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春雨惊春清谷天

——春季的六个节气

第一章 立春:乍暖还寒时,万物始复苏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公历 2 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 °时为立春。

立春气象和农事特点:春天来了,开始春耕了

1. 北方顶凌耙地、送粪积肥,准备春耕。

立春时节,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肥,并做好牲畜防疫工作。在华北平原,则要积极做好春耕准备和兴修水利。在西北地区,要为春小麦整地施肥,尤其是西北和内蒙古牧区仍要加强牲畜的防寒保暖,防御牧区白灾的发生,确保弱畜、幼畜的安全。西南地区则要抓紧耕翻早稻秧田,做好选种、晒种工作以及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2. 南方紧抓“冷尾暖头”,及时春耕播种。

立春节气的三候

figure_0035_0019

南方地区则是“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耕春种要全面展开了。南部早稻将陆续播种,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冷尾暖头”,及时下种;同时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烤烟、蔬菜等作物遭受霜冻或冰冻危害,并应注意加强经济林果及禽畜、水产养殖的防寒保暖工作。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要及时清沟理墒,确保沟渠畅通,避免作物发生溃害。四川盆地应加强对小麦锈病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积极预防春季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立春农历节日及民俗宜忌

农历节日

春节——华夏儿女普天同庆

1. 大人戴上口罩,楼上楼下清扫灰尘——除陈布新。

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我国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 贴春联、贴福字和贴门神——祝愿美好未来。

春节人们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很多人干脆将“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等寓意。

春节前一天下午,人们将绘有门神的画贴于门板上。先期是为了驱邪镇鬼,近世多为增添喜庆欢乐。有些地方喜欢张贴盖有大印的钟馗门神和秦叔宝、尉迟恭画像,以祈求一年平安无事。

买年画,出自﹝清﹞《太平欢乐图》
figure_0036_0020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3. 摆供桌祭神、祭祖、接财神和迎喜神——祈求一年喜事不断。

祭祖、拜喜神

祭祖一般情况下在祭神后进行。福建厦门一带

常常中午祭神,晚上祭祖。祭祖时定要有一碗春饭。春饭以平常吃的饭为主,只是上面插一朵红纸做的玫瑰花一样的春花。在江苏苏州一带,春节这天,每家都要悬挂老祖宗的遗像,摆上香烛、茶果、粉丸、年糕等物,一家之主率领家人,每天依次瞻拜,直到元宵节的晚上结束。亲戚朋友之间也相互瞻拜尊亲遗像,叫作“拜喜神”。在浙江绍兴一带,祭祖要到宗祠里去,若是没有宗祠,就在祖先堂前叩谒,称作“谒祖”。

4. 吃水饺、吃年糕——寄寓新年团圆、发财。

1 )吃水饺

北方过年多数地区吃猪肉大葱馅饺子。饺子又叫扁食、水角儿、角子、馄饨、煮饽饽等。清代有史料记载:“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2 )吃年糕

春节家家吃年糕,主要是因为年糕的谐音为“年高”,再加上美味可口,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春节民俗

figure_0037_0021

立春民俗

1. 鞭打春牛:打去牛的惰性,宣告春耕大忙开始。

鞭打春牛为打春仪式。通常在立春时刻或立春日早晨举行,打春仪式最高由皇帝亲自主持。地方上也主持打春仪式,但是各地稍有不同。

相传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暤氏率领民众迁居黄河下游,让百姓由游牧民改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并派他的儿子句芒经营这番事业。句芒在寒冬即将逝去前,采河边葭草烧成灰烬,放在竹管内,然后守候在竹管旁。到了冬尽春来的那一瞬间,阳气上升,竹管内的草灰便浮扬起来,标志着春天来临了。于是句芒下令大家一起翻土犁田,准备播种。可是帮人耕田的耕牛却仍沉浸在“冬眠”的甜睡中,整日吃吃喝喝、优哉游哉,懒得爬起来耕地。随从便建议用鞭子抽打耕牛,句芒不同意,说耕牛是我们的帮手,不许虐待它们,吓唬吓唬就行了。于是他让随从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状,并且故意制造很大的声势,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意在杀鸡给猴看。鞭响声惊醒了耕牛,一看伏在地上睡觉的同类正在挨抽,吓得都站起身来,乖乖地听人指挥,下地耕田去了。由于及时春耕劳作,当年获得了较好收成,原先以畜牧为生的人们纷纷改弦更张从事农业生产了。随后,句芒被尊为专行督作农耕的神祇,鞭打春牛也逐渐成为人们及时春耕大忙的仪式。

