大王,武王的军队在牧野列阵,要攻打我们!”纣王听了,连忙召集大臣商量如何应战。商朝的大部分军队当时正在东南地区镇压少数民族,无法分身。纣没办法,只好下令把看守国都的军队调集起来,又将大批奴隶和俘虏编入军队,凑了足足70万人,仓促地向牧野进发,与周军对阵。
武王先派太公望率一队精兵杀入敌军的前沿阵地,作试探性进攻。这支先锋部队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商军,大队人马在后面紧紧跟随,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突然,商军前排的兵士们纷纷调转矛头,反为周军开路,朝后排冲去。原来,纣王的士兵虽然很多,但他们平日受尽纣的欺压,早就恨透了殷纣王,根本不愿为他作战,倒是盼着周军快点打进来。商军的前排倒戈,队伍顿时大乱。武王借此机会,指挥主力军队猛烈冲杀,商军土崩瓦解。
纣王战败逃走,回到鹿台。他自知末日已到,就命人将皇宫里的珍宝全部搬到鹿台上。之后,他穿上绫罗绸缎,躺在珍宝中,点着火,把自己烧死了。
击败商军之后,武王在城外召集所有参战的诸侯议事。众诸侯都恭恭敬敬地向武王行礼参拜,武王也向众诸侯还礼。随后武王率领众诸侯进入商都朝歌,朝歌的百姓都在郊外夹道欢迎。武王派出群臣向百姓们宣告说:“上天赐福给你们!”商都的百姓们向武王叩头拜谢,武王也恭敬地向他们行回拜礼。
武王来到鹿台,看到鹿台上的亭台楼阁已变成一片焦土,几个还没烧完的宫梁殿柱还冒着青烟。武王下令士兵们四处寻找纣王的下落。不一会儿,在灰烬里发现一具倒在珠宝玉器中的尸体,相貌还依稀可辨,正是罪大恶极的商纣。武王愤怒了,对着这个死去的纣王连射三箭,又在他的身上猛砍几下,之后用黄色大斧将纣王的头颅砍下,挂在白色的大旗杆顶上。随后,他们又去寻找纣王的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两个妃子见大势已去,已经上吊自杀。武王对着她们的尸体连射三箭,将她们的头割下,挂在小旗杆上示众。做完这一切以后,武王率众又回到城外的军营中。
第二天,武王派人清扫道路,修复纣王的王宫和社庙。祭祀用的社庙修复后,举办祭告天地的隆重的仪式的日子也到了。100名赳赳武士扛着带飘带的云罕大旗在前面开道,武王的弟弟姬振铎守护着威严的仪仗车,周公姬旦手持象征国家权力的大斧,毕公拿着小斧,一左一右站在周王的旁边。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众大臣手执长剑,在后面护卫着武王。进入商都,来到社庙前,按照事先的安排,大队人马布列在社庙南面,周武王站在社坛之前,部队的左侧,众大臣都跟在身后。卫康叔姬封在社庙前铺好叩头拜祭用的草席,随后,毛叔姬郑捧来在明月夜收集的露水,召公姬奭献上了彩帛,太公望牵来了供祭祀用的牛羊。巫师伊佚来到社庙之前,部队的右侧,大声朗读祭文:“殷的末代君王纣,彻底败坏了历代商王的善政美德,不尊敬也不祭祀鬼神,欺压盘剥商朝的臣民。纣罪恶昭昭,人神共愤,天皇上帝已经知道了。”武王来到社庙前,拜了两拜,跪在草席上向上天叩头,说:“奉上天的命令,革除殷商政权,接受神圣的上天对周的任命。”说完,武王又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退出。宣告商朝灭亡、周朝接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仪式完成,周王朝开始了。
封邦建国,马放南山
宣告周朝灭商为天命所归之后,周武王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武王把殷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由于殷地刚刚平定,社会尚未完全安定下来,武王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帮助武庚治理殷国。为争取原商朝大臣的支持,武王命令召公把商朝的贤臣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派人到商朝贤臣商容的故里,去宣扬、表彰他的美德;让闳夭给王子比干修筑陵墓并进行祭祀。为争取民众的支持,武王让毕公把商纣王囚禁的百姓予以释放;命令南宫适拿出鹿台仓的钱财、钜桥仓的粮食,发放给缺衣少食的人们。为宣扬周朝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武王登上豳地的一座山,眺望远处商朝的国都,不由感慨万千。回到镐京后,武王就再也睡不着觉了,整日唉声叹气,愁容满面。周公旦来到他的住所,看见他心情焦虑,辗转反侧的样子,很担忧,就问他原因。周武王回答说:“你知道吗?上天拒绝享用商朝王室的祭祀,从我还没有出生时候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在这60多年中,珍贵的麋鹿都跑到荒山野岭,而害人的蝗虫却爬到城市及郊外。这就像商王朝的朝廷,忠义的贤臣被疏远,奸佞小人却在得到重用。奸臣胡作非为,老百姓困苦不堪。所以,上天才不再保佑殷家,周家也因此成就大业。上天保佑殷家的时候,他们也曾经得到过360位贤人辅佐,虽然说不上国势昌盛,但也不至于灭亡。如今虽说殷的事业败落了,可毕竟还风光了一阵子,而我们现在还不知能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哪还有心思睡觉啊!”武王又接着说:“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那就得让天下百姓都顺从;要想让百姓都顺从,就必须对他们实施德政,揪出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为民除害。唉!我应该为我的国家招贤纳才,为我的民众日夜操劳,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这才能显出我的英明和才德啊!从洛水河湾一直到伊水河湾,土地平整,没有险山恶水,那是古时候夏代居住过的地方。我登上山顶一看,南边最远能望到三涂,往北能望到太行山、恒山那边最遥远的边陲城邑,然后回过头就能看见汹涌的黄河水,看见洛水、伊水两岸,感觉这里离天帝的居所不远,是建立国都的好地方啊!”
武王派周公旦在洛邑修建了周家的陪都,又让百姓们把马匹纵放在华山的南面;在桃林塞一带的废墟上放牧牛群。让士兵们放下干戈兵器,回去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把队伍经过整顿后解散,表明不再进行战争。武王的恩德让天下人都得到了好处。
武王攻灭商朝两年后,一次他问大臣箕子:“你能说说,殷朝为什么会灭亡吗?”箕子尴尬地站在那儿,使劲搓着手指头,不肯说话。过了一会儿,才支支吾吾地答道:“我实在不忍心说殷的坏话,来告诉您国家生死存亡的道理。”武王也感觉有点不太合适,连忙转移话题,胡乱地问了一些关于天地之间自然规律的事。
后来,武王积劳成疾,天下还没有完全归顺,大臣们都很恐惧,就恭敬虔诚地为他占卜,为他祈祷。周公为武王举行消灾驱邪的仪式,甚至愿意拿自己的身躯做抵押,代替武王承受疾病及死亡的威胁,祈求武王的病情能够好转。可是,这些终归是迷信的说法,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期望,并不能最终战胜病魔。后来,武王还是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周公摄政
周公旦,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文王在世的时候,姬旦就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武王即位后,姬旦经常帮助武王处理政务。武王死后,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幼小,还不懂得治国的道理,再加上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了会背叛周朝,于是就代替成王行使国家权力,主持政事。
周公摄政后不久,管叔和蔡叔等人怀疑周公另有所图,到处造谣,说周公欺负年幼的成王,想篡夺王位。周公就对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这样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想必大家也能理解。我担心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太王、王季、文王交待。三位先王为天下大业辛劳忧虑了那么久,现在好不容易有点起色,武王又去世了,成王还小,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我不得不这样做。”于是继续辅佐成王。
此时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就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起兵反叛。于是周公旦奉成王的命令,亲自率军东征,讨伐他们。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等人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周公封微子启代替武庚做国君祭祀历代商王,封国在宋;收集殷族剩余的民众,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姬封,称他为卫康叔。后来,天上降下福瑞,晋国的国君姬虞得到两苗共生的一穗禾谷,就把它献给成王,成王命人把它送到东部周公的军队驻地,赠给周公。周公很感激,就写下诗歌颂扬天子的圣命。
周公东征,彻底平定武庚与管叔等的叛乱后,命人写下了《大诰》一文,向众大臣和天下百姓说明东征讨伐叛逆的来龙去脉;写下了《微子之命》,记述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命他祭祀商王之事;写下《归禾》、《嘉禾》二文,颂扬天子赠送嘉禾(两苗共生的禾谷);写下《康诰》、《酒诰》、《梓材》,记载自己对卫康叔的分封、训诫和教导。成王长大后,能够独立处理国事了,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周公则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武王在世时,曾决定在东部的伊水、洛水一带建个新都。成王即位后,便派召公再去洛邑测量,营建新都,去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重新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最后营建成功。于是就把洛邑作为周朝在东方的国都,并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安放在那里。周公说:“这才是天下的正中央,无论从哪里向朝廷进贡,路程都是相同的!”