figure_0038_0022
春牛图

春牛在人们心目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

随着农业经济的普遍推广,鞭打春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每逢立春前三日,天子就开始吃素沐浴,到了立春那天,亲率公卿百官去东郊迎春,而判断立春节气来到的方式,基本沿袭句芒的办法。此外,还要预先制作好和真牛一般大小的春牛,送到东郊,等到确认已迎来春天后,便用鞭子抽打春牛,表示督牛春耕。到了唐宋时代,这套礼仪演变成举国上下同时进行的活动:每年夏季,即由官方预测来年立春的准确时间,并根据年月干支,决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条春牛和一尊句芒神像。此后,各级地方官员都据此规定和样式,也照样制作好一套。到了立春那天,皇帝率领百官在京都先农坛前迎春鞭牛,各级地方官员带领百姓在城郊迎春拜牛。如果立春是在农历腊月十五之前,句芒就摆放在春牛的前面,表示农事早;如果立春正值岁末年初之际,就让句芒和春牛并列,表示农事平;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以后,句芒就被摆放在春牛身后,表示农事晚。这样,人们便可根据句芒神的塑像和春牛的摆放位置来安排立春农事活动的早晚。

鞭打春牛的场面极热闹,依照惯例是首席执行官用装饰华阳的“春鞭”先抽第一鞭,然后依官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终是将一头春牛打得稀巴烂后,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据说扔进自己家田里,就能获得丰收吉兆。此外,亦有纸扎春牛的,并预先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等到“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亦是丰收的象征。清朝后期,皇帝已不再把农事放在重要位次,迎春鞭牛渐渐由官办变为民间举办的迎春活动。

2. 掷米打春官,中了一年吉利。

迎春打春官活动流行于浙江一带。每年由当地管农事的胥吏(或乞丐)扮演春官,头戴无翅乌纱帽,身穿朝服,脚蹬朝靴,坐在四周围上红布的明轿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风趣的动作;也有拿着“春鞭”边走边表演赶牛的。人们前呼后拥,纷纷向春官掷米,谁掷中了便一年吉利。

3. 咬春:咬食生萝卜、吃春饼解除瘟疫。

咬春又叫“食春菜”,盛行于北京和河北等地。每年立春之日,无论贵贱,家家咬食生萝卜、吃春饼解除瘟疫,取迎新之意,民间认为吃生萝卜能免疥疾和解除春天困乏。

春饼以麦面制作,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原料很多,要顺利地吃入口中不散,功夫全在春饼的卷法上。卷春饼时,将羊角葱、甜面酱、切好的清酱肉、摊鸡蛋、炒菠菜、韭菜、黄花粉丝、豆芽菜等依次放在春饼上码齐;把筷子放在春饼上,将春饼的一边顺着筷子卷起来,下端往上包好,用手捏住,再卷起另一边,卷好了放在盘子上,再将筷子一根一根地抽出来即可。

4. 煨春:烧食春茶,升官富贵。

煨春是在每年的立春之日,人们烧食春茶的习惯。煨春民俗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最早时的做法是将朱栾(柚的一种)切碎,再搭配白豆或黑豆,放在茶中食饮;随后改用红豆(方言,“豆”与“大”同音)、红枣、柑橘(“柑”与“官”“橘”与“吉”同音)、桂花(“桂”与“贵”同音)、红糖合煮,煨得烂熟,称作“春茶”。饮前先敬家中祖先,然后与家人分食。民间相信吃了春茶,可以明目益智,并取其升官、吉祥、富贵之意。

5. 小孩帽上、胸前或袖上戴春鸡、佩燕子,预示新春吉祥。

戴春鸡是立春之日古老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用布制作小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预示新春吉祥。未种牛痘的孩子,春鸡嘴里还要衔一串黄豆,以鸡吃豆来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还有人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在河南项城,人们剪彩做春鸡,大多戴在小孩的头上或袖上。在山西灵石,立春日用绢做成小孩形状,俗名“春娃”,戴在儿童身上。

佩燕子是陕西一带人民的风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缝制的“燕子”。这种风俗源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块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燕子在自己院落房舍里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到处炫耀。