在营建洛邑的过程中,周公写下了《诏诰》、《洛诰》两文,记录这一史实。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下令迁徙殷朝遗民,周公则负责向他们宣布成王的命令,并作文告诫殷朝遗民。不久,东方的淮夷不服从周王的命令,举兵反叛,周王便命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出兵征伐。周公和召公击败淮夷,攻灭奄国,并把奄国国君迁到薄姑一带居住。
周公归政后,担心成王年轻,恐怕他从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无逸》,用来告诫成王。《无逸》的意思是做父母的人,经历长久艰苦的时期才能创业成功,他的孩子骄奢淫侈,忘掉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所以作为晚辈,必须要谨慎行事。
周公摄政期间,天下基本安定,但周朝还缺乏合理有效的官职制度。周公创设一系列的制度,划清百官的职责,制订周王、诸侯、官员、臣民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应当遵守的礼仪。这样,百官各司其职,百姓和睦相处,上下都遵守相应的规矩,社会稳定下来,经济开始繁荣,天下太平的景象出现了。
周穆王制刑
成王死后,太子姬钊即位,这就是康王。康王去世后,儿子暇即位,也就是昭王。昭王在位时,文王和武王以来形成的治国方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周昭王去南方巡视,一去不回,最后淹死在江水中。大臣们隐瞒了他的丑行,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四方诸侯。随后立他的儿子姬满即位,他就是周穆王。
周穆王登上王位的时候,已经是50岁了。他深知当时国势衰落,就任命贤能的伯冏担任太仆正,负责管理周王日常生活和传达命令,并告诫他要管理好国家政事。由于管理得当,国家又重新获得了安宁。
后来,周穆王想率兵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谋父进谏说:“千万不能这么做!先王都是美德来感化民众的,而不是动用武力使天下人归顺。国家的武力平时都要隐藏起来,等到必要的时候再动用。一旦动用军队,就必须显示出它的威力。如果经常动用武力,人们习以为常,就不会再惧怕了,武力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歌颂周公的诗里说:‘收好你的干戈,用锦囊包裹好你的弓箭,崇高的美德才是我的追求,推广我的美德到全天下,才能保证天下太平。’先王对于民众,总是尽力感化民众,教导他们端正品行,修养性情,增加他们的财产收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教会他们分清利害,明辨是非,让他们心怀感激而畏惧惩罚,这样,才能够把先王的事业发扬光大。”
“从前先王们世代担任农官,在虞和夏两个朝代为国效劳。夏代衰败,不致力于生产,放弃了农业,先祖不窋因此丢掉官职,逃到戎狄的部落去了。但他虽然人在蛮夷之地,却不敢荒废先王的事业,时刻不忘维护先王的德行。他每天早晚都要背诵先王的教训,认真地遵守祖宗留下的制度,时时刻刻奉行着,不敢有一丝懈怠。到了文王、武王时代,他们发扬前辈的优良品德,慈爱温和地对待百姓,敬事鬼神,维护他们的尊严,令所有人都非常满意。而商纣王凶残狠毒,不讲人道,鱼肉百姓,人们忍无可忍,才拥护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可是武王伐纣,也并不是他真的想打仗,而是他心疼百姓,不想让他们继续受折磨,才拿起刀枪,为民除害的。先王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把国家统辖的地区,按距离国都的远近分成五等,就是国都近郊五百里内的地区是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为候服,候服以外的地区为宾服,夷蛮民族地区为要服,再外面的戎翟地区为荒服,然后要求各地区的诸侯按照等级来向朝廷进献贡品。如果哪里有不服从的,先王总是先问问自己,责备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错了,然后检查并改正自身的思想、言论、制度、名分等。如果该改正的都改正了,他们还不供奉,就要提出警告,严厉谴责,予以惩罚,而不是动不动就出兵征讨。这样一来,近处的诸侯都很听从命令,远处的荒远民族也都臣服。”
“自从犬狄的两位君主去世后,犬狄的诸侯还和原来一样,按照规矩向大王供奉,而今您却要出兵攻打他们,向他们炫耀武力,这不是破坏我们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吗?况且,我还听说,犬狄民族已经形成了淳厚质朴的社会风尚,遵守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道德,信守的意念始终都很坚定。再说,他们已经有抵御我们的条件和能力了。”
穆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出兵攻打犬戎。经过一番战斗,只抢到4只白狼和4只白鹿回来了,而这些东西,正是犬戎民族想奉献给穆王的。从这以后,荒远地区的民族再也不来朝拜进贡了。
诸侯之间时有争斗,甫侯向穆王汇报了情况。穆王命人制订刑法,他说:“各位诸侯和大臣,我给你们制订了一种完善的刑法。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贤德的人才;你们怎样想把事务处理得当,应该正确使用刑罚。等原告和被告都到了,法官应当运用五辞(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进行审讯。审讯的结果确凿无疑,就要依据审讯结果,判处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如果五刑不合适,就按判处五罚(5种不同数量的罚金)。如果用五罚不合适,就判处五过(与5种过失相应的处罚)。按照5种过失来判决会产生弊病,可能有依仗官势的,有乘机报恩报怨的,有行贿受贿的,也有受人请托的。胆敢这样做,不管是谁,都要查清罪状,并判处与犯人同样的刑罚。在定罪量刑过程中,发现判五刑之罪有疑问,就按五罚处理;发现判五罚之罪有疑问,就按五过处理。不管怎样审判,一定要把事实审核清楚。审判时调查事实的渠道要多,判罚要与事实相符。没有确凿的证据既不要因怀疑定案,更不要轻易判刑,否则会冒犯天威。判处墨刑(脸上刺字)有疑点的,罚黄铜600两;判处劓刑(割掉鼻子)有疑点的,罚黄铜1200两;判处膑刑(挖掉膝盖骨)有疑点的,罚黄铜3000两;判处宫刑(阉割)有疑点的,罚黄铜3600两;判大辟(杀头)有疑点的,罚黄铜6000两。以上判处,都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判处原刑……”这套刑法因为是甫侯提出来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6年去世,儿子繄扈继位,他就是周共王。
周厉王毁国
周夷王去世,夷王的儿子姬胡即位,他就是周厉王。
周厉王在位30年,十分喜欢并信任荣夷公。而荣夷公却是个贪图私利的小人。大夫芮良夫进谏说:“难道说我们的国家就要衰败了吗?荣夷公整天只知道贪图财利,占小便宜,却不知国家即将面临灾难。财利是什么东西?财利是由天地万物衍生而来的,所有的人都有理由和权利来拥有和享用它,怎么能够独自占有呢?独占的结果,只能招来人们的怨恨,将来一定后患无穷。荣夷公贪财好利,怀用这种做法来影响您,国家怎能长治久安呢?您是天下人共同的国王,应当把财物分配给天下人。《诗经·大雅》上说:‘因为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才有了周家王朝。’先王们之所以能够创建周家辉煌的基业,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依靠的就是这种思想啊!普通的百姓想要独霸财产,我们把他称为强盗,如今您也想独霸天下的财产,怎么能行得通呢?如果您这样做的话,那归顺您的人将越来越少;如果再重用荣夷公,周家也一定会衰败的。”厉王不听劝告,继续任命荣夷公做卿士,执掌大权。
因为周厉王出语傲慢,目中无人,又加上他的行为暴虐,百姓们到处议论他。召公进谏说:“大王,您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百姓们受不了了,已经怨声载道了!”厉王闻听,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前往卫国,找来巫师,命令他监视那些民众,一旦发现有人私下谈论朝政,就格杀勿论。这样一来,议论的人是少了,前来朝拜的四方诸侯也渐渐少了。