立春民俗

figure_0040_0023

6. 送穷节:祭送穷鬼(穷神)。

送穷节是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传说穷神是上古高阳氏的儿子,平时爱好穿破旧的衣服,吃糜粥。别人送给他新衣服穿,他就撕破,用火烧成洞,再穿在身上,宫里的人称他为“穷子”。正月末,穷子死于巷中,所以人们在这天做糜粥、丢破衣,在街巷中祭祀,名为“送穷鬼”。到了宋朝,送穷风俗依然流行,但送穷的时间提前了,定在正月初六日。《岁时杂记》书中记载在人日前一日,人们将垃圾扫拢,上面盖上七张煎饼,在人们还未出门时将它拋弃在人流来往频繁的道路上,表示已经送走穷鬼了。

送穷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的人家讲究“喜入厌出”。这一天,要打扫院落,忌讳到别人家借取东西。寿阳等县讲究早晨从外面担水,称为“填穷”。这一天的饮食多为吃面条。晋南地区讲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妇女这一天忌讳做针线活,以免刺了五鬼的眼睛。

7. 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女娲第七天造出了人。

大年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人的生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和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日的“人日”,俗称“人齐日”,即“七”的谐音。这一天是一个忌讳出门远行的日子,全家人尽可能团团圆圆,外出的人也要尽量赶回来住。如遇要紧事,也得早晨出门,晚上赶回。等全家人齐全,一个也不缺,才算过好“人日”节。在陕西关中地区,初七的早上,家家户户要吃一顿长寿面——让人们长寿,让老年人“福寿长存”;小孩子长了再长,“长命百岁”。陕北一带还有“用糠著地上,以艾炷炙之,名曰救人疾”,俗为“疾七”的习俗。“疾七”取“疾弃”“疾去”之谐音,隐含祛凶求吉之意。

在古代,“人日”还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戴在头发上的习俗。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人日“捞鱼生”的习俗。大家都希望在“人日”这一天,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坐一桌,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大声地喊道:“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并且要越捞越高,寓意步步高升、年年有余。

民间忌讳

1. 正月初一忌讳杀鸡。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之始,年初一不杀鸡。人们认为大过节的,如果杀鸡的话,必然会流血,而流血意味着破败、衰落、不吉;而且“鸡”与“吉”谐音,鸡象征吉祥如意,杀鸡同样意味着不吉,这与过年,特别是大年初一的喜庆气氛极为不协调,非吉即忌。

2. 正月初一不吃稀饭。

“年初一不吃稀”,即正月初一不吃稀饭。原因是“稀”意味着“薄”,年节吃稀就使人联想到一年会吃喝不足。人们为了表明对丰衣足食的未来充满信心,所以立下了“年初一,不吃稀”的食俗禁忌,无非图个吉利,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3. 立春日忌讳挑水和掏灰。

立春之日,忌讳挑水和掏灰。说是挑了水,一年当中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光打瞌睡,没有精力做事,也做不好事情;掏了灰,即讨到晦气,处处倒霉,一年的好运就让晦气抵消了。

立春养生:养肝护阳

立春饮食养生

1. 立春时节饮食养生应以补充阳气为主。

《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一时节要注意多吃一些补充阳气的食物,以升发体内阳气,气虚症者更应该采取此法饮食养生。

立春时节适合养护人体的阳气,应适当食用些韭菜。韭菜能增强人体对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甚至可以直接抑制或杀灭病菌,有益于人体健康。韭菜以颜色嫩绿、茎叶新鲜多汁者为上品。初春时节的韭菜品质最佳,《本草纲目》中记载“正月葱,二月韭”,晚秋次之,夏季最差。为了避免营养的流失,在烹调前应将韭菜快速清洗,在下锅前现切。另外要特别注意,隔夜的熟韭菜不能食用,以防吃坏肚子。

2. 平衡消化,多食粗粮,少食油腻。

立春养肝食物

figure_0042_0024

立春时节要平衡消化,多吃谷类粗粮,如玉米、燕麦等;生菜、芥菜、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也应多吃。一些调味食品,如葱、姜、蒜等具有祛湿、避秽浊、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中枢的作用,也可适量食用。还应多吃一些多汁的水果,以消热滞和湿滞、平衡消化。经过冬季的长期进补,立春之时人体的肠胃一般积滞较重,为了避免助湿生痰,甚至阴津耗损、阳气外泄,立春时节也不宜多吃油腻食物。