后来,周厉王的统治愈加严酷苛刻。国内的百姓,谁都不敢发表意见,甚至都不敢在一起说话聊天。熟人在路相遇,不敢交谈,而是互相使个眼色走过去。周厉王很得意,笑着对召公说:“你看,我的办法高明吧!他们再也不敢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了。”召公叹了口气,摇着头说:“唉!你只是让老百姓不敢说真话而已,哪里算得上什么成就?不让百姓们讲话,就像堵塞了河流的水流一样,被堵塞的水流一旦崩溃,受伤害的人就会更多,阻止老百姓的言论也是一样的道理。治理水患的人总是先使水流畅通,管理百姓也一样,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作为天子,处理朝政的时候,要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鼓励大臣们献上讽刺的诗篇,让史官敬献史书;让盲人乐师献上乐曲;让低贱的民众向上传达自己的意见,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天子依据这些言论,有选择地推行政策,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民众长个嘴巴,就像大地生有山川沃野,财富用品、衣服粮食都是从那里生产出来的。让民众把话从嘴里讲出来,国家管理得好不好就能从中看出来。好的就继续实行,坏的就预防或废除,这跟从山川沃野里获得财富衣食是一样的道理。应该让百姓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你堵住他们的嘴,不让他们说话,看你能堵多久?”周厉王还是不听劝告。国内的大臣和百姓谁都不敢发表评论。3年后,国都的平民联合起来发动叛乱,一起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仓皇逃跑到彘国。
厉王的太子姬静藏在召公的家中。百姓们听说了,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召公慨叹地说:“过去我曾经多次劝诫国王,可是国王不听我的话,才有了这样的灾难。现在如果把太子杀了,国王一定会认为我是在报复他。作为一个侍奉君主的人,即使受到责备也不应当埋怨,身处危险也不应心存怨恨,更何况我是在侍奉天子呢?我不能这样做!”他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被士兵们抓走,让太子逃出了重围。
后来,由召公、周公两位辅相负责管理朝中的政事,史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14年后,厉王去世,这时太子姬静也在召公家中长大成人。于是召公、周公决定拥立姬静做天子,姬静就是周宣王。宣王即位后,仍然由两位辅相帮助管理国家大事,整顿朝纲,继承和发扬先王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各方诸侯又重新来朝拜周天子。
周宣王在位时,不重视农业。按规定天子应到千亩(地名)去行藉耕礼(天子亲自扶犁耕种的礼节),但周宣王废弃了,虢国的文公因此进谏,宣王不听。后来,周军与姜戎族在这个地方作战,周军大败。周军溃败之后,宣王打算清点太原人口,按数征兵。大臣仲山甫极力劝谏,说没有这个规矩,宣王不听,还是清点了民众的人数后征兵。
宣王逝世后,儿子姬宫湦登上王位,这就是幽王。
烽火戏诸侯
幽王即位后的第二年,都城附近的渭水、泾水、洛水这3条大河流域内都发生了地震。大夫伯阳甫说:“恐怕是周家的天下灭亡的时候快到了。天地自然之气,自有它们运行规律。古人认为如果出现反常情况,一定是遭到人为的扰乱。现在这3条河流的流域内都发生了地震,一定是天地间的阳气被阴气压到地下,不得上升,憋太多太久而引发的。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如不能正常运转,河流就会被堵塞,河流水源被堵塞,就会导致国运衰败,国家灭亡。其道理是河溪水流滋润山陵大地,山陵大地生长草木万物,草木万物养育人民。水流被堵,人民衣食无着,国家怎么会不灭亡?古时候,伊水和洛水枯竭,夏代紧跟着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代也跟着灭亡。一个国家的命运依赖这里的山川河流,山陵崩塌,河流枯竭,是一个国家灭亡的预兆。上天的警示惩戒以10年为周期,上天想要抛弃哪个国家,10年之内它肯定灭亡。”这一年,渭水、泾水、洛水都干涸,岐山也崩塌了。
幽王宠爱后妃褒姒,想废掉王后和太子,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伯阳甫读了有关史书,说:“周家是真的要灭亡了!”原来史书上记载:当年夏王朝腐败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气无比的龙降落在夏王的宫廷内,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天子,夏王找人占卜,想知道怎么处理它们才好,占卜的人告诉夏帝:既不能杀掉它们,也不能赶走它们,更不能把它们留在宫廷内,只要将它们的唾液收集起来就行了。于是夏王派人摆上祭品,宣读策文,告知神龙,神龙吐下唾液就飞走了,人们赶紧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