立春药膳养生

1. 食用首乌猪肝粥补肝肾、益精血和乌发明目。

首乌猪肝粥

材料:首乌少许,猪肝 50 克,大米 200 克,水发木耳 25 克,青菜叶少许,葱、姜各适量,盐、鲜汤、酱油适量。

制作:①将首乌煎熬制药汤 20 毫升;猪肝剔筋,洗干净,剁成末;葱、姜洗干净,切丝;青菜洗干净,与木耳一起切碎。②将大米、猪肝末以及首乌药汤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用小火慢煲 1 小时。③等粥黏稠时,放入木耳、青菜碎末及调味料,搅拌均匀,撒上葱、姜丝,即可食用。

2. 服用大葱猪骨补钙汤发汗、祛痰和利尿。

大葱猪骨补钙汤

材料:猪筒子骨两根,葱两根,红枣 10 粒,姜数片,盐适量。

制作:①将大葱洗干净,切段;红枣洗干净,去核;猪筒子骨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略微汆烫,捞出浮沫。②锅中放入适量水烧开,下猪筒子骨、姜片与红枣,先下一半葱段,大火煮沸后,然后小火煲约 1 小时,再下另一半葱段与盐,小火煮熟即可服用。

立春起居养生

1. 立春要晚睡早起。

立春时节作息要晚睡早起。《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关于立春时节养生要晚睡早起的说法,民间也有“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的民谣。立春以后,天气转暖,阳气回升,万物升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晚上时间随之变短,我们的作息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此时“晚睡早起”就变得很有必要。这样做可以防止人体受到春天气息的震荡。

立春运动养生

春天是一个万木争荣的美好季节,立春之时,春日到来,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立春日出之后、日落之时是散步健身的大好时光,散步地点以选择河边湖旁、公园之中、林荫道或乡村小路为好,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新。散步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要轻便,以软底为好。

散步不要拘泥于常规形式,应量力而行,决定活动速度快慢、时间的长短,应以劳而不倦、轻微出汗为度。散步速度一般分为缓步、快步、逍遥步三种。老年人以缓步为好,步履缓慢,行步稳健,每分钟行 60 70 步,可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快步,每分钟约行走 120 步,这种散步轻松愉快,久久行之,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适合于中老年体质较好者和年轻人。逍遥步,散步时且走且停、时快时慢,行走一段后稍事休息,继而再走,或快走一程,再缓步一段。这种时走时停、时快时慢的逍遥散步,适合于病后康复期的患者或缺乏体力活动者。

立春时节,常见病食疗防治

1. 饮用姜茶饮防治流行性感冒。

立春过后,流行性感冒便进入了高发阶段。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等特征。

流行性感冒患者可以饮用姜茶饮来发汗解表防治。姜茶饮可以祛风发汗,防治流行性感冒、风寒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在日常饮食上还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芥蓝、西蓝花、柑橘、柠檬等。

姜茶饮

材料:姜、红糖各 25 克。

制作:①将姜切成片,红糖捣碎。②锅中倒入适量水,放入姜片,大火煮开,随后改用小火煲 25 分钟,加入红糖,调匀即可饮用。

2. 过敏性鼻炎应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

过敏性鼻炎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立春时气候变化较快,空气中悬浮着很多花粉和其他粉尘,很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大多数患者还伴有脸部和眼睛的瘙痒症状。

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要注意均衡营养,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辛辣食物及甜食,还应该戒烟、戒酒。要多吃柑橘、卷心菜、洋葱、大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可抵抗过敏症的食物。另外,每天适量饮用豆浆也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可以食用玉米须蚌肉汤来防治,玉米须蚌肉汤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过敏症状。

玉米须蚌肉汤

材料:玉米须、薏米各 50 克,蚌肉 300 克,料酒、味精、鸡精、盐、姜片、葱段各适量。

制作:①把玉米须、薏米装入纱布袋内,蚌肉切片。②砂锅内放入蚌肉、纱布袋,加入盐、姜片、葱段、料酒、味精、鸡精,倒入 2500 毫升清水,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煲 30 分钟即可食用。

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 HUveroGBf+tR9GEU+NwVJZbQpRw2uTHI6V1fVUdX5onL8KxZj3rIlnlDo345gfPQ

figure_0045_002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