夏朝灭亡后,这个匣子传给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把匣子传给了周朝。在这三代当中,谁也不敢打开这个匣子。周厉王末年,厉王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打开匣子看了看,谁知这一看可不要紧,龙的唾液流了出来,撒在地面上,怎么擦也擦不掉。于是周厉王就让妇人们光着身子大声地吵嚷。撒在地上的龙唾液慢慢地变成一个黑色的蜥蜴一样的动物,爬进了周厉王的后宫,被后宫的一个小婢女撞见了。结果这个小婢女长大后,还没有丈夫就生下了一个小女孩。她担心别人会笑话她,就把孩子扔掉了。
宣王的时代,有童谣这样唱道:“用桑木做的箭弓,用箕木做的箭口袋,他们会让周朝灭亡。”当时周的都城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这种箭弓箭袋。宣王听说后,就派出人去把这对夫妇杀掉。这对夫妇听说后,连忙逃命,碰巧遇见了被那个小婢女抛弃的孩子。他们见孩子哭得可怜,就带她逃到了褒国,并抚养她。女孩长大后出落得十分漂亮。后来,褒国人犯了罪,怕周王惩罚,就把女孩送到周王宫。这个女孩就是褒姒。
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幽王在后宫见到了褒姒,就喜欢上了她。后来,褒姒给他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宠爱褒姒和伯服,便废弃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伯阳甫慨叹说:“哎!大祸终于酿成了,国家没有希望了!”
褒姒不喜欢笑,整日愁容满面,幽王千方百计地逗她开心。周朝边境上修建着高大的烽火台,要是有敌人来侵犯,守军就会点燃烽火报警。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烽火台,命令手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台上浓烟滚滚,以为有敌寇进犯,急忙领兵赶到城下救援。当他们急急忙忙赶来,只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十分纳闷,一打听才知是幽王为了取乐,并没有敌人进犯。大家都很狼狈,但却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开怀大笑。幽王见这样做能使褒姒开口笑,非常高兴,就一次又一次地点燃烽火,戏弄众诸侯。
周幽王重用虢石父,虢石父这个人不但贪图财利,而且为人奸诈。他在朝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幽王废掉的申后是申侯的女儿,废太子为申后所生。申侯对此很气愤,又见幽王戏弄诸侯,任用奸人,便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镐京。这次真的有敌兵进犯,幽王命人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诸侯以为幽王又在戏弄,谁都没来。申侯杀死幽王,俘虏了褒姒,把周王室的财宝抢劫一空,西周从此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与其他诸侯共同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平王即位后,为了免外族的侵害,把都城迁到洛邑。
周王绝祀
平王统治的时期,周朝王室开始衰败没落。这时周围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渐渐强大起来,政局已逐渐由各国诸侯所控制。随着诸侯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愈演愈烈,周王朝所能控制的地区越来越少,军力也越来越弱,王朝沦落为一个极不起眼、诸侯都不在意的小国。
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延登位。周赧王在位时,周国又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怕抵挡不住,就向楚国求援。楚国看见周国也在出兵,就以为周国是在帮助秦国,打算攻打周国。周王就派名士苏代去劝说楚王:“您怎么能认为周国帮助秦国对楚国不利呢?这实际上是个计谋,不过是有人想让周投靠秦国。他们常把周和秦并称为‘周秦’,是让周国明白自己势单力薄,无力摆脱秦国控制,干脆投靠秦国算了,这是在帮助秦国夺取周国啊!您要为长远打算,就应当这样做:周国帮助秦国,您善待它;不帮秦国,您也善待它,这样周秦两国就会疏远。周国要是和秦国断了交情,就一定会来投奔您。”
秦国攻打韩国,想借东周与西周之间的道路通行。周王感到很为难,借用给秦国吧,又怕韩国怪罪;不借呢,怕冒犯秦国。正在周王左右为难的时候,有谋士给天子出了个主意:“你可以先派一个人去见韩公叔,让韩国给我们一些土地,然后说服韩国向楚国送去人质。这样一来,秦国就以为韩、楚、周结盟,就不敢去攻打韩国了。然后我们再派人到秦国,对秦王说:‘韩国给我们一些土地,是为了挑拨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的意思。’这样秦国就不会怪我们。我们不但得到了土地,还不至于得罪秦国。”
秦王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敢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王邀请我的君王,是想让他带领军队攻打您的南阳,您何不出兵去南阳呢?这样的话,我们的君王可以借口您的出兵,来对付秦国。周王不去秦国,秦国也不敢贸然渡过黄河来攻打南阳。”
东周和西周之间展开斗争,韩国增援西周。有人替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过去是天子统治的国家,一定有很多贵重的宝器。您要是按兵不动,不仅东周感激您,西周为求救也会把宝物送给您。”
后来,楚国派兵包围了韩国的雍氏地区,韩国向周国索要兵器和粮食。周王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办好,于是紧急召见苏代。苏代说:“您不用着急害怕!您放心,我既能让韩不再来找您的麻烦,还让您得到韩国的高都城。”周王说:“你要是真能做到这些,我就请你治理整个国家。”
苏代去见韩国的相国,说:“楚国打算3个月攻下雍氏,可是现在都已经5个月了,还没攻下来,说明楚国快支撑不住了。现在相国向周索要粮食兵器,不是在告诉楚国韩国支撑不下去吗!”韩相国说:“你说的很对,可是我们已经派使臣去贵国了啊!”苏代接着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周国?”韩相国很生气说:“我们没去找周的麻烦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要把高都给周国?”苏代说:“把高都送给周国,就等于宣告周国投奔了韩国。秦国知道了一定会很生气,就会断绝与周国往来。这样,你仅用一个残破的高都,却得到了整个周国,何乐而不为呢?”相国觉得有道理,就把高都送给了周国。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违背了与魏国签订的条约,在华阳地区袭击了魏国的将领芒卯。谋士马犯对周王说:“我有一个办法,能让魏国派人来给我国建筑城。”于是周王就派他前去,马犯对魏王说:“周王害怕秦王进攻,吓得身染重病,要是他死了,我也就死路一条了。我想办法把周镇国宝器——九鼎弄来献给您,您要想办法救我。”魏王相信了他的话,给马犯一些士兵,宣称让他们去帮助周国戍守边城。马犯又跑到秦国,对秦王说:“魏国哪里是想帮周国守护边城,他是想攻打周国,夺取九鼎宝器啊!您要是不信,就出兵试探一下。”秦王听信了他的话,果然出兵了。马犯又去找魏王,说:“周王生命垂危,请您允许我过些天再把九鼎宝器献给您。现在您让士兵驻扎在周国,其他国家都怀疑您另有所图,我怕这样会对您不利,不如让这些士兵们假装去帮周国修建城池,来隐瞒您的本意。”梁王点头同意了。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联合起来,抗拒秦国。周国命相国去秦国,相国怕秦国轻视,走到半路就返回了。有宾客对周的相国说:“你现在还不能断定秦国对你的态度,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秦国现在迫切地想知道韩、赵、魏三国是什么关系,你不如去见他,对他说:‘请让我为您打探东方的情况。’这样秦王一定会重视你。重视你就是重视周国,周国就会取得秦国的信任;另外,周国早就和齐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样,周国就加强了同秦、齐等强国的交往。”秦国相信了周相国的话,发兵攻打韩国、赵国和魏国。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国攻取韩国阳城负黍,西周十分害怕,就和东方的诸侯们联合,一起组建精锐部队攻打秦国。秦王很生气,立刻派兵攻打西周。周王连忙跑到秦国,叩头谢罪,并把西周所辖36邑土地、3万人口献给秦王。秦王接受了西周的人口和土地,让周王回去了。周赧王去世后,周国的百姓逃亡,秦国得到了周的九鼎宝器。7年之后,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兼并了所有的周国土地,周朝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